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区公益慈善资源

社区公益慈善资源

时间:2023-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6]浦东慈善事业逐步从传统向现代转变。慈善基金大部分来自个人或组织的捐赠,给生活无助者以基本的生活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发展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建国后慈善事业的中断。官办慈善一度成为中国社会仅存的慈善形态。三是重大灾难推动了我国现代慈善事业发展。对于中国慈善事业来说,要达至这个目标任重而道远。2014年11月29日,洋泾社区891公益坊正式开园。
浦东基层慈善事业发展现状_边缘化郊区到现代化城区——以浦东基层社会治理探索为视角

慈善事业可以概括为社会个体、团体或组织在自愿基础上所进行的有利于他人或社会公众福利改进的各种公益活动,包括自愿捐赠和志愿服务等。[56]浦东慈善事业逐步从传统向现代转变。

1.慈善事业的社会功能

社会公益慈善事业作为社会利益的调节器,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首先,有利于组织调动社会资源,调节贫富差距。慈善基金大部分来自个人或组织的捐赠,给生活无助者以基本的生活保障。慈善事业属于社会的第三次分配,有利于社会财富从高的阶层向社会底层流动,使得社会财富能够得到有限的调节,缩小贫富差距鸿沟。

其次,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会产生更大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因而,慈善事业和其他社会救助一样,能够缓解部分生活无着落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他们的基本尊严。同时,因为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法则,在市场经济下会产生部分失败者,如果让这部分失败者全部承担市场经济的代价,也不公平,给予必要的生活保障能够使其重新在市场经济中生活,促进社会公平。

最后,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融洽的社会关系。人们常说,赠人玫瑰,留有余香。慈善救助一方面是提高普通公民的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慈善捐赠活动可以教育公民并提高公民慈善意识、产生平等友爱的思想;另一方面,对于被救济者,他们能够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对社会产生爱、感激,也就是情感治理的效果,从而使得社会更加融洽、和谐。总之,慈善救助有利于增强市民社会责任,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以及平等有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57]

2.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阶段

公益慈善事业是传统事业,又是新兴事业。从传统来看,在旧社会就存在的各种救济行为,富人对穷人的救济,灾年对灾民的救助,战乱之后国君的休养生息的政策都体现了这一传统。但是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方面,慈善事业是市场经济体制下需要完善的社会基础性事业,因而它又是新兴事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慈善公益事业发展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建国后慈善事业的中断。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全能主义国家的理念下,源于个人之间善意的慈善“被扣上伪善的帽子”,慈善二字“甚至都被逐出了社会的口头和书面语言”,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慈善在中国“成了负面文化价值的代表”。[58]国家停止一切民办的公益慈善事业,将慈善事业纳入社会事业统一计划管理,个人不可自主组织任何慈善活动。一方面国家不允许个人主办任何慈善活动;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也很少有人有能力来从事社会慈善活动,因为当时基本上没有“财产权”,一般人除了基本生活外,基本上都没有可以用来接济他人的资金。同时,国家动员城市的无业人员去参加劳动、上山下乡支援农村建设;也把农村五保户由集体供养起来,因而无需要社会提供慈善救济。也就是说,国家直接管理经济,承担了社会福利的全部责任,无须任何民间社会资源来做补充。

二是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慈善事业的重新起步。改革开放逐步推进我国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特别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国家逐步认识到慈善事业的重要社会功能,推动了慈善事业的兴盛。在20世纪90年代政府就引入了西方慈善观念,并打破了制约慈善事业发展的意识形态壁垒,但却在慈善事业的市场和社会准入问题上审慎而犹疑。这种政策上的有限取向,本应由个人或社会组织作为承担主体的慈善事业,却由政府作为几乎是唯一的主体,使得慈善表达长期受到压抑,民间慈善意识缺乏生长动因,慈善社会化空间狭窄。官办慈善一度成为中国社会仅存的慈善形态。[59]但是,改革开放毕竟唤醒了人们的慈善意识。市场经济中产生的救济意识逐步增强,改革开放“在解放生产力的同时解放了我国人——赋予每一个鲜活的个体生命以人格尊严和独立选择生活方式的平等权利,赋予人性以美好和自我完善的含义,这才导致了我国慈善事业的伟大复兴”。[60]我国慈善事业随着市场化的发展、成熟,逐步发展起来了。

三是重大灾难推动了我国现代慈善事业发展。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国际上和我国国内发生的几次重大灾害事件,给我国慈善事业发展提供了契机。在国际上,2004年的印尼海啸、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人员的伤亡,国际救援和慈善救济行为也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国内,1998年的全民抗洪成为转折点,慈善意识和活动在全国开始得到响应。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发展慈善事业”。2008年汶川大地震,进一步推进了全面慈善爱心行动。“2008年抗震救灾最终演变成一种全民参与的、规模浩大的社会行动,形成全民慈善、全民公益的新时代,‘开启了中国慈善史的新纪元’。”[61]所有这一切都对我国普通公民的慈善意识的增强具有积极的影响,推进了我国慈善事业的大踏步前进。

