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回族干部,马志宏在“苦瘠甲天下”的宁夏南部山区工作7年之久,准确把握国家和地方民族宗教政策,访贫问苦,认真落实县级领导坐班接访、包案化解制度,畅通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化解多起信访积案。在当地发展组织实施了教育、卫生、文化、社保等36项民生工程,深得群众爱戴。被授予“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被百姓称为“接地气的县委书记”。马志宏在就任期间与群众鱼水情深,切实为群众在民族团结、环境整治、精准扶贫、发展畜牧及养殖致富、生态移民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民族团结,宗教和顺
2014年,西吉县原县委书记、县长身陷腐败案被查处,年过半百的回族干部马志宏临危受命,出任固原市委常委、西吉县委书记。西吉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六盘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位于宁夏南部,六盘山西麓,现辖3镇16乡,296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总人口51.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6万人,占90%,回族人口29万人,占56.8%,是宁夏人口第一大县、少数民族聚居县和国家、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县。
从宁夏川区平原一个普通回族农家走出的子弟,马志宏太了解这片土地了。他心里非常清楚,在西吉县稳定是第一责任。回族群众聚集地区,民族和谐工作是前提、是关键。此时的西吉县刚刚经历了轰动全国的“1·5”清真寺踩踏事故,当地的干部职工人心浮动,各类矛盾复杂交织。到任后,马志宏深入当地干部及部分宗教界人士的家中看望慰问、了解情况、征求意见,对涉及民族宗教的问题都亲力亲为。他组织对全县908个宗教场所安全隐患进行了排查,整改隐患546处,建立了民族宗教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确定县级干部联席宗教场所及宗教人士联系点30个,依法加强了对大型宗教活动和跨地区宗教活动的管理服务。这些举措出乎大部分人的意料,文质彬彬的外表,内里拥有的是雷厉风行。
马志宏带领县委班子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全国、全区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实施“六盘山地区少数民族特色村镇示范带”建设项目,深入开展“讲好民族团结故事”专题宣传报道活动,筹办一系列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文化广场演出,举办以“民族团结宗教和顺”为主题的“卧尔兹”论坛,组织宗教界人士外出考察学习活动。争创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县,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美好愿景。
二、整治环境,发展畜牧
稳定是第一责任,发展是第一要务,二者不可偏废。马志宏说,“一来到西吉县,我就发现这个问题非常棘手。把思路定好,把发展的步骤、发展的战略定好,把精准的措施、精准扶贫的事办好。”现在一提起贫穷两个字,马志宏还是会下意识地紧皱眉头。
通过一遍遍的实地调研及与县委班子抓规划明确路线图,启动实施“1+21+19+172”四级脱贫规划,在路径上按“五个一批”进行设计,在时间上按“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高,力争提前脱贫”进行设计,明确了路线图和时间表;通过抓投资注入原动力,整合项目资金34.64亿元,注入风险补偿金3000万元,向1441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贷款5.78亿元,向7720户贫困户发放妇女创业贷款3.43亿元;通过抓产业培育增长点,探索总结推广“43210”精准脱贫模式,贫困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成长壮大;通过抓机制提高执行力,县级领导每人联系1个乡镇、包抓1~2个贫困村,安排139个帮扶单位、238个驻村工作队、471名干部驻村帮扶。