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内容和性质

内容和性质

时间:2023-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给旅游以明确的、科学严密的概念,不仅具有理论上的重大意义,而且对旅游的实践活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旅游者往返于出发地与目的地的旅游活动和在目的地逗留期间的访问活动,由此会引起广泛多样的经济现象、社会现象、文化现象乃至政治现象。该定义把旅游活动局限在经济和文化的范畴,强调旅游的人际交往功能,是其最大的优点。其三,旅游是人们为了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第二章 旅游与旅游活动

第一节 旅游的基本含义

一、旅游的含义

在国外,“旅游”一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广泛使用,在此之前,人们更多习惯用“旅行”。而在英语中“tourism”一词是在1811年才首次出现在英国牛津词典中的,以前的人们都用“travel”来表达旅行。

在中国古代,“旅”和“游”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旅”即旅行,所谓“旅者,客寄之名,羁旅之称。失其本居而寄他方,谓之为旅”。指人们在空间上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而“游”在古代专指游览、遨游之意。所以,在古代汉语中“旅游”是指旅行和游览两层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旅游”和“旅行”在使用中已经被模糊,比如,专门组织旅游活动的企业,我们称之为“旅行社”,而非“旅游社”,尽管严格说来两个词在现代汉语中仍然有区别。事实上,旅游是有动机、有内涵的,是旅行和游览的统一,旅行只是旅游的一个部分,具体地说,有旅游一定有旅行,而旅行却不一定有真正意义的游览活动在其中。在汉语中还有“观光”一词,其意思也接近游览,人们通常把它们统称为“观光游览”。

二、国外对旅游的定义

长期以来,各国的专家学者,各种国际旅游组织出于不同的角度和出发点对旅游做出了各种解释。给旅游以明确的、科学严密的概念,不仅具有理论上的重大意义,而且对旅游的实践活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旅游活动涉及面广而复杂,也由于人们对旅游进行研究所基于的目的不同——理论的、统计的、市场的、管理的等等,因而对旅游概念的认识仍然有着不同的理解。

对旅游的定义是随人们对旅游的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完善的。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旅游的定义可以大体归纳为两种:一种是从旅游者的活动角度出发,强调旅游者的活动目的、活动性质、活动时间;另一种是从旅游者活动与旅游目的地的关系的角度出发,强调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及其所引发的各种现象和关系。两种表述各有其合理性。因为旅游首先是作为旅游主体的人的活动——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导致了各种旅游需求,旅游者的活动进而产生了旅游供给,即旅游业的活动。但旅游又不仅仅是旅游者的活动,旅游的内涵是综合性的社会现象。旅游者往返于出发地与目的地的旅游活动和在目的地逗留期间的访问活动,由此会引起广泛多样的经济现象、社会现象、文化现象乃至政治现象。而旅游者、旅游企业、目的地政府以及目的地居民之间也会因不可避免的直接或间接的接触而产生错综复杂的关系。以下是几种有代表性的定义。

(1)1811年英国出版的《牛津词典》中,把旅游解释为:离家远行,又回到家里,在此期间参观游览了一个或几个地方。

这是关于旅游最早的研究和认识,正因为如此,定义只是从表面上对旅游现象进行了描述,是对旅游活动直观的印象,还没有触及旅游活动的内涵。

(2)1927年,以蒙根、罗特为代表的德国学者在其出版的《国家科学词典》中对旅游的定义是:狭义的理解是指那些暂时离开自己的住地,为了满足生活和文化的需求,或个人各种各样的希望,而作为经济和文化商品的消费者逗留在异地的人的交往。

这一定义认为旅游是经济、文化的活动,是人与人的交往活动。该定义把旅游活动局限在经济和文化的范畴,强调旅游的人际交往功能,是其最大的优点。但是,这个定义却忽略了旅游活动最基本的功能,即消闲、娱乐,这一点是该定义的不足之处。

(3)1942年瑞士学者汉则克尔和克拉普夫在他们合著的《普通旅游学纲要》中给旅游下了这样的定义:旅游是因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的居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永久居留,并且不会从事任何赚钱的活动。

这一定义在20世纪70年代被“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采用,又称为“艾斯特”(AIEST)定义。这一定义指出旅游并非仅指旅游活动本身,还应该包括“非定居者”的活动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强调了旅游活动中必然会产生的相关经济和广泛的社会关系。“非定居者”体现了旅游活动的异地性;“旅行和逗留”体现了旅游活动的暂时性;在整个旅行过程中不从事赚钱的活动,体现了旅游活动的消费性和非就业性。因此,该定义的深刻之处在于,它较为全面地揭示了旅游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4)20世纪50年代,奥地利维也纳经济大学旅游研究所对“旅游”下的定义是:旅游可以理解成暂时在异地的人的空间活动,主要是出于休养。其次是出于受教育、扩大知识面和交际原因的旅行。再次是参加这样或那样的组织活动以及改变有关的关系和作用。

