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标准的制定必须具体
标准是在考核中用来衡量员工的尺度,它表示员工完成工作任务时需要达到的状况。因此,标准必须具体明确,不能让人感到模棱两可。
对于那些成果可以直接用数字来表示的工作,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例如,对销售员的考核标准,就可以这样规定:每月销售额达到10万元,属于“优秀”;5万~10万元属于合格;5万元以下,属于不合格。但是对于不直接与生产产品相关的工作,考核标准怎么来具体制定呢?
例如,某家公司对人力资源部的招聘主管设立这样的考核标准:
收到人力需求申请表后,能够迅速招到合格的人员;
员工的招募成本比较低;
求职信能立即予以答复。
这样的标准就是不具体的,因为都没有具体的衡量尺度。如果像下面这样来规定就具体了:
收到人力需求申请表后,三周内招到合格的人员;
员工的招募成本,应比通过职业介绍所费用低;
应在两个工作日内答复求职信。
2.制定的标准应该“适度”
什么叫“适度”呢?简单地说就是,制定的标准既不过高,也不过低。再形象一点说,就是“跳一跳便可以摘到树上的桃子”。标准制定得过低,员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够达到,这样考核就失去了意义;标准过高,员工无论怎么努力都不能达到,他们就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反正也达不到要求,干脆不干了,这样还不如不制定标准。只有那些经过一定的努力可以达到的标准,才能对员工产生激励作用。
3.标准应当可以改变
考核的标准制定出来以后,并不是说一成不变的,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略加改动。
例如,某服装厂给员工规定的标准是每天加工100件服装,月底集中考核,由于当月发生火灾停产了一个星期,员工无论怎么努力都完不成指标,可是主管根本不理会这些,依然扣发了他们的奖金。这一下,员工可就不满意了,但是,主管依然我行我素,无奈之下,很多员工都辞职去了别处,公司的业务因此受到巨大的冲击。
4.考核的标准应当有时间限制
这一条主要是针对业绩考核来说的,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时间上的限制,那么标准还有什么意义呢?例如,“生产100件产品就可以领取到奖金”,你1天就生产了100件产品,而我却用了10天,难道说我们都一样达到了标准?当然不是了。
5.考核标准的压力要适度
考核标准要达到这样一种水平,即大多数人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这样的标准所形成的压力,会使公司成员更好地挖掘自己的潜能,更有效地完成任务,事实表明,此时他们要比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干得更多、更好。但同时,考核标准又不能定得过高,令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如果这样,考核对象很可能会产生沮丧、自暴自弃的情绪。或者,压力过大,精神始终过度紧张,导致思维迟钝,效率反而下降。因此,考核标准的水平要适度,标准产生的压力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为限。
6.考核标准要有一定的稳定性
考核标准是考核一个人工作绩效的权威性文件,因此,需要有相当的稳定性,以保证标准的权威性。当然,这种权威性还必须建立在标准水平的适度性基础上。由于时代的变迁,技术的进步、知识的更新,会对人员考核标准提出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标准作一定的修订。一部好的考核标准,这种修订往往只是部分的、某些条款的修订,只是一种量的修订,而不可能作太大的改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