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国际竞争力与国家责任竞争力

我国国际竞争力与国家责任竞争力

时间:2023-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际竞争力是在国内竞争力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概念。以上影响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不仅能客观地描述各国竞争力的实际结果,更重要的是确立了决定和影响各国国际竞争力的要素。对影响国际竞争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可以明确认识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实力及其制约因素,以利于进一步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20世纪末,随着国际经济格局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增强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再度成为国际经济学界所关注的焦点。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往对个别企业重点扶持的政策将不再适应新的发展要求;鼓励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提高竞争力,以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将是未来我们制定政策的出发点。

国际竞争力是在国内竞争力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概念。它是国际贸易不断发展的直接产物。从发展历史来看,国际竞争力概念的问世,不过20余年的时间,至今这一概念还很不成熟。对于什么是“国际竞争力”,学者们则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正如国际竞争力专家波特所说:对于企业,国际竞争力意味着采取全球战略而获得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对于许多国会议员,国际竞争力意味着国家有贸易顺差;对于一些经济学家,国际竞争力意味着依汇率调整的单位劳动的低成本。国际竞争力概念是与国内竞争力概念相对而言的。同时,国际竞争力还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关于国际竞争力的概念的定义就是如此。1986年,OECD将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定义为:“国家经济的竞争能力是建立在国内从事外贸的企业竞争能力之上的,但又远非国内企业竞争能力的简单累加或平均的结果。”1994年,OECD将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定义为一种创新能力。1998年,OECD将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定义为生产要素取得持续的高收益和高使用率的能力。

一些国内外学者对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分门别类的划分,具有代表性的分类方法是:狄昂照等人将国际竞争力分为商品竞争力、企业竞争力、行业竞争力与国家竞争力;焦瑾璞将国际竞争力分为宏观层次国家竞争力、中观层次产业竞争力与微观层次企业竞争力;1989年法滋玻将竞争力区分为虚假竞争力和真实竞争力,前者是指与低工资、汇率变化、补贴出口和高利润相联系的竞争力,后者是与技术进步、生产率提高相关的竞争力;1992年OECD将竞争力区分为宏观竞争力、微观竞争力和结构竞争力,宏观竞争力是指国家法规、教育、技术层次的竞争力,微观竞争力是与企业取得市场和增加利润相关的竞争力,结构竞争力是与技术基础设施、投资结构、生产类型、外部性等相关的竞争力;1995年莫夫卓基将竞争力分为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三个层次;1996年埃森登等人将结构竞争力称为系统竞争力,它由文化层次、宏观政策层次、产业政策层次和企业管理层次的系统性因素决定。此外,张金昌(2005)从多方面对竞争力进行分类,从竞争主体的角度,可以将竞争力分为国家竞争力、地区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区域利益共同体竞争力,从竞争对象的角度,可以将竞争力分为产品竞争力、价格竞争力、成本竞争力、生产率竞争力、规模竞争力、出口竞争力等,其中,企业竞争力又可进一步分为企业产品竞争力、企业价格竞争力、质量竞争力、技术竞争力、市场竞争力。

决定一国国际竞争力的因素涉及经济实力、科技水平、人文素质、政府政策等社会的各个层面,这就为剖析竞争力因素打开了多种研究视角。以上影响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不仅能客观地描述各国竞争力的实际结果,更重要的是确立了决定和影响各国国际竞争力的要素。对影响国际竞争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可以明确认识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实力及其制约因素,以利于进一步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物质基础设施、行政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资本拥有状况、国民受教育水平和科技基础设施是衡量要素投入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的物质基础设施整体水平依然偏低,难以支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企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在全球信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的这种明显落后状况已经并将继续严重制约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升级;而且我国目前人口众多,国家教育投资不足,现有教育体制在培养经济适用型人才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另外,我国科技人才质量偏低,而且人才分布也极不均衡,不仅与发达工业化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与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转轨国家相比也有一定差距。总体而言,我国高级要素尚缺乏,初级要素相对丰富。基础设施在四个要素中的国际竞争力的位次和分值均最低。2004年的分值为40.81分,仅相当于第1位美国的40%,第22位中国香港的66%。从经济发展来看,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也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在经济增长的初级阶段,自然资源是一国和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而在经济增长的中、高级阶段,自然资源的作用相对减少,生产要素中的高级要素如现代化的通信网络等的作用在逐渐增强,且日益成为一国和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在瑞士洛桑管理学院《世界竞争力年鉴(1998)》中,基础设施国际竞争力与国家和地区竞争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5,可见基础设施国际竞争力与国家和地区国际竞争力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