该定义中,旅游是一种消闲的活动,包括旅行或到离开定居点到较远的地方逗留。其目的在于消遣、休息或为了丰富旅行者的经历和文化教育。定义强调了旅游的基本目的,即消遣和增长知识,对旅游的目的作了简单通俗的说明。

(5)世界旅游组织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对旅游的定义为: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商务和其他目的,离开惯常的环境,到某些地方去,并在那里停留不超过一年的活动。

该定义中“惯常的环境”主要指除在居住地以内的旅行、在住所与工作场所之间频繁和长期的旅行、定期的社区旅行。“不超过一年”指出了旅游的暂时性特点。该定义还强调了旅游是以娱乐休闲为主,还包括商务以及其他活动为目的的旅行。

以上提到的5种关于旅游的界定,只是旅游研究中的一些代表,在此,表2-1在国内学者苏勤对各国学者关于旅游概念的归纳的基础上加以补充,以供读者学习参考:

表2-1 国内外学者及研究机构关于旅游研究的定义

续表

三、综合定义

以上关于旅游的定义由于不同的出发点,各有其侧重点。早期关于旅游的定义只是对旅游现象的一种简单描述。随着旅游的发展,学者们出于不同的思考,对旅游的定义也是各有不同,即使到现在我们也很难说哪位学者的定义是最能够反映旅游活动的。但是总的来说,在各种界定中,有的偏重于经济和产业的角度,有的偏重于文化和审美的角度,而有的偏重于娱乐消闲的角度,有的是技术性较强的界定。

综合以上对旅游定义的不同表述,我们可以看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们对旅游研究已经取得了共识:

其一,旅游是人们离开自己定居地,到异国他乡去旅行访问的活动。这一点反映了旅游的异地性。

其二,旅游是人们前往旅游目的地,并在那里短暂居留的访问活动。这种短暂居留有别于移民性的永久居住。这一点反映了旅游活动的暂时性。

其三,旅游是人们为了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它不仅包括旅游者的活动,而且包括这些活动在客观上所产生的一切现象和关系。这一点反映了旅游的综合性。

综合以上分析,在此借鉴田里对旅游的界定:旅游是人们离开长住地到异国他乡的旅行和暂时停留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这是一个综合性定义,它强调是异地他乡的旅行,也就是说,作为旅游者出行的目的可以不是单纯以休闲娱乐为主的活动,这就包括了我们第三章中即将了解到的旅游者的类型(消遣型旅游者、差旅型旅游者、家庭及个人事务旅游者)的多样性;旅游者的“暂时停留”,体现了旅游活动的异地性和暂时性;由于旅游者旅游目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旅游者的活动也就是多样性的组合,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也是多样的,所以旅游是旅游者到异地活动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虽然该定义有以上的优点,但是我们还是注意到,综合定义往往也有其不足的地方,那就是对定义的描述太笼统,不够明确,定义体现了旅游的特点,包含了旅游活动的众多内容,但是,由于没有明确的细分,总体感觉还是有些模糊。

第二节 旅游活动的构成、内容和性质

一、旅游活动的构成

旅游活动是一种涉及面极其广泛的综合性社会经济文化活动。旅游活动由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体三个要素构成。三要素共同构成旅游活动的产生,缺一不可,是一个整体。

1.旅游活动的主体

旅游是人的活动,所以旅游活动的主体是人,是人们离开其长住地的外出旅行及在目的地停留期间所从事的全部活动。旅游者是离开自己的长住地,到异地他乡去游览、访问的人(我们将会在第三章对旅游者进行专门的讨论)。纵观旅游的发展历史,先有了外出旅游的人,才有了住宿、接待和不断建设的旅游景观,最后才形成了旅游业。旅游者旅游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外出旅游的人群形成了一个具有足够规模的市场,产生出可借以经营的多种商业机会,进而促进了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和旅游动机主导着旅游接待设施建设和旅游产品的开发。所以,旅游者是旅游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居于主体地位。

旅游者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表现的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具有一定社会文化背景的人。旅游者来自不同的国度,属于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不同的思想情感。他们的性别、年龄、教育水平、家庭收入、数量、消费水平、旅游方式是决定旅游业内部各种比例关系及其相互协调的主要因素。他们离开长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与东道主社会的人群接触交往,而产生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关系。而这种接触与交往既是旅游者访问异国他乡的客观结果,同时也是旅游者外出旅游的重要动机之一。许多旅游者外出旅游就是要体验异域风情,了解他乡文化。

一个人能否成为旅游者还受多种主客观条件制约。就主观因素而言,必须具有旅游动机;而客观因素则包括必须具有一定可随意支配的收入和闲暇时间。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客观条件。一个人只有同时满足个人旅游需求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才能成为现实的旅游者,实现其旅游活动。

