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西传统民居的景观文脉视野

陕西传统民居的景观文脉视野

时间:2023-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统民居是一个地区传统文化和地域环境特色相结合的产物,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信息,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所以,传统民居应适应人的文化模式,而不能以一种单纯的功能模式强加于人。要提取传统民居的文脉必须从区域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文化内涵中寻找有机联系,从区域自然地理背景、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心理沉淀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四维时空组合中寻找渊源。
陕西传统民居的景观文脉视野_新文化地理学

传统民居是一个地区传统文化和地域环境特色相结合的产物,承载着一个地区的历史信息,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文脉主义是在现代主义建筑“四度空间”理论以及“建筑量度无数”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文脉主义将其理论进一步发展,倡导“建筑与环境相适应”,在其中体现人的活动与影子。过去,为了适应各地的气候、资源和地形,人们发明了各种建造方法,建筑形象丰富多彩,充分反映了自然特色。同样,人们长期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模式中,就会形成一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取向。所以,传统民居应适应人的文化模式,而不能以一种单纯的功能模式强加于人。否则,必然会导致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因此,文脉主义提倡“建筑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建筑与文化传统相适应”,具有重大的现实环境改造适应与管理意义。

要提取传统民居的文脉必须从区域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文化内涵中寻找有机联系,从区域自然地理背景、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心理沉淀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四维时空组合中寻找渊源(图3-1)。

陕西地跨黄土高原、关中平原、陕南山地,历经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三个气候带,地理环境的空间差异明显。陕西各地民居形式差异很大,主要有陕北的窑洞、陕南和关中的土木砖石结构的房屋三种类型(图3-2,图3-3,图3-4,图3-5,图3-6,图3-7)。

黄土高原居民利用当地由富含钙质的厚层黄土组成的山坡开凿窑洞。窑洞外部的门面用砖、石或土坯砌成拱券式门,门框或窗框上悬挂有金黄色的玉米或谷穗,鲜红的辣椒串;白色的窗纸上贴着大红的窗花,在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而又粗矿的土黄色墙面的映衬下,对比强烈而又十分质朴。陕北黄土窑洞大体分为地坑式、沿崖式、土坯拱式三种子形式。地坑式是在平原上下挖成坑,坑内三面或四面开凿窑洞;沿崖式是沿山边、沟边开凿窑洞;土坯拱窑洞是用土坯砌拱覆土保温。三种形式窑洞常常因地制宜结合人的文化偏好采用。黄土窑洞受到“天人合一”朴素生态观念的影响,顺应自然、因地制宜。

首先表现在选址上,窑洞常坐落于黄土高原的山脚下、半山腰、冲沟两侧或黄土源上,不占耕地,节约农田。多选择地质干燥的阳面开洞,可以是单孔也可以是一排多孔。背山开窑,窑洞前有空地作为院子或休闲场所。侧面不远处有畜圈、厕所等。

其次在建筑材料上,人们选用当地承载力极好的黄土进行建设。黄土高原地区的半干燥气候,空气湿度小,地下水位深,地表土层经常能保持较干燥的状态,且土层深厚,土质粘度较高,粘聚力和抗剪强度较强,具有较好的整体性、稳定性和适度的可塑性,直壁不易坍塌,适宜开挖窑洞。同时土壤良好的蓄热、隔热性能,使得建筑冬暖夏凉。

再次,窑洞节约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黄土松软易于挖掘,通过挖掘掉土方来取得空间,耗费资源最少。无论是靠崖窑还是天井窑,都是名副其实的地下建筑,靠崖窑自身不占用地皮,而且挖出的原土还可用以填坡造地。天井窑虽然占地较多,但是毕竟洞身处于地下,窑背地面虽不可种植作物,还可作为其它用途的。窑洞这种地下民居所创造的空间,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再者,窑洞的格局安排,展示了一个渐进的过渡空间。由地面进入地下或由地面登上坡道,都得经过一定的层次流线。人们由公共街道通过门洞,绕过影壁,进入半公共性的内院,最后达到私密性的居住空间。经过踏步、坡道的层次转折,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了明确的定居之感。窑内的布局分前后室,有时一家多窑,窑与窑之间有通道连接。窑洞上部拱圆,下方端正,契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思想,其建筑风格古朴、凝重。整个窑洞群或是顺着梁峁沟壑的等高线布置,或是潜隐在大片土源之下,都最大限度的与周围黄土丘壑谐和融洽、浑然一体,表现了自然与人工的完美结合。窑洞体现出浓厚的乡土特色。无论是远观层层叠叠、依山沿沟的靠山窑群,还是俯视星罗棋布、虚实相间的天井窑群,都给人一种天然、雄浑、极富韵律感的美。窑洞自身以及土庭院、土围墙、土坡道、土照壁等,地道的黄土质感和色彩,也给人以古朴粗犷、乡土味极浓的美感。