国内需求是提高竞争力的原动力,无论是本国公司,还是合资公司,对国内消费者的市场需求都极为敏感。消费需求的超前性和差异性会使本国的企业面临着创新压力。我国国内市场较大,具有一定的需求规模,并能在现有的产业组织结构下保障容纳一定数量的达到一定生产规模的企业。从目前的趋势来看,我国的市场需求条件正日趋合理,消费者由一味地盲目追求洋品牌,逐步变得理性并走向成熟。近几年来我国的需求层次逐渐拉开,但需求的增长主要来自国内中低收入阶层,对产品质量要求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这样并不有利于本国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质量。这就需要允许一些国外名牌进入国内市场,提供产品质量与服务的比较机会。这也说明政府采购政策在拉动需求升级和促进各类企业通过竞争提高产品及服务水平方面还存在问题。

相关和辅助性产业主要衡量一国支持主营企业运作和战略升级的供应方及辅助产业群的数量和质量。我国的相关产业与辅助产业发展比较落后,我国主营企业对供方数量的满意度提高显著,与此同时,对其质量的满意度却大大下降。从总体上讲,要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扎扎实实地突出主业,培育核心竞争力,就是壮大企业持续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发明专有技术的能力和创造先进营销手段的能力。主导产品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要避免一些具有潜在竞争优势的产业被外国公司控制,成为外国产业链上的附庸。

企业竞争力既是营销能力的表现,更是其技术和管理水平的结果。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整体国际竞争力逐步提高的同时,我国企业经济竞争力的水平却相对落后,即宏观经济形势优于微观经济状况。我国企业具有创新能力较强、高层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和产品设计水平较高等主要竞争优势;而主要竞争劣势是企业营销技能欠缺,对员工培训和向周边国家的销售重视程度不够。目前我国的企业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管理基础工作薄弱,缺乏抑制成本上升的有效措施;企业经营者素质差,不懂得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缺乏面向市场的经营理念;技术与产品创新不足,市场竞争力弱等。中国企业效益整体竞争力水平低,其主要原因一是我们的企业管理水平、技术等比较落后,二是企业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成本高、竞争力差,三是市场竞争意识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意识还不是太强。

我国所处的国内和国际环境比以往的时代都要宽松。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逐步走向市场经济,已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系,但也应看到我国宏观经济环境目前所发生的显著变化:“十二五”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同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物价上涨压力加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10)

自从1979年欧共体起诉我国出口的糖精钠倾销,揭开了各国对华反倾销的序幕以来,反倾销对中国出口企业的威胁越来越大。从1979年8月到2004年6月底,世界各国对华反倾销案件累计高达584起,影响了我国500多亿美元的出口。不仅如此,对华反倾销的涉案金额也越来越大,2003年的彩电案涉及5亿美元产品,木质卧室家具案则高达10亿美元。据世贸组织秘书处统计,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国际反倾销的最大受害者。2001年到2004年,中国遭遇的反倾销案件占国际反倾销案件总数的16.4%,与这一数字对比,2003年我国出口额仅占世界出口总额的5.9%。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师威尔·马丁认为,中国有70%的出口商品很容易受到反倾销措施的攻击,未来10—15年内将持续面临更为严重的威胁。

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反倾销的最大受害者,一个重要原因是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至今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欧盟、美国在反倾销调查中,坚持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按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标准选用替代国价格计算中国出口产品的正常价值,导致我国出口产品十分容易被裁决为倾销并被征收很高的反倾销税,这对我国出口企业很不利。最重要的是,不承认中国为市场经济国家的规定严重违背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是不公平的。中国与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上的争论由来已久。尽管中国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由于欧盟、美国等世界经济巨头出于自身贸易保护的动机一直未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市场经济地位(Market Economy Status,简称MES)是一个经济学上的名词,它表示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的状况。按照一个国家市场经济在全国经济中的重要性,以及国家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程度,一般可区分为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和非市场经济国家。此外,市场经济地位是反倾销调查确定倾销幅度时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争取国际贸易各国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将有利于中国外贸进出口的发展。所谓“市场经济地位”,实际上只是作为贸易救济措施之一的反倾销调查领域的专业性问题,与一国是否实行“市场经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现实情况是,美国已将中国市场经济问题复杂化。1999年11月,中美两国达成“入世”协议,协议规定中国“入世”后15年之内,WTO成员在反倾销调查中仍然可以将中国的企业视为非市场经济主体(12)。这项条款最终被带入中国“入世”法律文件中,以至造成今天被动的局面。欧盟东扩后,已上升为中国的第一贸易伙伴。虽然近年来欧中经贸关系迅速发展,但双方依然存在一些贸易摩擦,比如中国焦炭出口限制问题等。在许多问题上欧盟也希望通过“市场经济地位”这张牌,为自己赢得更多筹码。