2.旅游活动的客体

在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中,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没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就不会有旅游者到该地去观光游览或者从事其他旅游活动。旅游资源是吸引旅游者、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的直接因素,也是旅游业借以创收的前提。凡是能够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事物、文化事物、社会事物或其他任何客观事物,都可构成旅游资源。在旅游活动的各个构成要素中,旅游资源处于客体或对象的地位。当一个人有了足够用于旅游花费的资金和自由支配的时间后,从其娱乐和求知等旅游目的出发,他首先考虑的必然是去哪一个国家或地区才能满足自己的旅游需求。这时,吸引旅游者的决定因素,就是合乎其口味的旅游资源了。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必须是独特的,具有民族性、地方性,不可替代的。那些具有不同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的旅游资源,其观感不是靠别人的介绍或纸上的字画就能真切感受到的,没有别的办法可以替代,必须是旅游者自己身临其境才能获得真正的精神满足。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观基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招徕客源、开拓市场、发展旅游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同时,旅游资源也是很脆弱的,并且大部分是不可再生的,所以,旅游资源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利用原则,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来吸引旅游者的游览参观。

3.旅游活动的媒体

旅游业是一种综合性产业,涉及多行业、多部门,包括各种各样的企业和组织。在众多的企业和组织中,我们常见的旅游企业有旅行社、旅游车船公司、涉外旅游饭店、旅游定点餐馆、旅游定点商店、旅游纪念品生产企业等等。其中旅游饭店、旅游交通和旅行社通常被认为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在旅游业中居主导地位。旅游业是以旅游者为对象,为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旅游业是联系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之间的媒介、桥梁和纽带。在现代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对旅游服务的需求主要通过旅游业来提供。在现代大众旅游阶段,几乎没有哪个旅游者不在利用旅游业提供的旅游服务。虽然使用旅游业提供的旅游服务并非旅游者的旅游目的,但旅游业在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以及在旅游动机与旅游目的的实现之间架起了一座便利的桥梁。在已经具备了需求条件的前提下,旅游者不必再为旅游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担心,他们的旅行以及在旅游目的地期间的生活和活动都可以由有关的旅游企业为他们安排。旅游业的这种便利作用对旅游活动的发展无疑也是一个重要刺激,使得旅游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并且使人们外出旅游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是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他们共同构成了旅游活动的统一体,其中一个要素的变动必然引起其他要素的相应变动。比如,旅游者的旅游兴趣和决策,直接影响到旅游地的选择;旅游者的客流量和流向以及旅游者的时空变化,会影响旅游地的开发规划和规模、服务设施的规模和档次需求,如果旅行社的旅游宣传很有特色,旅游地本身也具有吸引力,就会反过来影响游客流向和流量的变化。因此,三大要素构成了旅游活动的整体。

二、旅游活动的内容

旅游活动是一种综合的社会现象,因此,旅游活动的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数不胜数。只要是人们感兴趣的东西都可以是旅游活动开展的内容;而人们的兴趣、爱好、职业、教育程度等因素的不同,选择的旅游活动就各有差异。但是,总的来说,我们还是可以从大的分类上来对旅游活动的内容做一个归纳。

旅游活动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吃、住、行、游、购、娱等。我们说“旅游”是“旅”和“游”两者的结合,以此为依据,如果我们细分一下,就可以把六个方面划分为两类,即吃、住、行和游、购、娱。前者是出门旅行的必备,在现代旅游中,无论人们是否参加旅游团队,参加旅游项目,只要外出旅行,吃、住、行就是不可避免的,是人们在旅行中的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人们对饮食、住宿和交通工具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旅游中,饮食、住宿和交通都已不再局限为人们基本需求的满足,而是具有吸引力的旅游项目了。比如,世界各地纷纷举办美食节,举办以美食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兴建各种档次的住宿设施,如世界唯一的七星级酒店——阿联酋的迪拜柏兹酒店(BurjAlArab)。这座造型如船帆般的豪华酒店坐落在离岸280米的小岛上,一共56层,321米高,必须经过专用的桥才能到达。其豪华程度超乎常人的想象。它不仅是一个提供住宿的酒店,其本身就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人们都想一睹这个超豪华酒店的风采。交通对于旅游来说有两方面的意义:一个是道路交通条件,那就是旅游者可进入性的问题,好的道路有利于旅游的发展,但是我们这里所指的交通是指交通工具,包括人们离开长住地的交通工具,以及在旅游活动中所乘坐的交通工具,比如说,乘坐旅游观光巴士的游览,观光索道的游览等都可能成为重要的旅游活动。

