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该退时毫不犹豫

该退时毫不犹豫

时间:2023-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让自己退一步,而不是得理不饶人,有时候这种方式更能帮助我们达成自己的目的。这样,双方可能会发生争执。恳求,通常是处于弱势的人使用的方式,然而在不利态势下,退让恳求并不是低三下四的哀求,而是一种“智斗”,是一种心理交锋。  切莫以为“退”是一种单向思维,“退”的实质是“进”,“退”不是懦弱更不是肤浅的一味苦苦相让,而是一种将目的、策略推向成功的有效方式。白崇禧的一些部下,密谋将白崇禧绑架送交蒋介石。

  当事情陷入僵局,当势力悬殊,当条件不成熟的时候,退应该是明智的选择。横冲直撞的结果只会是伤痕累累,受伤牺牲的只会是自己。当我们面对挫折委屈的时候,不妨想一想是不是非得勇争强进?如果退一步能达成进两步的效果,何乐而不为?

  退一步达到目的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们会发现每个人都有“吃软不吃硬”的情结。

  因为人们都是喜欢自己被肯定和赞扬,而不喜欢被人指责和批评。所以我们在做人处事的过程中,就应该好好地利用这种心理。让自己退一步,而不是得理不饶人,有时候这种方式更能帮助我们达成自己的目的。

  一位顾客来到了百货公司要求退换一件外衣,原因是她的丈夫不喜欢这件衣服。可是她已经把衣服带回家并且穿过了,按公司的规定是不能退换的。于是这位女士就把衣服干洗了之后拿回来退货,并且她解释说:“绝没穿过,要求退换。”

  售货员检查了外衣,发现有明显干洗过的痕迹。可是为了不得罪客人,又不能直接指出顾客的无理要求。于是,机敏的售货员说:“我很想知道是否你的丈夫把这件衣服错送到干洗店过。我记得不久前我也发生过一件同样的事情,我把一件刚买的衣服和其他衣服堆在一起,结果我丈夫没注意,把这件新衣服和一大堆脏衣服一股脑儿塞进了洗衣机。我怀疑你是否也会遇到这种事情,因为这件衣服的确看得出已经被洗过的痕迹。不信的话,你可以跟其他衣服比一比。”

  顾客本以为售货员要么和自己争吵一番(但她认定很少人会这么做),要么就是把衣服给直接换了。没想到这位售货员让自己看了看证据,使她无可辩驳,又已经为她的错误准备好了借口,给了她一个台阶下。于是,她顺水推舟,乖乖地收起衣服走了。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售货员直截了当地向顾客说明这一点,顾客是决不会轻易承认的。因为她已经说过“绝没穿过”,而且精心地伪装过。这样,双方可能会发生争执。即使售货员证明了顾客的欺骗行为,虽然衣服没有换,但是售货员也会永远失去了这位客人,并影响公司的形象。

  其实,有很多人不是不懂得说软话,而是觉得说了软话就意味着退让和懦弱,这就是自贱身份。所以即使有求于人,也不忘说几句硬话,以示尊严。这种想法虽不能说错,但并不可取。有时为了达到目的,不妨退一步说几句恳求性的软话。恳求,通常是处于弱势的人使用的方式,然而在不利态势下,退让恳求并不是低三下四的哀求,而是一种“智斗”,是一种心理交锋。通过恳求的语言启发、开导、暗示对方,使对方为你折服。

  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存在着“吃软不吃硬”的心态。特别是性格刚烈、很有主见的人,你如果来采取“进”的态度,说“硬”话,比如以命令的口吻,对方不但会不理踩,说不定比你更硬;如果你圆通些,退一步说些软话,对方反倒产生同情心,纵使自己为难,也会顺从你的要求。有很多时候,你要想说服人,退一步说软话要比进一步说硬话效果好得多。

  退避三舍,王者之道

  退是一种精神,一种“道”,一种在博弈场上的砝码,即使用它来衡量一个人的心智也不为过。人们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终究是有它现实意义的。气势磅礴大智大勇的退,可以扭转乾坤;小巧腾挪穿插纵横的退,可以改变命运。急流勇退、退避三舍、佯退实进等都是“退”中有形化的境界。选择“退”是一种策略,更需要勇气和智慧。

  春秋时期,楚国攻打晋国。晋国当时的君王晋文公虽然忧心忡忡,但却十分谨慎。他看到楚军来势汹涌,又顾忌到自己当年出逃至楚国时,深受楚国的优待,直接交战则名不正言不顺,不合道义,于是下令让晋军“退避三舍”。在当时,以每天行军30里为一舍,退避三舍就意味着后退90里。如此一来,晋军将士自然愤懑不已。晋国大臣狐偃就顺势让人向军士们广为宣传,说这是文公为了报答楚王的恩惠,在文公落难之时对帮助他的楚王所许下的诺言。而实际上,此举乃激将之法,意在鼓动晋军士气,树立文公的威望。而从军事学角度看,晋军的后退是在使楚军疲惫,避其锋芒。因此,晋文公“退避三舍”以退为进的策略,实在是一箭双雕的高明战术。楚军以为晋军后退是惧战的懦弱表现,一直追到城襥才驻扎下来。而当时的晋军早已有了秦、齐两个军事大国的扶助,可以说是有备无患,又加之巧妙灵活的战术运用,先诱敌深入,再分别击垮实力较弱的左右两翼,迫使其中军大将逃离战场,进而取得了胜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城襥之战”。从此晋国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以少胜多的战术佳话。

