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道德的内容包括职业道德意识

职业道德的内容包括职业道德意识

时间:2023-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职业道德的产生和形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可见在奴隶社会,职业道德随着社会分工和职业的发展已经基本形成。奴隶社会的职业道德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奴隶社会的职业道德主要是奴隶主和自由民的道德,不包括奴隶。这种愤慨的道德情绪深刻地反映在职业道德领域中。

以“同修仁德,济世养生”为宗旨的北京同仁堂创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由于“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自雍正元年(1723年)起,同仁堂正式供奉清皇宫御药房用药,历经八代皇帝,长达近200年。

在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同仁堂人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造就了制药过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确保了“同仁堂”这一金字招牌的长盛不衰。有一次,当经销商在广告中擅自增加并夸大某种产品的药效时,同仁堂郑重登报予以纠正并向消费者道歉。

同仁堂品牌作为中国第一个驰名商标,享誉海外。目前,同仁堂商标已经受到国际组织的保护,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办理了注册登记手续。成为拥有境内、境外两家上市公司的国际知名企业,企业实现了良性循环。

——摘自http://hi.baidu.com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生活中所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职业道德观念、职业道德情操、职业道德品质等。职业道德是道德在职业范围内的特定要求,在阶级社会,是一般社会道德和阶级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恩格斯曾说过:“实际上每个阶级,甚至每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这里恩格斯所说的各行各业,就是指各个职业。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由社会分工而形成的职业已由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两类分为不计其数,与之相适应,职业道德的外延及内涵也都由此而不断扩展。就职业道德外延而讲,人类社会只要产生一种新职业,就会产生一种特有的与之相适应的职业道德规范;就职业道德内涵来讲,职业容量的增加,职业道德的内涵也就随之丰富。如就商业的职业道德而言,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奉守以“童叟无欺,言不二价”为主要内容的商业道德,而资本主义时代,商业经营活动既有资本家及其代理人的经营管理,又有各种工人的商业服务劳动,这就使资本家奉行的商业道德与工人实行的商业道德有着严重的分歧。

职业道德的产生和形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职业道德是与社会分工的发展相联系的。

人类社会第一次分工从原始社会后期的野蛮时代开始出现的,在当时分工完全是纯自然的,只存在于两性之间。男子打仗、狩猎、捕鱼,获取食物的原料,并制造工具;女子管家,制作食物和衣服。在这时,没有从事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的社会分工。没有职业,也就没有反映职业发展需求的职业道德。到了野蛮时期的中期阶段,一些部落开始在家里饲养动物和种植食用植物,由此形成了专以饲养、种植为生的农业部落,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就是农业和畜牧业相分离。到了野蛮时期的高级阶段,原始的纺织业、制冶业、建筑业、造船业、金属制造业等逐渐形成生产规模,成为相对独立的产业,并在其中聚集起一定数量规模的劳动者。于是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两次社会大分工造就了畜牧业、农业、手工业等三大行业。从此,人们开始以行业为依托,以职业活动的方式从事社会劳动,并相互交换劳动产品。

不同行业的职业角色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和具体不同的职业利益,由此,人们逐渐形成以职业角色为区分标志形成各种利益共同体,并在其中形成指导、调节、约束职业成员的具有职业道德特点的习俗和惯例。原始社会职业道德的特点有三个:一是原始社会职业道德是由风俗、习惯逐渐演化而来的,是在社会分工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二是当时没有文字,职业道德主要是以行为、动作、语言等形式表达出来,以姓氏禁忌、宗教仪式、简单模仿等形式表现出来;三是原始分工还很简单,原始人的思维语言还很不发达,职业本身发展还不成熟,职业道德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还处于雏形,只能看作是职业道德的萌芽。

奴隶社会巩固和发展了前两次社会分工的成果,在生产力发展推动下,形成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的使用,生产的剩余产品慢慢多起来,有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一部分人能够脱离具体的物质资料的生产,专门从事产品交换、社会管理、文化艺术、宗教等活动,产生了乐师、医生、教师、商人、官吏等新的职业。同时,有了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劳动的物质成果,于是产生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即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人类社会由此进入阶级社会。在统治阶级内部,因镇压奴隶反抗、巩固阶级统治需要,也要求分工,划分统治者和管理者的具体职责。在奴隶社会,社会分工已经较为明细,人们的社会劳动基本上是以职业角色的方式进行。

