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星期日,某银行网点一储蓄窗口接待了一位老年顾客。该顾客提交了多张存单、一本存折和一些现金,要求合并存为一份定期存款。临柜工作人员按顾客要求处理了这笔业务。当顾客拿到新存单后发觉只有6000元,而不是她要存的8000元,随之与工作人员发生争吵,说是工作人员贪了她的钱。半小时后问题还没解决,于是工作人员打电话向在外地的银行领导汇报。领导在了解了大致情况后,与顾客通了电话,在向顾客作了道歉、表明应有态度后,与顾客进行了有效沟通,没几分钟就妥善处理了此纠纷。原来是该顾客把一张2000元存单忘在包内,没交给工作人员。
某日,有两位男子来到某储蓄网点,要求支取1.73万元现金。接待此项业务的临柜工作人员发现身边钱箱里钱数不足,遂起身去里间大箱取钱。返身后随即点清钱数便交予顾客。当日营业结束轧账时发现短款1.73万元,查账后得知当该顾客来取款时,工作人员忘记刷卡记账,造成短款错误。由于顾客未留下任何凭证和姓名、地址等信息,此款难以追回。
上述两个案例反映了怎样的职业道德问题和要求?
——编者
金融业作为社会职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体现自身特点的道德要求。金融职业道德作为金融行业所特有的职业道德,是指与金融工作人员的金融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总和,是金融工作人员在职业生活中的社会关系的反映。简单地说,金融职业道德就是金融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理应遵循的具有自身特点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金融职业道德关系包括金融从业人员与行业集体、与社会各界的关系,及从业人员相互之间的关系,金融职业道德规范就是调整这些关系的准则。
金融职业道德是伴随着金融业的产生和发展,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的。金融业是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产物。金融业起源于古代的货币兑换业,从货币兑换业演变成近代银行,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最早的金融业发源于西欧古代社会。由于在奴隶社会初期出现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了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并在商人当中分化出专门从事货币兑换业务,经营特殊商品——货币的兑换、保管、借贷、汇兑、代理收付等业务的人。公元前2000年的巴比伦寺庙和公元前500年的希腊寺庙,已有经营保管金银、发放贷款、收取利息的活动。公元前400年在雅典,公元前200年在罗马帝国,出现了银钱商和类似银行的商业机构。所以,金融业是由货币兑换、借贷、汇兑逐步发展起来的,并由商业机构兼办逐步形成独立的行业。
中国古代金融业产生在私有制产生后,开始由实物借贷发展为货币借贷的活动。《周礼》中就有“泉府”的记载,它是办理赊贷业务的机构。到了春秋战国,借贷行为已经很普遍。金融机构的独立形成是在唐代,当时长安商铺兼营货币兑换、存款取款业务,后又开办了称为“飞钱”的汇兑业务,还出现了“质库”即以后的当铺。宋代设置的“金银钱交易铺”、“便钱务”,元朝出现的“解典铺”等,都是金融业的发展。但真正出现专门从事钱币兑换的机构,是明朝中叶以后的钱庄,兼做放款,成为当时的主要信用机构。清代产生了以办理汇兑为主的“票号”,也办理存款,票号、钱庄、银号成为清代金融业的主要经营机构。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从以货币兑换业为主的金融业“初级阶段”,逐步发展成为既办货币兑换又经营存款、贷款和汇兑的银行业。西欧在16世纪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期,意大利是当时的商业中心,于1580年首先建立起威尼斯银行,英国于1694年首先建立起股份制的英格兰银行,标志着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确立,各种为资本主义经济服务的金融业纷纷应运而生。此后,随着经济交往中信用方式增多,又相继出现了信托、保险、证券交易等业务,形成了金融业的“高级阶段”。
人类社会自从有了金融职业活动,也就有了这一活动领域的道德要求。如“恪守信用”道德要求,是金融业立身于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根本。古代的货币兑换业并无经营货币业务的本钱,他们主要是靠恪守信用才得以为客户保管和兑换通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专事货币经营的行业。我国历史上的钱庄和票号都十分重视自身的信用问题,他们把信誉好坏、服务周到与否当作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譬如他们在办理存款和汇兑业务中,强调“或垫或存,取其妥便”,规定“票号代守秘密,如遇查抄处分决不实告”等。有的钱庄的贷款业务一贯只重信用,不用抵押,因而使钱庄在金融市场上始终保持其原来特有的金融势力。由此可见,恪守信用一开始就是金融业必须遵守的行业行为准则。尽管金融业经历了不同社会,其业务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这一准则一直沿袭下来。时至今日,它仍然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所有金融从业人员克己奉公的一条主要的行业行为准则。
方便群众,尽心尽力地为客户服务也是金融业的传统美德。金融业一开始就是为生产和流通服务的。无论是早期的货币兑换业还是现代金融业,它们的业务活动都是为社会提供金融服务。为了稳定和发展业务,就必须千方百计地稳定老客户,招揽新客户。而要做到这一点,尽心尽力为客户服务几乎成了唯一的手段。因此,古今中外的银行业都把“客户至上、热情服务”,“诚招天下客,信牵万人心”当作金融业千古不变的金科玉律。正是由于金融业笃守了竭诚为客户服务的宗旨,金融业才得以不断完善和不断创新,古老的货币兑换业才得以发展成为现代化的金融事业。