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定位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中国的出口。根据加入WTO时的协议,中国在2015年之前都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非市场经济地位本身带有极强的歧视性色彩,其最不公正之处在于,一旦该国被确认为非市场经济国家,那么该国产品的价格也就被认为是扭曲的,就要选择替代国来作价格比较。因此,当中国被认定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发起反倾销的国家就可以主观地选取第三国作为替代,用替代国市场上同类产品的价格来进行比较。如1999年欧盟在对我国彩电反倾销案中,用新加坡作为替代国来计算中国彩电生产成本,由于新加坡劳动力成本是中国的20倍,使得所谓的倾销指控最终成立。不难看出,使用这种带有随意性、不公平的替代国计算方法,中国企业在国外的反倾销应诉中很难获胜。据中国商务部提供的数据,过去2年间欧盟和美国共对中国出口产品提起了96起反倾销诉讼。美国对进口自中国的纺织品、彩电,以及目前的木质卧室家具都征收了反倾销税,而这些产品的出口占2003年中国出口总额的近1/5,所以说,加入WTO后,促使欧盟、美国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乃当务之急。目前,全球每7个反倾销案中就有一个是针对中国的。只有过了欧盟、美国这一关,中国商品才能少遭受反倾销调查之苦。在国际反倾销措施日益强化的背景下,市场经济地位的取得,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多数反倾销失利,都直接与“市场经济地位”有关。中国不被承认这个地位,就会使中国企业在应诉反倾销时遇到不公正待遇。中国出口产品面临日益严重的反倾销威胁,而获得市场经济地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争取WTO成员承认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是符合国家利益的。2004年9月4日,东盟10国正式对外宣布,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这是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首次获得世界区域性经济组织的承认,标志着我国的“入世”之路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13)。长期以来,市场经济地位一直是中国出口企业在应对反倾销诉讼时的软肋,获得世界各国对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承认将有助于中国出口产品摆脱在国际反倾销中的不利地位。中国加入WTO十年以来,共遭受国外贸易救济调查602起,合计金额389.8亿美元。2012年,21个国家对中国产品发起77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27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6%和369%。其中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金额高达204亿美元。2013年全年共有19个国家地区对我国发起了贸易救济调查,总共有92起,比2012年增长了17.9%。从发起的案件数来看,增长较快。其中,反倾销调查有71起,反补贴调查有14起,保障措施有7起。除此之外,美国还对我国发起了“337”调查(14)19起,比2012年的18起增加了1起(见图3-5)。除了发达经济体立案增幅继续大幅度上升以外,新兴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立案也呈增长趋势。

图3-5 2013年国外对华贸易救济调查数量及比重

资料来源: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http://www.cacs.gov.cn/cacs/newlmzt/myjj.aspx?navid=C01。

以WTO公布的数据为准,中国将连续18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8年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中国仍然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近年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一些国家经济复苏步伐缓慢,自由贸易理念弱化,贸易保护主义明显升温。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外贸出口市场布局还不够均衡,出口产品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品的竞争都不同程度地加剧,容易引发贸易摩擦。在经济复苏乏力的情况下,一些国家为抢占市场、提高产业竞争力,频繁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摩擦有增无减。近4年国外对华贸易救济调查呈现出涉案金额大、多种救济措施并用、贸易问题政治化等新特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第15条的规定,2016年我国自然成为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国外对华反倾销可能会减少,但贸易保护主义、贸易摩擦仍然是影响我国出口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国家责任竞争力是从国家层面建立以社会责任为内核的竞争力,通过政策驱动、商业行为和公民社会三个推动力相互影响、共同作用,最终提升国家竞争力。责任竞争力以企业社会责任为核心思想,以扩大对区域市场、国内市场以及国际市场的影响。国家责任竞争力框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政策制定者、商业行为以及社会推动力如何致力于建立一个具有包容性的、公平的、低碳的经济。责任竞争力意味着政府制定强有力的目标鼓励企业取得更好的财务和非财务绩效,而企业以具体的行动来支持。同时,社会组织为企业提供了与利益相关者互动的新机会,它们帮助传播知识,教育消费者,提供可以信赖的第三方保证和认证。