累计完成66个贫困村脱贫销号任务,完成“双到”扶贫4.5万户,2015年与2010年相比,西吉县地区生产总值由24.78亿元增加到49.26亿元,年均增长9.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85亿元增加到61.38亿元,年均增长24.1%;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0.45亿元增加到1.67亿元,年均增长3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7.77亿元增加到14.02亿元,年均增长12.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59元增加到6857元,年均增长1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1800元增加到19965元,年均增长11.1%,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完美收官。
2014年,西吉县县委、县政府开始全面实施富裕奔小康“提质扩面”工程。所谓“扩面”,即实施“1232”养殖计划,力争2017年人均养殖1头牛、2只羊、3只鸡,人均畜禽产业纯收入达到2000元;所谓“提质”,就是通过实施“土豆革命”,建设种薯繁育基地。“政府给每户补助1头牛、1台铡草机、1座青贮池,鼓励村民发展以肉牛为主的养殖业。”王民乡学杨村村支书王世荣介绍,现在全村家家种草、户户建棚,着力打造肉牛养殖示范村,牛存栏502头,基础母牛存栏280头,有10头以上的肉牛规模养殖户10户,养殖3至5头牛的有30户,产业结构逐渐从传统农业向多元化养殖业转型。
在这个过程中,马志宏发现,尽管西吉县是西北闻名的“马铃薯之乡”和“西芹大县”,但经过深入调研,种马铃薯和西芹的人只占全县农村人口的三分之一和十分之一。为推动全县马铃薯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促进全县马铃薯产业的优化升级。2015年,西吉县制定专项扶持政策,全力打造10万亩马铃薯标准化种植产业带。最明显的是,西吉县将台乡的马铃薯产业逐渐发展壮大,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市场吸收外销大户和种植大户为会员,并为他们提供各种有偿服务,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为理念,成立将台旺源马铃薯营销中心,实行企业法人负责制和市场化经营和管理。如今,这个市场最大老板的年收入已达到20万元。
“农民日子过得怎样,从他们脸上就能看得出来。不要追求急功近利的‘显绩’,要创造巩固扶贫成果的‘潜绩’。”马志宏叮嘱其他干部:“咱西吉是人口大县,贫困人口占固原市的三分之一,不面对面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就很难把得准脉。要把经费用到刀刃上,让政策渗透到地层下。”
然而,作为西吉县县委书记,当下要面临的困难还有很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不成熟,产业竞争力缺乏,劳动力素质较低,增收空间不乐观。到任西吉县后,马志宏针对当地实际,提出了“4155”发展思路,举全县之力打好项目建设大会战、特色产业升级战、扶贫开发攻坚战、城镇建设提质战、环境整治持久战五大战役,实施生态文明、民生改善、社会治理、文化振兴、凝心聚力五大工程,组织实施了教育、卫生、文化、社保等36项民生工程,争取资金46.7亿元,实施重大项目96个。
三、扶贫攻坚,生态移民
在扶贫攻坚这一块,马志宏深知无路可退。心系群众的马志宏,也没有给自己留后路。
西吉县地处宁夏南部山区深处,生态环境恶劣,贫困人口众多。尽管宁夏多年来开展多层次扶贫攻坚工程,西吉县全县贫困人口已经由21世纪初的25.44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13.2万人,贫困面也由57.1%下降到30.45%,但西吉县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薄弱,“十年九旱”“靠天吃饭”仍然是基本县情,截至2016年9月,按现行标准下全县仍有10.59万贫困人口,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返贫率高。毫无疑问,这让他感到压力更大了,身上的担子也更重了。
