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经济转型背景下温州制造业的现状及转型升级

在经济转型背景下温州制造业的现状及转型升级

时间:2023-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是2013年三季度温州制造业增长较快的重要原因之一。前三季度,温州市新增省级科技型企业98家,同比增长10.1%,目前全市省级科技型企业总数已达879家。沿海产业带建设,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全省经济布局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温州市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载体。

作为市场经济的先发地区,温州在全国一直都是一个典范。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用自己坚韧不拔的意志在寻找自己的发展路径。近年来温州发展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国内外诸多因素的变化,使得靠低成本、低市价、低利润生存的温州民营制造企业承受巨大的困难。如何破解这一困局?要自觉运用经济增速回落的倒逼机制,毫不动摇地推进转型升级,面对高成本期的到来,着力用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和产品的业绩来化解高成本的约束。

受经济转型的持续影响,与中国宏观经济走势一样,温州制造业受到冲击,2005—2007年连续3年第二产业增加值以13%以上增速高速增长,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下降到6.2%,2009年经济复苏,第二产业增加值上升到6.5%,2010—2011年连续2年高速增长,增长率分别为12.1%、10.3%,2012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回落到6.0%(见图7-3)。这说明今后温州制造业发展进入中低速增长阶段,这将成为温州工业增长的新常态。

图7-3 2005—2012年温州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及增长率

资料来源:2005—2012年《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年第一季度至第三季度,第二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分别为6.7%、6.3%、7.2%(见图7-4),第三季度第二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明显高于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2013年前三季度统计数据显示,温州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取得初步成效。这是2013年三季度温州制造业增长较快的重要原因之一。

图7-4 温州2013年一季度至三季度第二产业增加值及增长率

资料来源:根据温州统计局网进度数据计算,http://www.wzstats.gov.cn/home.jsp。

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前三季度,温州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63.72亿元,同比增长4.4%,增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0.66%,同比提高0.35个百分点。

2.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突破2012年全年水平。前三季度,温州市实现专利申请量26084件,同比增长53.3%,为2012年全年申请量的107.9%;实现专利授权量17901件,同比增长57.7%,为2012年全年授权量的103.7%。

3.工业新产品产值率快速提升。前三季度,温州市实现工业新产品产值487.32亿元,同比增长45.6%,增幅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高出42.4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为15.5%,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

4.省级科技型企业继续增加。前三季度,温州市新增省级科技型企业98家,同比增长10.1%,目前全市省级科技型企业总数已达879家(19)

企业家信心指数,是根据企业家对企业外部市场经济环境与宏观政策的认识、看法、判断与预期而编制的指数,用以综合描述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感受与信心,反映了投资需求的未来走势。企业家信心明显增强,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信心判断与预期的企业家信心指数连续4个季度保持回升态势。温州市出台助企强工十条新政,召开第二次全市振兴实体经济大会、第二次浙江银行业服务温州实体经济会议、网络经济发展大会等,不断掀起实体经济发展热潮,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94亿元,增长4.7%,从全省末位升至第6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1.7%,比全省平均高9.3个百分点。企业家信心指数和企业景气指数均大于100,说明温州经济已走出低谷,正在摆脱困境。

表7-2 2012年第四季度至2013年第三季度温州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

资料来源:温州市统计局网站,http://www.wzstats.gov.cn/tblshow.asp?tblname。

产业集群是在企业地理集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更高竞争力的区域内经济组织模式。产业集群主要通过促进企业衍生和最大限度地组织区域内资源要素获取正面市场竞争力,而且通过简化市场交易对象的办法,在外部由单纯的一个产业集群来直接面对市场,杜绝了市场失灵或市场低效率,由此从反面获取市场竞争力(20)。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专业化分工产业的报酬递增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分工的深化促进了企业的发展,而企业为了减少交易成本,增加报酬递增,就越来越多地集聚在一个地区,从而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产业集群以其企业规模、降低成本、协作创新的功能,通过纵向专业化分工和横向经济协作,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了交易费用,促进了分工的发展(21)。产业聚集提高了资本、财富和劳动力的运行密度,使企业、家庭和公用事业走向集中,形成积极的溢出效应,其中最重要的是信息、知识和技术的溢出与共享(22)。中国已经进入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密切关联的阶段,而且这种关联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加强(23)。在缺乏资源禀赋、技术积累以及外部要素大量进入的条件下,一个地区也有可能生成产业集群(24)。产业集群的区位、资源共享等特征使群体内企业获得市场优势、创新优势,形成集群的特色和竞争优势。这种具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企业空间聚集,形成本地化的产业氛围和产业综合竞争力,这是其他区域很难模仿的,这些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往往具有乘数效应,是地区经济持续强劲增长的源泉(25)。特色产业集群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与其他集群争夺资源和控制市场的能力、特定的资源与制度背景两方面,只有同时具备强大的市场控制能力、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能力、丰富的组织资源和良好的制度背景的特色产业集群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发展、壮大(26)