  切莫以为“退”是一种单向思维,“退”的实质是“进”,“退”不是懦弱更不是肤浅的一味苦苦相让,而是一种将目的、策略推向成功的有效方式。

  水无常形,兵无常势,许许多多“以退为进”的事例告诉我们,因“退”而成功者居多。一个企业、一个团体、一个人往往因为“退”而获得更多的机会,其天地自宽。

  所以,在我们变化多端难以预料的生活旅途上,一旦碰到较大起伏而又苦于找不到合适出路的时候,就应该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因为这种实用的“弹性手段”不仅可以让你摆脱困境,更能使你的成就锦上添花,当然还要考虑到“以退为进”的合适方法,时刻不要忘记长远之计,因为所有的“战略性撤退”都是为将来更大的发展做铺垫。

  主动撤退,保存实力

  在处于弱势时必须要进行积极主动的撤退和转移,这种撤退和转移又是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进行的,稍有不慎就会带来灭顶之灾,应该冷静地观察和分析形势,然后坚决果断地采取行动。

  “七七事变”以后,蒋百里将军发表文章说:“打不了,也要打;打败了就退,退了还是打;五年、八年、十年总坚持打下去;不论打到什么天地,穷尽输光不要紧,千千万万就是不要向他妥协,最后胜利一定是我们的。你不相信,你可以睁眼看着;我们都会看得见的,除非你是一个短命鬼3”

  谋成于密,而败于泄。退却的整个过程要在对手不知不觉中进行,绝不能露半点破绽。

  1929年是白崇禧十分倒霉的一年。年初,张学良枪毙了杨宇霆,一下子使白崇禧的“奉桂合作”计划化作泡影。接着,蒋介石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身份欲削去白崇禧的兵权。当时白崇禧的部队相当一大部分是在西征唐生智时收编过来的,稍有风吹草动,难免图谋不轨。白崇禧的一些部下,密谋将白崇禧绑架送交蒋介石。

  白崇禧顿感危机四伏。有一天,他乘自己的小轿车驶进一家德国人办的医院,在卫兵和随从的搀扶下进入医院的住院部。过了一会儿,卫兵和随从出来了,坐上小轿车原路驶回,此举使人们自然认为白崇禧已住院就医了。

  然而,几乎在白崇禧的小轿车离开医院的同时,医院的后门也有一辆小轿车匆匆启动。这辆车里坐着的正是白崇禧,只不过他已换了外衣,戴上墨镜和假胡子罢了。

  当晚,白崇禧的参谋长王泽民以过生日为名,在东来顺老店大宴宾客,白崇禧的第四集团军所属团以上部队军官均在邀请之列。

  开始的时候,众人对于白崇禧不露面,以为是摆总指挥的架子,故意姗姗来迟。直至酒过三巡,仍不见他大驾光临,有人便询问此事。王泽民说:“健生(白崇禧)兄因足疾复发,已住院治疗,故无法出席。”

  话音刚落,满座议论纷纷。就在这些军官酒酣耳热之时,白崇禧乘一列军车悄悄离开北平,趁着浓重的夜色向东驶去。

  三十六计走为上,出自《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原指事情发展到无可奈何的地步,别无良策,只能出走,可以看做是在敌强我弱、我方无法取胜的情况下,主动撤退、保存实力的一种策略。

  退让是明智务实的选择

  具有高视阔步、昂首向前的自信,只是半部“前进”的人生;还要有虚怀若谷的情操,懂得低头弯腰,这才是完整的人生。态度需要谦虚,却不能卑躬屈膝,谄媚阿谀,置自我尊严于不顾。退让不等于软弱,一个人必先懂得自我尊重,才能真正懂得退让的意义。因此,要在自我尊重里退让,而不是奴颜媚骨。

  在有些人的头脑中,有那种“非此即彼”的习惯性思维。他们认为退让就是软弱,这种思维是错的,因为人生是多项选择题,而不是是非判断题。对他人、对现实甚至对自己,适当的妥协并不是耻辱。

  人与人之间的约定,商家之间的合同,国与国之间的合作,都是双方经过多次妥协才达成一致的。在国际事务中,两个剑拔弩张的敌对国家,各自做出让步而化敌为友,全世界都会为之鼓掌叫好,没有一方会被国际舆论认为是懦夫。所以,妥协不是耻辱,而是一种明智、务实的选择。

  现实有时会非常无奈,确实有许多事不能太认真,太较劲。特别涉及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盘根错节,若是过于认真,有可能不是扯着了胳膊,就是动了筋骨,越搞越复杂,越搅越乱。所以,在不丧失原则和人格的情况下,应该妥协的时候就一定要让步。

  天刚破晓,居士就兴冲冲地抱着一束鲜花和供果,参加寺院的早课。可是,刚踏进大殿,迎面跑出一个人,正好与另一位施主撞个满怀,将他捧着的水果撞翻在地。居士看着满地的水果忍不住叫起来:“你看!把我供佛的水果全部撞翻了,你打算怎么办啊?”那个人也不示弱:“我已经把你的水果撞翻了,顶多说声对不起就够了,你为什么那么凶啊?”

