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式班级管理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中国式班级管理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时间:2023-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比如我们依旧沿袭的班级和班主任管理制,这是中国学校非常固定的模式,很少有人会去质疑它的合理性。House系统就像对学生的纵向管理 。我认为,按班级管理还是一个比较好的管理模式,比较适合中国的国情。此外,在一些学校,少数外教与学生之间由于行为规范等发生冲突。这其中也可以看出在学生管理理念上和文化间的差异。所以每每开学前,我们首先告诉外籍老师,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不要感到意外,这是中国学生和家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作为一个国际高中的校长,在学生管理方面我也有较多感触。比如我们依旧沿袭的班级和班主任管理制,这是中国学校非常固定的模式,很少有人会去质疑它的合理性。学生也非常适应这种模式,它让学生有归属感。而且班级可以代表学生在学习、体育及其他活动中开展有益的竞争。班主任就像班级的总经理,其个性和管理方式,也影响着一个班级的班级文化。

但一些外籍老师却不太能理解这种我们习以为常的学生管理方式,原因是国外没有班级的概念。在国外虽然也有类似班主任的角色——Form Tutor,但由于学生从低年级就开始走课,不在一个固定的教室上课,难以形成类似中国班级的概念。相反国外不少学校里,许多大型活动,都是按House系统来组织。House系统就像对学生的纵向管理 (而我们的班级管理则可以看成是对学生的横向管理)。一个House中有来自各年级的学生,这样一来,往往高年级的同学可以帮助低年级的同学,分享他们在学校里学习和生活的点点滴滴。

我认为,按班级管理还是一个比较好的管理模式,比较适合中国的国情。因为在中国文化中,常常分圈内和圈外人,大家喜欢通过各种机会建立人脉关系。从小学到大学,同班同学的意义就在于相互之间有一条割不断的纽带。一个班主任如果能连续带一个班级,也比较有利于关注学生的逐年进步和变化,有助于一个班级的管理。同一个年级的学生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而不同年级之间的学生只有经验的分享,他们在校内时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

此外,在一些学校,少数外教与学生之间由于行为规范等发生冲突。这其中也可以看出在学生管理理念上和文化间的差异。比如,有时外教批评学生的时候,学生脸上还面带微笑,外教可能就认为学生在嘲笑他,不把他的话当真。其实在中国文化中,有时用微笑面对批评是一个谦虚与求和的行为,其中的微妙与外教理解的会不一样。

同时我们的孩子们对“规矩”并没有那么敬畏。西方教育从小就让孩子懂得守规矩,而中方注重教育孩子从小积累知识,所以孩子们并没有认为违规是件非常严重的事情,以致有时外教们也常感叹——我告诉你几遍了,你为什么还是犯规?!对“规矩”的敬畏程度,中外教育是存在差异的。

还有一个现象是,中国的学生在对老师授课有意见时,往往不是直接与老师沟通,而是告诉家长,家长再通过学校领导反馈给老师。这在中国的文化中,是一个非常正常的处事方法。因为一般认为如果学生直接对老师提意见,老师可能会对这个学生印象不好,说不定还会报复学生,比如拉低平时分数。即使家长反馈教学的问题时,有时也是匿名,生怕学校会给自己的孩子“穿小鞋”。而在外教看来,你有什么意见,直接给我说啊,为什么要告诉父母,再让父母告诉学校领导,学校领导再反馈到我这里,这是一个完全没有必要的过程。而且在西方的文化中,如果学生总是需要父母来帮忙解决发生在学校的事,是一件很没有面子的事情。

所以每每开学前,我们首先告诉外籍老师,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不要感到意外,这是中国学生和家长处理问题的方法。同时我们也告诉学生,要学会沟通和交流,如果有问题,先尝试着自己想办法解决,解决不了的,学校一定出面解决。

如此事先与外教和学生以及家长们沟通后,则可以化解一些日后可能出现的冲突和矛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