产业集群是温州区域经济发展最大的特色优势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集聚现象开始,经过20多年的发展,温州形成了鞋革、服装、工业电气、汽摩配、泵阀、印刷、眼镜、打火机等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区域块状经济,它们建立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具有“小商品大市场”“小资本大集聚”“小企业大协作”的效应特征。在新形势下,加快区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对于提升产业组织化水平,培育竞争优势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沿海产业带建设,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全省经济布局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温州市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载体。从战略角度看,必须把沿海产业带作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和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引擎进行规划建设。加快推进围涂造地工程,拓展新的发展空间。重点在瓯江口区域规划建设超过200平方千米的发展新平台,培育新的产业集聚区,打造新的城区。加强战略谋划,优化产业布局。在沿海产业带建设中,按照高水平开发、高强度投入、高密度产出的要求规划建设好民科基地、大小门岛临港产业基地等各类园区,整合提升重点工业园区和一批乡镇工业功能区,使之成为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区。制订园区产业集群培育和布局规划,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好、对区域发展带动性强的先进制造业、海洋产业等项目,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强化产业功能配套,规划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包括商务区、总部基地、科技创意园、物流园区等,有条件的地方都要加快规划建设。

近几年来,温州鞋革、服装、电气等区域块状经济呈现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之势,开始步入集群成熟阶段。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实施服装、电气、汽摩配、泵阀、合成革、船舶、风电装备等十大行业的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努力做强做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代产业集群,培育产业主导企业。实施工业“百龙计划”,培育百家以上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和一批上市公司,发挥其品牌辐射、技术示范、信息扩散和营销网络等方面的核心带动作用。实施“龙头整合”,引导行业龙头企业以技术、资本、品牌等为纽带,将关联配套的中小企业纳入其产业链;鼓励“强强联合”,实现大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快速提升企业规模实力;推动“内联外合”,引导上规模的重点企业与国内外大型企业进行多方位的合资合作,并积极收购海外研发机构、营销网络;推进虚拟经营,引导大企业大集团突破土地等要素的瓶颈制约,推动产业链重心从加工制造向研发设计和市场营销两端延伸。

大力培育千家以上的科技型、成长型中小企业,发挥其“专、精、特、新”优势,示范带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完善产业链。重点扶持行业龙头企业加强核心产品研发和一、二级零部件生产,强化产业链上下游的延伸和整合,全面提升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特别是温州市低压电器、汽配、泵阀、制鞋、船舶制造等特色优势产业正加快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巩固和发展好这一良好的势头。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培育竞争优势产业链向区域外和国外延伸,实现与国际供应链对接合作或嵌入国际价值链,是区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的重要标志。在国际供应链深化调整的背景下,企业要在国际竞争合作中获得优势地位,关键是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此,必须重点实施专利化战略、标准化战略和自主品牌战略等三大战略。

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商有机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内企业由贴牌加工(OEM)向自主设计(ODM)转型。支持企业在关键技术、关键工艺上进行技术创新合作,构建企业间技术转让交易平台,实现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效应。加快科技孵化器、留学生创业园等区域创新载体建设。实施标准化战略。引导和支持企业以发明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主动参与制定(修订)行业标准、国家标准,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研究和制定(修订)国际标准,积极抢占技术领域的制高点,努力掌握市场的主动权,依靠标准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盈利空间。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进行生产。实施自主品牌战略。充分发挥现有的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行业标志名牌(企业名牌群体)、国家级生产基地(产业品牌群体),以及初步形成的“温州名购”(区域品牌)等三个层次的品牌群体在促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中的重要基础作用,加强品牌建设,努力创建国际知名品牌,提高产品自主品牌(OBM)的比率。充分发挥品牌这一企业核心资源的纽带作用,实施虚拟经营,发挥品牌的资源整合功能,将产业链向区域外甚至国外延伸,整合国内外要素资源,助长企业快速扩张发展。加强与国际知名品牌企业的高层次合作和交流,依托国际品牌企业的技术、管理模式和市场影响力,提升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