  接下来,两个人互相咒骂起来,互相指责的声音很大。本来是很小的一点事,因为两人互不相让,弄得整个寺院不得安宁。

  禅师正好经过这里,问明原委后,说:“互不相让并不能证明什么,这是愚蠢不堪的行为。能坦诚地承认自己的过失及接受别人的道歉,才是智者的举止。”

  停了片刻,禅师又说:“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协调的生活层面的事情太多了,在社会上,我们需要与亲族、朋友取得协调;在经济上,我们需要量人为出;在家庭里,我们需要培养夫妻、亲子的感情;在健康上,我们又需要身体健全;在精神上,我们还需要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只有如此才不会辜负我们可贵的生命。想想看,我们有这么多需要协调的事情,为了一点小事破坏了一片虔诚值得吗?”听到这里,两人惭愧不已。

  良好的人际关系中,最讲究的就是礼让。礼让是美好的处世态度,但礼让不是畏缩,不是躲避。只知一味礼让,只是“退步”的人生,易流于怯弱;在礼让之下,还要能勇敢向前、自我承担,才是有进有退的完整生命。

  为人处世要学会适当的妥协,可以有很多理由:于个人来讲,妥协能够使人左右逢源,进退自如;于团队来讲,妥协能够沟通意见、团结同事,形成战斗力;于世界来讲,妥协能够加深理解、达成共识,化干戈为玉帛。妥协不是一个贬义词,更不是耻辱,它是一种折中的智慧,更是一种协调的策略。

  巧妙避开,以柔克刚

  有人认为,生活就是接受一个又一个的挑战,有的人在挑战中激烈地争逐,并感受到了胜利的快感。所以,这些人认为直面挑战,拼个你死我活才是英雄的风格;而有些人却不以为然,因为他们知道到达胜利的路有多条,并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美国政府选举一位议员时,最后剩下A、B两个候选人要进行一次演讲来一决胜负,并由此决定谁是下一任的新议员。当A先生上去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长篇大论时,B先生坐在观众席上却显得十分安然,面带微笑地听着A先生的精彩演讲。演讲完毕后,B先生对A先生的精彩表现报以热烈的掌声,并第一个带头站起来,号召观众们为A先生鼓掌。

  轮到B先生上场了,他镇定地走上演讲台,面对观众,表情从容。他对全场的所有观众只简单地说了一句话,这句话说得既简单又朴实:“我为我们国家有A先生这样出色的政治家而感到自豪!我会努力以他为榜样。”话音落时,全场顿时鸦雀无声,很快,全场响起了一片雷鸣般的掌声。

  最后,B先生登上了议员的宝座。

  B先生面对激烈的竞争,并没有对准矛头,迎面而上,而是巧妙地避开了。这样避开并不是胆子或面子的问题,而是技巧。B先生的巧妙回避锋芒,不得不让人称快。如此巧妙,比起针锋相对,更会让人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力量。回避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退,这种巧妙的退,显得比迎面而击更有力量。

  其实生活也好,竞争也罢,没有什么事情是一成不变的,更不存在什么既定不可变更的规则与标准。面对针锋相对的竞争,巧妙避开,以柔克刚,会有异曲同工之效。这就是退的力量。

  学会见好就收

  狗咬狗,是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种景观。

  两只狗先是耸鼻咧嘴,吓唬对方,然后就互相攻击,看起来是相当猛烈的战斗,但其实很少会给对方造成致命的伤害。在互咬时,有一方若发觉不敌,可能就拼命逃走,胜者通常见好就收,不会赶尽杀绝。

  败者甚至会借助服从的行为来结束战斗,譬如它会背部朝下,四脚朝天,露出无防卫的腹部,还稍微撒一些尿,这是小狗向母亲撒娇的行为。

  面对这种情况,攻击者通常会以照顾小狗的方式舔战败者的身体,而化干戈为玉帛。野生的狼,也有这种行为。

  我国古人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博弈论一类的名词,但这一原理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早已经得到过很好的应用了。

  春秋时,楚国一直是南方的强国,向来不和中原诸侯来往。那时候,中原诸侯把楚国当做“蛮子”看待。但是,楚国人开垦南方的土地,逐步收服了附近的一些部落,慢慢地变成了大国。后来,干脆自称楚王,不把周朝的天子放在眼里。

  最重要的还是,也不把齐国放在眼里,这就成了齐国称霸中原的最大阻碍。齐楚两国本来相隔很远,发生战争是比较困难的,但由于上述原因,空间上的距离就被利益上交错而拉近了,更何况齐桓公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来实现他的霸主地位的。那么楚国对周天子的不敬,就是对他的不敬,更是对他的一种挑衅,对楚国这一战是必须要打的,至于如何收场,那就要视情况而定了。于是齐国就发动了对楚国的进攻。

  公元前659年楚国出兵郑国,齐桓公与管仲约诸侯共同救郑抗楚。由于楚国不断攻郑,齐桓公和管仲约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组成联军南下,直指楚国。

  楚国在大军压境的形势下,派使臣屈完出来谈判。屈完见到齐桓公就问:“你们住在北海,我们住在南海,相隔千里,任何事情都不相干涉。这次你们到我们这里来,不知是为了什么?”

