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及城防建筑
案例导入
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历朝历代都留下了许多堪称经典的遗迹。其中,万里长城是最为人所熟知,却也是最难懂的一处古迹。长城区隔了游牧与农耕两种生活形态,遍及了中国半数的领土,见证了两千多年中国边塞史,更以其丰富的结构,堪称古今中外罕见的建筑奇迹。2007年,万里长城获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情境思考
你知道修筑长城的最初目的是什么吗?历史上曾出现过几次筑城高潮?
基础知识
一、中国古代城市建筑概述
(一)中国古代城市建筑规划沿革
1.商周时期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一些聚落遗址出现了规模较小的城堡。到商周时期则发展为规模较大的、有防御设施的都城,城内有宫城,宫城内有宫殿,现已发现多处建筑基址。根据考古发掘,可以确认的有河南偃师尸乡沟商城、郑州商城和安阳殷墟。西周的都城有陕西崎山与扶风的周原遗址和西安的丰镐遗址。东周列国都城的面积增大,一般为10~20平方公里。列国都城均分为宫城和郭城两部分。宫城和郭城都有各自的城垣,每边城垣均有数目不等的城门,与城内的街道相接;宫城内都有高大的建筑群。
2.秦汉时期
秦汉都城的设计除适应作为大城市经济生活上的需要以外,还充分显示了政治上和礼制上的规格。根据调查发掘证明,汉长安城的形制、布局基本上与《周礼·考工记》的规制相符合。汉长安城的平面形状大体近于方形,城的四面各有三个城门,每个城门有三个门道,经由城门的主要大街都分成平行的三条。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的城址,多利用东汉旧城改建而成,改建重点在于集中宫苑衙署和加强西北隅的军事据点,扩大并规整居民区,调整并对称地安排工商业区。例如北魏洛阳都城,其规划布局原则上是在汉末邺城的传统上逐步推进,作为都城中心的皇宫,其位置偏向北移,构成以宫室为中心的南北轴线,并在城外设立东、西两市。
4.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的都城(如长安城)结构严谨、规划整齐,其平面呈长方形,宫城置于郭城北部正中,北连禁苑,南接皇城。宫城皇城以外为里坊区,由11条南北向大街和14条东西向大街将其划分为棋盘式的格局,其间布列110坊及东、西两市。
5.宋元明清时期
北宋后拆除坊墙,居民区由原坊内小街发展成横列的巷(胡同),商业沿城市大街布置,一直延续至清代,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是较典型的代表。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和扩建而成的,由皇城、内城和外城三部分组成。皇城位于内城的中心偏南,呈不规则的方形,城四向开门,南面的门就是天安门。
(二)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的特点
1.城郭分明
中国古代,上至天子王侯,下至县郡治所都建有城和郭。城在内,郭包在城的外围,有“内之为城,外之为郭”之说,统称城郭。从内到外依次是宫城、皇城、外城(即郭)。明代的南京城和北京城较为特殊,筑有四道城墙。
2.防御体系严密
古代城市有着十分严密的防御体系,大都筑有高大的城墙,矮者4~5米,高者可达10余米,厚约12米,坚固异常。城墙之上建有雉堞、女墙、门楼、角楼、马面等防御设施。城墙之外建有护城河(称为“城池”),水面宽度可达30米,深为3~5米;护城河上设有吊桥。城墙的四面都设有数量不等的城门,城门之外往往加筑瓮城、罗城、箭楼等。
3.棋盘状的街区结构
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结构多为棋盘状的结构。据《周礼·考工记》记载,古代都城的规制是:“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也就是说,都城九里见方,每边开有三门,东西南北各有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为车轨的九倍。这种整齐划一的方格形道路交通网,不仅便于交通,也便于在街坊内建造各种建筑。
我国千百年来形成的棋盘状街区结构对现代城市建设影响较大,我国各主要大、中城市的道路交通管网至今都保持着这种基本的格局。
4.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
中国古代城市采用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城市建设或以宫殿,或以官衙,或以钟楼等公共建筑为中心进行规划,反映了统治阶级严格的等级观念。
5.基础设施完善
中国古代城市建筑基础设施完善,具有完备的城市功能。中国古城设有“市”,供百姓们交换和采购。例如北京城的市场和店铺共有132行,分布于皇城四周的大街小巷之中,并形成东单、西四牌楼、正阳门、鼓楼四个商业中心。其他的城市设施(如绿化、饮水、排水、防火、报时、报警等),一应俱全,极为完善。
二、中国现存的古城
中国有北京、西安、开封、洛阳、南京、杭州等古都,还有山西平遥及云南丽江等诸多地方名城。
(一)明南京城墙
明南京城墙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至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前后历时21年建成。原建宫城、皇城、外郭已毁,仅剩都城城垣。城垣内侧周长33公里,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不仅是我国现存古代第一座大城,在世界城垣建筑史上也是首屈一指。城垣用巨大的条石砌基,用巨砖筑成,以糯米拌石灰灌浆作黏合剂,十分坚固,现存的21公里城墙虽已历经600年风雨,仍巍然无恙。原有城门13座,其中聚宝(中华)、石城、神策、清凉四门保存至今。聚宝门规模最大,是我国现存最大、最为完整的堡垒瓮城,在我国城垣建筑史上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二)西安城墙
西安城墙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建于公元1370—1378年,是中世纪后期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建筑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大型的、保存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西安城墙用黄土分层夯筑,城墙周长合11.9公里,高12米,厚16.5米,城内面积近12平方公里,四面正中辟门,每座门外设箭楼,以利射击;内建城楼,两楼之间建瓮城。城墙里面建有马道六处,外面建有敌台,城垣外围护城河宽20余米、深10余米,与城墙共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