温州产业集群演进一直与营销网络建设相生相伴。经过30年的发展,温州已经形成了多层次的营销网络:一是以445个专业市场为主体的本地营销网络,二是由500多个上规模专业市场、40多万个销售公司和销售网点构成的国内营销网络,三是以华侨为纽带、以侨贸为主要途径初步形成的国际营销网络。营销虽然属于价值链的中端环节,但又是分享丰厚利润的控制性环节。加速推动营销网络转型提升,强化供应链控制能力,是促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

表7-3数据显示,过去30年对推动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未来仍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改革开放”,企业对其过去作用的评价值为4.65,同时91.9%的企业认为其未来作用“不变”或“上升”。另外一个因素是“资本投入”,企业对其过去作用的评价值为4.36,同时78.4%的企业认为其未来作用“不变”或“上升”。“自然资源利用”和“劳动力投入”过去30年对推动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其未来的贡献将呈下降趋势,企业家对其过去作用的评价值分别为4.18和3.94,认为其未来作用“下降”的比重分别为37.1%和45.4%,均超过认为“上升”的比重。“企业家精神”和“创新”,这两个因素评价值分别为4.17和3.66,排在8个选项的第5位和第6位,但是有85%和92.6%左右的企业认为,这两个因素未来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将“上升”,明显高于其他选项。“产业转型升级”评价值为3.22,排名最后,但有92.2%企业认为这个因素未来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将“上升”,这表明,大多数企业认识到,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新的动力,其中,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尤其重要。调查表明,大多数企业认识到,温州经济过去30年以低成本优势取胜的发展模式难以持续,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挑战,发展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创新不足等弊端日益突出,过去30年对温州经济发展发挥过重要支撑作用的因素已经发生变化,未来的经济发展需要新方向和新动力,即深化改革开放,加强创新,使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转变为创新。

表7-3 有关因素对推进温州经济发展的作用

注:表中第2至6列的数据为选择相应答案的比重,第7列为以5分制计算(非常大=5,比较大=4,一般=3,比较小=2,非常小=1)所得到的平均值。分值越大表示该因素对推动温州经济发展的作用越大。

对于“产业转型升级影响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73.1%的企业表示同意(包括“同意”和“非常同意”,下同)。调查同时发现,同意“产业转型升级主要由企业主导”的比重(39.8%)明显高于同意“产业转型升级主要由政府主导”的比重(26.8%),这表明更多的企业意识到企业自身在发展模式转变中要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而不要被动等待。调查还发现,对于“产业转型升级是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的说法,同意的高达85.3%,这表明大多数企业认识到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突出政府主导力,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力量,同时,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力量,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产业转型升级必须坚持“温州模式”,政府要善于把握“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时、度、效,努力当好有限、有为、有效政府,不扮演“全能者”角色(见表7-4)。

表7-4 对温州产业转型升级的认同程度

注:表中第2至6列的数据为选择相应答案的比重,第7列为以5分制计算(非常大=5,比较大=4,一般=3,比较小=2,非常小=1)所得到的平均值。分值越大表示该因素对推动温州经济发展的作用越大。

温州合成革行业转型升级的努力由来已久。该行业在集体升级和个体突围方面,都创出了转型升级“新样本”。比如,宏得利、长丰、金大利、新大力等企业,或开发水性聚氨酯,或改进生产线,从不同角度发力实现环保,是典型的个体突围;落户苍南龙港新城开发区的5家合成革企业和1家“三废”治理企业,联手打造的三废综合治理非常“5+1”模式,导入了循环经济理念,则属于集体升级。

1.个体突围:不同角度发力

2010年6月,温州宏得利树脂有限公司牵手世界500强企业美国陶氏集团,共同开发水性聚氨酯生产项目。水性聚氨酯就是用水替代有毒化学溶剂来制造聚氨酯,其本身就是绿色环保产品,因此在合成革生产过程中有效解决了传统合成革行业的污染难题。据了解,该项技术目前中试已成功,合成革业界人士坦言,如果技术成熟推广后,合成革行业以后就没有“污染治理”的说法了。

