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康复医学是保证人类健康的学科
自有生物界以来,各种各样的生物体就在为自己的生存和延续不断地改变生存环境和改造自己,动物界是如此,植物界是如此,人类更是沿此形成了一整套促进健康和医治伤病的体系。人类的健康问题除伤病以外,还有人们常说的并发症和后遗症问题,医治伤病历来是临床医学的重点内容,而并发症和后遗症则往往被忽视而成为人们健康的软肋。预防和治疗后遗症和并发症恰恰是康复临床工作的重点,是促进人类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着发展康复和康复医学的重要性。
“食五谷,生百病”,这是人们朴素的疾病和健康观,几乎没有人会在一生没有病痛,只是时间或时机问题、严重程度问题,关心健康和治病求医历朝历代都是如此。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健康问题已越来越成为政府、社会和人们关注的重点,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已经成为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成为体现社会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人权问题。
康复医学关注的不只是伤病残问题,同时更关注人们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因此康复医学已经成为临床医学与社会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医学与社会联系的纽带。
二、康复与康复医学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同步
“rehabilitation”由词“habilitation”转换而来。“habilitation”意指“取得资格”,资格是一个中性词,当你毕业时可以获得“学士学位”资格,当你犯罪时获得“罪犯”资格,生病时则获得“患者”资格。“rehabilitation”表示“重新获得”,最早用于“罪犯”的改造,使其重新“做人”“恢复原来的权益、资格、地位、尊严等”。
19世纪末,“rehabilitation”一词引入医学领域,用于人类的健康方面,有了“复原”“恢复原来的良好状态”“重新获得能力”的意思,主要指身心功能、职业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的恢复。中文定名为“康复”“复康”或“复健”。当“rehabilitation”一词正式应用于残疾人后,国际社会开始建立康复机构,制定残疾人法律工作。现今“康复”一词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人类社会健康的各个领域,包括医疗、教育、卫生、立法、和谐社会建设等,在医学领域的重点是利用医疗手段促进病伤残人士功能恢复。
美国于1917年陆军军医总监部下设了身体功能重建部和康复部,纽约成立残疾和丧失劳动能力者院来进行医学康复和职业训练。美国政府于1920年制定了法律,保障给身体残疾者发放辅助支具、安排职业;1941年设立了有关残疾者康复的各省委员会;1944年又制定了残疾人雇用法。20世纪20~30年代,在对大量脊髓灰质炎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发展了徒手肌力测定法和增加肌力的训练原理、麻痹性疾病的支具疗法等。1936年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医学院建立了毕业后物理医学专业教育制,1947年美国将物理医学会也改称为物理医学及康复学会,并设立了专科医师制。而在1931年英国皇家医学会中电疗分会等也合并成为物理医学专业。
20世纪4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战时为大量伤兵进行康复的实践和经验促进了康复医学的发展。相关的医务人员以理体疗法为主要手段,加上职业疗法等,为大量伤员进行了功能恢复实践,有力地推动了康复医学的发展,康复各领域的制度进一步完善。工程技术人才转行入康复设备、器材和康复原理研究。
20世纪60年代是世界社会经济的大发展时期,随着交通事故和其他损伤增多、老年人口比例增加,推动康复医学进一步发展。现代神经生理学、行为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的进步,康复检查及治疗新仪器不断涌现,使康复医学发展获得新的动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社区康复受到格外重视。康复医学已成为应用医学学科及其相关科学技术,采用一切有效的内部和外部措施,使功能障碍者的潜在能力和残存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科学体系。成立国际伤残者康复协会,确定了康复概念,加强了康复各领域的国际性协作和交流,伤病治愈率提高所增加的残疾、人均寿命延长的老年病和脑血管意外成为康复的重要对象,发展了以神经学原理为基础的评定法和促进法。美国H.A.Rusk等提出的康复医学理论、基本原理和方法使康复医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1964年Rusk将其领导的科学和研究所更名为康复医学科和研究所。1969年,WHO召开医学康复专家会议,发表了关于康复的专家报告,同年Licht创立了国际康复医学会。我国在建国后成立了一些荣军疗养院、荣军康复院,制定了革命残废军人的定级、抚恤和优待政策,开办了盲、聋哑学校,残疾人工厂及福利院,综合性医院成立了理体疗科、针灸按摩科,许多医学院校开设了理疗学课程。