游、购、娱是游览活动的主题。消遣性的旅游者出游的目的就是游览,观光。在游的过程中,人们得到了身心的消闲,享受到旅游服务者们细致、周到、耐心的服务,无论是心理还是身体都得到了满足。购物是游的过程中一个重要内容,到了异地他乡的旅游者,总会被琳琅满目的当地特产所吸引,旅游购物是旅游经济的重头戏,旅游者买到自己喜欢的地方土特产品也就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专门的购物旅游对很多旅游者来说也是很有吸引力的,特别是女性旅游者。她们往往会专门为了购物而外出旅游,比如,我国的上海、香港、广州都是国内购物旅游者的首选旅游目的地。娱有两方面的含义:娱乐和康乐。所谓娱乐是指人们在旅游中为了消闲而进行的诸如听音乐会,看戏曲表演,到娱乐场所唱歌、跳舞等活动。现代旅游接待地都包含有娱乐活动的相关设施,所以旅游者出游中多少都会参与到娱乐消闲中来。所谓康乐活动是人们为了锻炼身体或进行疗养而进行的活动。体育锻炼活动设施和娱乐设施一样,各旅游接待地都有一些,比如,网球场地、游泳池、棋牌室等。还有一些康乐活动是专门为需要康复疗养的旅游者准备的,一般集中在消闲度假的疗养胜地。

三、旅游活动的本质

人们对旅游活动的本质多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在汉语中,所谓本质是指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有人认为旅游是一种经济活动,有人认为旅游是社会文化活动,还有人认为旅游是社会经济活动或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造成这些理解主要是因为旅游的综合性和旅游的经济性特点。考察旅游活动的本质,我们应该从旅游发展的历史着手。

近代旅游发展之前,旅游活动仅限于社会上层的享乐活动以及以经商贸易为主的旅行活动,并没有普遍的社会意义,还不能称之为现代意义的旅游。二战后发展起来的现代旅游是一种大众旅游。旅游现已发展成为一种全民性的活动,成为现代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大规模的社会文化活动,旅游活动区别于人类其他活动的根本性质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1.旅游是高层次的消费活动

旅游是一种高层次消费活动,并正在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基本需要。现代旅游活动涉及了现代社会生活的众多层面,从而旅游活动成为多种现象的综合体。然而,旅游活动毕竟是作为旅游者的人的活动,是人们出于为追求或实现某些方面的需求而亲自前往异国他乡的活动。不论是哪种类型的活动,几乎没有哪一个旅游者是为了促进某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或者是为了缓和国际的紧张局势而外出旅游的。尽管形式不一,但所有的旅游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旅游者都是为了从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短期内寻找一种异于平常日子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社会范畴。从社会生产发展的角度看,旅游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的发展,只有当社会生产力发展,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闲暇时间增加时,旅游才能成为大众性的活动。而从人类需要发展的角度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会产生多种多样的需要。既有为了生存和发展的物质需要,又有为了享受的精神需要。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日益发展,人们对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层次也会不断提高。旅游需要作为人们总体需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精神需要的范畴,是人们的物质需要如衣、食、住、行等基本满足之后,进而产生的一种追求高层次享受的精神需要,是一种高级的消费活动。并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旅游正在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旅游是积极而健康的交往活动

在对旅游的定义中,我们看到有一种交往定义,比如说以蒙根、罗特为代表的德国学者就给出了以交往为目的的旅游的定义。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是社会关系的体现者(如生产、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与家庭关系等),因此,人与人的交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固有现象,也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最基本的社会活动。旅游活动是一种加强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开放式交往形式。在旅游者惯常的生活环境当中,由于各种原因,他在社会交往中可能处于被动,或者是受到很多的限制。但是,在旅游活动中,每个旅游者都是主动和自由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旅游者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表现自己,可以不受地域、种族、性别、年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等的限制。每个人都可以抛却自己角色的羁绊而还原为一个原来的我,自然、淳朴。并且旅游的场景与氛围也易于使人们沟通与交往,产生其他交往形式所达不到的良好效果。在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人群的交往中,双方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相互之间分享彼此的生活和经历,学习和交流,在平等的环境中的交流往往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因此,旅游是人们一种积极而健康的交往活动。

3.旅游是以审美为特征的消闲活动

旅游最初依附于人类的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之中,比如宗教、外交、贸易等,这些活动的直接目的都不是为了旅游,而是有具体的功利性。但是这些活动又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旅游色彩,在某瞬间能够使人摆脱公务,产生一种愉悦的感受。比如站在泰山之巅俯视翻腾的云海,或者在沙漠之中目睹壮丽的黄昏,这些景象常常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它能完全地占有人的心灵,使人一刹那间沉醉于这种审美境界之中。这种感觉如此强烈,以至人们希望能不断地从实践活动中获得这种精神上的满足,于是,一种专门用来满足人类这种需要的新型的社会活动便逐渐地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分化出来。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旅游终于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中脱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以审美为本质的活动。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财富的丰富,闲暇时间的增多,经济条件的改善,旅游获得了充足的发展动力,最终成为现代的综合性的社会活动。

