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竞争力理论涉及社会责任理论与竞争力理论,是基于社会责任理论与竞争力理论的创新,关于责任竞争力的内涵,由于社会责任理论的不同也存在着不同的解释。2005年9月,在中欧企业社会责任论坛上,《WTO经济导刊》提出责任竞争力理念。2005年,殷格非在“中日企业社会责任研讨会”上阐述了责任竞争力的内涵,他认为,“责任竞争力即企业运用自身的专业优势解决社会、环境、员工等一系列问题,使得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经济效益也得到同步提升,责任竞争力得到增强”。朱小勇等(2007)认为,所谓责任竞争力,即专业优势+社会责任+经济效益。提高责任竞争力可具体到10个方面,包括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产品和服务、循环经济和节约经济、顾客和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员工权益的维护、利益相关者参与、扶持弱势群体、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系统、教育机会提供以及供应链。廉正等(2011)认为,责任竞争力是指企业在利用自有资源(资金、技术、人员、产品、影响力等)保护和增进社会整体利益的过程中获得了企业内外部人员和组织的认同,从而使企业在市场中获得了优于其竞争对手的竞争力。不难看出,以上定义是从企业角度考虑的,实际上是企业责任竞争力。Simon Zadek和Alex MacGillivray(2007)从宏观角度对责任竞争力进行定义:责任竞争力指的是,市场有系统和全面地回报那些明确考虑社会、经济及环境影响的策略与实践的企业。要使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市场中发挥作用,需要政界、商界和民间团体的领导者们建立有效的公共政策,巩固社会环境,以及支持负责任的市场(1)。责任竞争力是指政府政策、商业行为和公民社会三个推动力共同作用,将全球市场转型为回报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实现责任竞争力的商业行为涵盖许多方面,例如追求碳排放最小化、节约水资源、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劳动者权益以及完善治理体系等(2)。这个定义则是指国家责任竞争力。
1.责任竞争力的本质含义
这里的责任就是组织对其利益相关方的责任,其本质含义是对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实现和期望满足,特别是实现和满足的平衡问题,也就是一个组织要公平地对待每个利益相关方,同时平衡好对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实现和期望满足,所以责任的本质是一个公平范畴的课题。所谓竞争力的本质其实是一个效率的问题,它是组织在利用人财物资源的有效程度的比较问题,谁能更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谁就应该或者能够占有更多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公平和效率的问题是任何一个组织都必须考虑和面临的问题,如上所述,责任和竞争力问题也是每个组织必须考虑和所面临的问题。因而,从本质上讲,责任竞争力是关于公平和效率的问题,也就不仅对企业而言,而且对所有组织而言都有同样意义。
2.相关概念及关联
(1)竞争力。竞争力是参与者双方或多方的一种角逐或比较而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它是一种相对指标,必须通过竞争才能表现出来,笼统地说,竞争力有大有小或强或弱,但真正要准确测度出来又是比较难的,尤其是企业竞争力。竞争力是对象在竞争中显示的能力,因此它是一种随着竞争变化着、又通过竞争而体现的能力。竞争力包含在对象的现在,但它是对象未来可以展示的能力。要测定竞争力需要确定一个测定目标时间。要评价竞争力,需要确定一个比较竞争力的群体,根据目标时间在竞争群体中的表现评价它。测定和评价竞争力可以采用未来研究方法,但竞争力测定的是对象“现在”中包含的“未来”(3)。竞争力可分为以下类型:
① 区域竞争力,是指区域内各经济主体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争夺资源或市场的能力,或者说是一个区域在更大区域中相对于其他同类区域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动态竞争力是适应、集成和重构组织、资源以跟上环境变化要求的能力。根据蒂斯和皮萨诺的看法,“动态”是指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具有不断更新自身能力的能力;“能力”是指战略管理在更新自身能力中的关键作用。
② 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条件下,企业通过培育自身资源和能力,获取外部可寻址资源,并综合加以利用,在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实现自身价值的综合性能力。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它包括“软”的或“硬”的方面,也可能是无形的,不可测度的。
③ 品牌竞争力,是某一品牌产品超越其他同类产品的竞争能力,是其他同类产品不易甚至是无法模仿的能力,是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并获取更大市场份额的能力。品牌竞争力使企业能以比同类产品更高的价格出售,以同样的价格占据更大的市场空间,甚至在市场很不景气和削价竞争的环境下为企业赢得高利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④ 财务竞争力,是一种以知识、创新为基本内核的,公司理财专有的、优异的、扎根于企业财务能力体系中的有利于实现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整合性能力,是企业各项财务能力高效整合后作用于企业财务可控资源的一种竞争力。
⑤ 质量竞争力,是指竞争主体以卓越质量赢得优势的能力。质量与竞争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质量成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且质量管理理论和核心竞争力理论都需要充分研究质量和竞争力的关系,以及质量在竞争力中的地位等问题。同时,质量管理理论研究的对象,从企业的内部扩展到外部,竞争力理论研究的对象则从企业的外部深入到内部,两种理论研究的对象和内容越来越交汇在一起,交集的部分以及相互的关系和作用,需要新的概念和理论来进行阐述和系统研究,因此质量竞争力的研究也就应运而生。