(三)平遥城墙
平遥城墙位于山西平遥县,是我国现存完好的四座古城之一。平遥城墙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平遥城依照“因地制宜,用险制塞”的原则修建,风格古朴,重视防御,工艺和用料均以精良著称。城池平面呈方形,南城墙随中都河蜿蜒而筑,其余三面皆直列砌筑。城墙高约12米,平均宽3.5米,周长6.4公里。墙外有护城河,宽度和深度均为4米。四周辟有6门,东西门外又筑瓮城,以利防守。城门上原建有高数丈的城门楼,四角各筑角楼,每隔50米筑城台一座,连同角楼,共计94座,现今大多已残坏。1997年,平遥古城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四)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西北部,是融合纳西民族传统建筑以及外来建筑特色的唯一城镇,始建于南宋末年。丽江古城未受中原建城礼制的影响,城中道路网不规则,没有森严的城墙,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黑龙潭是丽江古城的主要水源,潭水在双石桥处被分为东、中、西三条支流,各支流再分为条条细流入墙绕户,形成水网。丽江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融会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作为古城居民的纳西族拥有悠久丰富的传统文化,如闻名遐迩的东巴文化、纳西古乐、白沙壁画等。1997年,丽江古城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古长城建筑
长城是中国最宏伟的一项古代工程,是上古至中古时期世界著名的军事防御体系。1987年,长城作为中国首批世界遗产项目申报之一,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自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时代到明代末期前后2000多年的时间中,长城的修建断断续续,经历了众多高潮和众多时代的修建和增建,出现了秦、汉、明三个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长城修筑高峰。
(一)秦长城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地修筑长城是在秦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北部边防,令大将蒙恬率大军30万人,北击匈奴,收复了今内蒙古河套以南地区,并于公元前214年开始大规模修筑长城。秦始皇征调了大批军队和民工,利用10年时间,将秦、赵、燕三国北方边地的长城加以修缮、连缀、增筑,形成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条万里长城。万里长城的名字,就是从那个时期才开始有的。
秦长城西起甘肃临洮(今甘肃岷县),沿黄河北上到内蒙古临河,再向东折过阴山,接燕国北长城,一直绵延至辽东,通达今朝鲜平壤大同江北岸,全长5000多公里。
(二)汉长城
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地修筑长城是在汉代。西汉初年,北方匈奴势力强大,为了巩固北方边陲、加强防卫,汉武帝一方面先后三次对匈奴实行军事打击,另一方面开始了大规模修筑长城的活动。
汉长城东起鸭绿江畔,向西经过内蒙古的阴山、居延海,再过甘肃的酒泉、玉门、敦煌,一直延伸到新疆的罗布泊和库尔勒,全长1万多公里,是我国历史上最长的长城。汉长城的修筑不仅抵御了北方匈奴的入侵,还保证了通向西域“丝绸之路”的畅通。
(三)明长城
明朝是兴修长城的第三个高峰时期。为了防御蒙古、女真等游牧民族的扰掠,明代自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起,一直到最后一位皇帝崇祯,无不热衷于长城的修建。在明朝统治的27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和巩固。明长城修建时间之长、工程之大、质量之高,是历代王朝所无法比拟的。
明长城西起甘肃嘉峪关,经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直到辽宁的鸭绿江边,横亘9个省、区、市,全长7500公里。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长城,大部分都是明朝修建的,坚固完好,雄风不减当年。
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中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段落之一,位于北京市延庆县境内,史称天下九塞之一。该段长城地势险峻,居高临下,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
金山岭长城位于河北省滦平县境内,地处京、津、辽、蒙四省市交汇点,以其视野开阔、敌楼密集、建筑防御体系功能奇特而著称于世。该段长城沿线设有建筑各异的敌搂67座、烽火台2座、大小关隘5处,是现保存最完好的一段明长城,被专家称为明长城之精华。
明长城上有三个著名的关隘,即山海关、居庸关和嘉峪关。山海关为万里长城第一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而得名。山海关自古就是我国的军事重镇,据史料记载,自公元1381年建关设卫,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居庸关是京北长城沿线上的著名古关城,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居庸关位于昌平县城以北20公里的峡谷中,距北京60公里,距八达岭长城20公里,地形险要。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终点,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嘉峪关地势天成、攻防兼备,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又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