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线规律”是秘书工作基本规律中被广大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广为认可的工作规律,被多种教材和论文所引用,影响较大。
一、“双线规律”影响深广的原因
1.“双线规律”提出者在秘书学研究中的地位
“双线规律”的提出者是李欣,李欣是秘书学界的前辈,其权威性毋庸置疑。李欣曾任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常务副局长多年,有丰富的秘书工作的实践经验,后又致力于秘书工作的理论研究,早在秘书学兴起之初的1985年,李欣就出版了秘书学研究的专著《秘书工作》,奠定了其作为当代秘书学创始人的地位。20世纪八九十年代,李欣在秘书学界影响是首屈一指的。可能也正是基于此,常崇宜曾多次提议要把“双线规律”改为“李氏定律”,或者“李氏规律”。[120]
2.“双线规律”提出的时间
由于规律的总结是涉及哲学层面的理论问题,研究规律,必须研究秘书工作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对丰富的现象进行理性思维,其研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在早期的秘书学教材中和论文中,基本没有涉及秘书工作的基本规律问题。而李欣在1985年出版的《秘书工作》一书中,已经表现出对秘书工作基本规律的探究了。他在书中指出,“秘书工作的指导思想一定是为领导机关服务,这是秘书工作内在性质规定的,是秘书工作的客观规律规定的。”[121]1988年至1989年,李欣明确地提出了“双线规律”是秘书工作的基本规律,而此前,很少有学者明确提出秘书工作的基本规律。“双线规律”提出时间之早应该也是该规律影响广泛的原因之一。
3.“双线规律”的阐述简明易懂
如上所述,规律是涉及哲学层面的理论问题,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规律是一种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理性认识。李欣在表述秘书工作的基本规律时却使用了比较形象,甚至可以说是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把秘书工作的规律描述为形象的“两条线”之间的关系。把领导的要求和需求表述为领导的“需求线”,把秘书工作表述为“追逐线”,并以“需求—追靠—再需求—再追靠”作为循环往复的公式加以表达,从而产生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效果。特别是对于广大秘书人员来说,李欣依据他丰厚的经验积累而表述的“双线规律”,既容易获得理解,又便于实际操作。这也是“双线规律”得以迅速传播并产生较大影响的原因之一。
4.大部分理论研究者的推崇和肯定
李欣的“双线规律”提出以后,得到了大部分理论研究者的推崇和肯定,并获得了较高的评价。如原《秘书》杂志社主编刘耀国在《试论李欣同志的学术思想》把李欣的“双线规律”视为“一大突破”,他指出:“李欣同志的这一发现,是他现有学术思想中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也是他对当今秘书学界重要的贡献。”[122]其后,《秘书》杂志又辟专栏开展了“秘书工作怎样适应领导工作的需要”的专题讨论,历时两年之久。又如成都大学的常崇宜也是“双线规律”的积极的支持者,他在《秘书工作的规律探讨》一文中提出,“李欣同志讲的‘领导需求线’与‘秘书追逐线’是一条总规律,已为秘书界所公认,可称为‘李氏定律’。”[123]在两年后发表的《略谈秘书工作的基本规律》一文中,他再次强调,“‘李氏规律’的内容,应当说它符合秘书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更符合秘书的历史与现实实际。”
二、对“双线规律”的异议
“双线规律”在秘书学理论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获得了许多理论研究者的推崇和肯定,但同时也引发了较大的学术争议,特别是北京“四大秘书”事件[124]出来以后,“双线规律”受到了许多学者的质疑,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
董继超可以说持对“双线规律”否定态度的代表人物,他的否定性观点集中体现在《“双线”规律说略评》(《当代秘书》1998年第4期)一文中,该文在阐述了“双线”规律产生过程的基础上,对“双线”规律存在的问题及可能产生的误导展开了论述。认为问题之一是李欣的“双线规律”中未对“需求线”作任何评价,既没有分析领导需求的层次,也没有分析领导需求的高下,是未加分析的价值判断。问题之二是“双线规律”只讲一切为领导服务,忽视了非正常情况下两者的关系问题,有悖于“三服务”的指导思想。问题之三是“双线规律”是建立在秘书工作“从属性”、“被动性”上的一种经验概括,没有反映“辅助性”这一本质特征,故此该规律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联系。问题之四是“双线规律”有不能自圆其说之处,如在论题上存在自相矛盾之处。如研究秘书工作规律理应以秘书工作为主体,李欣却将秘书人员作为研究对象等等。
董继超的文章一经发表,可以说在秘书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1998年的《当代秘书》连续刊登了有关研究者的文章,展开争鸣。兰州大学《秘书之友》杂志副主编赵云天也对“双线规律”提出了异议,[125]他认为,“双线追逐说”并没有描述出秘书工作的基本规律,它的实质只是要求秘书工作自始至终按领导意图办事。而领导的意图只是领导工作目标转化为社会实践的中间环节,领导工作目标,才是派生领导意图的本源,领导工作目标的规定性制约着领导意图的出发点、实践过程及其归宿。领导意图的正确度是因人而异的,就是说领导的意图和领导工作目标的必然性存在着差异。准确判断这些差距所在就为秘书发挥参谋作用规定了一个可能性空间,辅助领导尽可能缩小或消除这个“差距”,使领导意图达到符合领导工作目标的高度。这也是“辅助”与“追逐”之间的区别。
除了上述对“双线规律”提出基本否定的意见之外,许多学者开始对“双线规律”进行冷静的反思,在基本肯定规律的前提下进行了提出了若干完善性意见。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钱世荣,他在《商榷·辨识·再探讨——对我国当代秘书活动基本规律的思考》一文中认为,李欣的“双线规律”的提出有一个自我修正的过程,最早提出来的“秘书部门、秘书人员总是要围绕领导的要求和需求来进行工作”,也就是说以“秘书人员”和“领导者”作为“双线规律”的行为主体,这样的表述确实值得质疑,但到了后期,在《秘书学导论》中,李欣已经把“双线规律”的表述修正为“秘书工作和领导工作是作为服务和被服务而相互依存的一对矛盾,秘书工作以不断改变自身条件来最大限度地适应领导工作不断变化发展的需求,在不断追靠中缩短差距,发展前进。”其中,“双线规律”的主体已经转换成“秘书工作”和“领导工作”,因此就不存在董继超所说的“论题的自相矛盾”、“概念的自相矛盾”的问题了。但是,“双线规律”的用词不当和对关键性术语缺乏界定却是显而易见的,如“满足”、“追逐”、“追靠”等词就属于不恰当或不贴切的用词,因此,用词不当应该是“双线规律”的明显失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