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与护理

急性胰腺炎的治疗与护理

时间:2023-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急性胰腺炎是指具有消化能力的胰液对胰腺自身消化引起的一种炎症。根据胰腺病变的严重程度和症状轻重可分为急性水肿性胰腺炎和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引起急性胰腺炎的原因很多。在欧美国家,由于人们有日常饮酒及吃高脂肪食物的习惯,急性胰腺炎的病因以酒精性为主。急性胰腺炎的护理观念是随着治疗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首次将心理护理纳入对胰腺炎的护理过程中。预防为主是21世纪减少急性胰腺炎发病率的有效手段。

急性胰腺炎是指具有消化能力的胰液对胰腺自身消化引起的一种炎症。根据胰腺病变的严重程度和症状轻重可分为急性水肿性胰腺炎和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前者经积极的镇静、止痛、补液等治疗,症状会很快得以缓解,后者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据文献报道,国内死亡率达30.2%~39.3%,国外达20%~60%,少数病例甚至可发生猝死,且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引起急性胰腺炎的原因很多。胰腺与人体消化系统功能密切相关,因患者饮食结构的不同造成其发病因素的多样性。酒精使十二指肠黏膜充血水肿,使肠促胰素分泌增加,对胰腺组织有直接的损害,而高脂肪食物又加重了胰腺的负担。在欧美国家,由于人们有日常饮酒及吃高脂肪食物的习惯,急性胰腺炎的病因以酒精性为主。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我国人群胆道疾患发生率高,与胰腺炎互为因果,胰腺炎以胆源性居多。近年来,随着我们饮食结构的改善,饮酒、高脂肪饮食,使酒精性、坏死性胰腺炎呈上升趋势。自1894年Billroth初次进行胰腺切除到1935年Whipple等人正式建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式,近70年来,随着对胰腺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和病理学认识的深入,外科治疗技术的提高,B超、CT、核磁、腹腔镜等影像检查的进行和各种实验室辅助检查技术的开展,胰腺炎的治疗原则也在发生着变化。在20世纪50~60年代,对急性胰腺炎多采用保守治疗,采用禁食、补液镇静、维生素等支持疗法及止痛、解痉、胃肠减压等对症处理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70年代,对坏死性胰腺炎以引流手术治疗为首选,同时中医治疗被引入对急性水肿性胰腺炎的治疗,以清胰汤为主的通里攻下与西医绝对禁食减少胰液分泌的治疗原则相比,中医在疗效上具有一定的优越性。80年代出现了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并存的局面,提出对重症胰腺炎应早期手术,且“三造瘘”即胃、空肠及胆道造瘘术在治疗过程中是必须的,同时注重了对病人早期营养的支持及并发症的预防。90年代以来,外科对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是不动胰腺,加强对并发症的处理,重视了病人的全身情况,加强监护对病人的愈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发生。不少学者提出无菌性胰腺坏死无需手术治疗的观点,以CT动态观察病变的发展,密切观察有无感染的指征。国外1966年开始进行同种异体胰腺移植,我国于1982年首次开展这项工作,随着血管外科及脏器移植技术的不断完善,我们相信,在21世纪,胰腺移植手术将成为根治胰腺疾患的有效手段。

急性胰腺炎的护理观念是随着治疗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在20世纪50~60年代,护理的主要手段是人为判断与观察,由于急性胰腺炎临床表现的隐匿性,使患者失去了许多救治机会;70年代,护理工作的重点是:提高护理工作者对急性胰腺炎病情进程的判断力和预见性,发现早期症状,预防中毒性休克的发生,同时加强了对各种引流管的护理,有效地预防了感染;重视了营养支持与饮食管理在胰腺炎康复过程中的作用。首次将心理护理纳入对胰腺炎的护理过程中。1968年,美国医生Dudrick提出静脉内高营养治疗胰腺炎。80年代临床加强了对TPN治疗和术后并发症的监护,认为分期饮食疗法对胰腺炎的预后至关重要。90年代初,随着重症监护技术的发展,提出对急性胰腺炎的处理首先要确立监护方案:休克期要注意改善胰腺及重要脏器的微循环,全身中毒期,监护重点是肺功能和肾功能,使护理措施更具有针对性。90年代中期,广大护理工作者通过改进护理方法,如腹腔灌洗法的改进、TPN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使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护理技术又上了一个台阶。预防为主是21世纪减少急性胰腺炎发病率的有效手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及对健康保健需求的不断增加,护理工作的任务与目标,不能仅局限在医院,要将健康教育工作延伸到社区:指导人们建立科学的膳食结构,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监测:有胆道疾患者、喜食高脂饮食者、暴饮暴食者、孕妇等。提高健康人群对急性胰腺炎早期临床表现的认识:若出现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后腹痛症状不缓解,伴有或不伴有黄疸等表现,一旦出现上诉症状,要采取禁食、禁水、禁热敷等应急措施,防止病情加重,尽快就诊。

(高 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