旅游审美活动与人类其他类型的审美活动不同。在其他类型的审美活动中,审美对象一般都是比较确定的,比如艾青的一首诗,罗丹的一座雕塑,人们在这些审美活动中获得的审美感受也都是比较纯粹的。但在旅游审美活动中,确定的审美对象消失了,人们面对的是多姿多彩的审美化的生活,从踏上旅途开始,甚至旅行前的计划和期望带来的快乐可以理解成审美活动已经开始,一直延续到旅游结束的一种与日常生活不同的新鲜充实的感受,当旅行结束时仍回味无穷。这种审美化的生活包括艺术美、自然美以及社会美等各种审美形态,而欣赏者从中获得的审美感受也是多种多样的。因而,旅游审美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活动。现代旅游与历史上的旅游现象的重要区别就在于旅游业这一媒介的出现,但这一媒介并未改变旅游审美活动的本质。在人类的其他实践活动之中,组成旅游业的各种因素,比如交通、食宿等,仅仅具有日常生活的实用性,但是在旅游审美活动中,这些因素完全超出了这种实用意义,而有了审美价值。旅游者是旅游审美活动的主体,而与之对应的旅游审美客体就是旅游业与旅游对象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一种特殊环境,我们把这种环境称为旅游审美环境。我们需要研究如何运用审美规律,创造出一个独具魅力的旅游审美环境,以便充分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保证旅游审美活动的实现。

因此,旅游是综合性的审美实践活动。旅游者在旅游中欣赏的是一种审美化的生活,旅游快感的获得是通过美的体验实现的。

四、旅游活动的属性

旅游活动是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发生和进行的。由于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要同这一环境中的许多方面接触和打交道,这一环境中的几乎一切现象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于旅游活动之中,因而旅游活动就成了社会环境中多种综合现象的体现。

1.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虽然旅游活动自古有之,但在古代,却只是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里的旅行活动。随着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的不断发展,使得国民财富增加,家庭、个人的收入提高,才为人们外出旅游创造了经济上的条件。特别是现代陆路交通发达,缩短了地区间的距离,为人们开展地区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方便。航空运输的发展,使得人们远距离快速旅行得以实现。旅游活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活动。种种迹象表明,现代旅游活动完全是社会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产物。

2.旅游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

人们的旅游活动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和文化交流活动。一方面,从原始文化到现代文化都可以成为吸引游客的因素;另一方面,旅游又对文化产生深刻影响。旅游者不仅汲取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同时也把自己日常生活环境的文化带到目的地,使地区间的文化发生交流和融合。旅游是人的一种行为,而人是文化动物,人的各种有意识的行为都无不具有文化印记,旅游自然也打上了文化烙印。

旅游者外出旅游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体验异国风情,了解他乡、他国的社会文化生活。甚至不论其由于何种动机而旅游,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东道国(地)文化。因为,首先旅游者是依赖于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产生的,一个人除了足够的金钱和时间外,要产生旅游动机,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化需求心理。其次,作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资源本身就是一定社会文化的化身,无论它是人文旅游资源还是自然旅游资源,都或多或少地凝结着人类的劳动。再次,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是一定社会文化环境的自我表现形式。毕竟旅游接待国或地区在向游客提供各项旅游服务时,必然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展现出国家、民族和本地区历史文化积淀和社会道德风貌,当地的风土人情本身就是对旅游者最大的吸引源。

3.旅游活动是一种经济现象

旅游者的旅游虽然并不完全以从事经济活动为目的,但却以经济形式表现出来。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与之来往最多的就是旅游企业,因为现代旅游活动中,几乎所有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都需要借助和使用各类旅游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他们同旅游企业之间这种需求和供给的关系表现得很突出。旅游从产生时期的极少数人的游乐消遣活动发展成现代的大众旅游,归根结底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人们消费水平提高的结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只有经济发展起来了,人们有了足够多的可自由支配收入,旅游动机才会表现得强烈。如果又具备了余暇时间、交通便利等条件,人们的旅游需要就会变成现实的旅游需求,旅游动机就会变成旅游行动。旅游者只有在旅游过程中获得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良好的接待服务,才能实现旅游的目的。这种服务的需求与服务的提供之间,是一种经济关系。旅游服务是多方面的,由于旅游活动的开展而导致的旅游服务的供给,无论对客源地还是对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均有不同程度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从而使旅游表现出一定的经济色彩。

