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工作方面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在工作方面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时间:2023-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报道显示,具备大学本科学历以上、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的跳槽者,在跳到另一个单位就职后,有70%左右的人工资大幅上升,有许多人赚的钱是过去的4~5倍。人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不断地努力奋斗,有些人为了这个目标,不停地变换着工作地点,不停地跳槽,希望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的工作岗位,实现自我的价值。第二次“跳槽”完全属于组织行为,从严格意义上讲是工作调动。

3在工作方面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据报道显示,具备大学本科学历以上、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的跳槽者,在跳到另一个单位就职后,有70%左右的人工资大幅上升,有许多人赚的钱是过去的4~5倍。一家外资通讯设备公司的招聘口号是:“你是一个充满热情和创造力的年轻人吗?你渴望拥有未知但却让你无悔的未来吗?你想有更高的薪水,过更好的生活吗?如果是就别再犹豫了!”面对这样具有煽动性的语言,没有人不动心的。肯定了这几个问号,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就体现了自己的不同凡响,为了这,也想试一试。

人人都向往高薪、丰厚的待遇,人的天性就是不满足现状,就是这种天性才使社会在不满足的情况下前进。人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不断地努力奋斗,有些人为了这个目标,不停地变换着工作地点,不停地跳槽,希望寻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的工作岗位,实现自我的价值。

有的人在原来的单位不被公司重用,不能施展抱负,只有跳槽到有适合自己发展的单位去,在那里如鱼得水,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赵先生说:“有人把白领人比作一趟列车上的乘客,把白领人服务的公司比作列车,真是再精彩不过了。是否该在中途下车的问题,我感触颇深。”

赵先生在原工作企业服务了十几年,仍然是成绩平平,得不到重用,更谈不上具有丰厚的薪水了。虽然经历了数次跳槽的诱惑,可每次都被求稳、坚持到底就是胜利的想法打消了念头。相处十几年了,没感情也有交情,怎么能说分手就分手呢,更何况中途下车的话,以前的所有努力将全部抛弃,一切都得从头做起。

可最终赵先生还是选择了跳槽,下狠心离开厮守了十几年的公司。天涯处处有芳草,与其在一棵树上吊死,不如另求一条生路。现代社会竞争太激烈了,再这样自欺欺人地自我安慰、自我满足的话,那么明天不是由我炒上司,而是上司炒了我。

赵先生感慨地说应聘到新公司一年多,他学到了许多过去无法学到的东西,也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是,口袋比过去鼓得多了,人也变得比过去精神有自信了。上司夸他这个主管做的不错,正准备提升他为经理,让他施展才能呢。

下面我们再看一位李先生的四次跳槽经历:

我是1981年参加工作的,先后在五个单位供过职,有过四次“跳槽”经历。第一次“跳槽”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基层供销社当了4年的棉花检验员之后,看到昔日的同窗好友大多考上了学校,深埋在心底的求学情结让自己常常彻夜难眠。当时,刚刚走过了“知识越多越反动”的阴霾,社会各界无处不在企求知识型人才。于是,暗下决心,悄悄拿起了久违的课本。复习迎考的季节,白天上班,夜晚挑灯苦读,累了、困了,用凉水镇一镇脑袋,通宵达旦是家常便饭。经过短时间的紧张“充电”,终于从数千名应考者中脱颖而出,以全县第三的成绩被一所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录取。在那个知识刚刚复苏的年代,参加工作之后再考上中专自然令人眼馋,所以大家都备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真有一种如饥似渴的感觉。不知不觉中,毕业分配的日子临近了,同学们都在为自己的未来担忧,不知回到家乡后会被“发配”至何处,而我却因为在省级以上报刊发了几篇论文,得以留校任教,成为本校培养的第一名专业课教师。第二次“跳槽”完全属于组织行为,从严格意义上讲是工作调动。在学校,我自认为是一名称职的教师,不仅课讲得好,而且常常有专业方面的论文发表。正因为如此,学校的主管部门不知从哪个渠道得知我有“笔下功夫”,主要领导亲自派人到学校对我进行了“考察”,然后软磨硬缠,做通了学校领导的思想工作,将我调到机关当秘书。于是,我又一次在别人羡慕的眼光中“走马上任”了。

第三次“跳槽”带有“下海”的意味。在机关工作,尤其是当秘书,确实能够锻炼人,接受新生事物也特别快。当机关干部“下海”就要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之前,我已经走出了机关,帮助一位朋友打理一家刚接手的饲料企业。我是学企业管理的,不少论文也是对企业管理理论和现象的研究思考。90年代初,国有企业改革刚刚开始,朋友凭着一股激情,开始了对企业租赁经营的尝试,我觉得这样的企业会有生机有活力,所以没有太多的犹豫,在同事们困惑的眼神里,我义无反顾地“下海”了。经营企业的确充满了挑战,有时甚至要冒很大的风险,而在创业的初始阶段更是如此。因此,无论是企业管理的每一个细节,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现场管理、工艺流程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的每一项制度,还是营销网点、跟踪服务、员工培训的每一个具体项目,以及配方设计、营养分析、养殖试验、产品推广等等,我都是既当策划人又当总指挥,整天像一个备足了电源的智能机器人。对我的工作,朋友十分满意,企业不仅运转协调,而且产品畅销,效益可观。经过几年的滚动发展,企业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后来,在企业发展战略问题上,我和朋友产生了分歧,我觉得双方的合作似乎已经“功德圆满”了,于是两人大醉了一场,我抽身而出。

第四次“跳槽”是在寻觅中逮住的机遇。离开朋友的企业已经是90年代的后期了,起初也曾经想到过自己办一家公司,并且先后也产生过一些不错的创意,但在付诸实施前的考察中,由于各种原因,皆“忍痛割爱”了。一次闲着无聊,陪一位亲戚走进了人才市场,偶然看到了市场的招聘信息,在亲戚的怂恿下报了名,不曾想,在随后的笔试、面试中,竟然“过五关、斩六将”,从众多的应聘者中胜出,成为人才市场的管理者。

人的一生有很多机遇,年轻的时候往往不知道珍惜,待到想要抓住什么的时候,可能已经时过境迁了。在职业分类越来越细的未来社会,竞争将是永恒的主题,只要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合理规划,在每一次机遇来临之时都能很好地把握,才不至于留下过多的遗憾。

不管公司这趟列车是不是开往富饶之地,关键要看你在这趟列车上所扮演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是乘客、车长,还是司机。如果你觉得怀才不遇、大材小用,如果你有充分的自信,那么你不妨中途下车,换辆列车再试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