⑥ 管理竞争力,是指企业通过管理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新技术的采用,在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的制约下,能够对各种资源进行优化和配置,并最终能以低成本、高效率从事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能力。
⑦ 服务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性指标,是所有服务消费者评价的总和,是企业在服务方面相对其他竞争对手的比较优势,它决定了消费者消费过程的感性思维决策情况,是建立企业特色品牌的一个必要手段,是企业个性化竞争的一个重要评价因素。
(2)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从与产品或服务的关系角度来看,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公司核心产品或服务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体。在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看来,核心竞争力首先应该有助于公司进入不同的市场,它应成为公司扩大经营的能力基础。其次,核心竞争力对创造公司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顾客价值贡献巨大,它的贡献在于实现顾客最为关注的、核心的、根本的利益,而不仅仅是一些普通的、短期的好处。最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和模仿的。正如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所说的那样:“创新(能力)是海尔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它不易或无法被竞争对手所模仿。”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是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自身组织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以知识、创新为基本内核的企业某种关键资源或关键能力的组合,是能够使企业、行业和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现实或潜在竞争优势的动态平衡系统(4)。
(3)竞争力、核心竞争力、责任竞争力三者的关联。竞争力、核心竞争力、责任竞争力的本质含义有不同之处,又有相同之处。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含义是效率,而责任竞争力的本质含义是公平和效率,在本质含义上有明显的不同。三者的相同之处表现在竞争力、核心竞争力、责任竞争力的基本要素都是竞争力(见图3-1)。公平是一个多系统、多层次的复合概念,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伦理等多个方面。从空间来看,公平在不同的领域都有具体的内容,有政治公平、经济公平、伦理公平等;从时间来看,公平在事物发展的阶段也有不同的内容,有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并且这些公平是多样排列的,构成一个复杂的公平体系。效率主要是指经济效率即投入和有效产出的比例,它以尽可能少的劳动和生产要素生产尽可能多的有用产品。效率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复合概念。效率问题同样也存在宏观效率、微观效率、静态效率、动态效率等不同的含义。提高效率问题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而且也是包括政治、文化、伦理、道德等在内的一个广泛的社会问题。公平与效率这两个政策目标同等重要,没有次序之分,两者必须同时兼顾,即如何以最小的不公平换取最大的效率或以最小的非效率换取最大的公平。既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要弥补市场缺陷;既要强调公平,又不能搞平均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决定和制约着公平和效率之间的关系。公平和效率的统一性表现在公平是效率的前提和保证,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其对立性表现在两者必须协调一致,不能走极端。只注重效率,不重视公平,必然会导致效率的损失;只注重公平,不注重效率,也必然导致效率的损失。两者在动态的平衡中实现协调发展。
图3-1 竞争力、核心竞争力、责任竞争力的关联及本质含义
1.中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以来,全球可持续发展态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可持续发展逐步成为国际共识,国际合作和区域合作深入推进。世界各国在推进可持续发展、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同时,全球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人口过快增长、贫困问题加剧、南北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荒漠化及全球气候变化等严峻挑战。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把“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背景下的绿色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框架”作为两大主题,将“评估可持续发展取得的进展、存在的差距”“积极应对新问题、新挑战”“做出新的政治承诺”作为三大目标,有助于各方凝聚共识,进一步推进全球、区域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2012年6月20—22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为做好参会筹备工作,2011年4月,中国政府成立了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和环境保护部为核心单位,共29个部门组成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中国筹委会。2011年7月,中国筹委会组织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以下简称《国家报告》)编写组,全面启动了《国家报告》的编写工作。
