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理国的盛衰
1.大理国的建立
902年南诏国崩溃,继之而后的是三个政权:大长和国(902—928年),为南诏权臣郑买嗣所建;大天兴国(928—929年),大长和国权臣杨干贞杀国王郑隆亶,拥立清平官(宰相)赵善政为国王;大义宁国(929—937年),大天兴国杨干贞废国王赵善政而自立为国王。这三个小王朝共历36年,时值中原唐末及五代的后梁、后唐、后晋。其间,白蛮贵族势力不断发展,最终取代乌蛮占统治地位。
大义宁国杨干贞统治时,“贪虐无道,中外咸怨”,反对力量逐渐团结在段思平周围。段思平为白蛮贵族,时任通海节度使,其先祖段忠国曾为南诏阁逻凤时的清平官。他联合滇东乌蛮37部,以“减税粮”、“宽徭役”为号召,争取了广大奴隶和农奴的支持,进军洱海地区,以武力推翻了云南最后一个奴隶制政权大义宁国,于937年建立了大理国政权。大理国为封建农奴制政权。
2.“大中国”和“后理国”
段思平建大理国之初,在其分封的白蛮诸侯中,西部洱海地区以杨氏家族势力最大,东方鄯阐府境内以岳侯高方势力最大。段思平之后的大理国王大多软弱无能,随着杨、高等诸侯势力不断增长,王权日渐削弱。1063年和1080年,杨氏先后两次在洱海地区起兵叛乱,国王段氏借高智升(高方的后代)力量镇压了叛乱。高智升因平叛之功被封为“鄯阐侯”,后又任为布燮(音xiè,宰相),势力不断扩大,进而发展到掌握了大理国的实权,挟国王以令诸侯。1094年,高智升之子高升泰逼迫国王段正明“禅让”,自己当了国王,改国号叫“大中国”。
高升泰当国王,各领主不服,段氏王族更不服。1096年高升泰死,死前遗言其子还国于段氏。其子高泰明遵遗嘱立段正明之弟段正淳为国王,改国号为“后理国”。高氏世代为相,政权仍在高氏手中,被称为“高国主”,段氏不过虚位而已。这种情况一直到元灭大理国为止。
大理国从937年建立,至1253年忽必烈灭亡大理国,传22王共316年。其疆域与南诏国大体一致。
3.大理国与宋朝关系及“宋挥玉斧”的由来
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尔后进行统一战争。965年,宋派王全斌入川,灭后蜀国,统一了四川。对此,大理国立即派使臣送公文祝贺。982年,宋太宗令黎州(驻今四川汉源)官吏在大渡河上造大船,以便利大理国使者入贡。此后,史载大理国曾多次遣使入贡宋朝。四川黎州峨眉铜山寨和广西的横山寨等边境一线大理国各族人民与内地贸易交往十分频繁。
但是,大理国并不满足于一般的向宋朝入贡和边境贸易,而是希望与宋朝建立藩属关系,所以多次向宋朝要求对其进行加封。然而,宋王朝是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加之鉴于南诏反唐的教训,对大理国心存戒备,因此对大理国的请求一直未予满足。直到1115年(宋徽宗政和五年),宋朝终于同意了大理国的请求,两年后册封大理国王段和誉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算是正式建立了藩属关系,大理国也算了却了100多年的愿望。然而,此时北宋王朝自己的时间已不多了。
1115年,金国兴起东北,不断南下侵宋,北宋面临更大的危险。1117年,北宋册封大理国王后,有人要求在大渡河以外设置城邑,以便和大理国更好地开展互市,朝廷命黎州刺史宇文常调查并提出意见。《宋史·宇文常传》记载,宇文常复奏朝廷:后蜀灭亡时,太祖曾划大渡河为界,说此外非吾所有,所以150年来西南无边患。现在如果要在大渡河外建立城邑,非中国之福也。这就是“宋挥玉斧”典故的出处。
1127年,宋政权为金国所迫而南移,开始了偏安江南的南宋时期。南宋统治者对大理国的戒心甚于北宋,仅维持经济商贸方面的关系,政治上则尽量隔绝,实际上奉行自我孤立的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大理国时期佛教比南诏国时期更加兴盛。因此大理国有“佛国”和“妙香国”之称。由于统治者的提倡及推崇,举国信佛,寺庙之多不可胜数;人取名字也用佛号;学校设于佛寺内,儒释结合;大理国22个国王竟有9王为僧。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即反映了大理国这一历史情况。
4.景龙金殿国
12世纪,在西双版纳出现了一个“景龙金殿国”,又称“泐(音lè)国”。泐国的第一个召片领帕雅真,于傣历542年(1180年,宋淳熙七年)入主勐泐,曾受大理国国王段兴智的封赠,颁给一枚虎头金印。泐国下有许多部落,子民数以万计,有象、马成千上万。帕雅真有4个儿子,长子、次子、三子的封邑分别在今泰国景迈、缅甸勐皎、老挝万象一带,四子继父位为勐泐王(即西双版纳的第二个召片领)。此后子孙世袭,至20世纪50年代最后一代(第39代)召片领,共传770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