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谓中庸
孔子的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摘自《毛泽东书信选集》第147页)
当今现实生活中,“中庸”这个词被部分人误解,甚至被妖魔化,成为“无所作为,不求进取,不讲原则”的代名词。其实,从古至今,“贵和尚中”都是东方文明的精髓所在,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而中庸思想是在此基础上提出来的,并是“贵和尚中”思想的升华。中庸是哲学的重要范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智慧,是儒家文化的精髓。
“中庸”的意义,就如程子嗣所说的:“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天地之化,虽廓然无穷,然而阴阳之度,明寒暑昼夜之变,莫不有常,此道之所以为中庸。”按照今天的哲学语言来说,“中”就是要遵循适度原则,凡事把握好度。“庸”就是定理、原理、规则、一般规律。“中庸”就是要求我们处理矛盾始终尊重客观实际,遵循客观规律,遵循适度原则,凡事把握好度,既不要过分也不要不足,而是不偏不倚,适得事理之宜,恰到好处,实现矛盾双方相生相成,和谐共赢,综合效益最大化。
二、执中律定义
张氏执中律:p与q是o蕴含的一对矛盾。我们充分考察矛盾、分析矛盾;并且尊重客观实际,遵循客观规律,遵循适度原则,凡事把握好度;采取措施s调节和驾驭矛盾,既不要过分也不要不足,而是不偏不倚,适得事理之宜,恰到好处;促使矛盾运动朝着有利方向协调发展;实现矛盾双方有机结合,相生相成,和谐共赢,综合效益最大化。
执中律要求我们处理矛盾始终遵循“执中”与“戒过、勉不及”的基本法则。“中”决不是“过”与“不及”两者之间在数量上无原则的对半折中,而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符合客观实际、客观规律,适得事理之宜,恰到好处的最佳点;而“过”与“不及”则都是背离客观规律的错误倾向。
例如:姐姐20岁,妹妹2岁,现在有一张煎饼刚好够姐妹两人吃饱。你如何分配?各分半张饼,姐姐吃不饱,妹妹吃得撑,没实现和的境界,这不是执中;按照各自的食量分饼,姐姐妹妹都刚好吃饱,实现和的境界,这才是执中。
执中律的精髓是:处理现实矛盾适得事理之宜,恰到好处。
三、例题解析与同步练习
【例1】2015年度国考申论试卷,第(四)题,为了清除社会上对“网络新一代”的疑虑,某报特邀市科协工作人员为该报“时评”栏目撰文。假如你是这位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4为该报写一篇题为“正确看待‘网络新一代’”的短文。(20分)
要求:(1)观点明确,简洁有力;(2)紧扣材料,层次分明;(3)语言流畅,有逻辑性;(4)不超过500字。
【参考答案】(473个字符)
正确看待“网络新一代”
当前,传统与现代交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激荡,青少年价值观多元化,如何看待“网络新一代”已成为社会热点话题。笔者认为要从三方面辩证看待他们。
一要区分主流与支流。互联网是真正由“网络新一代”所掌握的产业。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表明其主流是好的,部分青少年的网络暴力行为表明其支流是存在问题的。我们应当把握主流,挽救支流,而不能以支流否定主流。
二要认清优点与缺点。“网络新一代”善于利用网络对问题自主观察,自由探索,以及自主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们确实有优点。而网络表达中的过激言论和污言秽语,表明其确有缺点。毕竟瑕不掩瑜,应引导他们发挥优点,弥补缺点,而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三要正确看待机遇与挑战。“网络新一代”利用互联网进行自主观察,自由探索,自主表达,自我组织,自我动员给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但我们也要看到这些挑战同时也是机遇。只要我们积极学习网络新技术,主动亲近“网络新一代”,与他们一起活跃在网络平台,引导他们走在合理合法的轨道上健康成长,就能化挑战为机遇。
毫无疑问,“网络新一代”是充满希望的一代,不必忧虑。
【思路点拨】写作中遵循《执中律》,①充分考察主流与支流这对矛盾,提出“我们应当把握主流,挽救支流,而不能以支流否定主流”的措施处理矛盾。②充分考察优点与缺点这对矛盾,提出“应引导他们发挥优点,弥补缺点,而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措施处理矛盾。③充分考察机遇与挑战这对矛盾,提出“引导他们走在合理合法的轨道上健康成长,就能化挑战为机遇”的措施处理矛盾。
【例2】2015年度国考申论试卷(B卷),第(五)题,给定资料6中划线句子写着:“人文是精彩的,科学是呆板的。”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联系历史和现实,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2)参考结合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
【思路点拨1】
(1)审题:遵循《张氏五段论》思考,人文是什么,科学是什么,人文与科学的关系是什么,一般规律是什么。
(2)全文围绕《张氏五段论》展开论述:
①是什么:抓住人文与科学这对矛盾,遵循《执中律》,提出“人文与科学要融合式发展”的观点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开门见山,在文章开头阐明中心论点的含义。
②该怎么办:也就是如何落实“人文与科学要融合式发展”这一观点。
③有什么用:落实这一观点,有何意义——能够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体制支撑。
【参考答案】(1157个字符)
人文与科学要融合式发展
有传统知识分子说“人文是精彩的,科学是呆板的”。用“精彩的”这个词来刻画人文具有的多样性、多元化、多变性、主观性的特征,用“呆板的”这个词来刻画科学具有的稳定性、必然性、规律性、客观性的特征仅仅道出表面上的东西,实质内容并没有表达清楚。本质上,这一说法存在“片面强调人文与科学的对立,而忽视人文与科学的统一”的弊病。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人文与科学既在对立中统一,又在统一的基础上对立,相辅相成。由此看来,“片面强调人文与科学的对立,忽视人文与科学的统一”的传统观念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笔者提出“人文与科学要融合式发展”的新观念。这种新观念认为人文与科学是人类生活的一体两面,两者相辅相成;在目的上要以人为本,让人文与科学都服从和服务于人类幸福生活,都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效力;在方法上既要用科学支撑人文发展,也要让科学在价值取向上对人们的生活多些人文关怀。
具体怎么落实“人文与科学要融合式发展”的新观念呢?
