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病毒性肝炎和酒精肝炎的区别

病毒性肝炎和酒精肝炎的区别

时间:2023-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严重性在于它易导致重症肝炎。对丁型肝炎,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故要早期诊断,及时对症处理。病毒性肝炎的护理是随着新诊断技术和新医疗方法的开展而不断进步的。护理病毒性肝炎病人,必须重视心理护理,肝炎病人的心理状态及情绪对病情的变化有较密切的关系。适当休息对病毒性肝炎病人是至关重要的。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截至1998年,已确定和可疑为病毒性肝炎的有8种。

甲型肝炎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主要由消化道(粪-口)传播的肝炎,直接或间接接触病人,如处理病人粪便、接触被污染的物品等均可传染,水源和食品污染可引起大流行。潜伏期15~45天。其特点是发病较急,起病时多有发热(37.7~38℃),全身无力、食欲不振、恶心、厌油腻表现,常有腹泻。较重者有呕吐,可出现尿黄、皮肤巩膜黄染,此时称为急性黄疸性肝炎,但大多数病人不出现黄疸,称为急性无黄疸性肝炎。起病开始发热、腹泻、呕吐时,极易被当作感冒、肠炎、胃病等治疗,但此时肝功能指标已出现异常,抽血化验即可鉴别。本病预后良好,可自愈。保肝、护肝治疗可减轻症状。

乙型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在我国,HBV感染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母婴传播(急性或慢性感染的母亲传播给其婴儿)、日常生活接触传播、肠胃道外传播(输血及血液制品、吸毒、文身等)、医源性传播、性传播。潜伏期50~150天。患病后,病况可随病人生理状况、免疫力不同而有所差异。有7%~20%的HBV感染者为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急性病人可有发热、恶心、呕吐、尿黄等表现,部分病人可转为慢性,而慢性病人中少部分可演变成肝硬化和肝癌。急性乙型肝炎是自限性疾病,可自愈,仅须对症和护肝治疗。轻型慢性乙型肝炎病情稳定,须随访观察,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和护肝治疗;对转氨酶持续升高、肝组织已有碎屑样坏死的病人,应尽早抗病毒治疗。中、重型的乙型肝炎是侵袭进展性的肝病,可发展至肝硬化和肝癌。支持、抗病毒、对症和护肝等综合治疗,对一部分病人可能停止其病变的发展。

以前,丙型肝炎曾被命名为肠道外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1989年确定了其病原为丙型肝炎病毒(HCV),故命名为丙型肝炎。丙型肝炎主要是通过血液或其他体液传播。除此以外,母婴间、吸毒、性接触、血液透析、器官移植等也存在传染丙型肝炎的可能性。潜伏期40~100天。其临床表现与乙型肝炎相似。它的发病通常都是不明显的,常伴有厌食、腹部不适、恶心、呕吐。丙型肝炎转变成慢性肝病的比例比乙型肝炎高,感染后约50%~80%会演变成慢性肝炎。丙型肝炎病人虽大多数肝功能损害较轻,但治疗中恢复缓慢,无有效治疗方法。有研究表明,干扰素对早期的丙型肝炎治疗效果不错。

丁型肝炎由丁型肝炎病毒(HDV)引起。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它必须在有乙肝病毒感染存在的基础上才能感染人,对人的感染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与HBV同时感染人体,称为共同感染;另一种是在慢性HBV感染的基础上感染,称为重叠感染。丁型肝炎的传染途径主要是输血或使用血制品,母婴间可垂直传播,吸毒、性接触等亦可感染。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严重性在于它易导致重症肝炎。对丁型肝炎,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故要早期诊断,及时对症处理。

戊型肝炎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以前曾称为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1989年正式命名为戊型肝炎。戊型肝炎的传染途径和甲型肝炎一样,也是经由粪-口传播。潜伏期2~9周。临床表现与甲肝相同,伴有一般性黄疸,不会转为慢性,但平均病情重于甲肝,病情恢复比甲肝慢,孕妇特别是中晚期妊娠妇女患戊型肝炎时后果严重,有20%~30%的病死率。

己型肝炎是1994年底国外学者发现的。在病人的粪便、肝脏及被感染动物的粪便中提取出同一种病毒,但有关此病毒特性及引起肝炎的特点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庚型肝炎是美国学者在1995年初首先发现的。病原体为一种输血后肝炎的致病病毒,命名为庚型肝炎病毒(HGV)。此病毒在全世界有较高的感染率,但HGV能否引起肝脏病变,目前尚有争论。

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五种病毒性肝炎是目前研究比较明确的肝炎。

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依病情而定。一般措施是最基本的治疗,许多急性肝炎和轻型的慢性肝炎病人,可经休息、营养而康复。自觉症状严重者,可给予对症处理,如恶心呕吐明显给予止吐、补液治疗,黄疸转氨酶高则予以退黄降转氨酶治疗等。

