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国家品质奖获奖名单公布,你的目标是否在你身上?

美国国家品质奖获奖名单公布,你的目标是否在你身上?

时间:2023-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标让人产生活力,目标也能激发效率。根本原因是,他们欠缺一些能吸引他们的未来目标。它象征着美国企业界的最高荣誉。赢得此奖的企业,必须是能生产出全国最高品质产品的企业。它派了几个侦察小组,分赴世界各地表现优异的制造机构进行学习,最终使自己的产品错误率降低了90%。但摩托罗拉仍不满意,又设定了新的目标,力求准确率达到99.997%。有目标未必能够成功,但没有目标的人一定不能成功。25岁的时候,徐小海因失业而挨饿。

对于没有航向的船,来自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一个明确的目标,可以指引我们朝着成功的方向去努力。目标让人产生活力,目标也能激发效率。

“跳蚤效应”来源于一个有趣的实验:生物学家曾经将跳蚤随意向地上一抛,它能从地面上跳起一米多高。但是如果在一米高的地方放个盖子,这时跳蚤跳起来就会撞到盖子,而且是一再地撞到盖子。过一段时间后拿掉盖子,你会发现,虽然跳蚤在继续跳,但已经不能跳到一米以上了,直至生命结束都是如此。

为什么呢?理由很简单,它们已经调节了自己跳的高度,而且适应了这种情况,不再改变。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很多人也有着类似的“跳蚤式”经历,虽屡屡去尝试成功,但是往往事与愿违,频频受挫。经过几次“碰壁”以后,他们便开始抱怨职场的游戏规则过于残酷,有的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以为“盖子”已成为自己无法逾越的高度。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是重整旗鼓,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成功,而是一再地降低成功的标准。因此,当“盖子”掀起的时候,他们已经失去了挑战的勇气,不敢再跳;或者已习惯了,不想再跳了。这样的人往往会因为害怕成功的高度,而不敢再去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

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我们周围有许多人都明白自己在一生中应该做些什么,可就是迟迟拿不出行动来。根本原因是,他们欠缺一些能吸引他们的未来目标。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生存意识!

◎在行动前设定目标

IBM公司的创始人托马斯·约翰·沃森说过:“有两种人永远无法超越别人:一种人是只做别人交代的工作,另一种人是做不好别人交代的工作。哪一种情况更令人丧气,实在很难说。总之,他们会第一个被裁员,或是在同一个单调而卑微的工作岗位上耗费终生的精力。”

沃森先生所指的两种人心中都没有十分明确的目标,等待他们的只会是卑微的职位和庸碌的人生。阿尔伯特·哈伯德先生说过,如果你并不想从工作中获得什么,那么你只能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无目的地漂流。只有目标在前方召唤,才会有进取的动力。

在美国企业界,有一个深得众望的奖项——美国国家品质奖。它象征着美国企业界的最高荣誉。赢得此奖的企业,必须是能生产出全国最高品质产品的企业。

为赢得该奖项,摩托罗拉公司从1981年就开始了竞争。它派了几个侦察小组,分赴世界各地表现优异的制造机构进行学习,最终使自己的产品错误率降低了90%。但摩托罗拉仍不满意,又设定了新的目标,力求准确率达到99.997%。所有摩托罗拉员工,都收到一张皮夹大小的卡片,上面标示着公司的目标。公司还制作了一盒录像带,解释为什么99%的产品无故障仍嫌不足。这盒录像带指出,如果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都以99%的品质来工作,那每年就会有二十万份错误的医药处方;会有三万名新生儿被医生或护士失手掉落地上。试问,99%的品质,对于将其性命托付给摩托罗拉无线电话的警察而言,是否足够?

1988年,66家公司开始竞夺美国国家品质奖。大部分参赛单位实际上都是一些像IBM、柯达、惠普等大公司的某一部门,但摩托罗拉却以整个公司为单位参加竞赛,并以绝对的优势轻松夺魁。

这就是目标的效力,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目标产生高效率。

有目标未必能够成功,但没有目标的人一定不能成功。博恩·崔西说:“成功就是目标的达成,其他都是这句话的注解。”现实中那些顶尖的成功人士不是成功了才设定目标,而是设定了目标才成功。

