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通常指激动起源点位于心室以上,或途径不局限于心室,心室节律规整,以突发突止为特点的一种快速性心律失常,可简称为阵发性室上速或室上速。它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临床常见类型有:①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②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③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④房性心动过速。根据我国近十余年来院就诊病例的统计结果,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共计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90%左右。
(一)阵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折返途径由正常房室传导系统和房室旁路组成。按折返途径方向,可分为正路前传型和旁路前传型两个类型。正路前传型是指激动由正常房室传导系统下传,由旁路逆传;旁路前传型则正好相反。两个类型中以正路前传型较多见。
【心电图特征】
1.正路前传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1)心动过速频率为150~250/min,QRS波群正常(合并室内差异性传导除外)。
(2)QRS波群后面可见P′波,R-P′间期一般>70ms。
(3)继发性ST段下移,T波倒置(图10-1)。
2.旁路前传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1)心动过速频率为150~250/min,QRS波群增宽,时限>120ms。
(2)QRS波群后面可见P′波,R-P′间期一般>70ms。
(3)继发性ST段下移,T波倒置。
(4)不出现心室夺获和室性融合波(图10-2)。
【临床意义】
阵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多不具有器质性心脏病,不同性别与年龄均可发生,男性居多。
【鉴别诊断】
1.阵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常需与阵发性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鉴别。二者均为折返机制所致室上速,均可由期前收缩诱发和终止。二者在临床表现及心电图方面鉴别要点有:
(1)旁路折返男性多见,发作心动过速时频率偏快,多数有200/min以上的发作,而双径路在女性多见,成年人发作心动过速时仅少数可达200/min。
图10-1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正路前传型)
图10-2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旁路前传型)
(2)心动过速时,旁路折返者逆行P′波较清楚可见,R-P′间期一般>70ms,而双径路者逆行P′波与QRS波群重叠,R-P′间期一般<70ms。
2.旁路前传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与室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均表现为宽QRS波群心动过速,二者在临床表现及心电图方面主要鉴别点有:
(1)前者患者多无器质性心脏病,而后者患者常有较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
(2)前者心室率常大于200/min,节律规整,而后者心室率多在140~200/min,节律可稍不齐。
(3)前者可能见到逆行P′波位于QRS波群之后,无房室分离、室性融合波和心室夺获,而后者无与宽QRS波群相关的P′波,可出现房室分离、室性融合波和心室夺获。
(4)前者QRS波群起始部常有顿挫。
(二)阵发性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又称房室结双径路折返性心动过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典型的房室结内折返环由快慢两条径路、心房端和心室端共同组成。常见的折返方式为慢-快型折返,即激动沿慢径前向传导,而沿快径逆向传导;少见类型为快-慢型折返,其折返方向刚好与前述相反。
【心电图特征】
1.慢-快型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1)起始突然,通常由一个房性期间收缩触发,下传的P-R间期显著延长,随之引起心动过速发作。
(2)心室率多为115~214/min,节律规整。
(3)QRS波群形态及时限一般均正常,但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或原有束支传导阻滞时QRS波群增宽。
(4)P波为逆行P′波(在Ⅱ、Ⅲ、aVF导联倒置)。2/3患者P′波稍前于QRS波群或与QRS波群同时出现,多分辨不清;另有1/3患者P′波紧随QRS波群之后,一般R-P′间期<70ms,
P′波与下一个QRS波群间距较长,即R-P′<1/2(R-R)。
(5)心动过速发作持续数小时以上者可出现T波倒置(图10-3)。
图10-3 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慢-快型)
2.快-慢型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1)发作起始时P-R间期不延长。
(2)频率较慢-快型略慢,多为133~187/min。
(3)QRS波群形态及时限一般均正常,但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或原有束支传导阻滞时QRS波群增宽。
(4)逆行P′波清晰可见,多位于每两个QRS波群之间,P′波距后一个QRS波群较近,即R-P′>1/2(R-R)、P′-R间期<0.20s(图10-4)。
图10-4 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快-慢型)
经食管心房调搏采用S1-S2刺激法,S1-S1周期600ms。S1-S2 400、390ms时,S2-R2均为240ms。S1-S2380ms,S2-R2延长为250ms,并诱发房室结折返搏动。S1-S2370ms时,S2-R2仍为250ms,但诱发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临床意义】
阵发性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常无器质性心脏病,不同性别与年龄均可发生,女性稍多。慢-快型最多见。快-慢型较少见,且多发生于儿童,在成年人中相当少见。
(三)房性心动过速
房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局限于心房的快速心律失常,不需要房室结的参与。可分为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与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三种类型,三者发生机制及心电图表现均有所不同。
【心电图特征】
1.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
(1)心房率通常为150~200/min。
(2)P波形态与窦性者不同,在Ⅱ、Ⅲ、aVF导联通常直立。
(3)QRS波群形态及时限一般均正常(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或原有束支传导阻滞时除外)。
(4)常伴有二度Ⅰ型或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常见2∶1房室传导。
(5)刺激迷走神经不能终止心动过速,只能产生或加重房室传导阻滞。
(6)发作开始时P-P间距逐渐缩短,有心率逐渐加速的起步现象(图10-5)。
图10-5 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
第2、7个心搏为房性期前收缩,二者分别引发两阵短阵房性心动过速
2.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
(1)心房率通常为150~250/min。
(2)P波形态与窦性者不同。
(3)QRS波群形态及时限一般均正常(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或原有束支传导阻滞时除外)。
(4)P-R间期通常延长。
(5)常伴有二度Ⅰ型或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6)刺激迷走神经不能终止心动过速,只能产生或加重房室传导阻滞。
(7)发作开始时无心率逐渐加快的起步现象。
3.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
(1)通常有三种或三种以上形态各异P波,P-R间期各不相同。
(2)心房率通常为100~130/min。
(3)大多数P波能下传心室,部分P波下传受阻,心室率常不规则(图10-6)。
图10-6 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
【临床意义】
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常见于心肌梗死、慢性肺部疾病、大量饮酒以及各种代谢障碍性疾病,洋地黄中毒在低血钾或正常血钾情况下亦易发生这种心律失常。大多数伴有房室传导阻滞的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因自律性增高引起。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较少见,多见于心脏修补术后,折返常发生于手术瘢痕、解剖缺陷的邻近部位。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常发生于慢性阻塞性肺病或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老年人,亦见于洋地黄中毒与低血钾患者。
【鉴别诊断】
(1)房性心动过速与窦性心动过速鉴别:后者发作逐渐开始并逐渐终止,心率较前者慢,多在150/min以下,P波形态与心动过速发作前窦性P波相同。
(2)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与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鉴别:①前者发作起始时通常有心率逐渐加速的起步现象,后者无起步现象而表现为突发突止;②心脏电生理检查示前者心房程序刺激不能诱发与终止心动过速,后者心房程序刺激可诱发与终止心动过速。
(3)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鉴别:①前二者P波多清晰可见,且多数直立,而后二者P波多不易辨认,且为逆行P′波;②前二者常伴房室传导阻滞,后二者否;③前二者刺激迷走神经可加重房室传导阻滞,不能终止心动过速,而后者刺激迷走神经心动过速不受影响或终止发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