4.旅游是一种消费行为

人生的活动包括两个领域: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生产领域担负着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资料的生产的使命,而消费活动是出于维持个体生存、保证劳动力再生产乃至实现个人社会发展等目的而对生产成果的耗用。旅游在其全过程中不向社会也不为旅游者个人创造外在的可供消费的资料,相反,却耗费着旅游者以往的积蓄和他人的劳动成果。即使在比较极端的情况下,如仅限于个人的流连山水,陶醉于大自然的美的恩赐,他也是在消磨本可以用来创造财富的生产时间。当然,旅游可以积累和创造新的旅游文化,新的旅游文化甚至能够成为后人的旅游资源。但总的说来,旅游是一种消费行为,而不是生产行为。而且旅游消费大不同于日常消费,突出地表现在其重视精神内容,追求审美体验,甚至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对日常生活消费的畸变。而且,旅游是人们在生存必须满足的最基本的是衣、食、住、行等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才有可能产生的行为,人们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来满足各种各样的旅游需求,产生了旅游的需求才有机会享受旅游带来的各种乐趣。因而,旅游活动是一种高于生活消费的更高一级的消费形式。

5.旅游是一种休闲行为

旅游的目的表现为借助各种可以娱情悦性的活动达到审美体验,这显然区别于为谋生而进行的劳动,也不同于为维持生存而必须从事的活动,如睡眠、吃饭、操持家务等,其与出于社交目的而进行的应景往来也有区别。在旅游的全过程中,自然天成的随意性和畅神自娱的目的性占据着主导地位,表现出与一切休闲行为相一致的品性。从旅游的活动构成上看,旅游这种休闲行为实际上又是众多休闲活动的再组合。换句话说,旅游是生活的休闲阶段。旅游是人的重要的审美和休闲活动,但人类的旅游欲望不是本能的,不是与生俱来的。作为旅游前提条件的审美意识以及闲暇时间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而旅游需求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并且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而发生变化。比如,从20世纪60年代西方兴起的追逐3S(Sea、Sand、Sun)到今天普遍倡导的回归自然、生态旅游等,就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在旅游价值观上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根源不仅是经济的,更是社会的。

第三节 旅游活动的类型和特点

旅游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现代旅游活动已经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涉足到自然科学、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而作为旅游活动主体的人类出于自身不同的旅游需求和目的,在其进行旅游过程中表现出的差异性和个性特征,使得旅游活动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所以,旅游活动的类型是指旅游活动在现实中表现出来的若干不同的形式。

一、旅游活动划分的标准

由于旅游的综合性和差异性,对旅游活动的划分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通常情况下,人们往往出于自己研究的需要,从不同的出发点来考虑适合的标准,因而,不同的目的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不管怎样划分,人们的目的还是为了实际的应用,只要有利于旅游学的研究,有利于实际应用,划分就是可行的。通常人们对旅游活动的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

1.按照地域范围划分:国内旅游、国际旅游(国际旅游又可分为出境旅游和入境旅游)、洲际旅游、环球旅游等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国际旅游是在国内旅游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洲际旅游和环球旅游则是现代旅游的重要特征,随着世界交通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洲际旅游和环球旅游会越来越流行,成为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2.按照旅行距离来划分:远程旅游和短程旅游

远程旅游是指旅行距离较远的旅游活动,主要指国际旅游中的洲际旅游和环球旅游,这种旅游活动花费时间较长,需要的费用一般很高,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飞机和游轮。短程旅游是旅行距离较短的旅行活动,在国际旅游中主要指邻国间的旅游,特别是在欧洲较流行。由于邻国交通的发展,汽车和火车也成为主要的旅行工具。

3.按照外出旅行的目的划分:消遣旅游、事务旅游、个人和家庭事务旅游等

所谓消遣旅游是指以娱乐、休闲、观光为主要目的的旅行活动,这种旅游类型不会掺杂诸如会议商务等活动在其中。事务旅游主要是指商务旅游、公务旅游以及会议旅游等。而个人和家庭事务旅游包括以家庭为单位的探亲访友、旅游观光,也包括短期求学等个人发展需要而外出的旅行活动。

4.按照组织形式划分:团体旅游和散客旅游

团体旅游是一定数量的人们组织起来,通过旅行社和相关旅游服务中介机构,通过旅游包价的形式,按照一定的旅游行程进行的旅游活动。团体旅游的优点在于有组织有计划,以包价的形式能节约费用,但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却缺乏自由,时间安排较紧凑。相对而言,散客旅游是一种自主旅游形式,它是由旅游者自行安排旅游活动形式,也可以通过旅游中介机构办理单项委托业务,如票务代理、酒店预订等,零星支付旅游费用的旅游形式。散客旅游灵活度高,随机性强,游客可自由支配旅行费用开支。随着人们旅游经验的日趋丰富,散客旅游越来越受到喜爱。