慢性肝炎的治疗可酌情选用护肝药物、缓解炎症药物、降酶药物、退黄药物等,目前治疗肝炎的药物很多,但不存在特别有效的药物,许多病人都是经综合措施治疗康复的,具体用药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基因治疗病毒性肝炎是前景看好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干扰抑制病毒基因的表达,从而改变疾病的病理过程。通过促进被抑制细胞基因的表达,促进肝细胞再生、抑制纤维化或增强免疫的细胞因子。该治疗研究目前处于基础阶段,临床应用还有很大难度。

病毒性肝炎的护理是随着新诊断技术和新医疗方法的开展而不断进步的。早期的肝炎护理重点在症状护理和消毒隔离,对病不对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整体护理的展开和重症监护技术的发展,病毒性肝炎的护理已不再局限于内科的常规护理,心理护理、抗病毒药物的护理、人工肝的护理、肝移植护理等许多护理业务已在临床开展。但是,病毒性肝炎目前尚无理想的特殊治疗,且病人有个体差异、病情轻重、年龄大小、是否有并发症等不一致,因而临床上多采用综合治疗方案。这也给护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

护理病毒性肝炎病人,必须重视心理护理,肝炎病人的心理状态及情绪对病情的变化有较密切的关系。恐惧、焦虑、悲观等心理和情绪,常影响病人的休息及食欲而加重病情,甚至促进重症肝炎的发生。对肝炎病人应予以关心的态度,不能因是传染病而有歧视表现,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给予病人安慰和安全感,解除焦虑心理和悲观情绪,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身心愉快并主动配合治疗。

适当休息对病毒性肝炎病人是至关重要的。休息能减少机体体力的消耗,而且卧床休息可以增加肝脏的血流量,促进肝细胞的恢复。但是对所有的肝病病人过分强调卧床休息反而会加重病人的精神负担,影响大脑的调节功能和内脏功能的协调,也不利于机体的新陈代谢。因此,护士应根据不同的临床类型、病情和病期,指导病人采取适合的休息与活动方式。对急性肝炎早期、慢性肝炎(伴有黄疸)活动期和重症肝炎的病人,应强调卧床休息至症状明显改善,黄疸明显消退;对无黄疸的慢性肝炎病人,无需绝对卧床休息,应以静养为主,配合适度的活动,如散步、轻柔做操、打太极拳等。

肝炎病人的饮食与病情变化有较重要的关系。合理的营养可促进肝细胞的修复,缩短病情。不合理的饮食、摄食过多,反而增加肝脏的负担,影响肝功能的恢复,甚至加重病情。在饮食护理中,也要依据病情、个体状况区别对待。一般肝炎的饮食应予以足够的热量(每日不少于2000千卡),充足的维生素及新鲜、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急性肝炎病人依据其食欲和口味给予流食或半流食、清淡易消化的饮食,每餐进食量以进食后无上腹饱胀或不适为宜,要保证水分的供给。所有的肝炎病人应绝对禁酒,避免进食辛辣过于刺激的食物。

当肝炎病人黄疸严重时,会有皮肤瘙痒现象。此时要注意病人的皮肤护理,可指导病人经常洗澡,保持身体清洁;选择质地柔软易吸汗的衣物;剪短指甲并磨平,避免用手抓痒,瘙痒严重时,可用手背或手掌轻擦或轻拍痒处,防止抓破皮肤;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用一些止痒药,以减轻瘙痒程度,增加病人舒适感。

药物护理是病毒性肝炎护理的重点之一。干扰素应用后会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肌肉酸痛、乏力等许多不良反应,要认真区别疾病表现和药物反应,做好身心护理。免疫抑制剂使用后易发生感染,感染可使病情加重,因此护士要做好感染的预防工作。还有蛋白制剂、促肝细胞生长素、退黄降酶等药物的应用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副作用,护理上必须严密观察,及时采取措施。

预防为主是减少病毒性肝炎发生的根本措施。由于肝炎病毒学与免疫学的迅速发展,通过特异性免疫预防接种,保护病毒性肝炎的易感人群,逐步控制病毒性肝炎的流行已具有现实的可能性。

目前应用的疫苗主要是甲肝疫苗和乙肝疫苗。甲肝疫苗主要有两类: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者均已证明是安全有效的。国产减毒活疫苗价格便宜,注射一针抗体转阳95%,隔2个月注射第二针抗体转阳100%,保护有效期预期最少10年。接种的人群是血清中检测抗HAV-IgG阴性的人。乙肝疫苗有血源性的乙肝疫苗和基因重组疫苗,接种的重点在新生儿和少年儿童,成年人可视具体情况而定。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前,应先作血清HBV标志的检测,HBsAg阳性反映已有乙肝病毒感染,不存在应用疫苗防护问题;抗-HBs阳性反映以往有乙肝病毒感染并获得一定的免疫能力,已无必要再接种乙肝疫苗。丙型病毒肝炎基因疫苗和戊型病毒肝炎基因疫苗的研制正处于实验室阶段。

(习 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