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在光华—光华届毕业生自己说

学在光华—光华届毕业生自己说

时间:2023-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这或许正是A Level课程对于我们这一类学生而言最大的价值所在,它让我们可以不需要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多花时间,而对自己喜爱的科目能够有更深入的研究。当时一个年级有12个班,每个班有40多个学生,老师和同学之间的直接交流很少。当我进入光华剑桥后,除了第一个月对作息制度和公共浴室不习惯外,心情很快发生了改观。这是我自己考虑后做的主,妈妈说,完全听你的。

王子喻

光华剑桥2015届毕业生

以历史、地理、经济“3A”的成绩获牛津大学考古与人类学面试通知

再没有“超纲”的困惑

关于出国留学,我的父母其实很早就替我打算了。早在我小学五年级,他们就通过多方路径搜集资讯,寻找各种理想的出国留学方式,因为父母职业和工作的缘故,在他们看来国外的教育更能让我发挥自己的专长,从而让我在未来的生活中增加生存与竞争的筹码,在这一点上,随着成长,我越来越认同他们的想法。

念完初一后,他们就把我送去了加拿大,在当时,如果在加拿大居住生活满3年,我就可以拿到加拿大的国籍。

但初三结束,我的监护人由于一些原因需要离开加拿大前往别的国家。因为担心我年纪小、没人照顾,父母最终还是选择让我回到了中国,而那时光华剑桥(上海光华学院剑桥国际中心)刚好在招生。

如今回头想想,如果那时我还在加拿大,或许也没什么特别不好,因为学业方面一直还不错。会让父母担心的可能就是生活方面,那时候比较小,还不是很自律。但人终归是会长大的,我相信自己应该也会慢慢有所改变,就如现在的我一样。

因为初中在国外读书,少了两年的“洗脑”期,我现在有些想法的确会和同龄人不太一样。因为偏文科,我没有和其他同学一样选修数学与物理、化学之类的科目。而这或许正是A Level课程对于我们这一类学生而言最大的价值所在,它让我们可以不需要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多花时间,而对自己喜爱的科目能够有更深入的研究。

平时我还蛮喜欢看书,各类书都看。因为学习的缘故,宗教和哲学类的最近一两年看得稍稍多一些,但同龄人中看这些的不太多,又或者他们的理解与我的不太一样,因此我在他们中间稍稍显得有些与众不同。但让我庆幸的是,学校里有一些老师愿意和我聊这些,他们让我觉得自己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而是在与他们交谈的过程中真正地去探讨并理解一些事物。

这样的学习方式或许只有在这类国际学校才会有吧,很难想象自己如果回到传统高中会是怎样。每天不停地做题做题再做题,再喜欢思考的人或许慢慢也会丧失思考的能力吧?

说到这个,我想到了自己对理科原本的热爱。其实小时候我文理方面都不错,但因为一些理科最终要求的是所谓的正确答案,而对我就原理提出的“为什么”,老师给我的反馈总是“超纲了”……在那样的“打击”下,我对理科的兴趣也渐渐被消磨。如今的我已能理解当时老师的做法,毕竟现实中,要看的还是最终的成绩,大纲里的内容也的确清晰地印在那里,我那个阶段所要了解的内容确实不在它的范围内。

放弃了对理科“偏执”的探究,我在文科的学习中总算是找到了乐趣。历史、地理、经济以及英语文学是我在A Level课程中所选的科目。很多人都认为历史和地理难学,但我觉得还好。词汇量也许是一方面,而勤于思考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和国内所学的不同,国外课程体系中的历史与地理更多地需要我们去寻找一些事件背后原因。这些非常需要我们能从不同角度看待和思考一些问题。对此,很多人会觉得无从下手,而我却有乐在其中的感觉。也许是刚好找对了方法,又或者以往的经历以及我看书过程中的思考让我有了一种习惯,以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一些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我有时也会记录下来,看纸质书的时候我会直接在书上写下自己的一些想法,如今电脑用得多了,就会直接在电脑上为看过的书建一个“记事本”,慢慢积累着我的一些“小感想”。

面对这些问题,我也常会有困惑的时候。当身边的人无法解答时,我尝试过向国外大学的教授求助。比如这两年的寒暑假,当知道有朋友在国外名校参加游学夏令营时,我就曾托他们把我的问题带给那些耶鲁或者哈佛的教授。虽然也不是每次反馈都能为我解惑,但这个过程让我可以更多地了解不一样的思维方式,视野更开阔,收益挺多。

这种种积累也让我在面对一些“考验”时,不会显得那么手足无措。前段时间,我参加了牛津大学考古与人类学的面试。两场面试,内容都是让我在半小时内看20—30页的英文资料,然后根据这些内容与面试官讨论相关的问题。如果没有以往的阅读做底子,没有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我与面试官的交流或许就仅限于对那些英文资料浅显的“阅读理解”吧。而这样没有延展的“交流”注定是不会打动面试官的。当然积累的过程注定是辛苦的,需要一点一滴地坚持下来。

这份坚持的原动力,我认为得来自你对所学内容真正的兴趣。在A Level课程体系里选择了“文科”的同学中,可能有不少人觉得学得“困难”是因为自己的英语不够好,但在我看来英语只是最后向别人“推销”“展示”自己想法的过程中的一个工具而已。相比英语的学习,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更重要,这也是我最想与学弟学妹们分享的“经验”之一吧。

陈俊宇

光华2015届毕业生

已收到华盛顿大学录取通知

我曾经抵触进国际课程学校

我初中是在上海市市西中学上的,这是一所市重点中学。到初三时,我脑子里想的是如何参加中考,而这时我妈妈对我的前途却另有打算。她让我放弃中考,进国际课程学校上学,将来直接到国外大学念书。当时我有些抵触,只是想和其他大多数同学一样,按常规路子中考,上高中,不愿意被妈妈“折腾”,不喜欢到离家远的地方一个人去读书。

我妈妈是一家做物流的跨国企业副总裁,她有很多同事和下属都是国外回来的。平时企业招聘,她对应聘人员面试,感觉国外大学毕业和国内大学毕业的人员有很大区别。国外回来的人对面试的细节很注意,面试材料图文并茂,做得很用心,而在国内受教育的人相比就差些。而且妈妈自己也经常出国,对国外的教育和环境也比较了解。她认为,国内现在的大学,并不能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国外大学的氛围会对我更好。她也说,国外并非什么都好,要我去国外念书,是让我开阔眼界,获取有益的知识和经验。我爸爸虽然对国际课程学校不怎么了解,但也同意妈妈的想法。

