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化绝非是静正不动的,等待学者阅读的“死去”文本。如何以动态的观点借鉴新文化地理学的框架重新解读徽州文化?
文化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的联系十分密切,它投射于文化地理研究中就表现在研究内容以文化的传统要素居多,以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居多,也正是因此忽视了对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诸如消费文化、大众文化等现代文化要素和文化现象的地理学探讨(李凡,司徒尚纪.近二十年来中国文化地理学文献分析[J].人文地理,2007,(1):105-111.),这也是它饱受学术界批判的一个重要原因。张伟然教授认为历史文化地理实际上是一个由历史、文化、地理三个坐标轴构建而成的三维研究领域,必须同时在历史、文化、地理三个坐标轴上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缺乏任何一个座标轴的支撑,这一文化学术空间都不可能建立。他将“文化水平”和“文化面貌”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两个核心问题。前者可以设定指标体系进行量化分析,如文化人物、文化成果、文化设施等等,后者则主要讨论方言、宗教、风俗等区域分异(张伟然.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核心问题[J].江汉论坛,2005,(1):99-100.)。正是在这种学术思路之下,他才得以跳出早期的《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第1版)和《湖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进行文化指标地理分布的静态研究局限,产生大量文学意象新文化地理学作品(参见近年来张伟然大量作品(比如张伟然.唐人心目中的文化区域与地理意象[A].李孝聪主编.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林涓,张伟然.巫山神女:一种文学意象的地理渊源[J].文学遗产,2004,(2):20-27.张伟然.竹林寺与桃花源——一种本土佛教传说的形成与演变[A].觉群?学术论文集[C].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张伟然.亲情的变迁及地域类型——以湘东南的再婚女性对子女为中心[J].历史地理(第20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张伟然.何处是江南[J].江南论坛,2005,(2):56-57.))。这种带有浓厚史料倾向,同时突破文化遗迹等指标的地理分布,体现文化的空间意向、人类文化生态、文化整合的学术风格,实在令人钦佩不已,这种思路与视野估计学术界很难模仿!刘大平,李晓霁引入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文化圈、文化区域的形成与演化、文化扩散、文化景观、文化综合等若干问题进行了全新视角的探索,这非常有助于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工作(刘大平,李晓霁.中国建筑史与文化地理学研究[J].建筑学报,2005,(6):68-70.)。
笔者认为,我国文化地理学今后应该在科学、文化和哲学的指导下加强学科理论的研究,充分吸收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在加强渗透研究的同时突出地理科学的特色与优势(江金波,司徒尚纪.论我国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前沿走向[J].人文地理,2002,17(5):49-54,59.)。对此,李蕾蕾教授尝试将传统人文地理学和新文化地理学结合,利用5个复数概念:属性(attributes)、空间(spaces)、时间(times)、方法(approaches)和世界(worlds),构建了ASTAW框架(李蕾蕾.从新文化地理学重构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框架[J].地理研究,2004,23(1):125-134.)。如果说这是一种传统的文化地理学套路的话,新文化地理学派则把研究的重点从文化景观转向了空间与权力、空间与表征(Representation)之间关系的探讨。作为物种的“人”,在人文地理学中已经从生物学、人种学的研究对象,转变为文化的载体和文化构成的要素。“人”是具有能动性(agency)的行动者(actor)(Goodwin M.Structure-agency.In:Paul Cloke,Philip Crang and Mark Goodwin(eds.),lntroducing Human Geographies.Lon-don:Arnold,2002.35-42.)。陈宇光提出城市文化空间由城市传统文化的历史空间、城市现实文化的多元化实时空间和城市未来文化的伸展空间等三维向度构成(陈宇光.城市文化空间的三维向度[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8,(2):91-94.)。潘怿晗在其博士论文中以生态人类学的视野对皇家园林文化空间进行阐释,认为皇家园林文化空间体现出历史之维(从过往到未来)、社会之维(从皇家走向民间)和生态理念之维(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三个维度(潘怿晗.皇家园林文化空间与文化遗产保护——以北京市海徒区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博士学位论文,导师:祁庆富,2010:95-96.)。人文—经济地理研究的基本框架包括自然系统、生活生产系统和社会文化系统,三者在空间差异和尺度上形成分异(樊杰.人文、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发展研究基本脉络的透视——对该领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发展历程的讨论[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4):387-396.)。这里构筑了实体文化空间、经济文化空间与符号文化空间3个层面的研究框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