四是2013年以来的我国现代慈善事业发展转型。一些学者认为2013年被认为是公益转型年。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社会治理方式创新,“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完善慈善捐助减免税制度”等新的政策;另一方面是在青年人的带动下,中国的民间公益组织开始颠覆性转型,并且公益转型带动社会转型。[62]慈善事业的转型就是慈善事业更加规范化、透明化、法治化、现代化的过程。对于中国慈善事业来说,要达至这个目标任重而道远。

3.浦东洋泾社区“891公益坊”[63]

为了更好地促进洋泾社区公益力量和社区服务体系的发展,洋泾街道从有限的场地资源中酝酿规划社区开放的公益互动空间,891公益坊由此应运而生。

2014年11月29日,洋泾社区891公益坊正式开园。891公益坊建址在沈家弄路891号(前身是洋泾街道办事处),建筑面积约2800平方米,由主体办公楼和大会场组成。公益坊旨在集聚一批有特色、有活力的公益组织和深受社区居民欢迎的公益服务项目,为社区提供生活便民、助残、社区融合及社会组织支持性服务等。891公益坊名称缘由:公益服务面向社区居民,为了便于居民记忆和查找,公益坊直接用门牌号“891号”命名,但没有区域范围,是因为洋泾社区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希望891公益坊不仅是洋泾的公益坊,更是新区的、乃至上海的公益坊,也更希望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逐步成为全国公益机构向往的家园。891公益坊形象设计理念:用柔和的线条绘制“洋泾”两个字的拼音,一笔构成,表达团结、无缝社区之意;同时,用线条构成老年人、年轻人、坐轮椅的人等多种人形组合,表达公益需要社区各种人群的共同参与。颜色采用蓝和绿的渐变过渡色,象征着生机勃勃,生命力的延续。

目前有12家公益机构入驻。公益坊一层主要是方便特殊居民参与和互动的实体化的便民利民以及福利化的社区服务机构。

一是沿街为洋泾慈爱公益服务社(社区慈善超市),接受社区居民日常捐赠,直接为本辖区内困难家庭和人员提供物质救助,或通过变卖、义卖、拍卖等实现物质变现。洋泾慈爱公益服务社(社区慈善超市)成立于2007年7月,其业务范围包括:接受日常捐赠,包括衣被、钱款和其他物质;为本辖区内困难家庭和人员提供物质救助;物质变现。将受捐赠的(不适宜直接助困的)物品经核价后通过慈善超市变卖、义卖、拍卖。其服务对象:享受低保人员,大病特困人员,重残无业人员,优抚对象、孤老、孤儿、孤残、单亲困难家庭、下岗失业特困家庭以及因受灾(或突发事件)生活困难家庭。

二是涵盖有联帮洋泾助残服务社、阳光之家、阳光基地、阳光心园等助残服务点和场所,为不同年龄、不同形式(智障、肢体残疾、精神障碍)的社区残障人士提供康复训练等日间照料服务。联邦洋泾助残服务社成立于2004年7月1日。其业务范围:残疾人辅助用具配发;残疾人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受理;帮助残疾人就业;残疾人残车置换;残疾人康复服务;残疾人志愿者管理;智慧公共服务平台推广点。洋泾街道“阳光之家”成立于2005年6月1日。其业务范围:本市16周岁至36周岁智障人士日间照料服务场所。

三是引入美丽心灵社区公益基金会设立洋泾关爱中心,开设有茶语书屋、轻松屋、成长苑等活动室,定期组织社区内困难家庭的未成年子女开展“情商魔法夏令营”、“儿童绘画活动”、“儿童体育互动项目之跆拳道健身体验”,为社区居民免费心理咨询等活动。美丽心灵洋泾关爱中心成立于2012年9月20日,是社区公益基金会。其业务范围:为弱势人群的心理援助研究提供资助,资助社区有益健康的公益活动,为志愿者专业知识成长提供咨询,为公益事业从业人员和志愿者提供心理关怀。

四是根据社区需求,引入洋泾范本良公益红娘工作室,为未婚单身男女青年提供咨询、组织开展婚恋交友服务等。洋泾范本良公益红娘工作室成立于2012年4月23日,其业务范围:公益服务未婚青年婚恋,心理咨询,承接政府购买公益服务项目等。