20世纪80年代是康复医学的大发展时期,欧美及日本大量设立康复机构,健全康复立法,1973美国职业康复法改称为“康复法”,康复对象扩大到难于恢复职业的重病者及老年人,1976年实现了残疾儿童全部就学。同时,尊重残疾者人权的认识大为提高,1981年被定为国际残疾年,联合国残疾人10年(1983-1992)的口号是“完全参加与平等”。这时期,康复医学在教育、科研体制方面进展显著,毕业前后康复医学教育制度日趋完善,许多大学开设康复课程,方法学已进入到神经学和高级神经功能学的方法,康复医学出现专科化趋势,在相关的中专、大专或大学,设立物理治疗专业(PT)、作业治疗专业(OT)、言语治疗专业(ST)等专业,培养专门的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等,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也在深化中。1979年日本康复学会确立康复专科医生及专科康复医生的培养及考核制度。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康复事业得到重视和迅速发展,康复医学成为独立学科,全国成立了各级康复医疗机构,医科院校开设康复课程,培养研究生,并举办了各种培训班。我国的康复学术组织有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物理康复学会)等。20世纪80年代以后,WHO建立在武汉的康复医生培养基地和合肥的康复治疗师培训班为全国培养的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担负起所在医疗机构康复医学发展的重任。现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与美国中华医学会(CMB)1996年合作开设了临床医学技术专业,培养的医学康复技师已经成为国内康复医学教育和医疗的生力军。
上述发展过程显示,在19世纪及其以前,人类在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为了保持和恢复健康,将实践中获得的经验用于医学实践和防病,形成了朴素的防病、治病方法,以自然疗法为主要内容。从20世纪20~30年代的大量脊髓灰质炎的康复中发展了徒手肌力测定法和增加肌力的训练原理、支具疗法等,康复医学教育也随之开展。至20世纪40年代,现代意义的康复医学开始形成。20世纪40年代以后,康复医学进入快速发展期,物理治疗学加上物理诊断学形成了物理医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为大量伤员进行了功能恢复实践促进了理体疗法、作业(职业)疗法、义肢矫形治疗等的发展,康复概念进一步确定,康复范围也扩展到人们健康的其他领域,成为维护人类健康服务的重要组成成分,在医学领域、社会领域得到巨大发展,成为考察各国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维护人权的一项任务。
三、现代康复医学发展的基础
(一)病伤残人士和潜在危险人群增加
1.世界人口快速增长的需要 世界人口在1804年时达到10亿,此后每增10亿人口的时间越来越短,1927年20亿经历了123年,1960年30亿经历了33年,1974年40亿经历了14年,1987年50亿经历了13年,1998年60亿经历了11年。随着人口增长而伴随的健康需求也增大,病、伤、残人士和潜在危险人群增加,他们的健康问题需要预防、保健、医疗和康复的支持。
2.老年社会导致康复需求增加 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医疗与健康服务水平提高的今天,随着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老年健康问题包括老年病或慢性病迫切需要康复服务量增加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使得康复医学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3.医疗服务水平提高 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使病伤人士得以存活,但残留下来的功能和能力问题需要康复帮助。
4.危害健康的因素增加 社会经济发展使人们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环境,加上竞争带来的精神心理压力,现代社会病的患病人数在不断增加,需要接受健康帮助、治疗和康复服务。
5.意外伤残增加 工业与交通日益发达,尽管采取了各种安全防护措施,但工作伤和交通伤所致的伤残人数比以往增多,迫切需要积极的康复治疗。
6.竞技运动损伤呈现上升趋势 文体活动随着经济和生活水平提高,蓬勃发展。杂技、体操、跳水、赛车、摔跤等难度较高且危险性大的文体活动,无论在训练和竞赛过程中,每时每刻都有发生受伤和致残的危险。由于这类原因而造成伤残的伤员,同样需要康复医学为他们提供服务,康复医学可使他们重返赛场残而不废。
