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视网膜脱离的护理

视网膜脱离的护理

时间:2023-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视网膜脱离的治疗主要是手术治疗。玻璃体切割是治疗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外伤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玻璃体内注入硅油或气体者,术后需俯卧位,使硅油或气体顶压视网膜、促进视网膜复位,在保持枕高头低的前提下,采取灵活的体位,坐卧交替、允许入厕、体育活动等。近视眼发生视网膜脱离的比例较高。糖尿病患视网膜病变的人群较高。

1.概述 原发性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和玻璃体两种组织变性相互影响的结果。是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色素上皮层间的分离,造成视网膜外层营养和氧弥散障碍,视网膜神经细胞萎缩死亡,色素上皮细胞增生、脱离,视功能受损。多数病例突然发病,视力下降。但有一些病例有飞蚊症和闪光感等前驱症状。视网膜脱离的治疗主要是手术治疗。玻璃体切割是治疗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外伤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2.心理护理 视网膜脱离的病人由于视觉障碍,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对手术寄予无限希望,但同时又忧心忡忡,担心手术失败及并发症。由于期望值高,一旦手术效果达不到预期值,便会出现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对外界反应冷淡。此时,介绍病情、手术目的及现代手术的优越性,医生的最佳方案,客观的评价术后的效果是很重要的。术后不遮盖双眼将使他们的焦虑得到缓解,术前指导病人对术后可能采取的姿势进行练习,将某种姿势的实际意义应耐心细致地向病人解释,因为主动配合是完成全部手术不可分割的部分。

3.术前护理 常规局部点抗生素。可行双眼包扎24~48小时。它的意义是眼球运动减少使视网膜下液减少,从而给视网膜脱离手术带来帮助。但对所有卧床病人应允许他们去卫生间,在床旁坐着吃饭时可有一小段松解绷带的时间。严重的玻璃体出血可完全遮挡其下的视网膜。卧床休息,卧床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玻璃体出血的严重程度。卧床长达4~5天可促进出血沉到下方视网膜,至少可看到上方的视网膜,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上方视网膜是易产生裂孔的部位。减少视网膜下液,使视网膜下液经视网膜裂孔进入玻璃体后间隙而引起视网膜自然下沉。

有色素膜炎的病人,强有力的散瞳以防止虹膜后粘连或促使后粘连拉开,局部滴用类固醇眼液。有时需全身使用类固醇,特别是玻璃体内有明显的渗出者。青光眼轻度的眼压升高(达30mmHg),可以局部点0.5%的噻吗心安,一日两次,如果眼压严重升高,有必要口服醋氮酰胺控制眼压。

4.术后护理 术眼包扎,头仰卧或俯卧,使血液沉积于下方视网膜表面,防止眼球过多活动,以利血液吸收,减少对视力的影响。

玻璃体内注入硅油或气体者,术后需俯卧位,使硅油或气体顶压视网膜、促进视网膜复位,在保持枕高头低的前提下,采取灵活的体位,坐卧交替、允许入厕、体育活动等。对不适应俯卧睡眠者应给予镇静剂。可给俯卧位患者垫以气垫,膨松棉枕,两条布卷平行地放在双侧胸部的侧前方,使胸腹中间悬空,有利于呼吸运动和心脏搏动,同时也使经常负重的部位得到间断休息。适当应用止血药,静点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

要限制活动的范围。手术后病人要尽早活动,通常术后第一天就可以活动,当玻璃体内注有气体时,病人术后的体位至关重要。手术即日(通常术后第1天)病人应采取使气泡对裂孔起顶压的体位,由于持久保持某种姿势会使病人烦躁不安。应不断给予病人鼓励。应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体位,直到气泡内充填效应消失。

C3F8为新的无毒长效气体能顶住不规则的表面,比重低。可以顶住上方裂孔,黏度合适,便于注入和吸出,眼内存留时间长可达2周,有足够的能力使视网膜充分黏附。术后点眼药时宜轻柔。观察有无高眼压及光感,若眼疼痛难忍伴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时,为高眼压表现,应采取措施;若眼压高明显无光感时,必须排出部分气体,切勿贻误抢救时机。眼压低时要及时补气,否则起不到顶压作用,影响手术效果。

5.饮食护理 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可将鲜奶当饮料服用,丰富的高蛋白及钙质促进伤口愈合。以多吃水果、蔬菜,大量的维生素也可促进伤口愈合,同时还可促进排泄保持大便通畅。

6.观察病情变化 术后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尤其对俯卧位的病人(或年龄较大者),由于俯卧位较累,易诱发心脏病或高血压等。

7.健康教育 视网膜脱离与多种因素有关。近视眼发生视网膜脱离的比例较高。因为屈光度的改变眼球后节渐扩张。脉络膜的血管层逐渐萎缩变薄甚至消失,视网膜也继发变性、萎缩,同时玻璃体也有退行性变,更容易发生视网膜脱离。因此,近视眼病人要保护眼睛,避免近视进一步发展,注意眼睛的休息,定时做眼睛保健操。定期验光检查,避免外界的刺激。糖尿病患视网膜病变的人群较高。首先要严格控制饮食,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降糖药,定期检查血糖,同时也要检查血液的黏稠度,可服阿司匹林每日一次300mg,预防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一定要摄入低脂饮食,服用降胆固醇药,可减少视网膜渗出和起到增加视力的作用。坚持每天运动1个小时,有助于糖、脂肪的代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