长丰公司2011年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立合作关系,成功研发出水性聚氨酯人造革贝斯,经干法贴面后,成为环保型的绿色人造革。该产品于2012年1月份通过浙江省级工业新产品鉴定,被确认为省级工业新产品。4月,产品又获国家专利,且批量生产后通过国际权威检测,不含DMF。该公司是世界500强宜家集团的长期供应商,成为合成革行业转型升级的新典范。

浙江金大利皮革有限公司,调整废气回收系统的风量和风压,通过对各排风口的风压大小进行反复测算和探索,使DMF废气主要散发点形成一个合理的负压,废气得以高效地回收处理。该公司通过封闭生产线,净化车间空气,大大提高回收率,废水经过处理则全部再利用。这种做法经商会推广后,惠及了全行业。

温州新大力革业有限公司则设计了新的脱氨塔,新塔比原来老脱氨塔高度增加了4米,塔径从1米增到1.2米,并在塔外又增加三台冷凝设备。新塔投入运行后,塔顶水出水温度降到30℃左右,出水中二甲胺和COD等含量符合排放标准,若回收后用到生产线一年可节省水费20万元。

合成革转型升级,每一个细节都要体现节能、环保、降耗,这是一种必备的理念。许多企业针对合成革生产环节上的不同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改造和升级,最终可以推动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亮点多了自然形成新的局面。

2.集体升级:上演非常“5+1”

当个别合成革企业在转型升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时,一些达成升级共识的合成革企业,在龙港芦蒲打造出产业升级非常“5+1”模式。落户在龙港新城芦蒲合成革工业示范区的5家企业,即浙江天牛实业有限公司、浙江华意合成革有限公司、浙江奥鹏合成革有限公司、浙江宏茂皮业有限公司及温州康博合成革有限公司,各出资1800万元,共同投资建设了“三废”集中处理企业——温州金洁环保实业有限公司。

5家企业均为苍南县招商引资项目引进,产品同为PU合成革,针对污染源性质相同、地理位置相邻和目前“三废”治理难度等特点,共同筹资构建金洁环保,进行统一“三废”治理。筹建环保公司做集中治理项目,目的就是要实现环保、节能和降耗。每家合成革企业如果各自构建污水处理、DMF回收及一系列配套设施要花费约2000万元,现在组建“5+1”模式,每家企业直接节约200万元;同时,“三废”处理由5处变为1处,降低了污染治理的难度,人力和能源资源也相应降低,也给环保部门的监管带来极大便利。经过一年时间运行,在煤耗、水、电、人工及其他综合成本方面,相比单独处理降低能耗和成本超过20%。

综合治理“5+1”模式,关键在于不但实现了废水、污水的集中控制,还大大减少了废水对环境的污染,不仅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同时还增加了企业的社会环境效益。因为符合苍南临港产业基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定位、高能效管理的要求,2012年8月,金洁环保被龙港新城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评为“环保标兵”,后又获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颁发的“科技创新奖”。

2013年12月19日,奔腾激光(温州)有限公司在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奠基仪式,开工建设生产基地。据介绍,该生产基地项目总占地面积达10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总投资为5亿元,建成投产后将实现激光设备加工产值20亿元,成为我国最大的激光设备生产基地。

为了响应科技部在温州建设国家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打造世界级激光产业研发与生产应用基地的号召,世界著名的激光公司意大利EL.EN集团和武汉楚天激光集团共同投资设立奔腾激光(温州)有限公司,落户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该公司作为中国(温州)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第一个引进的国内行业龙头企业,主要生产高功率激光切割焊接设备、激光服装皮革雕花设备等,是中国激光加工设备制造的重点企业,中国激光切割机出口量最大的企业,中国航天和中国高铁制造的骨干配套企业。

开工兴建的一期工程项目占地25亩,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研发大楼、生产车间和动力生活配套设施三大部分,主要针对高功率激光切割、焊接及熔覆等激光加工系统项目进行研发与投产,预计2015年正式投入生产,年产值达5000万元。