汤姆原来只是美国一家软件公司的普通职员。

从他大学刚毕业走进公司的第一天起,他就为自己制定了一个目标:用两年的时间当上部门经理。从那天起,“部门经理”就像一面旗帜,他没有一天不按部门经理的标准要求自己。目标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它使汤姆每天都被疯狂的工作激情驱使着。虽然这样工作起来有些累,但劳累过后看着自己的工作业绩,他便感觉很欣慰。

不到一年,汤姆就被提拔到了主管的岗位。他工作起来更加努力了,因为有了目标,他感觉不到工作的劳累,相反把它当作一种享受。之后,在当上主管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他就被提升为部门经理,成了公司里升职最快的最年轻的经理。

汤姆为什么能从普通职员迅速升至主管继而又升任为部门经理?这就是他用目标随时鞭策自己的结果,也是目标在一个人身上发挥神奇效力的有力例证。

在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没有目标的人只能跟在有目标的人后面”。因为没有目标的人就好像没有罗盘的船只,不知道前进的方向;有明确、具体的目标的人就好像有罗盘的船只一样,有明确的方向。在茫茫大海上,没有方向的船只只能跟随着有方向的船只走。

◎目标细化有魔力

许多人做事之所以会半途而废,并不是因为困难大,而是目标距离太远,若把长距离分解成若干个距离段,逐一跨越它,就会轻松许多。美国陆战队曾作过这样一个实验:

有两个小组,分别沿着两条10公里的路向同一个村子前进。两个小组的差别在于:第一组不知道村庄的名字,也不知道路程的远近,只告诉他们跟着向导走就行;而第二组的人不仅知道村庄的名字、路程,而且公路上每一公里就有一块里程碑。请你来猜想一下他们完成任务的情况吧!

你大概想不到,第一组的人刚走了两三公里就有人叫苦,走了一半时有人几乎愤怒了,他们抱怨为什么要走这么远,何时才能走到,有人甚至坐在路边不愿走了,越往后走他们情绪越低落。

而第二组的人呢,他们边走边看里程碑,每缩短一公里大家便有一小阵的快乐。行程中他们的情绪一直很高涨,所以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

这个实验对你有一定的启迪吧!只有充分了解自己在特定的时限内必须完成的特定的任务,你才会集中精力,开动脑筋,调动自己和他人的潜力,从而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奋斗。如果一开始就盯着长远目标,任何人都难免精神涣散、松松垮垮,要实现自己的目标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25岁的时候,徐小海因失业而挨饿。他白天就在马路上乱走,目的只有一个,躲避房东讨债。一天,他在42号街碰到了著名的歌唱家王先生。徐小海在失业前,曾经采访过他。但是,徐小海没想到的是,王先生竟然一眼就认出了自己。

“很忙吗?”王先生问徐小海。

徐小海含糊地回答了王先生,他想王先生看出了他的遭遇。

“我住的旅馆在第103号街,跟我一同走过去好不好?”

“走过去?但是,王先生,60个路口,可不近呢。”

“胡说,”王先生笑着说,“只有5个街口。就是第6号街的一家射击游艺场。”虽然有些答非所问,但徐小海还是顺从地跟他走了。

“现在,”到达射击场时,王先生说,“只有11个街口了。”

不大一会儿,他们到了文化宫。“现在,只有5个街口就到动物园了。”又走了12个街口,他们在王先生的旅馆前停了下来。奇怪得很,徐小海并不觉得怎么疲惫。王先生向他解释步行的理由:

“今天走的路,你可以常常记在心里。这是生活中的一个教训。无论你与你的目标有多遥远的距离,都不要担心。把你的精神集中在5个街口的距离。别让那遥远的未来困扰你。不要迷失自己的目标,每次只把精力集中在面前的小目标上,这样,遥不可及的目标便在眼前了。”

按部就班做下去是实现目标的唯一做法。有些时候,某些人从表面看来似乎是一夜成名,但是如果你仔细看看他们的历史,就知道他们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

所以,一开始就追求最终目标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正如大成就的获得靠小成就的累积一样,大目标的实现也是靠小目标的累积。任何目标都是逐步实现的,实现目标的过程是由现在到将来,由小目标到大目标,一步步前进的过程。

如果一生从来只是想想而已,不曾付诸行动,当然所有的愿望都会落空。但如果设立了明确的目标,以及为了切实实现目标而确定了具体的计划和期限,你就会真正感觉到,强大的推动力正在鞭策自己高效率地去完成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