《国家报告》提出,中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发展经济为第一要务,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发展能力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开放、科技创新为动力,全面推进经济绿色发展,社会和谐进步。中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是:人口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素质明显提高,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生活持续改善,资源能源开发利用更趋合理,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提升,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举措是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重要目标是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5)。
2.责任竞争力的本质意义
简而言之,一个组织有责任没有效率,只考虑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和期望,而不考虑自身的发展,即使容易为利益相关方接受,自身也难以生存下去,也难以得到社会的全面认可;反之,一个组织不关心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和诉求,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即或暂时有些效益,终究不会为利益相关方所认同,也很难在社会责任时代长久发展下去。责任竞争力则强调平衡好各利益相关方利益和期望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的效率和效益,是鱼和熊掌要同时兼得。唯其如此,组织才能较好持久地发展,同时也通过促进利益相关方的发展,进而促进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从可持续发展相通的意义上,责任竞争力也是每个组织实践可持续发展可资借鉴的一种新理念。
在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中,社会责任是指,“组织通过透明的和合乎道德的行为,为其决策和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而承担的责任”。在ISO26000标准的语境中,社会责任首先是指一种意愿,强调组织愿意就其决策和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承担责任。ISO26000标准对社会责任的定义,与公众对社会责任的直觉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从实质上看,ISO26000标准是对社会责任的定义的详尽扩展和具体的阐述。
1.社会责任是组织为其决策和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而承担的责任
(1)社会责任是基于因果链条的“担责”,在逻辑上是组织为其决策和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而承担的责任。
(2)社会责任涵盖组织的所有决策和活动,组织的任何行动都是决策的结果,如果在“决策”中不将社会和环境因素考虑在内,就无法保证对社会负责任的组织行为;组织行动可被社会观测到的就是组织的“活动”,活动既包括产品、服务,也包括提供产品、服务的过程。
(3)社会责任的核心是为“影响”担责,必须全面理解“影响”一词,“社会、经济或环境的积极或消极变化,全部或部分地来自组织过去与现在的决策和活动”。
(4)社会责任针对所有“组织”,但不包括行使主权职责时的政府。组织是指“对责任、权限、关系作出安排并有明确目标的实体或人与设施的集合”。社会责任术语是对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超越,ISO26000标准期望对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组织、企业、作为一般性社会组织的政府机构都适用。
2.社会责任是透明和合乎道德的行为
(1)社会责任是指组织行为的性质,就是“对社会负责任的组织行为”,隐含着要求基于社会价值考虑组织行为的过程和结果。
(2)对社会负责任的组织行为必须具备“透明度”,“透明度”作为术语的含义是“影响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决策和活动的公开性以及以清晰、准确、及时、诚实和完整的方式进行沟通的意愿”。
(3)对社会负责任的组织行为必须是“合乎道德的行为”,“合乎道德的行为”作为术语的含义是“符合在特定背景下关于正确或良好的行为的公认原则并与国际行为规范相一致的行为”。
3.社会责任是组织最大限度地对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的意愿、行动和绩效
(1)衡量负责任的组织行为的绩效标准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2)社会责任是组织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意愿和行动。“社会责任的基本特征是组织将社会和环境考虑融入其决策并对其活动和活动决策对社会及环境造成的影响承担责任的意愿。这意味着对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的透明和符合道德的行为”。
4.社会责任的重要原则与标准是考虑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和利益
(1)“利益相关方”的识别与参与是组织社会责任两大基本实践。
(2)利益相关方的“利益”(interest)来自组织决策和活动的影响(impact)。影响构成了利益,有影响就有利益,有利益就形成了“关系”。
(3)社会责任的重要原则是尊重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即“组织应当尊重、考虑和回应其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包括确认利益相关方,认可并尊重其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及合法权利,并对他们所表达的关切作出回应,考虑利益可能受到组织决策或活动影响的利益相关方的观点,即使他们在组织治理中没有正式角色或尚未意识到这些利益。
