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皂基洁面乳

皂基洁面乳

时间:2023-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皂基洁面乳呈碱性,pH约为8.5~9.5,去脂力佳,适用于油性和中性皮肤,对于过敏肤质、青春痘化脓肤质、对碱性过敏者不适用。皂类使洁面乳具有较强的去污性和丰富的泡沫。皂基洁面乳中脂肪酸和碱是构成洁面乳体系的骨架,产品的稳定性以及清洁能力、泡沫效果、珠光外观、刺激性等都取决于脂肪酸的选择和配比。经过滤抽至乳化罐中并保持其温度在70℃。

(一)配方组成

皂基洁面乳呈碱性,pH约为8.5~9.5,去脂力佳,适用于油性和中性皮肤,对于过敏肤质、青春痘化脓肤质、对碱性过敏者不适用。此类洁面乳具有丰富的泡沫和优良的洗涤力,在配方中加入适量软化剂和保湿剂后,使用起来没有肥皂的“绷紧感”,而具有良好的润湿感。其配方中应含有以下几种成分。

①脂肪酸皂:由高级脂肪酸与碱发生酯化反应制得。皂类使洁面乳具有较强的去污性和丰富的泡沫。高级脂肪酸可选用C12~18脂肪酸、油酸、异硬脂酸、12-羟基脂肪酸和动植物油脂脂肪酸,其中二十二酸用来调节洁面乳稠度、泡沫性状以及洁面乳刺激性;可用来酯化的碱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和三乙醇胺。

皂的分散剂可以选用甘油、1,3-丁二醇、聚乙二醇等。

②其他表面活性剂:在配方中起到进一步清洁皮肤和助乳化作用,可供选择的品种为氨基酸类表面活性剂、甘油脂肪酸酯、MAP、POE烷基醚、POE烷醚磷酸盐和N-酰基-N-甲基牛磺酸盐等。

③软化剂:将皮肤和毛孔中的污垢乳化或溶解,并起到营养皮肤的作用,同时洁肤后在皮肤上形成一层薄的护肤膜,防止皮肤过分脱脂。软化剂可选用脂肪酸、高级醇、羊毛脂衍生物、蜂蜡、橄榄油、椰子油和霍霍巴油等。

④保湿剂:起到皮肤保湿、柔软、润滑作用。可选用各种类型的保湿剂,较常用的是甘油、丙二醇等。

⑤其他辅助成分:可根据设计需要加入其他辅助成分,如美白洁面乳可加入美白成分,去粉刺洁面乳可加入杀菌剂、抑菌剂等。

⑥金属螯合剂:整合硬水中金属离子,多选用EDTA及其盐、六偏磷酸钠。

⑦去离子水:保持和补充角质层(皮肤最外层)中的水分,溶解水溶性污垢,赋予洁面乳以乳液的形态。

⑧防腐剂、香精:防腐剂防止产品中细菌滋生,香精给产品赋香。

(二)生产工艺

皂基洁面乳的工艺流程参见图6-4。

此类产品所用主要设备有:油相混合罐、水相混合罐、真空乳化罐。

与一般的皂化体系不同,皂基型洁面乳的皂化方法采用的是水相(碱液)加入油相(酸液)的方法,其中水相包括:碱、多元醇、表面活性剂、水;油相包括:酸、乳化剂、润肤剂以及其他油脂类成分。

picture

(1)操作方法

①将氢氧化钾加入冷水中,溶解,然后加入多元醇,加热至75℃。

②将酸、乳化剂、润肤剂以及其他油脂类成分混合,加热至75℃。

③先将油相放入乳化锅内,开启搅拌,然后将水相快速加入到油相中。在水相加入的过程中,体系中可能会出现短暂的少量产生的皂块结团现象,这种现象可以不管,等水相完全添加结束后皂团自然会消失。

④水相添加完成后,在保持体系温度不低于80℃的情况下,保温皂化30~60min。

⑤皂化结束后加入表面活性剂,此时应注意避免因搅拌而使体系产生气泡。

⑥降温至55℃左右时加入香精和防腐剂。

⑦降温至40~45℃,保持温度不变,搅拌30min以上,搅拌结束后可以出料。

(2)注意事项

①由于皂化反应是一个强烈的放热反应,皂化过程中体系的温度可以升高10~20℃,因此皂化前水相和油相的温度不应过高,一般控制在75℃以内,以免最终皂化体系的温度过高。