  管仲在齐桓公身旁,听了之后就替齐桓公答道:“从前召康公奉了周王的命令,曾对我们的祖先太公说过,五等侯九级伯,如不守法你们都可以去征讨。东到海,西到河,南到穆陵,北到无隶,都在你们征讨范围内。现在楚国公然违反王礼,不向周王进贡包茅,祭祀时都没东西滤酒了。还有昭王南征途中遇难,这事也不是与你们无关。我们现在兴师来到这里,正是为了问罪你们。”

  屈完回答说:“多年没有进贡包茅,确实是我们的过错。至于昭王南征未回是因为船沉没在汉水中,你们去向汉水问罪好了。”

  齐桓公为了炫耀兵力,就请屈完来到军中与他同车观看军队。齐桓公指着军队对屈完说:“指挥这样的军队去打仗,什么样的对手能抵抗得了?指挥这样的军队去夹攻城寨,有什么样的城寨攻克不下呢?”

  屈完不卑不亢地回答说:“国君,你如果用仁德来安抚天下诸侯,谁敢不服从呢?如果只凭武力,那么我们楚国可以把方城山当城,把汉水当池,城这么高,池这么深,你的兵再多恐怕也无济于事。”

  齐桓公、管仲早就无意打仗,只是想通过这次军事行动来增强自己的号召力罢了。所以他们很快就同意与楚国和解,将军队撤到召陵。

  一个明智的对局参与者无论是面对怎样的对手,在开始行动之前,心中必须牢牢记住这样一个原则:“见好就收。”

  但仅此还不够,一个既明智又老到的人事先必须估计到最坏的结果,更高地警诫自己,更要重复下一句话:“遇败即退,保存实力。”斗鸡场上逼使对手让步可能会给人带来无比的愉悦和刺激,但是强中更有强中手,千万别把它当做永久的规律。

  于争处让人一步

  人都有好胜之心,但是即使自己在各个方面都非常优秀,也并不一定能快乐和满足。胜利固然能让人喜悦,但如果过分地依赖这种胜利带来的短暂的成就感,只会让自己疲惫不堪,经受一次小小失败的打击就可能很难再振作起来。

  以退为进是在时机不成熟,或者自己处于不利条件下,先退一步的策略。当局势出现转变之后,我们可以更进一步。有时候自己可能并没有错,或者是对方误会了自己,这时候我们也应该先承认自己的错误,相信有机会和时间会证明一切。这比任何卖力的解释都管用。退一步就是把自己的拳头收了回来,然后再用力出击。

  张力是一位销售员,有一天去一家酒店拜访一位重要的客户。这位客户与他聊得非常投机,这次拜访基本上就是过来签一下合同,所以张力自然而然比较松懈随便,他甚至以为这位客户很可能和自己成为好朋友,轻松的心态使得张力有点随便,他甚至把原本端端正正的领带都戴歪了。

  张力一边说晚安,一边拉开玻璃门,应声而出的是个年轻人,他是客户的儿子,虽然是小老板,但年纪已经不小了。小老板一见张力,就生气地大叫起来:

  “喂,你这是什么态度,你懂不懂得礼貌,歪戴着领带跟我讲话,你们公司这么不尊重客户吗?我是一直以为你们公司工作态度认真负责,才信任你们的公司,所以才决定和你们合作,谁知我所信赖公司的员工,竟然这么随便无礼。”

  听完这句话,张力马上把领带校正。“唉!我实在惭愧极了,因为我们上次和你的父亲谈得很投机,自然也把你当成自己人,所以有点随便了,请你原谅我。”张力继续道歉说,“我的态度实在太鲁莽了,不过我是带着向朋友问好的心情来拜访你,绝没有轻视你的意思。”

  小老板怒火渐渐平息下来。而这个张力一改低三下四的姿态:“我有不对的地方,我已经道歉了。但是你这么大声责骂我也不恰当。作为合作者,我们虽然只是乙方,但并不是要求你施舍我们,而我们是在为你创造利润。你这样的态度并不利于我们以后很好地合作。”

  小老板忽然沉默了。第二天,张力收到了一份小老板的传真,显然他们有了进一步的合作。因为张力不卑不亢的态度,更得到了客户的尊敬和重视。

  张力作为销售员摸准了客户的心态,他在客户生气的时候诚恳地道歉并检讨不尊敬的错误,做出了合理的退让。但是当客户态度平息之后,他又做出最正确的反应,扭转颓势,反败为胜。他向客户说明了自己的立场,并进一步赢得了客户的重视和尊敬。