公益坊二层主要引入具有本土特色和优质品牌服务的公益机构。

一是洋泾社区公益基金会:是沪上首家由街道发起的社区公募基金会;使命是通过搭建公益合作平台,整合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求,共建幸福洋泾;基金会成立一年来,开展了“洋泾生活公益市集”、“耆乐融融”洋泾长者全家福项目、洋泾中学生社区公益挑战赛等具有一定社区影响力的品牌项目。上海洋泾社区公益基金会成立于2013年8月9日,其目标是通过搭建公益合作平台,整合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求,共建幸福洋泾,希望实现的愿景:营造互爱互助、和谐共融的幸福家园。其业务范围:开展慈善救助,资助社区公益项目;资助公益人才的培养和公益组织的发展;资助其他社区公益活动。

二是洋泾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建立形成了“一个服务点”“一条热线”“一个网站”“一支队伍”的便民服务机制。洋泾社区生活服务中心成立于2012年3月12日,其业务范围:组织开展社区福利性服务;便民生活服务;社会化组织服务;社会居民互动服务。洋泾生活服务网(网址:www.yjshfw.com),其业务范围:以洋泾社区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涵盖生活服务查询、地图查询、政策咨询、公益查询、新闻导读、生活咨询等内容,让社区居民享受到便利、诚信的生活服务。

三是入驻两家社区老年人自发形成的为老服务社会团体:洋泾地区离退休知识分子联谊会和洋泾老年协会,在社区内组织开展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为老活动。洋泾街道老年协会成立于2004年7月,其业务范围:本社区内开展为老服务,组织协调教育培训;服务管理、调差研究、维护权益、信息交流。洋泾地区离退休知识分子联谊会成立于1994年4月4日,其业务范围:开展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承担政府委托的服务项目。

四是引入浦东新区青年家园公益服务支持中心洋泾分中心,该机构由浦东新区团委业务主管,主要是为青年社会组织提供培育孵化、项目对接、社区发展、志愿者服务等。上海浦东新区青年家园公益服务支持中心洋泾分中心成立于2012年5月,其业务范围:培育孵化服务,引导培育青年社会组织注册落地,帮助青年社会组织加强规范化建设;项目对接服务,提供社区公益项目的展示、交流平台,推介、引入各类青年社会组织开展相应的服务,推动青年社会组织参与社区项目招投标,开展项目的专业评估和指导监督;社区发展服务,发掘和梳理社区需求、发布服务项目菜单,促进多方资源整合,助推社区融合;志愿者服务,搭建区域内志愿者招募、调配和管理平台,凝聚培育各类志愿者及团队参与社区服务。

公益坊三层主要是社区公益培育服务。

三层首先入驻的是作为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洋泾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其职能包括社会组织管理指导、公益项目供需对接、社会组织能力建设以及社会组织孵化培育。洋泾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成立于2008年12月31日,其业务范围:为所属地区社会组织提供服务;接受政府委托,承担本社区的社会组织的管理;做好社会组织预警网络工作;开展信息培训;做好社区群众团队的备案工作;承接所在地区社会组织成立登记的现场勘查事务。海皮家园社区青少年发展服务社成立于2009年2月22日,其业务范围:社区服务平台建立;社区青少年发展相关服务活动的策划、组织;承接政府职能部门及其他组织委托的公益项目。阅读越精彩青少年读书服务中心成立于2014年11月,其业务范围:开展青少年阅读推广公益活动、提供阅读讲座、提供书籍推荐、借阅等服务。爱心树生命关爱中心业务范围:在家庭、社区、学校宣传生命品格,举办相关讲座,指导义工,组织相关公益活动、编辑相关用书。三层的其他办公备用区域(4间共12个办公桌位)均作为社区公益培育基地,为未来培育发展与社区需求相匹配的社区公益组织和项目创造条件。

虽然891公益坊运作时间不长,但已成功引入了“海皮家园社区青少年发展服务社”为洋泾社区多所中小学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更成功孵化了“阅读越精彩青少年读书服务中心”,旨在开展青少年阅读推广公益活动;培育爱心树生命教育关爱中心、百龄潭养老事业发展中心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公益人关注891公益坊。

设置该功能定位的意义体现在,一层用于满足社区特殊群体最普遍、最迫切的需求,在互动中发现他们更多元、更深层次的需求;二层借助本土、具有专业特色的公益组织提供更优质的社区服务;三层通过引进、培育、孵化公益机构,填补社区尚未得到满足的需求。在891公益坊的管理方面,我们制定了《891公益坊入驻登记申请表》、《入驻机构公约》、《办公场地租赁协议》、《参观接待制度》、《来访参观登记表》、《公共空间及设施设备管理制度》、《公共空间场地预定登记表》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文件,确保公益坊的规范运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