一要取消文理分科,推行通识教育,培养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型人才。长期实施的文理分科,表面上看来是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区别对待,本质上是片面强调人文与科学的对立,而忽视了人文与科学的统一。文理分科的做法把学生培养成“跛脚鸭”——文科生面对身边日新月异的高科技产品难以理解,理科生缺乏人文修养而闹出清明节打电话祝福爷爷节日快乐的笑话。文理分科显然不利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格格不入。可喜的是,我国取消文理分科已经进入实施阶段,高校的通识教育也在探索前进。这些改革举措走的是“人文与科学融合式发展”道路,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正确指导的体现,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环节。必将培养出大批新型人才,必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要改革政绩考核,推行幸福指数,树立人民幸福第一的新执政理念。过去一段时期,在GDP崇拜症驱使下,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和民生保障。这种错误的做法本质上是科学被异化为实现GDP的工具,背离了关爱人文的价值取向,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可喜的是,十八大之后党中央果断降低了GDP在整个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增加了生态环保和民生的权重,这样有利于倒逼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走绿色发展、协调发展的道路,让科学为民生幸福服务,使发展更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这些改革举措就是在走“人文与科学融合式发展”的道路,必将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支撑。
总之,“人文与科学要融合式发展”的新观念本质上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子命题。落实这一新观念,能够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体制支撑。由此看来,人文与科学融合式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例3】2016年度国考申论试卷(A卷),(五)“给定资料3”引用了《论语》中的话:“不学礼,无以立。”请以这句话为中心议题,联系社会现实,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35分)
要求:自选角度,见解深刻;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思路清晰,语言流畅;总字数1000~1200字。
【思路点拨】遵循《张氏五段论》思考:①是什么(“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的本质是什么,礼的本质是什么,开篇就要对这句话下定义,对礼下定义。存在的问题是什么?)→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分析原因)→③该怎么办?(遵循执中律,围绕讲礼与讲理、讲礼与崇德、讲礼与守法三对矛盾提出措施)④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参考答案】以系统思维,统筹全局,系统施策,全面解决。
礼乃立身之本,立国之基
“不学礼,无以立”指出礼具有必要性、根本性、规范性。必要性是指礼是个人安身立命,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条件;根本性是指礼居于基础地位;规范性是指礼具有指导、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的作用,它能调节社会关系,使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臻于完善与和谐。从本质来看,礼是一种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纵观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历朝历代无不重视礼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指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然而,当今社会一些优良的传统道德和礼俗在现代化过程中逐渐流失,道德修养不够、文明素质不够已经为一种社会病,如果任由这种社会病蔓延,我国的现代化事业早晚会毁于一旦。
病因何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普遍存在逐利心理,忽视对优良传统道德观念的教育,互联网发达导致思想观念多元、价值取向多样,社会人际关系契约化,人口流动加剧打破了传统的地缘熟人社会模式,社会体制深刻变革等多种因素叠加导致这种社会病蔓延。
立足于市场经济、互联网发达、法治社会、人口流动这个现实,如何补上礼这一课?如何全面提高道德修养和文明素养?下文着重讨论。
一要处理好讲礼与讲理的关系。讲礼表现在通过一定的仪规使行为有范、社会有序。讲理表现在尊重客观事实,遵循客观规律,遵照科学道理。两者的根本目的都是促进社会和谐有序,本质是一致的。讲礼先要讲理,不能倚老卖老;讲理也要讲礼,不能得理不饶人。为礼违理不是真讲礼,是虚情假意;为理违礼不是真智慧,是认死理。因此任何将礼与理割裂开来的做法都是有害的,务必将讲礼与讲理紧密结合起来。
二要处理好讲礼与崇德的关系。德存于心,礼行于外。礼源于德,德化为礼。讲礼先要崇德,失德必然不讲礼,失礼就是失德。因此要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营造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尤其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成为每个人的基本遵循。
三要处理好讲礼与守法的关系。礼是法的重要源头,许多法来源于礼。许多礼已经上升为法的形式。例如,法定节假日就是来源于古代的礼俗。讲礼有利于促进守法,例如交警执法先向当事人敬礼。守法本质就是讲礼,违法就是失礼。例如父慈子孝就是守法讲礼,家庭暴力就是违法不讲礼。法是礼的守护神,例如国家立法规定公祭、下半旗致哀。以送礼之名行贿赂之实,不是讲礼,而是违法。因此,要将讲礼与守法紧密结合。
总之,礼乃四维之首,立身之本,立国之基。讲礼是社会运转的润滑剂和推进剂,有利于社会和谐,高效运转,高速发展。失礼必然摩擦不断,运行不畅。因此,务必做到礼、理、德、法相一致,讲礼、讲理、崇德、守法相结合。否则,人将不人,国将不国。
(作者:张金海。化龙池教育版权所有。字数1097个字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