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群岛是中国沿海最大的群岛。位于长江口以南、杭州湾以东的浙江省北部海域,古称海中洲。隶属浙江省舟山市的普陀、定海、岱山、嵊泗4县,总面积22000平方千米。大小岛屿有1390个,呈东北至西南排列,东北部以小岛为主,大岛大多集中在西南部。其中最大的岛屿为舟山岛,它为我国第四大岛。
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舟山群岛繁衍生息。唐代开始建县,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1950年设舟山专区,1987年1月设舟山市。舟山群岛素有千岛之乡的美称。舟山群岛是我国沿海航线中途的必经之地。现在的舟山群岛港口发展迅速,已成为上海、宁波水运中转的卫星港。
舟山群岛是浙东天台山脉向海延伸的余脉。在1万至8000年前,由于海平面上升将山体淹没才形成今天的群岛。群岛的最高峰在桃花岛的对峙山,海拔544.4米。整个群岛属于低山丘陵地貌类型。海平面的升降,长期的海浪冲蚀,群岛发育着海蚀阶地、洞穴。舟山岛上10米高的海蚀阶地到处可见,30米高的阶地更为清晰。普陀山岛的潮音洞就属海蚀洞穴。潮流像一个大搬运工一样把大量泥沙搬运到群岛的隐蔽地带沉积,把几个岛屿连接起来,形成岛上的堆积平原。舟山岛、朱家尖、岱山岛都是由于海积平原的扩展形成的大岛。
在舟山群岛中最负盛名的当属普陀山岛。普陀山与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普陀山是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形似苍龙卧海,面积近13平方千米,与舟山群岛的沈家门隔海相望,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普陀山以其神奇、神圣、神秘而驰誉中外。
据史料记载,普陀山观音道场的真正确立,与一个叫慧锷的日本和尚有着很大的关系。公元863年,日本国遣唐僧慧锷在五台山见到一尊观音像,心生喜爱,未征得寺僧同意,就肩扛观音圣像准备乘船回日本。当慧锷上船时,本来很轻的观音像突然重不可举。当船经过普陀山时,本来风平浪静的莲花洋突然涛怒风狂,海水中布满了铁莲花,船被钉住寸步难行。这时船上的人无不感到十分恐惧。当天晚上,慧锷梦到一个僧人模样的人对他说:“你只要把我安放在此山,我就让风送你回日本。”第二天慧锷和众人一起把观音像抬到了普陀山上的潮音洞旁边,让当地居民张氏供奉。由于被慧锷留在普陀山上的观音像不肯去日本,因此便有了另外一个名字:不肯去观音。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在张氏宅址上人们建起了“不肯去观音院”,这是普陀山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佛教寺院。
其实,早在西汉末年,普陀山并不叫普陀山而称梅岑山。这是因道士梅福在此修道炼丹而命名。明朝宏觉国师《梵音庵释迦佛舍利塔碑》记载:西晋太康年间(公元280~289年),有佛教徒在普陀山偶然发现观世音现身,人们“扶老携幼,奔走相告,纷纷到普陀山拜谒”。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天竺(古印度)梵僧来普陀山传教,在朝谒潮音洞时,又见到观音菩萨现身,后人便把此处称之为“观音跳”。
唐以后,历代帝王多次赐金扩建普陀山寺院,倡导观音文化。公元967年,宋太祖赵匡胤首次钦派人到普陀山贡香幡,开了朝廷供奉先河。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朝廷赐匾“宝陀观音寺”。
公元1214年,宋宁宗赵扩又赐匾额“圆通宝殿”,钦定普陀山为专供观音菩萨的地方。并根据佛经中描述的“补怛洛迦山”,更山名为普陀洛迦山,也称为补陀洛迦山。由此,普陀山成为中国四大菩萨道场之一。
舟山群岛有1390个岛屿,可谓是海岛中的大家族。试想,一个庞大家族的延续和久远传承靠什么?正是对观音菩萨普度众生的信仰,才使普陀山这一小岛得以声名远播,经久不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