实际上,我在市西中学读书很累,并不顺心。我是一个偏科很厉害的人,语文和英语成绩好,初二时参加上海市中学生作文比赛,获得过二等奖,对数学和物理不喜欢。而老师老是逼着学生刻苦学习,在学校里压迫感很重。当时一个年级有12个班,每个班有40多个学生,老师和同学之间的直接交流很少。当我进入光华剑桥(上海光华学院剑桥国际中心)后,除了第一个月对作息制度和公共浴室不习惯外,心情很快发生了改观。

在这里,理科学习没有那么大的压迫感。学校里还开设A level文科课程,即使有几门课选读的学生很少,几乎是一对一地教学,比如英语文学,学校也在继续坚持。我到高二时,索性放弃理科课程,选择了全文科学习,课程有历史、经济、英语文学。这是我自己考虑后做的主,妈妈说,完全听你的。

我一直爱好历史。我们一个班只有7个同学,老师是外籍教师,教科书是英国人编的,内容主要是欧洲近代史,其中也会讲到亚洲,比如一次大战中的中国劳工。在初二时也学过历史,那时都是泛泛而谈。而现在学的历史有很多细节,特别是谈到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很奇妙,这是我过去学历史不会涉及的。我因为最终想申报美国的大学,就另外自学了SAT的历史课程。从中我发现,很多问题,美国人和欧洲人的观点是不一样的,比如,关于美国独立战争起因,美国教科书说是因反抗暴政,而英国教科书是说欧洲殖民地走私猖獗,当地法律断了走私者财路引发战争。这种学习,让我对历史更感兴趣了。

英语文学对中国学生来说是一门很难考的课程,其中的戏剧赏析和古英语诗歌理解的难度很高。原来有三个同学学,后来一个放弃了,只剩两个。虽然只有两名学生,但学校仍然配置了两位老师,一位是澳大利亚人,一位是英国人,都有文学学位。他们不仅对学生的态度好,教授能力也很强,课备得很好。遇到一对一上课,我们会在休息室面对面坐下,我在聊天对话式的轻松气氛中获得很多东西,现在对理解课程内容已经完全没有问题。

我平时也找英文版的书来阅读,主要是政治、历史方面内容的。我还是喜欢看纸质书,觉得这样的书有厚重感,看电子书会分心。我利用晚上睡觉前的空闲时间读书,读过《朱镕基讲话实录》,一本很厚的《美国史》我读了两三个月。我读的书有的是网上买的,有些是向外籍老师借的。

虽然我对历史、文学感兴趣,但最终申报大学想学的是经济,因为我认为最终影响世界的是经济。我想学的是经济管理学、市场营销学这些更贴近生活的学科。教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老师也很好。我挑选的学校要适合自己,不在乎排名。我觉得美国好大学排名前后的实质差别其实并不大。我想到美国去学商科,一方面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另一方面在美国读书更自由些,去美国的学校对我来说更有利些。学校现在也开设了SAT班,学弟学妹今后报美国学校更方便了。我们所学的A level虽然是英国课程,但美国也承认,这对学生是有利的,可选择的国外大学更多些。

美国学校我申请了20多所。之所以报这么多,主要是感觉美国大学的录取标准不是那么明确。它们对学生的综合考察是多样化,不统一的,我要多做几手准备。我申请了加州大学,纽约大学等一些海岸大学,也考虑到华人多少,气候好坏的问题。

在学校里,除了学习,课余我参加了辩论社。这两年的学习,我感觉自己的情商在上升,对社会上发生的一些事,会多角度去看。我体会到,有人看似做错事实质上是有苦衷的。普通人对一些心理方面的专业知识接触得少,社会应该用包容性去引导群众。

我还和同学一起,自费参加了一次在北京举行的“令德模拟联合国社”活动。参加的有全国各地普通中学和国际学校的高中生二三百人。我们的会场有二三十人,我被分配模拟德国的代表发言,这需要对德国的政治、历史、文化作了解,并站在德国的立场做发言准备。

在这所学校两年多,妈妈觉得我更自信了,口才也变好了。她开玩笑挖苦我说,你当初还那么抵触去国际(课程)学校呢。

吕 回

光华2015届毕业生

已收到剑桥大学、香港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录取通知

儿时梦想已触手可及

我的家在江苏常州,初中在常州二十四中学读书,这是当地公认的数一数二的初中学校。我的爸爸妈妈都是大学毕业,妈妈是常州大学的副教授。在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引导我树立一个梦想目标。爸爸说,有梦想很重要,让我梦想一下将来到剑桥大学读书。虽然那时知道了剑桥大学,但实际上,剑桥对我来说是遥不可及的远。现在,我在上海光华学院剑桥国际中心(简称光华剑桥)学习了两年多A level课程,申报了剑桥大学数学专业,并且已经被剑桥大学预录取了。这好像是冥冥之中的安排,把我和剑桥联系起来,小时候爸妈让我树立的梦想目标变得很近,已经有机会可以实现了。

选择到国际课程学校来实现梦想是我小学四、五年级时听说的事。那时妈妈同事的儿子进了上海一所挂名“上师大”的国际课程学校学习,是那所学校的第二届毕业生,后来进了英国巴斯大学学工程,那时我们知道了有这样的学校可以帮助我到国外大学念书。初三时,妈妈也要送我去考“上师大”。后来在网上查到光华剑桥,发现上海光华学院剑桥国际中心的校长就是“上师大”原来的教务长雷冬冬博士。经过考察,妈妈觉得雷博士这个人靠谱,就让我来考她的学校。我当时考得很好,还可以拿奖学金。那时中考还没有开始,雷博士建议我仍旧可以参加中考,结果我考取了常州市最好的省重点高中。两校比较权衡下来,我坚定地选择了到光华剑桥学习A level国际课程。

小学到初中,我从没有自己上下学过,妈妈每天接送,我也没有自己洗过衣服。到了高中,独立性强多了,但仍然很恋家,每天都要和妈妈微信往来,每星期都要回家,妈妈做了好多好吃的菜。这次12月中旬到剑桥大学去面试,我是一个人去的。到了那里,牛津大学的学姐董欣汝、学长徐涵都来陪我,一切都很顺利,也很温暖。我去牛津玩了两天,和他们一起做饭,认识了一些新朋友,很开心。