  我们就是在不断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中成长起来。第一次做不好不要紧,更不要因为失败而丧失了信心。任何人都需要战胜不自信的感觉,做不好是正常的,我们可以退回来继续开始。这不是失败,因为你还有机会。

  第一次所做的事能得到满分的人很少,如果第一次就可得到满分,那种人就可称为天才,也许万人中只有一个。迂回撤退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我们一开始就可以抱着很可能会失败的轻松心情去努力比较好。凡事都以轻松的心情来面对,往往会得到超出预期的结果。

  时机不成熟的时候,后退是超越自我的动力。每一次后退,是一次超越的机会。退后是超越自我的实习,它借此烧掉人们心中的残渣,使之变得更为纯净,也让我们经得起严格的考验。后退是一种力量的聚积,也是一种内心境界的升华,所以后退不是失败,而是智举。

  每一次后退都能磨炼你的技巧,提高你的勇气,考验你的耐心,培养你的能力。人正是在适时后退中,不断超越自我的。历史告诉我们,名人志士的生活始终充满着斗争,他们正是以自己坚强的意志不断前进,在不断战胜困难中创造奇迹。

  欲擒故纵,事半功倍

  《孙子兵法》中云:“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追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讲的是在战争中逼得敌人无路可走,他就会反扑;让敌人逃跑则可消减其气势。追击敌人时紧紧跟随而不逼迫,以消耗敌人的体力,瓦解它的斗志,待敌人溃不成军时再捕捉它,可以不费吹灰之力。

  非但只有兵法上有这种欲擒故纵的巧妙之计,欲擒故纵、以退为进地处理问题,已经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巧妙地运用这种以退为进的思维,总是能够事半功倍地解决问题。

  东汉时,扬州陵阳县发生一起杀兄案。

  一天早晨,一个女子在房中揪住自己的小叔,大呼大叫:“这可怎么得了啊!小叔子要强奸嫂子,把他哥哥杀死啦!”闻声来了许多看热闹的人。只见她的丈夫果然倒毙在血泊中,小叔子身上沾满了血迹,面无人色,语无伦次。

  接着,这女子到县衙门告官。县官将小叔子抓来,刑讯几个回合,受不了刑罚之苦的小叔子很快就供认:自己图谋奸嫂,杀了哥哥。又加之有满身血迹为证,所以立即被打人死牢里。

  扬州刺史庄遵,这天到陵阳县察访,正巧遇上此案。问清了案子的来龙去脉后,决定升堂重新审问凶犯。

  在堂上,先是女子照旧哭诉一番,然后庄遵问其小叔子有什么可申诉的。小叔子说:“我起早发现嫂子与别人私通,准备谋害我的哥哥,我就闯进兄嫂的房间去捉奸,没想到一进房门就被嫂子揪住,她用手蘸起我哥哥的血就往我身上涂抹,又喊又叫诬赖我要奸污她,还杀了哥哥。我一时气昏,有口难辩。县衙大堂,刑罚太狠,无法忍受,才招认了奸嫂杀兄,求青天大老爷做主。”

  庄遵听罢,觉得案情并不简单,一时真伪难辨。于是当众宣布:“这个小叔子真是大逆不道,应依法处置,先监禁起来,可将其嫂子放回。”

  然后,庄遵密令差役在半夜时分,潜藏在女子窗外墙下偷听。当夜,果然有奸夫到来。他走进屋子就问:“这位刺史大人审问小叔子后,有什么疑心吗?”女子笑着说:“一点疑心都没有。”说罢,两人大喜,相互嬉戏。差役当即闯进屋去,将奸夫奸妇擒拿归案。由此,使得那个小叔子免去了不白之冤。

  做事情的时候,不要把问题抓得太紧,如此反而适得其反。

  三十六计走为上

  “走为上”的意思不是说它是三十六计中最高明的策略,而是说在处于劣势时不要硬拼,及时撤离乃是上策。

  《红楼梦》第四十六回,王熙凤被自己的婆婆邢夫人叫到房中,说贾赫看上了贾母屋里的丫鬟鸳鸯,要讨来做妾。婆婆交办的事不好推托,另一方面王熙凤又知道鸳鸯是贾母最信任的大丫头,如果前去说一定会得罪贾母。

  凤姐想了想,先劝邢夫人别到贾母那里碰这个钉子。但是只知奉承贾赦以自保的邢夫人不识相,坚持要做这个媒。王熙凤知道再劝下去,婆婆就会对自己有看法,马上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太太这话说的极是。我才活了多大,知道什么轻重?想来父母跟前,别说一个丫头,就是那么大的一个活宝贝,不给老爷给谁?我先过去哄着老太太,等太太过去了,我搭讪着走开,把屋子里的人我也带开,太太好和老太太说,给了更好,不给也没妨碍,众人也不能知道。”