7.重大自然灾害和战争 在目前人类还不能完全控制自然灾害和战争根源之前,地震和战争都是难以避免的,唐山地震造成了大量残疾人,中越边界自卫反击战同样产生了不少伤残者。对于这些伤员,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和不进行是大不一样的,这也是必须重视发展康复医学的主要原因之一。战争和重大自然灾害的康复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二)康复治疗的效果明显
由于科技发展和医学进步,人类在治疗和康复危害人体健康的最常见伤病方面获得了明显的成功。由于康复治疗的介入,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降低,成活率明显提高,功能改善明显。
现已证明,在心肌梗死后存活的患者中,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可以明显延长患者的寿命,参加康复治疗者的病死率比不参加者低36.8%。在脑血管意外存活的患者中,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可使90%的患者重新步行和自理生活,可使30%的患者恢复一些较轻的工作。
在癌症方面,据统计目前有40%左右的癌症可以治愈,在余下60%不可治愈的患者中又有60%可以存活15年之久,这些患者在15年中,有的有沉重的思想负担,有的因癌症进行手术而不能重新恢复原来的工作而需另选职业,有的因遗留的慢性疼痛或身体衰竭而受折磨,所有这些都需要给予心理治疗、整形治疗、作业治疗、物理治疗、运动治疗等积极的康复措施。
在创伤方面,以严重创伤引起的截瘫为例。1950年前截瘫后只能存活2.9年,20世纪50年代后虽然延长到5.9年,他们不仅不能为社会作出贡献反而成为社会和家庭的负担。由于采取了积极的康复治疗,1976年已有53%的截瘫患者能重返工作和学习岗位,1980年这部分人士已达到82%左右,他们不但不是社会和家庭的负担,而且还能以不同的方式为社会继续作出贡献,这也是康复医学能使消极因素变为积极因素而日益受到社会重视的原因之一。至于肢体伤残,由于现代义肢技术的进展,很多患者装配了肌电手等先进义肢或自助器具以后,绝大多数能自理生活和重新选择一种合适的职业,这更是显而易见的。
(三)人们的健康意识提高
在经济发达和生活水平提高以后,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生活的需求的情况下,更加注意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状况,积极要求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对潜在伤病及其可能产生的残疾的预防、对伤病残后的康复需求明显提高,向康复医学提出了更迫切的需求。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和人们的经济状况获得改善,伤病残者及其家人已具有相当程度的支付康复费用的能力,政府和社会都在为改善伤病残者的生存质量而提供公益性帮助。
(四)社会的发展和政府的重视
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重视健康是尊重人权的表现。疾病的发生、发展除了生理性因素和生物学因素外,往往与生活方式、环境和卫生服务有关;疾病造成劳动力的健康受到损伤的结果是降低了人群的劳动生产能力,减少了物质、精神财富的生产,治疗疾病同样也会造成社会的经济负担。因此,疾病防治和康复已经成为一项社会性很强的政府行为,成为国家和政府的责任,建设一个包括自我保健、家庭保健、社会保健、国家保健在内的保健体系是政治任务,发展医疗和康复对防治疾病和恢复劳动者健康至关重要。
(五)科技进步
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与电子技术应用于康复医学,医学进步为康复医学提供了理论知识和实用技术。现今所使用的各种康复技术和理论都是科技进步的结晶,科技与康复结合越好,越能为病伤残人士的身体结构损伤及其功能受限的恢复提供更多、更好的帮助。
四、康复医学的地位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医学学科,与其他临床医学、社会医学、自然科学、生物科学等密切相关,成为这些学科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是与其他临床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工程学等相互渗透的新兴的跨学科性学科,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之后发展起来的医学学科。
由于康复概念的社会性,康复医学首先是一门社会医学学科,主要处理与人的健康有关的问题,包括人类个体的功能和能力能否充分发挥出来、个体的活动和参与能力的发挥是否受到自身的因素和环境因素限制、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和(或)社会环境是否能为个体发挥才能提供足够的支持。