为了巩固和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各种职业角色都形成了自己特定的行为规范,即有了自己的职业道德。如我国最早的古书《尚书》记载,当时的官德是“敬德保民”;《孙子·记篇》提出将帅的道德是“智、信、仁、勇、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认为,哲学家和统治者的道德是“智慧”,武士的道德是“勇敢”,平民的道德是“节制”等。这里的“智慧”、“勇敢”、“节制”和“公正”就具有职业道德的意义。可见在奴隶社会,职业道德随着社会分工和职业的发展已经基本形成。奴隶社会的职业道德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奴隶社会的职业道德主要是奴隶主和自由民的道德,不包括奴隶。这是因为在奴隶社会,奴隶主不把奴隶当作人,只看作“会说话的工具”。第二,奴隶社会的职业已相当发达,因此也就相应地出现了各种职业道德。比如: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在他的《原则》、《操行论》、《誓言》中,就提出了医生必须遵循的基本的职业道德。第三,奴隶主阶级不劳而获,压迫奴隶和平民,引起奴隶、平民的强烈不满。这种愤慨的道德情绪深刻地反映在职业道德领域中。

在封建社会,生产力较之奴隶社会有了进一步发展,因此社会分工进一步具体和深化,职业种类增多,而且各种行业自发形成了各种自律性组织,如行会、帮会等。在中国,由隋唐至明清,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行帮,在行帮内部的学徒之间、师徒之间,及行帮成员同其他社会成员之间都形成了协调相互关系的职业道德。在封建社会,职业道德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一是把安于本分的职业道德看成是保护现有职业分工和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之方,认为百姓只要“乐其业”,社会就会出现“太平之象”。二是各种职业道德大多维护封建家长制统治。这是因为许多职业都是世袭的。特殊的技术是父子相传的秘密,而且职业道德也以“子受父训”的方式世代相传,从而形成职业道德的家长制统治。三是各种手工业者、医生、乐师等职业,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如唐代诗人韩愈所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尽管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道德是统治阶级的道德,其职业道德也带有浓厚的剥削阶级性质,但在封建社会的长期发展中,在中国古代的传统职业道德中,有许多值得批判继承的优秀道德遗产。就师德来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宗师孔子在办学过程中就提出并实践了教师职业道德。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主张教育的对象不分等类,凡是愿意学习的,不分贫富贵贱都一样施教。第二,“学而不厌”。孔子一生都“发愤忘食”地学习,读《易》读至“韦编三绝”,听乐听至“不知肉味”。第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强调教师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第四,“耻其言而过其行”。孔子十分重视教师以身作则的作用,强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就医德来看,也包含着丰富的职业道德思想。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写过一篇《太医精诚》,精辟地阐述了医生所应具有的职业道德。他认为任何一位品德高尚、医术高明的医生,绝不会以自己的技术专长去谋取个人的私利,而一定会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治病。医生的职责是治病救人,因此,不论贫富贵贱、老幼美丑,也不问是否亲友,只要是病人,都应一视同仁,像对待父母兄弟一样对待他们。孙思邈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医生道德,对中国古代的职业道德有着良好的影响。在中国封建社会,史学家的道德受到特别的重视。自西周以来,各个朝代设有史官,记载皇帝言行和国家大事,强调要“不虚美、不隐恶,善以动世、恶以示后,所以暴露成败,明彰是非”。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在他所著的《史通》中,提出了史学家必须才、学、识三者兼备;他所说的“识”就是见识、胆识和善恶必书的直笔论。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更明确地增加了“史德”这个概念,他认为只有具有“史德”的人写出的历史著作,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最后,需要强调指出,为官从政者的道德,关系到阶级统治的长治久安,历来为统治阶级所重视。提倡为官从政者都应具有高尚的道德,诸如刚正不阿、忠言直谏、廉洁清正、奉法守理、关心下属、爱护百姓、任人唯贤、不徇私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职业道德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日益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新的更大规模的职业分工也就发展起来了。由于职业内部的劳动分工越来越发展,从事这些职业的人们之间的关系也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职业道德的研究也受到人们的重视,出现了以职业道德为研究对象的职业伦理学。当然,由于资本主义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阶级社会,职业道德不可避免地要打上剥削阶级的烙印,受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利己主义道德思想的影响,因而带有很大的局限性。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指出的那样:“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要求建设良好的职业道德,资本主义社会也不例外。资本主义职业道德的主要特点是:第一,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日益发展,社会的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密,越来越明确。一方面保持了古老的传统职业及其道德规范;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律师、工程师、建筑师、新闻记者等新的职业及其道德规范。即使是传统的职业及其道德规范,其内容和形式也已经得到较大发展。第二,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职业道德在深度上注重了人的价值。资产阶级将其革命时期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移植于职业道德之中,它肯定了人身自由,否定了人身依附关系;肯定了人的平等,否定了等级、特权;肯定了博爱,否定了把人不当人的非人道主义。一句话,肯定了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以及个人对幸福的追求。它对人的个性和自我意识发展,对人们摆脱禁欲主义、蒙昧主义、等级主义的枷锁起到了巨大的解放作用。同时,随着职业道德的种类、内容等方面的丰富发展,对职业道德的理论研究也日益广泛开展起来,陆续出现了许多专门研究人员。由于学者们已开始注重职业道德的理论研究,这就使职业道德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职业道德的种类更多了,每一种职业道德的内容也趋向定型。