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预防医学的发展

预防医学的发展

时间:2023-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预防医学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该学科研究的群众性和社会性。由于高危环境、高危因素、高危人群均可使疾病或死亡发生的可能性增加,是预防医学要重点关注的3个概念,控制、处置好3类“高危”因素将容易消除不利影响、降低发病率或病死率、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一、预防医学理论的研究

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从群体的角度探索与人类疾病和健康相关问题,如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预防疫病的发生,控制疾病的发展及促进健康的一门科学。

新医学模式和ICF推动了预防医学理论的发展,使预防医学对影响健康因素的研究从生物因素扩展到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更加关注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加强对焦虑、紧张、压抑等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以及对吸烟、酗酒、纵欲等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的研究,为探索人类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手段和方法创造新的途径。

二、强调在疾病预防和控制上的社会性

生物医学模式将疾病的病因、治疗和转归更多地归因于生物机体存在的问题,新医学模式和ICF强调社会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强调疾病预防和控制上的社会性,特别是群体性疾病。

预防医学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该学科研究的群众性和社会性。在防治以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为主要目标的第一次卫生革命时期,其对策主要是采取抗生素、免疫接种、消毒、杀虫、灭鼠等社会卫生措施,使传染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大幅度下降,这正是从个体预防向群体预防发展的标志;在防治以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现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要目标的人类第二次卫生革命时期,单靠生物医学模式下的预防或仅靠攻克疾病医治的手段是不能奏效的,主要对策应该是在生物医学模式指导下,通过发展早期诊断技术、提高治疗效果,采用健康维护措施、加强疾病和健康危险因素监测、改变不良的行为生活方式、合理营养和体育锻炼等措施,努力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现在是在新医学模式和ICF健康观指导下的第三次卫生革命时期,以提高生命质量、促进全人类健康长寿和实现人人健康为奋斗目标,通过进一步树立健康新观念和大卫生观念,加强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坚持可持续发展策略,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发展自我保健、家庭保健及社区保健等综合性措施,来实现上述目标。

在新医学模式和ICF健康观指导下,社区卫生服务除以解决社区卫生问题为目标以外,已经成为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卫生服务体系,对于保护和促进健康、提高生活和环境质量、发挥预防医学效能将产生积极深远的作用。

而“大卫生部”的方案整合也随着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的展开,开始试点先行,其最初构想是由钟南山院士在2008年提出的,“大卫生部”必须统一对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险、药品供应和监督等4大职能负责,将防与治、医与药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整体来考虑。

三、预防医学向更高层次发展

健康与疾病在同一机体共存,人类只有在环境因素、生活方式与行为、卫生服务和生物遗传因素等方面共同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把预防放在第一位,才能获得较高的健康水平。

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来克服环境因素对健康的不利影响,人类可以通过自己克服自己形成的不良习惯和行为来促进个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加强预防医学在卫生服务领域的比重,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伤残和病患。

同时,提高防治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对预防控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降低其危害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范围包括新的甲类传染病出现、乙类传染病明显升高、新传染病出现、不明原因疾病暴发、各类自然灾害过程或发生后疾病暴发流行、各类中毒、免疫接种出现群体不良反应、医院内感染事件等。例如在2003年发生的SARS的流行事件、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预防工作的控制与2009年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的蔓延事件。

四、建立“高危”的概念

由于高危环境、高危因素、高危人群均可使疾病或死亡发生的可能性增加,是预防医学要重点关注的3个概念,控制、处置好3类“高危”因素将容易消除不利影响、降低发病率或病死率、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在新医学模式和ICF指引下,强调更多地研究并制定预防策略,从改善个体、社会和自然环境方面来保护这3类人群。

高危人群是对环境危害因素易感并具有较高危险性的人群。与易感性有关的因素有年龄、健康状况、生理营养状况、免疫状态及遗传与性别等。如胎儿及新生儿肝脏解毒酶系统尚未成熟,老年人免疫功能降低,应激功能低下,对某些环境危害因素易感性增加;妇女对铅和苯比男性敏感;营养不良、蛋白质缺乏可加剧环境危害因素对肝的损害与解毒能力的减弱;有的人在反复接触某种环境危险因素后发生变态反应;少数人对某些环境危害因素有高敏感性,遗传性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者接触氧化性化合物及辐射因素时易发生溶血,血清α1-抗胰蛋白酶(AAT)缺乏症患者因对呼吸道刺激物和吸烟的危害敏感,发生COPD危险性大。危险因素和高危人群的研究对预防医学探索病因和制定防制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环境(environment)是指以人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地球表面的物质和现象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各种自然及社会要素构成的统一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重要条件。人类生命始终处于一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人为环境中,经常在物质和精神心理的双重影响之下。人类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社会行为的作用,使环境受到破坏,使人体健康受到影响,当这种破坏和影响失衡时,会造成生态平衡紊乱及机体生理功能破坏,进而导致人类健康近期和远期的危害。其涉及的生活环境、生产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的要素可概括为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和社会心理的因素。

五、促进三级预防策略建立

在新的医学模式指导下,针对社会、心理、行为等的一级预防应成为新世纪预防医学的重点,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预防措施,对患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以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对已丧失劳动能力或致残者采取积极的康复措施可以尽量恢复或保留功能。

(一)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也称病因预防,针对疾病发生的生物、物理、化学、心理、社会因素,提出综合性预防措施,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消除致病因素,防止各种致病因素对人体的有害作用是一级预防的主要任务。其根本是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卫生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以及合理营养、体质锻炼,有效预防疾病或损伤的发生。

(二)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尚处于临床前期时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预防措施,预防残疾的形成。二级预防措施包括普查(筛选)、定期检查、高危人群的重点监护及专科门诊等。

(三)三级预防

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着眼于康复,力求减轻疾病的不良后果,对患者及时有效地采取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后遗症,防止伤残。对已丧失劳动能力或残疾者,强调预防残疾的进展,通过康复医疗,尽量恢复或保留功能。措施有专科治疗或由社区建立家庭病床,开展社区康复,加强心理咨询和指导。

在预防为主观念上建立起来的三级预防原则是预防医学的核心,它体现在对个体及群体在疾病发生前后的各个阶段的全方位预防,是实现1977年WHO“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这一最高医学战略目标的重要条件。

(高 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