  王熙凤这番话既为自己脱身,又为邢夫人出谋划策。邢夫人见她这般说,便又欢喜起来,准备吃了晚饭就过去。这时凤姐心里又想到,鸳鸯平素就是个很有心胸脾气的丫头,如果自己先离开,到时候如果鸳鸯回绝了邢夫人,邢夫人一定会怀疑她走了风声,保不准会恼羞成怒,拿她出气。

  为了避免泄密的嫌疑,王熙凤决定同邢夫人一齐到贾母那里去。这样不管鸳鸯依不依,也怪不到王熙凤身上了。于是,她向邢夫人撒谎说:“我刚来的时候,舅母那边送了两笼子鹌鹑,我吩咐他们炸了,原要赶太太晚饭上送过来。我才进大门时,见小子们抬车,说:‘太太的车拔了缝,拿去收拾去了。’不如这会子您坐我的车,一齐过去倒好。”

  邢夫人不知是计,于是命人换衣裳。凤姐儿忙着服侍了一回,两个人一齐坐车来到贾母门口。凤姐说:“太太过老太太那里去,我要跟了去,老太太要问起我过来做什么,那倒不好,不如太太先去,我脱了衣裳再来。”

  王熙凤离开了,邢夫人先与贾母说了一回闲话,然后到鸳鸯的卧房向鸳鸯摊了牌,结果碰了一鼻子灰。鸳鸯最后哭闹着来到贾母面前,表示了誓死不离贾母的决心。贾母气得浑身打战,把在场的人不分青红皂白地臭骂了一顿。

  邢夫人被贾母数落得满脸通红,浑身感觉不自在。后来,王熙凤也来到了现场,贾母责怪她几句,她便用几句中听的话哄得贾母没了脾气。贾赦无可奈何,只得花500两银子买了个17岁的女孩收在屋里。

  王熙凤骗邢夫人和她一起过去,既避免贾母怀疑她与邢夫人勾结,又避免邢夫人怀疑她从中作梗。到了贾母那里以后,王熙凤以换衣服为借口,避开了与邢夫人一起去见贾母,又使自己离开了冲突现场,避免了贾母怀疑她与邢夫人串通的尴尬。这种退出局外的策略,可以说是绝妙的对局策略。

  后退一步防止自我膨胀

  人不可以过度膨胀,即使自己拥有了可以傲世的成绩同样需要后退一步,因为过度膨胀会让自己陷人危险之中,只有后退一步才能保全自己。历史上那些惨遭不测的人不是因为在危机中一败涂地,而是因为本身过度膨胀使得自己没了可退之地。

  自我膨胀使得自己成了最大的目标,原本安全的界限在自我膨胀中模糊,自己把自己推向了灭亡的深渊。

  清朝的载滟继位时年仅4岁,由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慈禧常单独召见廷臣,有事不与慈安太后商量,慈安太后颇为不平。年初,慈禧忽然得了重病,征集中外名医治疗都没有效果。后来用产后疏导补养的药治疗,竟“奏效如神”。

  慈安太后大喜过望,本以为这次抓住了慈禧太后的把柄,就可以让慈禧好好地听自己的摆布。于是慈安太后知道慈禧失德不检,便以庆贺慈禧康复为名,在钟粹宫摆下酒席,和慈禧共饮。酒过三巡,慈安太后让左右的人下去后,就谈起咸丰晚年的事,说:“多年来两宫相处还算好,有一件事早想和妹妹说了,请妹妹看一件东西。”

  慈安说着起身从一个匣子里拿出一卷黄绫纸来。原来是咸丰帝临终写给慈安太后的手谕,大意说若此后那拉氏不安分,可出示此诏命把她除掉。慈禧听后脸色大变。慈安看到慈禧可怜兮兮的样子就更显得意。

  慈安太后完全出于炫耀和威胁告知慈禧此事,想借此遗诏规劝慈禧今后处处须检点。为了显示自己对于慈禧的信任,慈安当场索回遗诏,在蜡烛上烧了,说:“此纸巳无用,焚之大佳。”慈禧表面感激涕零,暗中心怀鬼胎。不久,慈安太后患感冒,当晚就死了,事实上是被慈禧所毒死的。

  慈安因为过度膨胀完全把慈禧逼上了绝路。如果说在这次事件之前慈禧对于慈安还有一点敬畏,之后就完全把慈安当成了眼中钉。如果慈安当时能够让自己退一步,留一手也就不会惨遭毒害,自我膨胀完全毁掉了自己的前路。

  进与退是一种力量的博弈,退一步才更有持久的强力。退一步隐藏了自己的力量,也积聚了胜利的实力。如果不能让自己退一步,就会过度膨胀,过度膨胀完全把自己暴露在危险之中。只会逞一时之强,最后惨败的肯定是那些自我膨胀的人。

  当我们原可以再进一步的时候,可以停下来想一想,这一步是不是跨得有点太大、太急了?也许这一步下去就是万丈的深渊。如果能退,何必还要去冒这个危险。我们可以容忍自己的失误,错了还有改的机会,可绝不能让自己过度膨胀,这会让我们看不到自身错误。

