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系膜动脉栓塞是源于心脏或动脉脱落的血栓或斑块等随着血流向远端动脉流动,造成动脉堵塞、血流障碍的急性病变。急性肠系膜血管闭塞性疾病的发病率比较低。国外统计占住院病人的0.07%~0.13%。国内多属个案报道,总数也不超过100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发生率与肠系膜下动脉栓塞比为91,而且结果非常严重,多数病例将因血运障碍导致肠袢坏疽,如果诊治不及时,死亡率也很高。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病者占80%~90.9%。早期诊断的主要依据是Bergan等提出的三联症:剧烈而没有相应体征的上腹和脐周疼痛,器质性和并发房颤的心脏病,胃肠道排空表现。多普勒血管超声、磁共振、CT检查、腹腔镜检查对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帮助,但动脉造影更有助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及鉴别类型,有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
古代人类把血看作人的生命源泉,并注意到出血和凝血与生命攸关的现象。人们对于它本质的认识很晚。在20世纪以前,人们对血液疾病的认识是从出血、凝血、感染开始,从未涉足血管这一领域。20世纪50年代以前,由于没有合适的血管代用品,血管外科发展缓慢,只是1902年,Carrel发明了血管三点吻合术,为血管重建技术开创了先例。196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1927年,Moniz首次进行动脉造影,经颈动脉穿刺行颅内血管造影成功。1953年,Seldinger创用经股动脉穿刺,经导丝插入导管进行动脉造影,被后人称颂发扬至今。现在仍是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主要诊断检查手段。50年代后,人工血管的诞生是血管外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1964年,Dotter用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动脉狭窄性病变。20世纪60年代的血管介入治疗得到了迅速发展。1991年,Parodi开创腔内隔绝术(PTA)治疗腹主动脉瘤使腔内血管外科跨入新的发展阶段。现在,PTA已推广应用于肠系膜动脉。PTA技术与腔内血管支架的结合使动脉堵塞性疾病腔内治疗的通畅率得以改善。20世纪50年代以后,血管重建术、血管造影术、抗凝血管移植以及腔内血管外科的开展,使血管外科有了飞跃的发展。1991年,腹腔镜下进行血管手术的技术在加拿大获得成功。
在基础研究方面,血管疾病的研究,血栓成分的研究已进入到分子和基因水平。许多新型的抗凝和溶栓药物不断被开发。1935年Best将肝素作为抗凝剂应用于治疗血栓性疾病,现已被公认为有效的抗凝剂。20世纪70年代,尿激酶的应用,小剂量肝素的应用,对动脉溶栓发挥重要作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抗内膜增生的发现又使人工血管远期通畅率显著提高。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治疗药物溶栓效果不很理想,手术仍是主要治疗手段。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治会随着心脑血管以及大动脉瘤诊治的发展而发展。
临床表现对早期诊断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有非常重要意义,护理人员20世纪90年代前只是对症处理。90年代以后注重对此类病人进行监护,由于病人发病后死亡率高,护理人员在术前严密监测病情变化,术后监护心、肝、肾、肺重要脏器的功能,血气分析,凝血机制。护理人员专业水平要提高。
在21世纪,血管外科的基础研究将取得突破性进展,腔内血管学将得到重点发展。基因疗法将会用于动脉硬化的防治,基因治疗将会在缺血性疾病发挥重要作用。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微创介入疗法将取代常规手术治疗方法。(王栩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