5.社会责任的重要原则与标准是遵守适用的法律并与国际行为规范相一致
(1)遵守适用的法律,坚持“尊重法治”的社会责任原则。“组织应当认同尊重法治是强制性的”。
(2)与“国际行为规范”相一致,坚持“尊重国际行为规范”和“尊重人权”的社会责任原则。
6.社会责任是指组织融合社会责任的运作模式
(1)透明和合乎道德的行为要全面融入组织,也就是说所有的组织行为都要符合“透明度”要求且合乎道德。
(2)组织要全面采取有效措施和实施变革以将社会责任全面融入组织。ISO26000标准建议组织应当利用第7章中提供的指南,努力将社会责任全面融入组织的决策和活动中。
7.社会责任要求透明和合乎道德的行为在组织关系中得到践行
(1)要深刻理解标准语境下“在组织关系中得到践行”的真实含义。这要求深刻理解“关系”一词,它是指“组织在其影响范围内的活动”。所谓“影响范围”是指“政治、合同、经济或其他关系的范围/程度,通过这些关系组织有能力影响个人或其他组织的决策和活动”。
(2)参与ISO26000标准制定的产业界代表坚持要将社会责任限定在特定的边界内,因此标准又在“影响范围”术语和相关章节内强调“有施加影响的能力本身并不意味着有施加影响的责任”(6)。
根据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中关于社会责任定义内容的具体解读,可以看出责任竞争力理念也正是这个概念的深化和具体发展。责任竞争力既是组织履行社会责任促进可持续发展目的具体化,也是组织将社会责任要求融入组织各项决策和活动的具体衡量标准。
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责任竞争力角度入手,责任竞争力主要针对企业而言。国内学者对责任竞争力理论不断学习和研究,包括与相关国际机构的一些合作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理念和思考,结合我国的实际,形成了责任竞争力概念体系,包括国家责任(区域)竞争力、企业责任竞争力和产业责任竞争力等。三者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体现责任竞争力概念体系的重点和要点,各个概念之间的共同点是“责任竞争力”,三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见图3-2)。国家(区域)责任竞争力反映了国家(区域)竞争力与一个国家(区域)的企业社会责任状况之间的关系。它带给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从国家(区域)、产业和企业层面的许多新思考。国家(区域)责任竞争力、产业责任竞争力、企业责任竞争力三者的关系:国家(区域)责任竞争力是责任竞争力的核心,企业是责任竞争力的引擎,产业责任竞争力是提升国家(区域)责任竞争力、企业责任竞争力的载体。
图3-2 责任竞争力概念体系
1.国家(区域)责任竞争力将决定一个国家在全球市场中的经济地位和作用
国家(区域)责任竞争力使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意义的认识有了新的高度。一个国家(区域)的企业社会状况将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国家(区域)责任竞争力是未来国家(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形态,而一个国家(区域)的责任竞争力取决于三个方面,包括一个国家(区域)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公民社会支持监督和推动作用以及这三者的结合程度。这些因素及其有效结合将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全球资源的利用和经营,从而将决定一个国家(区域)在全球市场中的经济地位和作用。如通过清晰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和全方位的推进,瑞典形成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并且将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升至国家竞争力的层面。在瑞典,政府通过完善的法律和政策,企业通过自觉的社会责任实践,社会通过媒体监督、舆论引导,使企业社会责任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据国际智囊机构AccountAbility与巴西商学院卡布拉尔皇家基金会(Fundacao Dom Cabral)联合推出的责任竞争力指数(RCI)显示,在2007年对全球5个大洲、108个国家的测评中,瑞典国家责任竞争力高居参评国家第一名。这既体现了国际社会对瑞典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认同,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瑞典通过政府、企业和社会三个层面积极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并以此提升国家责任竞争力方针的成效(7)。
2.产业责任竞争力将有助于产业链升级
图3-3 产业链示意图
资料来源:MBA智库百科,http://wiki.mbalib.com/wiki。
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这四个维度在相互对接的均衡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链这种“对接机制”是产业链形成的内模式,作为一种客观规律,它像一只“无形之手”调控着产业链的形成。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产业链主要是基于各个地区客观存在的区域差异,着眼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借助于区域市场协调地区间专业化分工和多维性需求的矛盾,以产业合作作为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区域合作载体(见图3-3)。产业链的本质是用于描述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它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存在两维属性:结构属性和价值属性。产业链中大量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
产业链形成的内在规律是:从供需链内部的需求链和技术链的对接开始,引起产业链的载体——企业链的有效对接并形成一定的空间布局。由于产业链内不同地区和形式的企业链实现价值的不同,直接导致产业链的组织形式、空间布局、供需流动的特色与差异,这些差异会促使企业链之间不断竞争并推动产业链的不断演变,直到在“四维对接”机制作用下,产业链内部实现一种均衡并达到稳定状态时,产业链才最终得以形成。产业链的四个维度是以价值链为主导,以企业链为载体,通过企业链在空间的分布,来实现供需链的相互链接和价值链的实现。