②从皂化开始后一直到生产结束的整个过程中,为了避免体系产生大量的气泡,应避免加热和抽真空,否则产生的气泡无法消除。

③表面活性剂也是产生气泡的一个主要来源,因此表面活性剂应该选择在水相添加结束,体系中的皂块完全溶解后添加。也可以在皂化结束后添加表面活性剂,但添加表面活性剂的温度不应该低于60℃,以免因整个体系的温度因表面活性剂的加入而降低,从而体系的黏度增大而使由表面活性剂带入体系内的气泡无法浮上来。

④甘油和1,3-丁二醇等多元醇应该先单独加热,然后作为油相的一部分加入到加热后的酸溶液中。如果单独使用甘油,甘油和酸溶液是分层的,而加入了1,3-丁二醇后,则可以完全混溶。如果添加了大量的表面活性剂,也可以把甘油和丙二醇作为水相和KOH放在一起。

对皂基洁面乳降温后继续低速搅拌30~60min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可以使皂的分布更加均匀,使体系的硬度能够控制在一个比较低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加快珠光的结晶析出,一般以十八酸为主体的洁面乳体系,经过这样长时间的低速保温搅拌,珠光可以在生产结束后马上结晶析出,而且搅拌的时间越长,珠光效果越明显。

(三)配方示例

皂基洁面乳中脂肪酸和碱是构成洁面乳体系的骨架,产品的稳定性以及清洁能力、泡沫效果、珠光外观、刺激性等都取决于脂肪酸的选择和配比。脂肪酸所产生的泡沫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而越来越细小,同时泡沫也越来越稳定,但是泡沫生成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其中十二酸生产的泡沫最大,也最易消失,十八酸生产的泡沫细小而持久。 因此,在配方中往往以十二酸、十四酸、十六酸、十八酸同时搭配使用,以十四酸或十八酸为主体,其他酸为辅助的搭配方式,通过不同的搭配方式可以给产品带来不同的泡沫性质和使用感受。

洁面乳的酸碱中和度应该在75%~90%之间,中和度可以通过KOH的含量和各种酸的酸值计算出来。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中和度过低,会导致体系不稳定;中和度过高会导致产品的刺激性增加;中和度过高会导致体系在皂化时皂液的黏度过高,从而影响生产工艺的顺利进行。

为了及时将生成的皂分散或溶解,必须使用大量的多元醇,多元醇在洁面乳的配方体系中主要起到分散或溶解脂肪酸皂的作用。甘油对皂的作用表现为分散作用,如果体系中单独使用甘油,用量一般应该在20%以上。丙二醇和1,3-丁二醇对皂的作用表现为溶解,因此这两者如果单独使用的话,用量可以少一些,大约在14%以上。

表面活性剂在皂基型洁面乳体系中最明显的作用有以下几方面:

①对皂基的高pH具有缓冲的作用,降低皂基的刺激性 。

②改善皂基的泡沫性质,改善使用时的肤感。

③增加洁面乳体系的拉丝感,使用10%左右的表面活性剂能够明显增加产品的拉丝感觉,进而增强皂基的稳定性和改善使用时的手感,这种拉丝感远远超过PEG类物质所能达到的效果。

根据所使用的表面活性剂的种类的不同,表面活性剂还能够分散皂基,降低皂化过程中皂基的黏度等。表面活性剂的用量一般控制在10%左右。

体系中可以通过添加少量的单甘酯和平平加来有效解决高温稳定性问题。另外,加入少量PEG可以使膏体产生适当的拉丝感,同时也会提高体系的高温稳定性。

皂基洁面乳的配方示例如下。

表6-20所示配方制备工艺:在油相罐中加入硬脂酸、棕榈酸、羊毛脂、椰子油、甘油及防腐剂,加热搅拌至70℃。经过滤抽至乳化罐中并保持其温度在70℃。将预先在水相罐中溶解了氢氧化钾的去离子水,经过滤抽至上述乳化罐,并保持70℃进行中和反应。最后加入其他原料,搅拌混合,抽真空,脱泡,冷却,根据所要求的硬度选择冷却条件,出料。

表6-21所示配方制法:将A与B分别加热到75℃,在搅拌下将B慢慢加入A中,搅拌均匀后,降温到40℃,再加C,搅拌均匀。

该配方是以脂肪酸皂作为乳化剂,以未反应的脂肪酸作为内相乳化而成。

表6-22所示配方制法:分别将A与B加热到75℃,在搅拌下将B慢慢加入A中,恒温皂化30min,在恒温下按顺序慢慢加入C和D,搅拌均匀后,降温到40℃加入E,搅拌均匀。

此配方是利用Aculyn 22与PEG 6000双硬脂酸酯来增稠的皂基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