这样,职业道德渐渐开始发展为一种相对独立的道德体系。虽然资本主义职业道德有它的局限性,但也应看到,资本主义职业道德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蕴含了某些社会公共的道德因素。对资本主义职业道德,我们既要批判其中的腐朽、庸俗东西,又要吸收其中的合理、进步因素。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崭新的社会,由于消灭了剥削制度,人们的职业性质和职业道德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在社会主义道德要求下,在继承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职业道德的优秀成果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道德是一种以社会主义基本道德为基础的新型的职业道德,它是社会主义道德基本原则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是从事各种职业的劳动者应该遵守的职业行为规范。与其他社会的职业道德相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道德具有先进性、自觉性和层次性等基本特征。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的先进性。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先进性的核心表现。在社会主义社会,每项工作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都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服务的。职业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精髓所在,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与其他社会职业道德的根本区别及先进性所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所提出的一系列规范,都与为人民服务相联系。没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不可能有崇高的职业理想、良好的职业态度和强烈的职业责任心。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大贡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人民服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内在统一性。为人民服务是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条件下职业道德行为的价值中介和精神基础。坚持为人民服务,是规范和升华职业道德的根本途径。只有以为人民服务为出发点,才能促进职业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凝聚广大人民的向心力,发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此,每个从业人员都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通过不同途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作贡献。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的自觉性。在以私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中,职业道德的培养和履行对于从业者来说,具有自发性。因为职业道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从业人员所属职业的优劣、经济收入的多寡。从业人员往往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自发地进行职业道德修养。因此,私有制下的职业道德具有自发性。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在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的经济基础和主体内容均不同于自发状态下的职业道德。而且随着社会成员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和主体意识的觉醒,人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选择也越发主动自觉,人们开始自觉地注重职业道德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自觉性突出表现为:从业者越热爱他的职业,他在工作中的主体性就越强,也就越能自觉地履行职业道德的客观要求。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的层次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的层次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职业道德内容的层次性和从业者职业道德水平的层次性。职业道德内容具有层次性,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它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非公有制经济包括私营、个体、三资企业等成分。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表现出多层次性。按照上层建筑必须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规律,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也必然存在着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层次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分子,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劳动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们代表了职业道德修养的目标和方向。其二,仍有部分劳动者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以追求个人的利益为职业活动的出发点,目前的觉悟和道德修养不足以达到能够自觉遵守和维护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分出层次,即结合具体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层次,提出不同的道德要求,不搞一刀切,把先进性与广泛性结合起来,把特殊性与普遍性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各行各业、各个阶层都乐于接受。对大多数劳动者来说,只要他们能够遵守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遵守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和各行各业具体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就是有职业道德素养的人。而对于少数私营企业主、个体所有者来说,只要他们能够守法经营、公平竞争、讲究信誉、不搞欺诈,就是基本达到了职业道德的底线,也就是有基本职业道德素养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