金融职业道德与其他职业道德一样,有它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客观规律性。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金融职业道德也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一定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随着资本主义银行的产生,金融业务开始向全能化和多样化发展。如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除办理存、贷、结算外,还从事证券投资、黄金买卖业务,开展中长期信贷、租赁、信托、保险、咨询、信息服务等。其职业关系也日趋错综复杂,职业道德规范就是在调整这些关系及处理金融活动的矛盾过程中形成的。
金融职业道德在资本主义银行中得到了系统的发展,并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道德。其道德要求通常反映在银行的职业守则里。如我国的旧银行就十分重视行风建设。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在规则中提出:“所谓良好风气者,即所有行员自上而下,均廉洁清正,勤俭刻苦,互相淬励、策勉,以光大该事业为职志,而个人之得失,荣辱不舆焉”;“行员一举一动,均为顾客所注意,故宜谦恭和悦,勤谨、热心,与顾客谈话而口含纸烟,或在办公室咀嚼食物,均为恶习,切宜免,每日应办之事均须办完不可延宕”;“书写字迹应力求清楚,便于阅看,虽不必如何秀丽,而端正干净,则必不可少,银行单据为顾客与银行接触之唯一文件,如数目模糊,缮写草率,一行声誉自然于不知不觉中减色”。
西方发达国家银行对职业道德十分重视。如日本静冈银行在职工守则中有规定:“负责”、“礼貌待客”、“互相尊重”、“以诚待人”、“保密”、“仪表端庄”和“工作态度要认真”等。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限制,即使资本主义银行提出“客户是上帝”的口号,充其量是为了追逐利润。银行职员作为被雇者而遵守严格的各项规章制度,往往是为了生存不得已而为之,并不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因此,资本主义银行为了资本家的利益难以掩盖在道德幌子下所从事的许多不道德行为。西方发达国家金融界不时暴露的巧取豪夺以及营私舞弊、贪污盗窃等丑闻,说明他们常常破坏职业道德,违背社会对金融业的要求,表现出不道德行为。所以,金融职业道德在资本主义社会得到了较系统的发展,却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局限性、虚伪性。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金融职业道德才得以健康发展,上了新台阶。
我国社会主义金融职业道德并不是在建国后才形成和发展的,它萌芽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银行,表现于所从事的金融活动之中。
自1926年在革命根据地湖南衡山中国共产党建立起第一家农民银行之后,随着革命战争的进展,在各革命根据地纷纷建立起人民的金融事业,从事发展经济、支援战争,进行货币斗争的活动。1932年2月,经过筹备,苏维埃国家银行在江西瑞金建立,到了1937年,在陕北改组为陕甘宁边区银行。其主要业务是发行货币,吸收存款,管理区外汇兑,扶助信用合作社,代理金库和发行公债等。土地革命时期,在海陆丰、湘赣、中央、川陕等9个根据地先后建立的银行等信用机构有57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各革命根据地的银行随着解放区逐步连成一片,又有了更大的发展,陆续建立了晋察冀边区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华中银行、华北银行、南方人民银行等。
革命根据地金融职业道德的优良传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工农民主政府的财政金融工作就是为了支持革命、帮助人民翻身解放。广大根据地金融工作人员始终把帮助人民摆脱剥削和压迫制度,以及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自己的金融管理工作的道德准则。闽西工农政府领导的金融机构把解决群众生产和生活困难看作是自己的道德责任。春耕时,群众无资本下种的,银行集中资金借给他们买肥料;四五月份青黄不接时,特别借给穷人买米谷。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银行在发放农贷中严格规定发放对象的条件是:“第一要真正是穷苦人家;第二要真正是穷苦的庄稼汉,不是二流子;第三真正把农贷用之于解决耕牛、农具困难问题上;第四逃来的移、难民;第五死牛的农户。”在发放贷款的过程中,手续简单,用当地农民已经习惯的借贷办法,不用《借款申请书》等手续,从而方便了群众。银行这样做贯彻执行了党在当时的金融政策,帮助了人民,促进了生产,提高了边区政府的威信,发动了苦大仇深的农民参加并支援革命战争。
2.自觉遵守金融纪律和规章制度
在金融管理工作中,陕甘宁边区银行重视制度建设和职工思想教育,并形成了一套比较健全的管理制度。“第一是建立严格的出纳制度,尤其重要的是经常性的去严格执行制度;第二是适当地调整与配备干部;第三是加强出纳科的领导和教育,从而达到下列目的:(1)不发生卷款潜逃;(2)不发生贪污舞弊;(3)收付保管不发生错误;(4)库房旁的布置须便于随时检查;(5)严手续、重证据,使职责分明;(6)顾全对外信誉和影响;(7)使出纳人员安心工作,并提高其责任心、积极性、工作技术与工作效能。”“交换所的工作人员也要遵守有关的规章制度。如兑换款项力求正确,过去曾经两人负责,后来改为一个人负责,点好捆好,盖印存库,手续简便,责任分明,检查便当。”边区银行工作人员都能严格按上述条款工作,维护金融纪律。