  掩藏智慧,退而修行

  人难免会犯自视甚高的错误,喜欢在人前卖弄自己的聪明或者勇敢。可是这种卖弄不仅很难得到别人的认同,甚至还会招来别人的反感。因为你自认为是一个特别优秀的人,而别人也认为自己是最聪明的。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写到过:人的天性之一,就是不会接受别人的批评,总是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喜欢找各种各样的借口为自己辩解。

  在《大藏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比丘,心浮气躁,老是想出人头地,总是喜欢没深没浅地向同道讲经说法,或者在同道面前显示他的禅门武功,但经常失口失手,甚至当场献丑。几乎所有的同道都不喜欢他,不愿意与其交谈。老禅师点化他多次,提示他还得精心深造,好好修业,他就是不听。

  有一天,老禅师带他去行脚,一条三米多宽的水沟挡住了他俩的去路,武功深厚的老禅师抬脚就过去了。比丘却往后退了许多步,才趁着冲劲跳过沟去。

  老禅师说:“你知道你刚才为什么要往后退几步才能跳过水沟吗?”

  比丘说:“因为我的功力还不够,后退几步再往前跑就能产生冲力,只有这样以退为进,我才能跳过水沟。”

  老禅师就说:“你刚才说的话里有一句禅意深邃的偈语领会好了,你将有大的发展和进步。”

  比丘终于言下开悟,再不急着出风头,而是静下心来致力于文武禅修,终成一代文武双全的高僧。

  作为比丘在功力还不够的时候,应该潜心修佛练功。做人也应该常常自省自己的行为,看看自己是不是又在犯浮躁的毛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即使我们真的有超世的才华或勇气也不能太过张扬。掩藏自己的智慧,是保护自己的最好办法。

  中国人喜欢讲“出头的椽子先烂”,看起来这是一种畏首畏尾的怯懦,但是换一个角度看来,其实是很有道理的。做人不可以锋芒毕露,肆意张扬,这样只会给自己招来无谓的伤害。做人应该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不一定什么事情都据理力争。偶尔地放开手退让几步,多谦逊一些,可以为你营造一个很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减少成功路上的阻碍。

  退却中保存实力

  檀道济是刘宋王朝的一位将星,在东晋伐后秦之战中,担任前敌总指挥的檀道济以神速的进军拿下洛阳,俘虏敌军四千多人。

  在实力不如人的时候摆脱对手的围困,转移部队,决不是消极逃跑,一走了事,而应该是一种分身术,先把一个虚假的“外壳”留给对手,然后自己脱身而去。留给对手的“外壳”是一个虚假的外形,对己方的实力影响不大,却能给对手造成错觉。

  当他的部下主张把俘虏全部干掉时,檀道济却把俘虏全部释放,这一个聪明的举动使中原民众感动不巳,纷纷归顺。

  后来刘裕篡晋称帝,建立了南朝的刘宋,檀道济忠心耿耿地为新朝南征北战。刘裕之子刘义隆即位以后,檀道济率军与北魏作战,二十多天内作战三十多次,连续获胜。

  后来宋军滑台陷落了,檀道济粮草被烧,有兵士逃到魏军大营,把宋军缺粮的窘况向魏军首领叔孙建等人报告。魏军迅速从后面追了上来,四面围堵,宋军将士十分害怕,不少人都跑了。

  情况危急,檀道济并不慌张,有天晚上到营帐中与兵士一起查点粮食,兵士们一边拿着竹筹计着数,一边用斗量米,边量边叫喊粮食的数量,这一妙计骗惨了魏军,使魏军以为宋军粮多而不敢逼近。

  混入了宋营的细作见营中军粮成山,满满的米袋之中都是白白的大米呢,立刻跑回去向叔孙建禀报:檀道济粮草充足。叔孙建一听,认定投降的兵士是奸细,就把他杀了。

  刘宋军粮已尽,哪来那么多粮食呢?原来当夜量的并不是大米,而是临时堆积的沙子,为掩人耳目,在沙子上放了少量剩余的米粒而已。这就是檀道济“喝筹量沙”的诡计,巧妙地骗过了魏军。

  天将发白,檀道济又出新招,令将士穿戴整齐,自己穿一身显眼的白色衣帽,坐上马车,带领军队不慌不忙地向外围进发。魏军见识过檀道济的厉害,见了这般架势,以为檀道济设有伏兵,不敢逼近。檀道济等人终于得以全军退回。

  使用这种策略除了要神不知,鬼不觉,一定要把假象造得有逼真的效果,还必须要选好时机。一方面,离开得不能过早,只要存在胜利的可能,就应继续下去,直至万不得已时才可离去;另一方面,离开得也不能过迟。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多停留一分钟,就会增加一分的危险,减少一分生还的希望。

  后退是一种关怀

  退一步有着丰富的含义,它不光是因为局势所迫而改变的策略。有时候,退后一步更是保护和尊重的表现。其实有时候,后退是一种关怀。他给予弱者舒适的空间,也保护了弱者的尊严和自立的精神。