5.按照计价方式划分:包价旅游和非包价旅游

包价旅游是旅行社以一定价格向市场推销的成批量组合的旅行路线产品。可以分为全包价和小包价两种。全包价指价格包括所有旅游活动的全部费用,而小包价指包括全部旅游活动中的几项内容。非包价则是根据游客的需要按单项计价,主要针对散客。

6.按照费用来源划分:自费旅游和公费旅游

由旅游者自筹经费旅游,主要是指那些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的旅行活动。旅游的全部或大部分费用由政府部门、集体、公司企业或社会团体来支付的称为公费旅游,包括公务旅游、商务旅游、会议旅游等。时下较流行的奖励旅游也是一种公费旅游。所谓奖励旅游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西方企业家为了奖励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员工而组织的旅游活动,是一种管理手段。对于旅行社来说,大型企业组织的奖励旅游是重要的客源市场。

7.按照旅行方式划分:航空旅游,铁路旅游,汽车旅游,游船旅游,徒步旅游等。为了满足汽车旅行者的需要,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诞生了汽车旅馆(MOTEL),深受自驾车旅行者的欢迎

8.按照旅游活动的内容划分:观光旅游,民俗旅游,考古旅游,探险旅游,会议旅游,文化旅游以及各种各样的专项旅游或特殊兴趣旅游

随着旅游人群的扩大,人类旅行经验的不断丰富,旅行方式的发展变化,旅游活动的内容将会不断丰富、变化并富于挑战性。

9.按旅游资源特征来划分:海滩旅游、山地旅游、滑雪旅游、温泉旅游、登山旅游、热带雨林旅游、湿地旅游、沙漠旅游等

二、按地域特征划分类型

旅游活动按旅行游览的地域范围划分,可分为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两个基本类型。世界旅游发展历史表明,旅游活动总是按照由近及远,先国内后国外的规律发展的,可以说,国内旅游是国际旅游的先导,而国际旅游是国内旅游发展的必然。

1.国内旅游

国内旅游是指人们在居住国范围内的旅游活动。它的特点是从事这种旅游活动的人没有国籍的限制,他可以是本国公民,也可以是长住该国的外国人。例如,常驻北京的外国使馆人员在我国范围内进行的旅游活动,对我国而言,仍属国内旅游。由于旅游者的旅游支付能力有大有小,闲暇时间有长有短,旅游需求有差异,因而,国内旅游又可分为地方性旅游、区域性旅游、全国性旅游三种具体形式。

地方性旅游,一般是当地居民在本区、本县、本市范围内的旅游。实际上是一种短时间、近距离的参观游览活动,多数和节假日的娱乐生活活动相结合,时间短,活动项目较少,常是亲朋好友或家庭、小集体自发组织的旅游方式。

区域性旅游,指离开居住地到邻近地区的风景名胜点的旅游活动。

全国性旅游,是跨多个省份的旅游,主要是指到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和具有代表性的著名风景胜地的旅游活动。

2.国际旅游

国际旅游是指跨越国界的旅游活动。国际旅游的形成和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国家间往来增多的结果。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为进行国际旅游奠定了经济基础;科学技术进步为人们在短时间内能够实现高速、舒适、远距离运输提供了便利;国家之间往来的增多为国际旅游的开展创造了条件。国际旅游可分为跨国旅游、洲际旅游、环球旅游几种具体形式。

跨国旅游泛指离开常住国到另一个国家或多个国家进行的旅游活动。以不跨越洲界为界限。

洲际旅游指跨越洲际界限的旅行游览活动。

环球旅游指以世界各洲的主要国家(地区)的港口风景城市为游览对象的旅游活动。环球旅游消费大,多数属于经济宽裕人士的度假观光旅行,或科学考察和探险性旅游。

国际旅游与国内旅游之间最根本的差别是是否跨越国界。一般来说,国际旅游是国内旅游的延伸和发展,国内旅游则是一国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在旅游消费方面,国内旅游者由于距离的原因,比国际旅游者具有优势,费用也就较低;在逗留时间方面,除了一些欧洲国家之间交通非常便利,开展的旅游活动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外,通常,国际旅游者要比国内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逗留的时间要长;另外,由于在本国内旅游,就语言交流而言,国内旅游者占有较大的优势,出游的程序和相关手续的办理相对国际旅游者出游也更便利,不用办理出入境手续(护照、签证等)。

表2-2 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比较

三、旅游活动的特征

今天,人类的旅游活动已经发展到了大众旅游时代,旅游已经从一种奢侈的想法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是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不可或缺的调节剂。尽管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才促进了大众旅游的产生,但是,自古有之的旅游活动无论是发生在古代还是现代,总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说,审美性特征、享受性特征、异地性特征、暂时性特征和综合性特征等。通过对旅游活动特征的认识,有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旅游活动,同时,掌握旅游活动的特征,对旅游接待服务和旅游设施的建设也有帮助。