温州激光巧借外力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对温州市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温州产业转型升级有标杆作用。由于奔腾激光拥有国际化的人才队伍、技术、市场及品牌背景,该公司在激光行业具有很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将会推动集群的后续招商引资工作。基地建成后将为温州及周边地区提供众多的岗位和就业机会。未来几年该集团还会将旗下的激光医疗和激光创意文化的产业引至温州,并带动产业链上相关优质企业落户温州。据悉,温州激光与光电产业集群被科技部认定为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成为浙江省唯一入选的集群。

一般情况下,区域内的企业数量越多,越能说明当地经济有活力,但平阳县政府却反其道而行之,引导、鼓励和支持电镀、制革、造纸、印染四大行业企业进行了重组整合,四大行业因此减少了119家企业(见图7-5)。进行重组整合的这四大行业多为“低、小、散”企业。在通常情况下,再小的企业也可获政府部门的鼓励、支持,但近年经济形势不佳,多数“低、小、散”企业生存发展举步维艰,且又遭遇用地紧张、环保压力,因此平阳县政府以重组整合、大幅减少企业数量之策应对。这种发展策略在给这四大行业企业带来集聚发展效应、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同时,还大大缓解了平阳的用地紧张、环保压力,可谓“一减三得”。

图7-5 平阳四大行业重组整合

资料来源:王木正:《平阳四大行业“一减三得”,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温州商报》2013年12月4日。

1.四大行业企业“低、小、散”,发展经济同时带来巨大压力

平阳县的电镀、制革、造纸、印染四大行业,或为平阳的支柱产业之一,如制革;或为平阳其他支柱产业的配套产业,为其他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如电镀、印染。

平阳制革行业企业主要集中在水头、腾蛟一带,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2001年,水头获得“中国皮都”的称号,2003年,平阳大小制革企业发展到1300多家,年加工猪皮革1亿多标准张,年总产值40多亿元,皮革及相关产业税收近4亿元,成为当地举足轻重的产业。平阳电镀行业则是随着礼品产业、机械产业等各产业的蓬勃发展而兴起,主要集中在昆阳一带。如今,礼品、机械、金融机具等产业已成平阳主要支柱产业,而这些行业不可或缺的电镀行业大大小小的企业、作坊也遍地开花。

印染行业的发展则与平阳包装、无纺布、花边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是这些产业链上的重要配套。造纸行业企业虽然不多,但也是此前平阳的重要产业之一。高端纸品曾为平阳带来了知名度,但它们在帮助平阳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当地环保、用地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水头获得“皮都”称号的前6年,鳌江便已成“死水”,污染触目惊心,基本丧失水体功能。同样,电镀、印染、造纸行业的污染也日益凸显,一条条河流变黑变臭。同时多家企业为了做大做强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抵抗当前经济形势压力,近年来一直有强烈的用地需求,这让已为其他行业企业发展用地绞尽脑汁的当地政府颇为头疼。

此前,平阳县有关部门也曾对这四大行业进行过多番整治,1300多家制革企业几经整治关闭至57家,电镀行业、印染行业、造纸行业也被多番整治,但企业的发展、环保压力、用地紧张这三大难题并未消除。

2.企业大幅减量,“一减三得”效果已现

通过重组整合,电镀行业原有95家企业,除6家保持不变外,其余89家企业重组成30家,行业企业总数减少了59家;制革行业经过多次整顿重组而成的57家企业,2013年再次重组为12家企业,企业数量减少了45家;印染行业12家企业整合重组为4家,减了8家;造纸行业9家企业整合重组为2家,减少了7家。原先“低、小、散”的这些行业企业重组整合后,新企业在更好调配利用这些企业原资源的同时,也因行业企业数量的减少而减少了行业无序竞争的情形,因而能比原先更有效率和效益,形成集聚发展效应。因重组整合后的企业数量比原先大为减少,企业用地需求也比原先大为降低。平阳县已有和新建的工业园区,比较轻松地满足了这些企业入园的需求,如电镀行业89家重组整合的30家企业,分两批就可入驻平阳滨海新区的电镀园区,造纸行业企业从9家重组为2家后,只需要100亩用地就能满足。整合重组后行业企业腾出了不少企业用地,又可供政府有关部门进行统筹利用,供当地“退二进三”或满足其他行业企业用地需求。

同时,因为重组整合后企业实力增强且形成集聚发展,企业有能力也比以往“低、小、散”时更方便进行环保投入,如电镀企业统一入驻电镀园区,企业就可共同投入共同分享园区内的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集中供热、废水收集管网等配套设施,原先让平阳非常棘手的环保问题也将得以缓解甚至解决。