  我们知道能够热心地帮助人是一种良好的品质。但是不要忘记,一相情愿有时候会过犹不及,甚至会无心地伤害到被我们帮助的人。如果我们能够退一步,体贴并考虑周到地帮助别人,则更能博得别人的感激和由衷敬意。

  每年开学的时候,都会有很多学生因为家里经济条件的问题上不了学。很庆幸的是,很多热心的人能伸出援助之手。在很多电视节目中也会看到将某位贫困学生的情况在电视上播出,以企望得到社会的帮助。当我们看到贫困学生在电视上出现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其实,想想,如果把我们自己的伤口暴露给别人看,以企望别人的帮助,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有时,心理上的贫穷比生活中的艰辛更可怕,而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其实会使他们内心更贫穷,他们会放下一些自尊、自信,甚至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只能接受帮助的人。这不是危言耸听,人穷志短说的就是这种无奈。所以帮助别人需要退人一步,让热情更温暖。

  儿时,在小童家隔壁住着一个寡妇和她的女儿,丈夫因为生病死了,而为治病,家里几乎什么都没有了。这个寡妇很坚强,把田地里的活全自己干了,每次有人去帮她,她总说,不用不用。小童母亲常常叫小童去她家借沙锅,用来煮好吃的。而且母亲每次都做得特别多,都会吃不完,剩下的就连同沙锅一起还给了人家。

  如此,借了好几次,小童就问母亲为什么要老借别人的,而自己家却不买。母亲笑笑没有回答。那年收成不好,母亲平时也很节约,可是每次用借来的沙锅,总是会做吃不完的东西。后来小童才发现,他自己家其实有好几个沙锅,而且每个都要比借来的那个新。

  小童母亲是想用她自己的方式去帮助这家人。用这样的方式,只是为了让对方更能接受。母亲是个很善良的人,真正愿意帮助别人,也能替对方着想。就是用这样的方式,让那家人度过了那些饥饿的日子。

  帮助别人,并不是简单的物质给予,事情要复杂得多。很多时候接受帮助并不那么轻松,作为被帮助的人,作为一名弱者,会变得非常脆弱。在接受帮助的那一个时刻,他也承认了自己的困难,也把自己的尊严暂时放在了一边。作为弱者他们是很无奈的,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会有尊严,我们从心底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个弱者,而宁愿自己是帮助别人的强者。很多时候,退一步再帮助别人,不要让热情的帮助反而成为无心的伤害。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中讲:“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很多时候人们就是不能明白这个道理,执迷于功名利禄,不肯放弃一些东西,这种人往往失去的将更多。纵观历史长河,我们会找到很多这方面的正反例证。尤其是为人臣子者,所在的位置就决定了他们只是统治者利用的工具。中国有句古话:“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自然也就没有用了,而且越是足智多谋的谋士存在身边,对于统治者更是一种威胁。不能主动退出的人,还能有什么好的下场吗!

  范蠡追随越王勾践二十多年,苦其心志,运筹谋划,终于帮助勾践灭了吴国。勾践称霸诸侯后,范蠡也被封为将军。但范蠡深知勾践为人,只可同患难,不可共安乐,于是急流勇退,携妻将子,扬帆过海,秘密离开了越国。范蠡辗转到了齐国,改名换姓,自称为鸱夷子皮,在海边定居下来。从此,率子整治家业,开发经营。范蠡记得还是在会稽山上曾与另一位谋臣计然共事,计然说:“要打仗就要备战,备战就要与货物打交道。只有知道货物的生产季节和社会需求关系,才算是知道货物。季节和需求关系能够明确,则天下所有货物的供需行情,就能够看得清楚了。”计然给勾践出过不少计谋,使战败的越国很快富了起范蠡从中得到启示:“计然的策略共有7项,越国只用了5项就能如愿以偿。他的策略对于治国行之有效,如果用于治家,我想必有收益。”范蠡依计而行,果然,没多久,便积累了数十万财产,富甲齐国。齐国人看他贤能,又善于理财,便请他出来为卿相。范蠡喟然长叹:“在家能积聚千金,外出能官至卿相,对于普通人这是再高兴不过的事了,但长久地享受这些尊荣和名声并不吉利啊!”于是,他又辞了卿相,把大部分财产分给亲朋好友和邻里乡党,只随身藏着些珍贵的珠宝,秘密离开齐国,到达宋国的都城陶。范蠡看到陶位于天下的中心,与诸侯各国四通八达,来往货物都在此交易,认为此地经营很容易致富,便在陶定居下来,自称陶朱公。从此,父子刻苦节俭,亲自耕种畜牧,兼营商业。由于他们对商品的囤积或脱手,善于看准行情、把握时机,在贩进卖出之中,获取了丰厚的利润,没几年,就积累了上亿的家产,成为天下都知道的陶朱公了。

  做人就应该像范蠡一样,看清自己的位置,作出正确的抉择。昔时和他一同辅佐勾践的文种就不懂得功成而身退的道理,结果自刎。退与不退的不同选择造成了范蠡和文种截然不同的两种结局。人始终应该记得《老子》那句“功成身退”,适时的引退,不仅是为自己找退路,更是人生新的境界的开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