既然不适合生存,就搬迁到川区平原临水沿路的地方。因此,实施生态移民是拔掉穷根儿的首条出路。马志宏知道,只有与村民成为知心朋友,他们才会跟着你走。马志宏的一份地图上面已被他标注得密密麻麻,2015年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借鉴自己过去组织移民搬迁的经验,去年我利用半年时间,跑遍了全县19个乡镇和最贫困的2164个村组;先后选派了286名干部组建141个扶贫工作队,一个村接着一个村地实施扶贫计划。去年共完成22个贫困村销号任务,完成生态移民11717户,共计56837人。”
四、树规立矩,两袖清风
马志宏到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立规矩,进而带动全县干部作风转变。
为遏制送礼歪风,马志宏要求凡进他办公室的人,手里只能拿材料,拎着其他东西的一律免进。司机惠旭东说:“2014年8月马书记的儿子结婚,对外一桌酒席没摆。当时县里只有我知道这事,书记跟我讲,他家的门绝不能告诉任何人。”
马志宏的办公室桌上摆放着他刚参加工作时收藏的一尊毛泽东像,墙上挂着一幅字:“毋私小惠而伤大体,毋借公论以快私情。”马志宏说,“时常读读这句话,内心会受到警示,人无论身处何方,不管官做多大,一定要有敬畏心。”
马志宏上任时,全县有10多名县处级、20多名科级干部因牵涉腐败问题被调查或判刑,一时间,不少部门领导岗位空缺,一些干部人心涣散,干劲不足。为了激发干部干事创业,马志宏与县委班子研究后,组织开展了“转作风、抓发展,大干150天”活动,以重德才、重基层、重实绩的原则,采取轮岗交流、提拔任用等方式,分期分批调整任用了一批干部,在全县树立了忠诚干净、敢于担当的用人导向,形成了心齐、气顺、风清、劲足的干事局面。
五、保障法制,督办信访
“马书记做事总是以百姓利益为先。”西吉县信访督办局高文君说,马志宏在上任后扩展群众诉求渠道,西吉县挂牌成立了信访督办局,设立了群众来访接待大厅,县级领导每天坐班接访、包案化解纠纷,保障通过法治渠道反映上来的诉求得到妥善解决。马志宏还将自己的手机号公布于众,24小时接受群众的来电来访。仅仅在马志宏上任一周后,吉强镇高同农家乐故意伤害致死案中的受害者家属30余人到西吉县县委、县政府上访。马志宏接访时,把他们迎进办公室,语气诚恳地从法律、赔偿程序、情理等方面做思想工作,并全程督办处理工作,直至问题依法解决。事后,受害者儿子袁建宁感叹:“西吉在‘信访局’里增加了‘督办’两个字,为啥?就是督促办理。天地之间有杆秤,谁心里有俺们,俺们清楚着哩。”两字之差,天壤之别,一项德政,50万民心。
这样一来,信访工作不再是层层批转,而是将重点落在督办上。信访局变信访督办局一年来,解决了一大批信访积案。共接待受理群众来信来访683件2206人次,立案交办148件,办结119件,到期办结率达94%。
六、缺席家庭,一心为民
马志宏在百姓中间有口皆碑,但作为一个家庭成员,他总对自己的“缺位”隐隐自责。马志宏扎根西吉县8年多,若不是川区口音,人们几乎忘了他的家安在300多公里外的吴忠。
2014年8月,马志宏的儿子结婚,只和亲家见了个面、吃了个饭,对外一桌酒席也没摆。当时县里只有司机惠旭东一个人知道,连县委办公室主任都不知道。
还有一次,马志宏的二哥出了车祸,在医院里昏迷了3天后,他才回去。也只是到医院里打了一头就匆匆赶回西吉县。县上的事等着他,却没时间陪家人。
马志宏的母亲80多岁了,由老家几个姊妹兄弟轮流照顾。有一次老人住院一周,家人怕影响他工作,都没告诉他。每次他跟母亲通完电话后,眼圈都是红的,说自己不孝,愧对母亲……
27年前,他从宁夏川区平原一个普通回族农家走出,副乡长、乡长、副县长、县长、县委书记一路走来。他一再强调,“党把我培养成干部,这些年我守住一个信条:心中有党,一心为民!”
他就是52岁的宁夏西吉县县委书记马志宏。在各种荣誉面前,他总是谦虚地说:“我没做什么,就是有些心得,搞好民族团结,必须做群众的贴心人;让百姓脱贫致富,必须做群众的知心人”。“人人心中都有杆秤。如果你真心实意为百姓着想、为百姓做了些事情,你走到大家中间,他们看你的眼神儿,笑脸,对你的那种呼唤,拉住你把自家种的瓜果送到你手里的那种温暖,这一切都是无法替代的!”
马志宏立规矩、抓法治、谋发展,一心为民的先进事迹被广为传颂,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将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政治要求和立场宣示,一种信念伦理和信仰要求,将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连在一起,是每一个共产党员需要学习的楷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