来到国际课程学校,学习压力比初中时小多了,那时老有成绩公开排名。不过,现在虽然没有排名,但成绩是要寄大学申报用的,从面子上说,也不能太差。我选择的课程是数学、物理、化学、经济和进阶数学。可以说,同学中我的课表是排得最满的,每天从早到晚都有课。我的CIE考试成绩是:数学A*,物理A,化学A,第一语言(英语)A*。即使这样,我的整个学习过程还是很轻松,很看得开的。我会和同学一起去玩,去过五角场、新天地、人民广场。在学校考试的前一天,还和同学出去唱歌,第二天仍然考得很好。

以前我学过打乒乓、打羽毛球,学过跳拉丁舞、吹长笛,都没有坚持下来。那时甚至有些反感,而现在却想重新捡起长笛吹吹。另外,因为有一定基础,圣诞晚会表演集体街舞,我跳最中间的那一个。

在高中阶段,有几次活动对我来说记忆深刻,影响较大,我在申报大学的个人自述谈到了这些活动。

一次是参加社会上的商赛。那是暑假里,我一个同学从她过去的同学那里得知有一个类似做商业咨询方案的比赛,我们三个人就报名参加了。比赛的方案是帮助百思买设计如何重新打入中国,有导师辅导。这次活动虽然主办者的商业气息比较浓,但从我个人来说,还是有收获的。一个是直观感受到咨询公司究竟是干嘛的;另一个是认识了很多人,开拓了眼界。我们学校历史短,一共只有五届学生,人脉较少,而参加商赛的有上海中学、西南位育、杭州外语等名校高年级的学生。我和他们加了微信,可以分享他们的信息和成果。

第二项活动是去年我组织学校同学进行了一次三天环太湖自行车骑行。以前有个寒假作业叫“谈梦想”,我当时写的一个梦想就是骑自行车到西藏。后来知道这是不行的,但骑自行车远游这件事一直在我心中。我进光华时在新生群中认识一个无锡来的男同学,他是光华另一个校区的。他是一个玩长途骑行的爱好者,很有组织经验,我就和他联系。在他的帮助下,暑假里我组织了8个同学进行环太湖骑行,我们的班主任赵老师也参加了。

按约定,同学们都从自己家乘火车到达太湖公路的出发点。遇到的第一道难关就是有的车站要求自行车卸了前轮才让上火车,这是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事,卸了最后还要重新装上。去年的气温特别高,都在摄氏38、39度以上,在骑行中有一辆汽车跟着。我算是队友中骑行时间最长的一个。不过,在骑最艰难的十八弯时,我摔了一跤。一跤摔到路中间,这时正好一辆重型卡车开过,离我只有几尺远,跟在我后面的同学眼看着都吓哭了,以为我完了。事后回到家我才告诉爸妈,妈妈当即也吓哭了,我现在想想也有些后怕。

第三项活动是暑假到宁夏穷困山区的三合中学支教。我们一共去了20多个同学。两个星期的支教,首先是我的自立、自理能力又增强了;其次是看到中国社会的现实,和那里的学生比,自己是幸运的。我觉得,目前来说,三合中学的硬件已经是充足的了,那里有很多电脑,甚至是触屏电脑,比我们都先进,但是这些东西在那里都是摆设。教室里也挂着中国地图,世界地图,但对同学来说,没有任何概念,也只是一个装饰。主要是那里的师资落后,也有一些学生天资聪颖,但老师只教他们死读书,给他们的心理暗示就是安于现状。我觉得他们的未来在于走出去。我给他们讲课,讲了40分钟,就是想让他们感受到走出去的必要性,其他外界的帮助,包括我们的支教,作用都是非常有限的。

关于未来职业,我小时候想过做翻译,做设计师,现在想进投行或IT公司,去做与数学相关的职业。我申报了剑桥大学数学专业。小学时我学奥数,还参加竞赛。进了高中,这里的数学和国内中学教得不一样,那里重纯解题能力,知识点少,而这里教的数学涉及力学、线性代数、统计等多种知识,和实际应用很贴近。这里的老师上课用讲义,自己写教案,发挥的余地很大。不像国内什么都是统一的,内容都是一样的。老师好不好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很大,我们这里的老师都很好。我喜欢数学,上课得到老师的赞许也多些,这也算心理暗示吧。总之,成为良性循环,使我越来越喜欢数学。

沈俊廷

光华2015届毕业生

已收到帝国理工学院、华威大学的录取通知

这里没有“好生”与“差生”的标签

也许按照中国历来的评价标准,在高中前我应该不算是个“好学生”。小学的时候因为语文不好,甚至连数学应用题也弄不明白它的意思,每次考试成绩总是徘徊在班级中等的水平。对于我这样的孩子,如果仍然按照原来的轨迹走下去,牛津大学、帝国理工、伦敦大学学院、杜伦大学、华威大学等这些世界级的名校或许是我想都不敢想的。

不过如今的我,却即将走进这些曾经可望而不可即的世界名校。改变我的正是国际课程体系,是光华剑桥(上海光华学院剑桥国际中心)。这样说并不夸张。

在进光华剑桥前,我就读于杨浦区一所排名比较靠前的私立中学。按照大家一贯的理解,私立中学相较公立学校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上应该会有所改变。但实际情况是,应试的教学模式还是比较明显。于是在中考前,我参加了光华剑桥那年的第一批招生考试。

说到这次招生考试,我得特别感谢一下我的父母,因为他们在我3岁时就开始教我英文了,后来进小学,尽管语文数学不好,但英语学习一直没有落下。他们始终觉得“有些事情比考试成绩重要得多”,也因此他们教我英文不是单纯地背单词、学语法、做题目,而是通过一些别样的方式让我有更多的机会融入一个英语的交流环境。

比如定期去听古典音乐会、每年1—2个国家的旅行、参观世界各地的博物馆等,我的小学到初中二年级的寒暑假几乎都是这样度过的。在这个过程中,虽不是很系统地学习,但因为说得多用得多,我的英文基础越发扎实。后来即便其他学科成绩不理想,英语也一直比较出色。也因此光华招生考试中的英文面试我很顺利地通过了。也因为英文好,正式学习全英文的课程时,我再没有因语言不好而有太多的不适应,相反我有份如鱼得水的自在与欢喜。

我不知道其他同学的感受如何,但在我看来,A level课程的设置让我学得不再那么累,所学的知识面又是很广的,就比如我们所学的高数,有关微积分的内容是国内一些大学才开始涉及的。相较他们的教材,我们学的难度又不是那么深。这也让我们在进入大学前,对未来所要学习的专业有了更为宏观的了解。