1.旅游活动的审美性

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活动,只要外出旅游,就离不开对异地他乡的各种旅游吸引物的审美。旅游审美活动集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为一体,熔风光、文物、古迹、建筑、雕刻、绘画、书法、音乐、戏剧、风情、美食于一炉,可以满足人们多种多样的审美情趣。而且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社会实践,是一种生动形象、自然具体的审美教育活动。审美性贯穿旅游活动的各个要素。从旅游主体看,审美追求是旅游者普遍的旅游动机之一。旅游者的旅游形式和内容可能会千差万别,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为了陶冶情操,愉悦身心,获得美的享受。旅游活动的行、游、住、食、购、娱每一个环节都能给旅游者以美感。从旅游客体看,旅游资源是美的载体。旅游资源同其他资源的区别,就是在于它有着美学的特征,具有观赏价值。旅游资源蕴涵着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对旅游者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从旅游媒体看,旅游业是美和生产美的行业。旅游业不同于一般产业,它生产以服务为核心的综合性产品,通过生产和提供美的景观、美的商品、美的艺术、美的服务,以满足旅游者的高层次的物质文化需求——审美需求。因此,在旅游开发和规划中,一定要精心设计,充分考虑旅游者对旅游吸引物的审美需求,在合理的旅游路线的引导下,让旅游者真正感受到美,享受到美。

2.旅游活动的享受性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对旅游的需求是一种高档次的需求,是在基本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会产生的一种需求。人们旅游的目的有很多,但都是为了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在旅游过程中,“求新、求乐”是旅游者心理的共性。游览名山大川、欣赏文物古迹、体验风土人情、了解异国他乡,都是美好的享受和经历。除此之外,旅游接待服务本身就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比如说,高星级的酒店服务,给顾客提供的那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让客人感受到日常生活当中无法得到的尊重和满足,身心都得到放松和休息。旅游活动的享受性要求旅游行业人性化的设计和服务,让旅游者真正得到享受。在旅游行业中,特别要注意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高素质的服务人群对良好的服务设施来说是锦上添花,旅游者精神上的愉悦归根到底要依靠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来实现。

3.旅游活动的异地性

旅游是人们离开自己的长住地去异国他乡访问的活动,可见旅游是在异地环境中实现的。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这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既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也是其认识客观世界的限制。旅游的异地性特征是指旅游活动的发生要以旅游者的空间移动为前提,也就是旅游者要由长住地向旅游目的地移动,出于“求新、求乐”的心理动机,人们借助旅游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这是旅游异地性产生的主观基础。而另一方面,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旅游资源,由于与旅游目的地的时空环境紧密相连,具有地理上不可移动的特点。旅游者只有克服空间障碍,离开其长住地前往旅游目的地才能实现旅游活动,这是旅游异地性产生的客观前提。一个地区的异地性越强,其对旅游者产生的吸引力就越大。离开长住地到另一个地方作短期的逗留,去观赏异地风光,体验异国情调,同当地人交往,并参与那里的活动,使精神和身体得到放松和休息。因此,旅游吸引物的异地性越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越大,旅游者的感受也会越深,旅游业也就发展更快。

旅游活动的异地性说明,旅游者离开长住地尽管可以求新、求异,但是在陌生的环境中人们都会不自觉地感到无助,更需要得到关心,所以,旅游接待中要了解旅游者的心理,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和关心。

4.旅游活动的暂时性

旅游在时间上的特点,就是人们前往旅游目的地,并在那里作短期停留的访问活动。这种短期停留有别于移民性的永久居留,表现为旅游的暂时性。对于大多数旅游者而言,旅游是其利用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活动。其动机或是为了恢复体力、愉悦身心,或是为了扩大眼界、增长见识,但不论出于何种动机的旅游都是一种短期的生活方式。因为闲暇时间只是人生全部时间构成中的一小部分,而休闲娱乐也只是人们在工作之余才能从事的活动,旅游是人们暂时性的行为。

5.旅游活动的综合性

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人社会生活的基本和必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旅游规模日益扩大,使旅游成为一种非常广泛的社会现象,导致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之间形成大规模群体性的社会交往,引发一系列社会文化问题。而随着旅游规模扩大所带来的各种借以运营的商机,旅游业也应运而生,并为旅游者提供各种物质条件和旅游服务,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旅游目的地政府出于政治、经济和社会动机的考虑,都对旅游予以充分关注。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推动旅游活动开发和发展旅游业纳入本国社会经济发展内容之中。所以,旅游已不仅仅是旅游者离开常住地前往异地的旅行和访问活动,而且是有广泛和深刻影响的综合性社会现象,这种综合性表现为旅游者、旅游企业、目的地政府以及目的地居民四者之间所产生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