3.热爱本职工作,精于业务
根据地金融工作人员能服从革命工作的需要,认识到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重要性,诚心诚意地向党内外专家学习,熟练自己的业务技术。在业务工作中,形成了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勤俭理财、廉洁奉公等美德。这些金融职业道德的优良传统值得现在的金融工作者学习、发扬光大。
金融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于自身行业的性质和所处的社会经济基础。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具有公共性、社会性、综合性和渗透性等特征,与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有密切的联系,并反映着宏观经济活动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价值形式。金融部门不论在何种生产关系条件下,都是国民经济的神经中枢,是国家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有力杠杆,因此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金融职业的这些特征及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决定了金融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
(1)劳动对象不同。经济部门、企业的劳动对象一般是实物,从事实物经济,而金融部门的劳动对象是货币,“与钱打交道”,所从事的是信用经济。
(2)劳动形式的集约性。金融部门的劳动相对都是集中的,密切协作,内部分工精细,内外勤联系紧密,环环相扣,互相制约,而且柜面的当天业务必须在当天终了处理完毕,具有较强的时间制约性。
(3)联系面广。金融机构遍布全国城乡,网点多、涉及面广,各行各业、广大人民群众几乎天天都要与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打交道。
(4)渗透性强。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一大支柱,它的渗透性很强,不仅渗透在国民经济的各个环节之中,而且与每个人的经济生活和社会文化精神生活息息相关。
(1)金融职业道德作为社会道德的一部分,是植根于一定的经济交往之中,由一定的经济关系决定的,并为一定的经济关系服务。同时,金融职业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一定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的金融职业道德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具有时代性。在阶级社会中,又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金融职业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要受到当时社会道德观念的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又要受到其他社会意识的作用和影响。
(3)金融职业道德的发展与金融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内容丰富的金融职业道德正是在金融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金融职业道德规范对劳动者与剥削者或对雇员与雇主都具有同等的约束力。
(4)金融职业道德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独立性。由于金融职业的特点,人们在世代相袭的金融职业生活中形成的金融职业道德心理、观念、习惯和理想等,具有历史承续性。每一历史阶段的金融职业道德都同以往的金融职业道德成果有着继承的关系。
(1)阶级性。社会主义金融职业道德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金融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因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风貌,忠于职守、严守信用、廉洁奉公、竭诚服务、顾全大局的金融职业道德规范要求,都生动地反映了广大金融工作者与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相一致基础上的新型道德关系,体现了金融职业道德内在的特殊要求。
(2)行政约束性。社会主义金融职业道德是广大金融工作者理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体现出金融工作纪律性的一面,具有行政约束力。所以,金融职业道德对金融从业人员的要求起点高,不仅仅要求“应该这样做”,以一种道德意识和内心的信念去调节人们的行为,而更多的要求则是“必须这样做”,是一种强制力量,是对一种禁止性后果的确认。金融职业道德规范被大量地通过金融机构的“守则”等形式以及各种章程固定下来。金融从业人员如果不按“守则”等规定去做,就会因违纪而要受到处分。
(3)历史承续性。与金融职业生活相适应,我国社会主义金融职业道德,一方面继承了革命根据地银行工作者金融职业道德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又批判吸收、借鉴了我国历史上和国外金融职业道德中的优秀成果和合理成分,并不断丰富和完善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