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1)家用炉灶砌筑工艺流程:
砌筑准备→拌制砂浆和胶泥→砌筑烟道和烟囱→试火。
(2)砌筑准备。
①砌筑家用炉灶时,首先要确定炉灶的形式和炉灶的大小,再根据炉灶形式和大小放线定好炉座的位置。
②材料、工具准备不仅要准备好常用的砖、水泥、石灰膏等材料,而且要备好炉栅、红胶泥等砌筑炉灶的专用材料。炉栅一般用直径为12毫米的钢筋焊成,灶门、吸风门等均用黑铁皮或薄钢板制作。
(3)拌制砂浆和胶泥。
砌筑炉灶的砂浆一般用强度等级较低的水泥白灰混合砂浆,砂浆的拌制同砌墙砂浆。红胶泥是搪涂在炉膛内的耐火材料,一般用山区的红色黏土制成。加工方式是用手工锤、砸、打,边加水边打,待锤打基本均匀呈塑状时,一边加人麻丝段或人发段,一边搓揉备用。
(4)砌筑炉灶。
①砌筑炉座墙。砌筑炉灶时,先砌锅下的炉座墙。一个锅的炉灶砌两道墙,两个锅的炉灶砌三道墙,炉座墙问距均分。炉座墙的墙厚一般为180~240毫米、高300~400毫米,炉座的长比炉灶面(灶台)要缩短120毫米。当炉座墙砌到最后一皮砖时,要挑砖合拢,同时要找出纵横墙中心线。并在合拢这一皮砖上划上标记作为风槽中心位置。
②砌炉身放炉栅。再接着继续往上砌两皮砖,且周围各挑出6厘米(靠墙面不要挑出),当砌到风槽处时要按中心线留出宽120~150毫米、长150~200毫米不砌留空作为风槽,而且要根据烟囱方向决定其位置的进出,并在炉门墙里侧缺口(即风槽)处排放炉栅。排放炉栅一般离灶正侧面宽度为150~200毫米,但要注意烟囱的位置,排放炉栅的高度离室内地坪必须在300毫米以上,以保持炉内通畅,燃火旺盛。炉栅的安置高度应以灶面的高度减去锅的高度和炉膛高度来确定。
铺好炉栅后继续砌筑炉身和炉膛。炉栅周围要砌筑楔形砖一层,以便将炉栅压牢固定。砌筑炉膛时应从炉膛底开始顺势往上,向四周放坡(按炉膛上下口径差与深度情况估算好坡度)。砌筑炉门时,炉门墙厚为120~180毫米,门高为18厘米(三皮砖厚)、宽120~150毫米。砌筑炉膛时要经常检查锅底中心是否能对正炉膛中心。炉膛砌筑到最后一皮灶面(灶台)砖时,周围要挑出60毫米。砌好后要用混合砂浆抹平。
③炉膛搪涂胶泥。砌砖工作完成后,要将炉膛表面涂抹上一层具有耐火性能的胶泥,以保证烧火旺盛。具体方法以马蹄吸风灶为例,应先将红胶泥搓成直径为20~30毫米圆条,把圆条从炉栅附近层层叠到回烟道口,每层都要压紧。搪涂胶泥成形后,要用手蘸清水涂抹其表面,表面不要平滑,应以设想的烟、火在炉膛内回旋运动的形式和方向抹涂,形成类似螺旋形的凹槽。
炉膛处理完后,应将铁锅放上。锅放进炉灶时,锅上口的边沿与炉膛壁接触最好以30毫米为宜,太高时火被接触面挡住,灶火不旺。
灶面待两灶砌好后再砌筑,有水泥砂浆灶面、水磨石灶面或镶贴瓷砖灶面等多种。为了使用方便,在灶的正面常设几个小洞储放火柴、火钳等,底板下可储放煤饼。
(5)砌筑烟道和烟囱
家用炉灶的烟囱主要是指墙心烟囱或附墙烟囱。其烟囱孔的内径应在120毫米×120毫米)以上,一般外径为180毫米×l80毫米。烟囱在附墙砌筑时一般称为烟道,分为主烟道和副烟道,主烟道是从房屋底层一直通到屋顶以上,出屋顶部分一般称为烟囱。烟囱的高度一方面要考虑拔风量,另一方面要结合屋面形式来确定,但烟囱至少超出屋脊500毫米以上,否则在风力的影响下可能出现回烟。
砌筑时,注意从灶口起就要留出口烟道槽口,绕炉膛从侧向接通烟囱。回烟道留槽两皮后,可在楔形砖(炉栅周围一层处)上竖砌侧砖一圈作为炉膛内壁,同时又形成回烟道。从炉膛至烟囱的过渡段要砌成弧形,减少抽烟阻力。多锅的炉灶共用一个烟囱时,应将烟道隔开,使烟从各自的烟道通人烟囱,以免相互串通引起冒烟。
(6)试火
炉灶与烟道、烟囱砌筑完成并干燥一段后,便可在灶上放锅试火。点火后进行仔细观察,若灶口不冒烟,又无漏烟、无回烟,灶内烟能从回烟道顺利排入烟囱,说明回烟道通风良好,能保证火力旺盛,则炉灶砌筑成功。砌筑烟囱时最好采用木板钉成囱芯大小的模板,并边砌边向上抽提模板,既可使烟囱壁砌筑严密光洁,又可防止碎砖与砂浆掉人烟道堵塞烟囱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