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诊病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全面地了解疾病的病因、性质和转归,为辨证施护提供依据的。四诊各有其所长,不能互相取代,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只强调某一种诊法的重要性,而忽视其他诊法,可致诊察失之偏颇,贻误病情。
(一)望诊
1.望神 神是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总体表现,包括人的精神意识状态,是脏腑功能与气血盈亏的外部征象。《素问·移精变气论》云:“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的变化有得神、失神、“回光返照”。
2.望色 望色包括望面色与望肤色。《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注于面。”故面部的色泽可直接反应脏腑的荣枯。根据中医五行归属,人体五色有五病,见表2-4。
表2-4 五色所主之病简表
3.望舌 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舌诊的内容包括望舌质与望舌苔两大方面(表2-5~表2-7)。
舌苔的苔质有薄厚、润燥、腻腐、剥脱及有根、无根之变化。一般地说,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病证较轻者多为薄苔。病积日久,病邪传里,病情较重,则为厚苔,舌苔润泽多为津液上承的表现。若舌苔水滑,则表明内有痰饮;而舌苔干燥,则是热盛伤津,阴液亏耗或气不化津,而津不上承的表现。如舌上红光无苔称镜面舌,是胃阴枯竭,胃气大伤的表现;如舌苔花剥不全,则属气阴两伤之候,舌
表2-5 舌色变化与所反应的疾病
表2-6 舌形变化所反应的疾病
表2-7 苔色所反应的疾病
根有剥苔当是肾之气阴不足。如舌苔坚敛刮之难去,则为有根,多正气尚存,属实证、热证。舌苔浮而不实,刮之即去,则称无根苔,多属胃气虚衰之虚证、寒证;腻腐之苔常见于湿浊、痰饮、食积。
(二)闻诊
1.闻声音 呼吸微弱多虚;呼吸气粗多实;咳声重浊多为实证,咳声低微常为虚证(表2-8)。
表2-8 不同语音所反应的疾病性质
2.闻气味 口气酸馊多是胃有宿食;口气腐臭多有内痈或牙疳;口气臭秽多属胃热或有龋齿。排泄物(包括二便、痰液、脓血、带下等)有恶臭者属实热、湿热,略带臭味者多属虚寒。
(三)问诊
中医有《十问歌》专门记载中医的问诊方法:“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饮食四问便,五问头身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问经带产,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十问虽然较为全面,但临证时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围绕主要病痛问诊,在有重点的基础上全面,在全面之中突出重点。
护理应特别注意问饮食及二便。一般来说,口渴与否反应人体津液的盈亏与输布。口不渴则说明津液未伤,多见于寒证;口渴多饮,常属热盛或阴虚;口渴喜饮,入口即吐,多为痰饮内停,津不上承;口干欲漱,不欲饮,常为瘀血;大渴大饮则为消渴。饮食状态可了解脾胃功能。食欲减退,多属脾胃虚弱;食欲旺盛,多为胃火炽盛;厌食多为宿食积滞。
小便量多、量少甚至癃闭不出,即可见于实证,又可见于虚证,临床需兼顾问诊其他方面以及其他诊法判断。但一般来说,小便清长而白者多属虚寒之证;小便短数而黄者多属湿热;夜尿频繁或失禁者多属肾虚;尿时疼痛则属淋证。
(四)切诊
切诊包括切脉和切肌肤,是通过对患者一定体位或经脉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1.切脉 常用寸口脉,即前臂腕横纹上部拇指侧的桡动脉,古代又称气口。
2.三部九候 所谓三部,是将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个部分,分别主候不同脏腑功能。所谓九候,是指候三部脉时,应运用“举、寻、按”三种不同的指力来候查脉象,即寸、关、尺三部之中,每部均有浮、中、沉三候,三三见九,而合称九候。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又称举。中等用力按在肌肉上为中取,名曰寻。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名曰按。常人脉象应是一息四~五至,脉来均匀,和缓有力。
3.常见脉象与所主疾病 汉代王叔和所著《脉经》载有26种脉象;明代《景岳全书》载有16种脉象。(表2-9)。
表2-9 常见脉象所主疾病
(续 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