其次,康复医学是一门临床医学学科,按照我国医学学科划分,康复医学归纳入二级临床医学,具有与内、外、妇、儿等临床医学学科相当的地位,应该参与到所有临床学科中去,与这些临床医学学科的同行们一起为恢复伤病人士的健康服务。在另一方面,康复医学与其他临床学科又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包括工作重心、工作方式、工作技术等方面的区别,康复医疗的重心是采用康复医学技术来预防和治疗临床医疗中的并发症、后遗症,消除或改善伤病人士的疼痛与功能受限,为所有遭受伤病人士提供健康咨询及回归指导等。以康复医师、康复技师、康复护士、社会工作者等为一体的工作方式为伤病人士提供全方位的康复服务。采用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或职业治疗、康复工程、康复心理等综合性的各种康复技术来改善、提高或恢复伤病人士的健康水平,在康复医疗的整个过程中特别强调伤病人士主动参与的重要性。康复医学的服务对象中还包含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受到影响的老年患者和慢性病患者,减轻或消除功能受限及其影响,帮助他们根据其实际需要和身体潜力,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理上、心理上、职业和社会生活上的功能,提高其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促进其融入社会。
在美国,一般把康复医学称为“物理医学与康复”(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PM&R或physiatry)。现代康复医学是在原来的物理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康复医学又不同于物理医学,康复医学是物理医学的原理和手段与现代康复的理念和临床康复技术的结合。康复医学有人称为康复学(rehabilitation)、致能学、展能学、习能学(habilitafion)。对于先天残疾的儿童,教导和训练他们掌握和发展生活与学习技能的过程,称为致能或展能。在中国香港,康复称为复康,康复部被称为复康部。在中国台湾,康复医学被称为复健医学。
五、康复医学发展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体现
WHO认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受伤害,而且还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幸福的完好状态。健康是任何个体或社会充分发挥其功能的必要前提,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享受其他权力的基础。健康的社会经济学属性致使社会因素、宗教信仰、经济发展、个体特征和医学水平等因素都会影响健康。医学在健康促进中的作用是预防疾病、避免夭亡和照顾患者及残疾人。当一个人的健康状态出现异常时,人们需要做的是去寻找造成健康问题的原因,并寻求应对措施,制定处理健康问题的方案,包括医疗、教育、环境改造、政策调整。健康生活方式是人们在自己的生活机会中找到的健康行为,医生有责任“尽一切可能”治疗患者,康复则为人们健康地生活和工作提供服务。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地位的进一步确立,综合治理、整体平衡的健康观促进医学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病人和人为中心转变。新医学模式的具体体现是《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的公布和实施。ICF是WHO为不同健康领域的应用而建立的新的国际分类系统,内容涉及诊断、功能和残疾、与保健机构接触的理由等。ICF系统依据身体、个体和社会水平所发生的功能变化及出现的异常,把影响到日常生活并与卫生服务密切相关的个体健康状态、非健康状态(患病、损伤、身体失调)和相关信息(怀孕、老龄化、应激、先天畸形和遗传变异)结合起来,全面反映人的健康状态和问题。ICF将所有对功能和残疾均有影响的背景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纳入“健康成分”中来,避免和治疗后遗症、并发症及影响人们健康的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成为康复和康复医学关注的重点。康复医学是继治疗医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之后发展起来的第4门临床医学,在整个医学体系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随着生活、文化、经济、技术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不仅要治好病,疾病治愈后人的整体功能也应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不仅要生存,而且要生活得好,在社会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康复医学的“提高功能,全面康复,重返社会”三大指导原则,正是符合社会对医学的这种要求。
(熊恩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