图3-4是说明产业链“四个维度”在“三个层次”进行对接的三维双立体对接。图中1、2、3表示第三个层次的对接——产业链各维度内部的对接。1表示供需链维中的需求链和技术链的对接,2表示企业链之间的对接,3表示空间链之间的对接。4、5、6表示第二个层次的对接——企业链和供需链、空间链的对接。7表示第一个层次的对接——价值链和供需链、企业链、空间链的对接。首先,需求链的变化引起了技术链的变化,需求链和技术链之间进行对接,也就是图3-4中的1所示。接着,供需链的对接引起了企业链的对接,也就是4所示。企业链的对接是在企业链之间进行的,也就是2所示。企业链的对接又引起了空间链的对接,也就是5所示。空间链的对接是在不同空间之间进行的,也就是3所示。当空间链的良好对接满足了供需链的对接要求时,也就是6所示,产业链就会达到一种均衡状态,形成较稳定的产业链组织形式。在对接过程中,以上三维还要和价值链进行对接,如7所示,以促进产业价值的实现和增值。
图3-4 产业链三维双立体对接
资料来源:MBA智库百科,http://wiki.mbalib.com/wiki。
价值链是产业链的对接导向,供需链、企业链和空间链都顺着价值链的方向走。缔结产业链的关键在于让产业链成为价值链,并形成合作、多赢、共享的联盟关系,即让链条中的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利润(马燕等,2004)。价值链和供需链的对接,会导致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价值链和空间链的对接会引发产业转移。发达国家将价值低的生产环节转到发展中国家,自己集中发展高新技术,占据价值链的高端。
面对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性交汇、抢占未来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面对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要素成本上升、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的挑战,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驱动的传统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过去在中低端产品上形成的竞争优势也在逐渐减弱。我国经济增长已进入从高速到中高速的“换挡期”,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才能有力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进,加快产业链的升级,提升经济的整体质量;才能更多培育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为我国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才能有效克服资源环境制约,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经过持续3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引领、支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阶段。责任竞争力理念无论是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责任竞争力的提高都有显著的指导作用,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升级其产业链,获取和开发全球性品牌,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既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又是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提升产业责任竞争力的基本要求和重要途径;而保证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良性运行,既需要市场机制的调节,也离不开政府的适当干预和大力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产业链升级。
3.企业责任竞争力将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它可更详细地表达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可有力支持企业向更有生命力的新事业领域延伸。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基础性的能力,是一个坚实的“平台”,是企业其他各种能力的统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保证了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成功。企业之间竞争的实质,就是企业为其生存和发展进行的对环境中企业所需资源的争夺战,企业竞争力是企业争夺环境中资源的能力,其中市场竞争规则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责任正在重塑市场竞争规则,对企业利益相关者负责的全面责任竞争时代正在取代过去的那种以价廉物美为法则的时代。责任正在重塑未来市场,这个市场将回报那些以正确的方式管理责任的企业和经济体。如以应对气候变化为例,在未来能给负责任企业带来至少5000亿美元的市场。因而,企业开发和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在解决关系和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甚至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的同时,如气候变化、节能减排、消费者权益、贫富差距、男女平等发展、生态资源、反腐败等,还能增强企业经济效益或竞争力,企业就增强了责任竞争力,企业就能赢得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市场(8)。
在责任竞争力实践中,如同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一样,社会责任不仅仅是对企业而言,而是对所有的组织而言,包括企业、各种社会组织,甚至政府等。责任竞争力不仅仅是对企业而言,而是可以对所有的组织都同样有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