最后,窑洞十分注重装饰。装饰以门窗、炕墙为重点,以门画、窗花、门帘、炕围等贴花、剪纸和绣花的形式出现,一般是将花、草、动物和人通过抽象组合形成图案,质朴而生动。装饰材料与艺术风格古朴、灵巧、精致。门窗皆在窑洞的前部,呈半圆形拱,在上部半圆与下部右侧开窗,左侧为长方形门。拱窗、拱门做工和装饰极富审美情趣,窗棂为镂花空格,图案多样,疏密有致,使光线柔和闪烁,具有光与影的和谐之美,加上精巧别致、富有生活气息的窗花,构成了农耕时代民间艺术的殿堂。

(2)关中民居

关中传统民居构筑形态为窄院型合院式农宅,屋舍结构多为土木厦子瓦房,即一面坡式的房屋,“房屋一面盖”为关中民居的传统和特色。

关中地区最常见的民居有三种形式:一是四合院式,即在长方形院内东西南北相向盖房,各不相连,大门开在南面正中,由于一面坡的房屋,后高前低,因而几个朝向不同的一面坡的房屋的后墙即构成封闭式的四合院墙;第二种是非四合院型的一面坡式住宅,仅在院内东西南北四面中一面或二三面盖房;第三种为双坡屋面的大屋与一面坡式的厦房组合而成的院落,大房多坐北朝南,而厦房则面向东西。

关中民居的宅院一般为“一正两厢”的组合,按南北纵轴线对称构筑房屋和院落。所谓“一正”,指正房,为家内长者,尊者所居之处,坐北朝南,位于中轴线上。“两厢”指沿南北轴线相向对称布置的东西厢房,为家内晚辈的住处,建筑规模与装饰皆在正房之下。在正房的左右,有另筑耳房和小院,作为厨房和杂屋使用。正房平面布局采用“一明两暗”的基本形,即以中间一开间为明间,两侧两个开间为暗间,明间为家庭生活起居、红白事等活动之用,暗间为卧室或橱房。关中民居这种中轴对称、规整严谨的平面布局,从空间形态上强调了“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的传统等级思想。

在建筑结构方面,房屋一般在梁柱式木构架的外围砌墙,把承重结构和维护结构两者分开,支撑体和围护体分开,具有“墙倒屋不塌”的优点,大大减轻了地震对房屋的威胁。屋顶式样以硬山顶居多,屋脊常用青瓦竖侧砌筑,脊尾有吻兽。

关中民居都具有突出的门楼与影壁。门楼上端的正中间具雕刻精细的匾额,从匾额的镌字中可以看出院主人的身份、地位和信仰。门楼最富特色的是砖雕,砖雕花嵌在门楼两侧砖墙上方的弯曲部分,俗称“鹅颈”的地方。鹅颈下也设置砖雕花,从上到下作垂往状。刻花部分呈方形结构,三面外露,后面靠墙,六个角边都用砖刻的竹节边将主题框起来,如画框一般。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寓意吉祥如意。影壁常布置在大门入口处,挡住街道形成对宅内的视线干扰,以增强居室的封闭性。墙面以浮雕花饰为主,有的亦雕刻吉祥文字,随着光影的变幻,壁面的浮雕亦幻化出丰富的质感。

(3)陕南民居

陕南民居以独户式住宅为主,其平面布局多为四合院形式,平面一般为窄长方形,院落少则两进,多则三进、四进,过去大户人家有五进住宅主体呈轴线对称,由厅堂、开敞的屋前场院和隐蔽的附属用房组成。