虽然以前在初中就学了化学,但我真正喜欢化学这门课,是在光华。这里的老师不会给学生“乱定位”,不会因为学生的几次考试成绩就给学生定上“好生”或“差生”的标签。即便一个学生一次考试不及格,老师还是会以“他能考到A*”的期望对待他,成绩再不好的学生也可以和老师如朋友一般开心交流。这种氛围让我很喜欢,也让我的学习动力更足了,渐渐地,原本初中时学得不太好的科目反而成了我的兴趣所在。

数学、物理、化学、经济,这是我在As时选择的学科。2014年申请大学时,这几门的成绩分别是“A*”和三个“A”。这样的成绩也让我得到了牛津大学的面试通知。说起牛津的面试,如今虽没能如愿录取,但那次面试经历对于我已是一笔丰厚的人生财富。

在牛津我一共面试了3场,前两场是在我当时的“第一志愿”学院—St Hugh’s College,最后一场是在Herdford College。在这三场面试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场。面试官是一位40多岁的香港人,半个小时的面试中他提问的频率很高,对于我回答的反馈也是非常快。无形之中就有着非常重的紧迫感,在那种状态下我需要更加冷静且迅速地思考一系列问题。那时的状态我至今难忘,这样的锻炼机会让我收获很多。

除了牛津的面试,今年我申报的那些大学中,帝国理工也是需要“面试”的,不过他们不需要直接的面对面,而是通过视频和电话面试。他们面试的题目也蛮有意思,就是让我以最快捷的方式区分出三杯无色无味的液体中与其他两杯有别的一种。

对于这样的题目我起初的想法总是很“复杂”,给出的结论往往是需要一些平时较难获得的辅助材料。而后来在对方老师的提醒下,我最终还是想出了用白纸蘸取液体再经清水浸润后通过其扩散速度来判断区分的方式。尽管只是一场面试,但是对方老师的这种引导式提问还是让我觉得很受用,让我觉得有兴趣去把这个问题想得更透彻。让我觉得蛮开心的是,后来没多久帝国理工的offer就到了。

虽然被牛津拒了,的确还是有一点点小遗憾,但回头想想,或许对我而言帝国理工才是最适合的,上帝总是会给我们最好的,这个“最好”的标准并不在别人的眼中,而在我们自己内心。

任 昊

光华2015届毕业生

已收到帝国理工、香港大学、多伦多大学以及麦吉尔大学的录取通知

妈妈的考虑是对的

我爸妈是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教师,我从小到大都居住和生活在复旦大学这个圈子里,小时候上的是复旦教工幼儿园,复旦大学附属小学,初中和高一念的是复旦附中。我的爸妈非常关注我的学习和教育,特别是妈妈,很注重对我的培养,对我也有较高的教育期望。而我本人来说,并不是一个很追求目标的人。从小没有脾气,不会争吵,幼儿园里还常被小朋友欺负,当然不是真的欺负,就是推推搡搡,招惹我。他们大概也觉得拿我开开玩笑没什么关系。高一的时候,父母就希望我做好准备,申请到美国上大学,那时班里也有同学考SAT的,复旦二附中还有一个专门的出国班。

在父母和周围同学的影响下,出国留学这个概念在我脑海里是有的,但高一时还没有觉得这件事离我很近。读了一年,妈妈让我转学考上海光华学院剑桥国际中心(简称光华剑桥)。她在网上查到,光华剑桥是一所直接为中学生去国外上大学而开办的国际课程学校。应该说,我对自己所读的复旦附中是很喜欢的。这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很开放,学校的课外活动很多,同学们在活动中可以各显其能,同学之间对人的评价,并不是单纯地看学习成绩,在课外活动中有出色表现的同学也能受大家称赞和认可。在这所学校,成绩差一点的同学也不会有很大压力。我的成绩不差,和同学相处得也很开心,我不愿意离开这所学校。特别是我中考实际上没有考好,当时很沮丧,后来因为是复旦教工子弟,进了其中一个班。妈妈又要我转学,我有些抵触。当然,我从小就被教育不能顶撞父母,一直是听从父母的安排。对非要转学这件事我感到沮丧。

妈妈对光华剑桥做过网上调查和实地考察,认为这所学校靠谱。尤其是这类学校申报英国的大学更有优势,通过在这里的学习,我的升学结果会比申请美国学校更好些。具体说,就是如果我另外花时间考SAT,再以我中学的平时成绩很难期望进入美国前十的学校,但是学习A level课程,要进英国前十的学校,可能性就大多了。妈妈的这种考虑,应该是对的。

复旦附中是个好学校,但是理科导向很强,虽然不能说重理轻文,但班里很聪明的男生,理科优势都很强。学校也有考试成绩综合排名。我英语最好,语文也可以,数学不算差,综合这三门成绩,我排名有优势。但是加上物理和化学,五门综合排名,我要落后很多了。申请美国大学,这些平时成绩很重要。回顾自己,一直是一个很幼稚的人。一般让我做什么事,我就会做,主动争取去做的比较少。在复旦附中时妈妈甚至希望我与同学在学习成绩上较较劲,但没有成功过。高一时虽然离家很近,我还是住校了。但只住了半学期,就被妈妈喊回去了。从小到大,我被妈妈管得很严,离家住宿舍,我对自己也很放松,不怎么抓紧时间,平时就喜欢打篮球。回家后,我就一直没有再住过校。

转到光华首先遇到选课,一开始我也不是目标很明确,妈妈就启发指导我。从小在爸妈的影响下,我就觉得自己长大后也和他们一样,在复旦这样的大学里当老师,至于怎样才能当大学老师我并不清楚。选读A level的哪些课程会对我今后的职业选择有帮助呢?爸妈告诉我,要当大学老师必须读到博士,而且还应具有研究能力,而做到这点,最好把数学专业的基础打扎实。另外,妈妈认为我这个人比较懒,数学是个比较忙的专业,可以让我不要太空。我自己也不讨厌数学,于是选了数学加经济的专业方向,另外还选了物理和化学,一共四门课。申报大学时我报的第一所大学是牛津大学数学专业。我也拿到通知,到牛津大学面试过了。现在被牛津拒,但是多伦多大学可以给我提供14 000加币的奖学金。

我是一个没有很多想法、比较简单的人。我们家没有网络,我也没有手机,同学会拿我来开玩笑,我并不觉得这种生活有什么不好。家里另外给我创造机会,帮助我开阔眼界,提高社交能力。我到初中为止性格内向,不敢上台在很多人面前讲话。初中时做过一个课题,结题时要在全校演讲,心里非常紧张。妈妈在大学里是教商务沟通的,她辅导我怎么来讲。中考结束,暑假里我参加了耶鲁大学夏令营;进高一后的寒假,我又参加了芝加哥大学组织的模联会,回来后,我对班主任说,想和同学分享在芝加哥的经历,做一个小的汇报演讲。妈妈帮助我彩排,我讲了半个小时,这些经历对转变我的性格有很大帮助。