责任竞争力指数(RCI),由AccountAbility与巴西商学院卡布拉尔皇家基金会(Fundacao Dom Cabral)联合设计,同时得到众多国际上竞争力研究专家的许多建议和意见。责任竞争力指数旨在为各国在促进负责任的商业行为方面作出的努力,提供一种强有力的分析工具。2007年的指数显示了108个国家的表现,这108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占全球的96%,区域覆盖5个大洲。这是目前世界上对负责任的商业行为进行的最大的系统性评估。责任竞争力指数使用的21项指标分别来自13个独立的信息来源。每项指标考察的是,在建立竞争力的策略时,哪些国家明确考虑到其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与责任竞争力相关的国际数据集有600个以上,范围涉及从每单位GDP能源使用量,到商业网络密度,到公司里员工最高收入与较低收入之间的差距。责任竞争力指数指标分为3个次级指数,每个包含7项指标。这3个次级指数分别为政策驱动、商业行为和社会推动力(见图3-6)。AccountAbility在RCI中使用6个甄选标准。这些指标必须:(一)与被普遍接受的负责任的企业行为模式相关;(二)通过既定的理论或经验性的证据可以进行解释;(三)彼此之间的独立性和互补性并存;(四)可靠信息来源的公开可用性,使用有力和透明的方法;(五)指标必须适用于广阔的地理范围内,并定期制定;(六)指标应该反应灵敏,并且能够获取真实的国家表现。AccountAbility确定了21项符合这些标准的指标。这些指标是从种类繁多的来源中获得的,并且把实际表现的硬性统计与公众或专家意见的软性调查相结合。

图3-6 责任竞争力指数指标中的三个次级指数

资料来源:AccountAbility、《WTO经济导刊》:《国家责任竞争力(2007)——在全球市场上提升可持续的重要性》,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第27页。

注:

* 商业行为:7项应用治理、社会与环境良好做法、行为准则和管理体系的公司级措施;

* 政策驱动:7项公共政策力量和“软实力”措施,它们支持企业责任行为;

* 社会推动力:7项更广泛的社会与政治环境的措施,它们使企业、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能够建立有效的合作,重塑市场。

最重要的是,每个数据流都来自权威的第三方信息源,信息源的范围从国际透明组织到世界银行学院,到世界经济论坛(WEF)。三个领域中的每一个领域都把客观数据和民意调查结果结合起来。只有通过参与的企业、灵活的公共政策和一个充满活力的公民社会的联合作用才能取得负责任的成功企业行为。因此,RCI2007非常重视反映混合推动因素作用的措施。这些措施涉及企业的策略与做法,以及公共政策、公民社会、劳动积极性和参与性。当然,这些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会因国家而异,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这就需要一个可以兼顾国家需求、能力和发展水平的动态指数。根据责任竞争力中的三个次指数,可以归纳出责任竞争力的推进因素,如图3-7所示。

图3-7 责任竞争力推动因素

资料来源:AccountAbility、《WTO经济导刊》:《国家责任竞争力(2007)——在全球市场上提升可持续的重要性》,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1页。

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 Group)对2050年世界经济走势的一个预测(15),其中:巴西将于2025年取代意大利的经济位置,并于2031年超越法国;俄罗斯将于2027年超过英国,2028年超越德国;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中国可能会在2041年超过美国从而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印度可能在2032年超过日本;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简称BRICS,由这五个国家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拼写而成)的经济力量联合起来将有望强于原由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和美国所组成的G6经济体。然而,这些国家在迈向繁荣之路的途中将面临环境与社会的巨大挑战。在BRICS国家中,南非和印度在商业活动中处于领先地位,而南非和巴西在政策驱动方面表现较佳。中国和俄罗斯在社会推动要素方面的表现明显偏弱,而南非在这方面的领先地位则非常显著。BRICS国家在2007年责任竞争力指数中表现,如表3-1所示。

表3-1 BRICS国家在2007年责任竞争力指数中表现

资料来源:AccountAbility、《WTO经济导刊》:《国家责任竞争力(2007)——在全球市场上提升可持续的重要性》,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第13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