场院多位于宅前,担负晒场、晴天家居活动场地等多种功能,一般深度在2~5米之间。与关中民居的一个显著不同在于陕南民居不设前院。陕南山区多为陡峭山坡,地形起伏、破碎,为了节约土地,少占良田,就不得不使得宅基地平面布置灵活多变;另外,陕南地区气候潮湿,夏天闷热,不设前院可使空气流畅,通风良好;再次,本区雨季长,雨量大,不设前院有利于排水。居住用房为宅院的主体,其空间组织以厅堂为中心,两侧及后部为卧室,布局严谨对称。厅堂位于宅院中轴线主要部位,空间整体上较卧室宽阔,连结所有房间,是起居活动、会客、公共活动、阴雨天手工活动的重要场所。院落厨房、厕所、家庭养殖、农产品加工、贮藏等附属用房,位于居住用房的两侧或后部。大的有几十平方米,小的则只有一个多平方米,地面有水口、呈方形,里面铺以卵石。民居建筑一般为砖木或土木结构,青砖青瓦,木梁木椽,大坡屋顶,阴瓦直接放椽上,明瓦覆其上。由于当地气候较热关中和陕北地区且又潮湿,为了通风、隔热,一般都有阁楼,阁楼有高有低,高者可以上人,低者可以贮藏东西。一进门或二进门处,有照壁。宅前具门楼,门楼的木雕、砖雕、工艺精湛,门窗图案别具一格,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1)生态取向

传统民居是在其特有的地理环境中产生的人类再造物。民居的择地建设很讲究在自然环境中的位置,选择有利的风土、水文、地理气候条件。传统民居根植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讲求人和自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这个整体的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由于这种环境整合的观念的渗透,传统民居均能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突出表现在它对环境、风水、位置的适应,因地制宜,因材致用,适应环境,融合生态。

(2)文化取向

传统民居内部庭院的经营以严整的格局、强烈的秩序来反映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应当遵守的伦理规范。民居的一些细部特征,如门楼、窗、屋脊、对联等它们被赋予了广泛的功能和涵义。民居是一种内涵极为丰富的文化形态,反映当地居民的文化习俗,并融汇于地方性的自然生态环境之中,民居的地域性特征表现出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等诸多要素。这许多因素在不同的时间空间相互作用和影响,深刻反映到民居的布局形式和要素外观形态上来。

(1)以“文化生态”为发展前提

陕西民居景观的持续发展须以“文化生态”为前提,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坚持与自然谐调共生的营建态度,民居的设计建设中应有生态观,保证“自然之根”。建立以景观综合评价为前提的陕西民居生态保护规划理念,就应以自然生态优先原则来协调人与自然的主动关系,以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为支撑;科学重视气候、地貌与水文、地质与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对陕西传统民居建筑的格局、型式、风格、特色的影响,通过合理设计实现人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追求。

其次,坚持以传统的地方风格为民居设计源泉,保证“文化之根”。对窑洞的装饰应以门窗、炕墙为重点,以门画、窗花、门帘、炕围等贴花和绣花的形式出现。一般将花、草、动物和人通过抽象组合形成图案,质朴而生动。门窗在窑洞的前部,呈半圆形拱,在上部半圆与下部右侧开窗,左侧为长方形门。拱窗、拱门做工和装饰富审美情趣,窗棂镂花空格,使光线柔和闪烁,具有光与影的和谐之美。利用传统具象装修手法和民间工艺,体现黄土高原独有的文化生态取向和人地特征。

第三,应体现“以文化为底蕴,以生态为表现,以可持续发展为契机”的思想。对不同民居景观保护,要充分考虑不同自然、人文地理背景和其渗透历练的文化价值观,使地域文化得以持续,体现在与自然谐调共生的营建思想、中庸适度的发展目标、经验为本的承传模式上“人——地——神”和谐共生。

因此,不只是纯建筑形象和环境的“标本式”的保护,而必须深入探索开发民居景观潜在的可能性,使“开发”与“保护”互动,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促进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

(2)以“旅游景观”为发展途径

传统民居开发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促使传统民居景观向旅游景观拓展。传统民居利用旅游业获得经济收益来促进自身发展,是一种深层次整合过程。

各地民居特色各异,必须结合资源评价、旅游需求预测、当地旅游开发综合条件及旅游承载力大小确定合理的开发数量与规模,根据当地民居特色分阶段、分地域进行具体研究,总结出不同的民居开发模式。陕北窑洞旅游开发与其他类型的资源开发不同,少有物耗,因此不会因开发而减少或损耗,相反在开发的同时会因为有了经济支持而得到更好地保护,真正地实现“有效保护、永续利用”。在旅游拓展过程中,陕北窑洞作为一种朴素的生态建筑是资源,也是旅游产品;将具象的窑洞物质实体与抽象的“黄土、黄河、黄帝”风情有效结合。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将得到更深层次的文化旅游产品和精神享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