到了光华,我参加了辩论社,妈妈很支持。我还参加了复旦大学、杭州外语学院组织的模联会。特别是复旦组织的那次,讨论的是与金融有关的经济问题,组织者事先要求我们看经济学原理的书,拓展了我的知识面。为了了解更多的经济专业知识,2013年9月开始,每周一个晚上,我到复旦大学旁听了本科生第二学位的经济课,内容比我学校教的深一些。我在申请大学的自述中,一半谈的是关于数学,一半谈的是关于经济,以上参加的这些课外活动和学习,对我写好自述都是有帮助的。

来到光华后,我看课外书的时间也多了,看的数量虽不能算多,一年也就六七本,但都是英文原版小说,对提高英语水平帮助还是挺大的。我的英语水平看教科书没有问题,但是看文学性的、辞藻华丽的、人物线索多的书,一开头有些吃力,当慢慢地看进去,深入到情节里,有些读完后是很震撼的。我读的都是一些经典的、畅销的书,比如《了不起的盖茨比》、《1984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阅读能帮助写作,我的A level英语第一语言考了A,那个比较简单,阅读很轻松,写作可以天马行空。今年牛津大学的录取要求是雅思的听说读写4个7分,我拿了3个7分,就是写作还没有达到,我还要努力。

张康宁

光华2015届毕业生

已收到牛津大学、香港大学、多伦多大学预录取通知

在这里,我有了冲刺牛津的动力和能力

我的家乡在浙江嘉兴海盐,认识光华(上海光华学院剑桥国际中心)是在我高一的时候。那时我在我们当地一所省重点(元济中学)读高一,如果按照那时的学习步调一直走下去,如今的我大概正为高考忙着刷各年的真题,牛津大学对于我,是遥远的一个梦。

要说一说这个梦的实现过程,我想还是得从我小时候说起,从我爸妈对我的教育说起。

我的父母在我上小学四年级前都是我所就读学校的老师。作为一个老师的孩子,尽管他们会刻意避开做我们班的老师,但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的老师们都是他们的“亲密伙伴”,所以那时我的一举一动几乎全在他们的眼中,上课和同学说个话、开个小差都会回家被“教育”。

虽然那时觉得非常不自由,觉得被监督的感觉很不好,但说来也奇怪,他们从来没有因为我的考试成绩而训过我,似乎在他们看来分数不要考得太难看就行,所以在那时我被“逼”出了一些好的学习习惯(比如重预习,勤复习),成绩也自然在中上的水平。而父母也没有特别要求我的名次一定要再向前靠一靠,他们还是希望我“开心就好”,当然如果学习态度不端正、课堂纪律不遵守又是另外一说。

后来他们不当老师了,我也升入了初中,因为他们工作的关系,我被送去了一所寄宿制的学校。大概之前被“监控”得太厉害,一下子没人管的感觉太棒了,我的初一过得非常“自由”。当然这种自由也是把双刃剑,那时的我变得很“叛逆”,不愿学习、不做作业、沉迷于一些言情小说……“90后非主流”好像就是在形容当时的我,而学习成绩自然直线下降。

大概是看到了我的变化,爸妈在我初二时终于对我进行了“悬崖勒马”式的拯救。通过和我的沟通,了解我当时的内心变化,然后与我分享他们关于成长的一些经验。虽然说起来有些老套,但那段时间的“思想教育”还是起到了效果。

而后我就转学了,升入初三的我又开始为中考而紧张地学习。因为成绩出色,我在5月份就参加了元济中学的考试,很顺利,提前录取了,甚至还进入了学校的理科实验班。其实当时我的文科比理科还要再好一些,但在当时觉得文科很多内容都是需要死记硬背,没有太多发散思维的空间,于是我就这样“弃文从理”了。

但在高一那个暑假前,我的父母对我的未来有了不一样的打算,因为父亲听说他朋友的儿子从华威大学金融专业毕业并进入了一家投行工作,这个事情也促使他们开始为我大学以后的工作去做考量了。清楚地记得,那是2013年的5月,父亲带我参加了光华剑桥的招生说明会。当时徐涵(2014届光华毕业生,现就读于牛津大学数学系)的父亲也出席了那个会,他的很多想法相信我父亲当时是感同身受的。加上对于雷博士一些教育理念的认同,我的父母更加坚定了送我出国读本科的想法。于是我参加了面试,后来也很顺利地来到了光华。

如果说在这之前都是父母给我做的一些安排,让我有了进入牛津的可能,那么,到了光华之后,则是光华的老师与同学以及这里的学习氛围,让我自己有了冲刺牛津的动力和能力。

其实刚刚来光华的时候,我的父母还是挺担心的,因为不知道这里的生源到底是怎样的,不知道这里的老师教学水平又如何,也害怕我一下子适应不了这里全英文的教学模式。原本我自己也以为会有一个月左右的适应期,而后来的一切证明了我们的担心是多余的。

这里的同学并没有原先想象中那样的“散漫”,大家都非常认真地在为自己的未来做着规划。这里的老师也像学生的朋友一般,没有传说中“保姆式的管教”。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更加自主与自觉了。全英文的授课方式,我在一周内就能渐渐适应,因为外教们会刻意放缓一些语速保证我们能够听清听懂。有什么问题我们也随时可以提问,和老师们交流频繁了,听说自然而然就少了很多的障碍。

在光华的学习,是快乐的,在这里我觉得每天都非常充实。我申请的是数学专业,除了每天4门科目(数、理、化、经)8至9节的课量外,至少还有2节高数课,这样的课程安排是相当紧凑的。

很多人觉得学习数学是件非常枯燥的事情,可在我看来它恰恰是一切的基础。加上从小对数学感兴趣,也一直觉得它其实是理科中最灵活变化的,在申请牛津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他们的数学专业。

说起牛津,一定得说说那次面试,和其他同学不同,我在牛津一共面试了4场,“第一志愿学院” Jesus College三场,“第二志愿学院”Mansf ield College一场。让我记忆犹新的倒不是因为场次多,而是前三场面试都是在我到达牛津的第一天就开始了,当时的我还在倒时差。而且在第一场面试前的20分钟,我曾一度紧张到不知道手该放在哪里好,直到后来给妈妈打了一通越洋长途,在那种状态下她简单的一句“尽力就好”给了我莫大的鼓励。没有了紧张感,我渐入佳境。虽然第一天面试时,时差还是让我略感昏沉,但与面试官的交流没想象中那么糟糕,他们也没有特别刁难我,而是一直在挖掘我思维的潜力。第二天,Mansf ield College的面试也是感觉更加nice,很有亲和力的面试官和我讨论更多的是一些非学术的问题。而这两天的经历也让我加深了对牛津的喜爱,如果能够如愿去那里读书,真心觉得是件很赞的事情。

