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经济全球化一样,教育国际化不是一个选择,而是一种趋势,也渐渐成为一种现实。虽然它的出现对本国的教育产生了一些冲击,但文化和教育交流的潮流不可阻挡。与其排斥或被动接受,不如主动应对。
对于那些希望出国读大学的学生来说,如果在出国前,能有一个很好的文化、语言和学科的过渡,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进入更优质的大学就读,同时也会让他们更顺利地适应在国外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从教育服务的角度来说,在高中阶段开设国际课程班是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
的确,在对这些项目的管理上,我们缺乏经验,缺乏成熟的师资和管理团队,所以在运作中也出了不少问题。比如一些学校管理混乱,一些机构纯粹以营利为目的,教师特别是外籍教师流动性较大,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等。
国际课程项目在运营中遇到的这些问题,有些的确是由于承办机构本身能力的缺失,但更重要的是,把任何一个国际化的东西本土化,都会有一段水土不服的过程。我还是非常看好在中国推进国际教育理念,因为许多家庭,特别是年轻的家庭对一种宽松、愉快的教育十分渴求。
(一) 项目的入选门槛以及对课程的选择
国际课程班管理的难点之一,就是项目种类繁多。我认为,既然有这么多的国际课程体系可以选择开设,最好是选一些国际认可度较高和较广的课程,如IB或A Level,因为学生们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和考试,可以有机会进入世界顶级大学深造。而非全球认可的课程体系往往限制了学生的大学选择范围。在课程设置和管理上,越是认可度广的课程,考试委员会就有实力和经验去完善课程的内容,不断改进考试的方式。
(二) 让市场机制来优胜劣汰
在市场上,不管是以公办学校名义还是私立学校名义招生,为中国学生开设的国际课程项目,都是一个民营机构在实际运作。由于中国的国情,家长们对公办的项目比较信赖,对民营的学校不大放心。这就造成了私立学校举步维艰的情况。同时,由于近年来出台的一些政策,比如公办学校的国际班不再额外收取学生的学费,造成不公平的市场竞争,使一些民办机构雪上加霜,面临招生不足、办学困难的窘境。
我认为既然所有的国际课程项目都是由私营机构承担,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市场来优胜劣汰。目前政府还没有管理国际课程项目的经验,也没有一个机构能对国际课程项目进行公正公平的评估。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市场。
像所有的新兴行业一样,国际课程项目也是从无到有,从启蒙,发展,最后到成熟壮大。 现在的国际课程班可以说过了市场的启蒙和快速发展阶段。刚开始的时候,国际课程项目的准入门槛是比较低的,也没有太多的市场竞争。一所新的学校很容易就办起来了。但自2013年后,市场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特别是由政府扶持的一些项目,如七宝德怀特以及惠灵顿中学的开启,提高了国际课程项目的入行门槛。国际课程体系的下一步发展,将会是通过几年的市场机制调节,淘汰一批管理混乱、办学质量差的学校。开办国际课程项目的学校也会慢慢分层,使得市场趋于稳定。在这个过程中,国际课程的办学质量也会在实践和竞争中不断提升。目前国际课程体系在中国的实践还处于一个发展期,还有许多有待探索和提高的领域。而国际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可以给中国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实战后的理论和实践的支撑,也对中国的教育改革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改革是痛苦的,是要付出代价的。但不改革,我们将面临更多的痛苦,付出更大的代价。
我在国际教育行业工作了近10年,一直坚信这是一个利国利民也利己的好行业。我非常热爱这个行业,因为国际高中的确改变了诸多孩子的命运。优秀的学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找到更为宽广的求学之路,每年都有学生被英国、美国、加拿大或中国香港地区的名校录取,学生最终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最有挑战的大学就读。也有一些偏科、在国内体系无法考取好大学的孩子,在国际课程体系中找回了自我,找回了自信。
但在中国办国际高中的根本目标不是把多少孩子送出去,不是把国际高中办成国外大学的预备班,而是对中国现有传统教育体制形成真正有效的碰撞与冲击,从改革入手,铺设一条通坦的教育丝绸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