在2015年元旦假期,我回了家乡一趟,去了原来的高中,看到课桌上成堆成排的书卷,觉得熟悉又陌生。如果没有遇见光华,我或许正趴在那堆书卷后面埋头苦读,如果没有学习国际课程,牛津对于我真就是个遥不可及的梦。对于那样的我,最好的结果或许就是考上国内“一本”的大学吧,然后……我没敢去想太多。

方逸尘

光华2015届毕业生

已收到剑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预录取通知

这里没有人要我改变“左撇子”

没进光华前,我的人生轨迹应该是和大多数上海学生一样。要说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我是个“左撇子”。这算是个不同之处吧,因为到现在为止我还一直用左手写字。要说光华与其他学校有什么不同,或许这里老师对待我“左撇子”的态度就能说明一些问题。因为在高中前,几乎所有语文老师都曾“劝说”我换右手写字。光华的老师从来没有说过,真心感觉在光华我要做好的就是我自己,这就够了。

回忆我的小学和初中,除了语文老师的劝说外,印象最深的就是,从小学五年级开始,要上各类辅导课,参加各种奥林匹克竞赛(主要是数学、物理)。因为父母对我的期望还是挺高的,小学至初中,都是让我就读一些口碑很好的私立学校,虽说“口碑好”,但实际上主要就是升学率不错。为了升学率,学校组织了很多奥赛班(参加奥赛获奖可以加分),因此我在那里除了学习外就是参加各科奥林匹克竞赛。

尽管父母对我期望很高,但那时的我学习动力并不是那么的足,对未来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也没有想过为什么去学这些。

虽然那会儿我自己没有想法,但父母对我的未来还是有规划的。也是后来我才知道,早在我小学时,他们就有送我出国读书的打算,不过在他们看来,还是大学本科出国读比较好,高中还是在国内学校读。

也许是因为有这个想法,从小我除了参加奥赛外,英语的学习也一直没落下。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二,我周末都要去上英语课外辅导班。在妈妈的“监督”下,我一直坚持着“逆向英语学习法”,每天坚持一至两篇文章的听和说。而今扎实的英语基础就是那个时期打下的,在这方面我真的非常感谢他们。

英语好是学好国际课程的基础。在我进入光华后,这方面的优势越发显现。

2012年的中考前,家人对我的期望是能进杨浦区的一所市重点,但我当时的成绩还有些难度。正好光华剑桥(上海光华学院剑桥国际中心)招生,父母经过一番了解和考虑便带我去面试了。笔试和英语面试得了两个A,顺利入学。

全新的学习内容与氛围没有想象中那么不适应。相反,因为光华,我还改变了许多。以前我是个比较闷,话比较少的人,对待上课发言总有种抗拒的心态。但在光华的第一个学期我就渐渐活跃了起来。我参加了对英语口语要求较高的辩论社。在后来的首届光华杯英语辩论赛中,与同学搭档还获得了赛事的冠军。随后还和辩论社的同学一起到北京到杭州参加更高级别的赛事。这期间的收获也非常丰厚。而以前除了准备奥赛就是在奥赛的现场,什么社团是从来没有参加过的,即便有也没时间去参加。

在光华,因为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同,我感觉自己的知识面更广了。以前只关注理科学习的我,在Pre年级(高一)还选修了历史,并从中发现了自己对历史的喜爱。虽然考虑到未来的职业规划,我最终还是选择了与现实生活更为相关的经济学,但到现在为止,一有时间我还是会看看历史方面的书,我会因此感到小小的满足。

当然,经济学我也喜欢。尽管一开始选择它还是受到了父母的影响,但后来通过参加一些夏令营活动(如去年暑期的“耶鲁经济论坛”),对于它更高层次的学习我还是很向往的。因此在申报大学时,除了英国5所大学外,我还申报了美国大学。在考虑学校时,我除了看他们的专业排名外,还将地理位置考虑在内。我希望如果能去美国,我可以在这个经济大国的繁荣地带学习并实习,从理论到实践,让我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

说到实践,在As年级(高二)时,我们就曾在经济学老师的指导下模拟炒过美股,记得我当初的本金是200万,在固定的时期内最高赚了70万。对我的表现,父母也同意这个暑假如果录取情况顺利就让我开始在现实中练练手,对此我还是有些小期待的。

说到未来,虽然在我内心,对美国的向往还是高于英国,但剑桥大学带给我的吸引力还是足够强大的。因为2014年12月的剑桥面试之旅让我真正见识了这所“梦一般的学校”的魅力,那次的“一面之缘”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它符合了我对“理想学习环境”的所有想象。在没收到offer前我其实还蛮忐忑的,也一直不敢说自己在光华收获了最满意的自己,但如今我要谢谢光华。

宋业成

光华2015届毕业生

已收到伦敦大学学院、华威大学的预录取通知

我的视野完全不同了

我的祖籍是安徽。1980年代爷爷奶奶带着爸爸和两个伯伯到上海。1990年代,爸爸一个人到珠海,认识了我妈妈。我在珠海出生,一直生活到读高一,然后来到上海光华(上海光华学院剑桥国际中心)。从小我就生活在一个比较开放的环境,接受新东西比较多。爸爸喜欢自驾游,我一两岁时他就带着我出游。他自己还两次穿越西藏的无人区。他也希望我今后有机会自己去西藏、新疆、内蒙古,从中获得感悟。我们还经常去香港和澳门购物。虽然这么近,文化与珠海还是有很大区别,感觉那里城市的气质更好些。珠海算个小地方,小区里的孩子能够在一起玩,我有个比我小6岁的妹妹,妈妈一直要求我带着她玩,我们一起看电影、骑自行车、游泳、打游戏。

爸爸对我从小就有计划,他说,男孩子应该出去走走看看。在珠海一中上高一时我的计划还是在国内上本科,然后出国读研究生。这时爸爸在网上看到教育留学在国内已经有了一个产业,珠海、深圳都有国际课程学校。我堂姐是上海一所国际课程学校毕业的,爸爸想让我在大伯的关照下半独立,在堂姐的推荐下,就让我来到上海。

虽然我在珠海上高一也是住校,但毕竟有家里依靠。在上海的生活流程就全靠自己了。比如办银行卡,安排每天的用钱,还有乘飞机来去等,这些都需要自己学着独立解决。以前,爸妈遇到危急情况镇定处置的事情也给了我很多影响。平时驾车出游,他们会事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作预见,做好应对的准备,让我学到很多东西。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次去云贵川,那天珠海下暴雨,出门不久在一低洼处,大水浸入了排气管,车不能开了。爸妈一方面打电话喊拖车,一方面招手大巴,表现得很镇定。

我平时话比较多,喜欢交流。交流中有快乐,但我的交际圈并不是很大,我不会漫天胡诌。我平时喜欢跟进一些事。我觉得每个人遇到的事是有限的,如果我们能主动地去与人交流,去做一些没有做过的事情,那么美好的东西就会在其中遇到。我小学里一直是班长,初中时是学生会主席,在光华也是班长。我愿意为别人服务,从中会有收获,得到快乐。2013年7月学校组织到宁夏三合中学支教,有20多个同学参加。出发前开会,我主动承担起到机场后打印机票的事,让整个团队的座位都集中选在一起,便于管理,并对几个同学的小件行李拼成一个大行李托运提出建议,因为我多次一个人乘飞机,在这方面已经很熟悉了,为大家服务只是小事一桩。

我到光华的第一年,一开始爸爸建议我学经济、理科,我却有一个自己的重大打算,想学艺术。我从小学小提琴,学了十多年,我一直对艺术、人文方面的东西感兴趣。来到光华,看有艺术课,今后可以申报艺术专业,就动了心。我想以后做产品设计的工作,这是我所喜欢的。在爸爸住宿的酒店里,我们花了一整天的时间讨论这件事,最后爸爸认为没问题,他支持。

与其他学艺术的同学比,我输在起跑线上,我完全没有绘画基础。我到校外的培训班补学素描和其他技能,在这上面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把其他的功课都放松了。然而,我的艺术考不理想,其他学科成绩也拉下了,虽然艺术老师认为我仍然可以继续下去,但我的心理发生了变化。我觉得,我重新学习其他学科可以学得很好,这一年学艺术,有收获,但艺术今后能否为我服务要重新思考。我高一转学,读的是两年制。我是1996年出生的,我的同班同学年龄都比我大,其实爸爸早就做好了让我读三年的准备,拿出一年,让我尝试做自己想要做的事。他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有付出,但将来在某个地方,会有回报的。

爸妈对我的关爱和影响就在日常的生活中,爸爸喜欢看人物传记,爸妈带我们出去也会讲一些事情、道理给我们听。我读书很杂,什么都看一点,我们家一个人就要订三四份杂志和报纸。从小学到高一,家里都不给我用手机,那时,手机对我来说,用处确实没那么大。他们让我到上海,到光华来,这段经历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在视野上与过去完全不同了,我现在了解的范围是全球的学生如何如何,而且选择更多了,可以很轻松地去想:我要怎么怎么做,我想怎么怎么做,人的心胸更宽广了,和长辈在一起交流也完全没有什么障碍。

去年学校收到一个消息,可以组团报名参加在上海举办的耶鲁国际经济论坛,我们学校参加了,一共20个人。这是一场以全球经济为话题的全封闭模拟商赛,比赛全英语,为期四天。除了举办地上海可以另外多邀请别的队伍外,其余参加团队都是各地已经赛出的冠军队,共20支队伍。我们学校是试水性质的,我担任首席代表,压力很大,但最后的收获也很大,感悟很深。回来后,我做了总结,并对学弟学妹们做了传承性的汇报。

我重修一年后,考试成绩数学是A*,物理、经济都是A,雅思综合成绩7分,我申报了牛津大学经济专业。那天正好爸爸来上海看我,我们一起看到了邮箱里牛津大学发来的拒信。当时心理状况还行,牛津的经济专业录取确实较难,我没有太大落差,我还有其他的选择。

廖韵茹

光华2015届毕业生

已收到香港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帝国理工学院等的录取通知

我学会了规划自己的未来

我来自江西赣州,相比现在的同班同学,我比他们大一岁左右,因为我是高二那个暑假才认识了光华(上海光华学院剑桥国际中心)。这之前我对出国读大学完全没有概念,我的家人也没有这方面的打算,我们对国际课程更是一无所知。直至高二那年暑假(2013年8月),我参加了去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个游学夏令营。

清楚地记得,刚到斯坦福第一天,就看到他们校园里一个类似音乐中心的地方,三五个学生正坐在两位同学旁,静静地听他们演奏着大提琴和萨克斯,那个场景一下子触动了我的心,感觉这才是自己想要的大学生活,可以没有太多目的性地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夏令营结束回国后,我就向家人说明了自己想出国念大学的意愿。很高兴他们都很支持,我也开始向上海的夏令营小伙伴咨询,从他们口中我第一次听说A Level课程,也是他们告诉我有一所“口碑很好”的国际课程学校叫光华。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从江西来到了上海,参加了光华剑桥的面试,那时已经临近开学了。还算幸运,我赶上了招生的末班车,面试也很顺利,那年9月,我正式成为光华剑桥As(高二)年级的一员。

刚刚入学那会儿,我也有一段“不适应”的时间,不过和其他人不适应全英文的教学模式或许不同,我的不适应却是因为这边的“慢节奏”。

我以前高中是江西的省重点中学,至今仍记得那时的学习状态:除了每周一至周六正常上课外,周日上午我还要补奥数,下午学小提琴,满满当当没有一丝空闲……于是刚到光华的那段时间,我真有点儿“受宠若惊”的自在。

不过对于这份“自在”,我建议学弟学妹还是要利用好它,因为在光华的学习更需要我们的“自觉”。

尤其对两年制的同学而言,A Level课程的学习还是比较紧张的,再加上如果你美国英国的大学都想申报,真正留给你学习的时间可能只有一年,因为A2时的你就要忙于各种考试和申请材料的撰写。去年(2014年)的10月、11月,我就像个“考试达人”一样到处赶场,学校期中考刚考完就得赶飞香港为第二天的SAT考试准备……

还有就是对未来的规划,这很重要,而这也是我来了光华之后考虑得最多的事。如果在以前,我可能就只是想着应付好高考,以一个较高的分数进入“985”内的大学。再以后的事也没有继续想过。但到了光华,老师会适时的引导我们考虑未来的职业方向。当然一方面这是为了申报英国大学作准备,但更多的还是为未来的人生做规划。这也会让我们的学习更有动力。

也许大家会问,如何来做未来的规划?我的途径主要是以下这些。首先是问问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特长在哪里,当然这些单靠想是不会有什么头绪的,你可以通过参加各类活动去挖掘自己的潜质。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特长咨询老师可以选择哪些课程,或者向自己的长辈们征求意见,毕竟他们是“过来人”。他们的经历或许可以给你一些经验参考。当然他们的想法或许又太老套,这个时候我们身边的同学和同龄的朋友也会是很好的交流对象。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网络搜寻我们想知道的一切。

不过不得不承认,在A2(高三)年级刚开始的一段时间,我还是经历过一段迷惘期。尽管是当时“学霸班”的班长,但那时因为对未知的恐惧,总担心着“被申请的学校拒了该怎么办”。庆幸的是,在这里,我的身边总有着一群充满“正能量”的老师和朋友,因为他们的鼓励和开导渐渐有所好转,曾经的斗志也慢慢找了回来。“人生就是不停地战斗”成了我那时的微信签名。

由于对英美都挺向往,两个国家的大学我都申请了。尽管在不少人看来这很“折腾”,但既然选择了,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坚持下去。

英国方面,我申报了剑桥大学、伦敦政经、帝国理工、伦敦大学学院、华威这5所大学,因为对数学感兴趣,我申请的都是和数学相关的专业,比如精算、Morse等。虽然后来被剑桥拒了,心中难免有着一丝小遗憾,但能去那里面试已是人生一次宝贵的经历。

美国方面,我一共申请了包括斯坦福在内的10所大学,尽管据我所知斯坦福去年只录了5个中国籍学生,但如今不是流行一句话么,“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要是实现了呢”。

其实不管将来我是去英国还是去美国,是坚持学习数学还是会重新再选专业,我始终觉得自己应该会在完成本科学业的基础上再深造,因为一直觉得大学也只是个开始,要实现自我的价值,我们需要学习的还太多太多。

蒋 旻

光华2015届毕业生

已收到香港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等预录取通知

要读比复旦交大更好的学校

我的家在上海虹口区,小学是在上海市第三中心小学,初中在上海市复兴中学,高一在上海市上海中学(记录者注:都是上海最好的)。上初中的时候我就没有打算将来参加国内高考,对我来说,国内高考最好的结果就是进复旦或交大,我也没有想过离开上海去北大、清华。因为比我大7岁的哥哥在美国上大学,所以我也准备到国外去读比复旦、交大更好的学校。中考前后,我和妈妈去看了一个出国留学的教育展览会,就是在展会上我们知道了上海有几家教授国际课程的学校,进学校学习两年到三年的英国或美国的高中课程并参加考试,成绩合格就可以直接申请英国、美国等很多国家的大学,包括那些世界一流的大学。这对我来说,是一条很理想的道路。

中考我不愿意放弃,并考上了上海中学,我决定先读完高一后再转读国际高中课程学校。因为我觉得国内高中能帮我打下更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进了上海中学后更有体会。上海中学以同学口里“地狱式学校”著称。学校的教学环节扣得很紧,学业要求又特别高,你稍一松懈,就要脱节,同学们在高强度的压力下学习,而班级考试的平均分往往很低,考试不会让你轻易得高分,能够及格就很好了。刚开始,这对从小到大学习成绩都拔尖的我来说,打击是很大的,以后慢慢能面对了。

在上海中学也让我看到了非常聪明优秀的学生,但上海中学的同学不像上外附中,班里准备出国的同学不多,除了我,还有一个也去了国际课程学校,另一个直接去了美国,但不少同学准备通过国内高考到香港大学读书(记录者插话:这些同学可能主要是经济的原因作这样的考虑。回答:可能吧。)这一年的经历对我的帮助是很大的,除了学科知识学得更扎实,也让我在学习态度上对自己有较强的约束力。尽管来到光华(上海光华学院剑桥国际中心),学习压力一下子减轻了很多,我也不会轻易受别人影响随便放松,因为目前我来到学校还是应该以学业为主。目前我的CIE考试成绩是数学A*,物理、化学、经济都是A,英语第一语言B。

我所申报的大学都是英国大学,我哥哥在美国,至于为什么不去美国,是因为我喜欢英国的氛围。我对英国的印象来自平时所看的英国电影和英国小说,主要是那些经典的老电影和名著。我爸爸虽然是搞自营企业的,但很多意识偏传统。他希望我做一个淑女,有自我修养。在一起吃饭时,会告诫我应该如何去做。说得多了我也有逆反,但还是能理解他,因为太爱我了。外面有书展,爸爸会和我一起去,家里也买了很多书,哥哥看的《道德经》我初中时也看过。我在小学六年级时就看了《简·爱》,当时懵懵懂懂地,觉得也受到感动,后来多次看,就加深了理解。还有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等书中古色古香的庄园给我留下很深印象。阿加莎·克里斯蒂娜的侦探推理系列小说也是我喜欢看的。我学过钢琴,考到9级,小时候也不喜欢,现在倒是一种放松的方式。我学跳了6年的芭蕾,可能会对我的姿态气质有潜在的影响吧。我假期里不爱出去,觉得在家里也挺好的。

我报的大学专业是纯数学,我打算本科读完后,再去读研究生的经济专业。所以,也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去参加社会实践。在我申报剑桥大学数学专业的自述报告中举的例子是,对老师曾经讲过的“数学可导性和连续性话题研究”所做的进一步研究过程,因为老师讲得比较浅,我找资料做了深入研究。

因为家与学校比较近,在光华我没有住校,但是学校对我性格的改变还是很明显的。当时选择进哪所国际课程学校,我和妈妈做过比较,觉得光华的校园氛围更好些。确实,我在这里两年不到,性格开朗了很多。这里的管理很开放,同学和老师接触交流很多,过去我是一个不喜欢开玩笑的人,也不喜欢主动和老师说话,现在不同了,我的自信心增强了很多。

这次接到剑桥大学面试通知,我去了。在学校里,老师给我们做过模拟面试,第一轮是老师安排的,我一共进行了四五次模拟。有几次是我自己找不同的老师模拟的。老师都不遗余力地帮助我们。模拟后我们的心态好多了,正式面试和教授面对面一点都不紧张。

我虽然最后没有能进剑桥大学,但是现在拿到了帝国理工、杜伦大学、多伦多大学这样的世界一流大学的预录取通知,去多伦多大学还可以获得6 000加币奖学金,这些都让我觉得获得了比在国内高考更好的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