3.四大行业“新生”

四大行业整合重组,在大幅减少企业数量的同时,也推动着原从业者和整合重组后的新企业转型升级,平阳县经济和信息化局企业科负责人说,从企业本身和平阳目前产业发展规划给它们提供的商机来说,这四大行业企业可谓获得了“新生”。

经过整合重组,更多原制革企业的从业者纷纷转型进入由制革衍生的其他产业,如今,平阳皮带、皮具、宠物用品等生产企业已增加至400多家,年产值可以达到40多亿元,不少企业已走上品牌经营之路。因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整合重组后的这12家企业,将在产业链上发挥更大作用并获得更好效益,但因本地逐渐不具备成本优势,未来制革业将可能完全淡出平阳,皮带、皮具、宠物用品等产业形成“原材料生产在外,品牌在内”的局面。因机械机电、皮革、塑包等行业受到大力扶持转型升级,电镀、印染、造纸这三大基本为其他产业配套的行业企业,则也将“水涨船高”。企业科负责人说,经过重组整合做大做强,且缓解了用地紧张和环保压力的这些企业,在推动机械机电、皮革、塑包等行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将因自身竞争力的提高而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

温州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提出,要把发展网络经济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一号新产业”来抓,制定促进网络经济发展的政策,推动网络经济大发展。之后,温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温州市促进网络经济发展扶持办法(试行)》。针对租赁办公场地的网络经济小微企业,专门出台租金补助政策,对在温州注册纳税的网络经济成长型企业的新增实缴纳税款地方留成部分,实行“三免两减半”的奖励,鼓励实业主体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扶持金融电子商务企业,鼓励网络经济企业向园区集聚,对利用闲置工业厂房从事网络经济经营活动的,实行土地收益金和土地出让金的优惠,加大对网络经济集聚区财税优惠扶持力度。为推进网络经济快速发展,温州市将开展网络经济十大领军企业、十大知名网站和十大领军人物的评选等活动,树立网络经济典范,打造网络经济大军。在政府的引导下,温州网络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电商换市”初见成效。温州市商务局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1—7月,温州市实现网络零售额191.4亿元,超过2012年总额186.7亿元,在全省仅次于杭州、金华,位居全省第三。可见,以轻工产品为主的温州,发展网络经济有着坚实的基础。

1.温州鞋占淘宝一半销量

网络的无穷魅力吸引着消费者,同时也吸引着各类企业。2012年,全市电商交易额达5000亿元,年增长率在60%左右。传统企业纷纷“触网”,线上线下销售双向融合,打开市场营销的另一扇大门。

2012年,温州的电子商务用户已达到1.6万家,其中个人1万家,企业6000家。据统计,2012年温州鞋类电商交易量占淘宝总交易量近50%。2012年1—7月,奥康电子商务销售额2.14亿元,同比增长172%,全年达6亿元;红蜻蜓电商销售额0.82亿元,同比增长109%,全年达2.8亿元。据浙江省商务厅电子商务处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1—2月,温州市实现网络零售额75.42亿元,占全省网络零售总额的9.93%,位居全省第四(次于杭州、嘉兴、金华),同比增长70.78%。居民网络消费额达62.21亿元,位居全省第三(次于杭州、宁波),同比增长40.18%,实现网络零售顺差13.21亿元。近年来,温州每年都递交出较为优异的网络经济“成绩单”。2011年以来,温州市网络零售额每年保持95%以上的增长速度。温州的网络经济大军不断扩容。据市商务局、市工商局等部门的统计数据,目前全市约40%的企业已应用电子商务,涉及互联网业务的市场主体达4.4万家,其中电商企业2.8万家,约50万人从事与互联网相关的工作。温州发展电子商务的政策环境、配套支撑体系、基础设施和交易保障设施等都在不断优化。

服装、制笔、礼品、五金洁具等温州传统特色企业纷纷开始涉足电子商务。另外,有关母婴用品类目,温州“特宝贝”品牌的销售排名成为浙江第一。“绿森”是国内最早兴起销售电子数码产品的企业,年销售超过3亿元。网络销售具有集聚优势,温州企业目前还是需要依托天猫、京东等第三方交易平台开展电商活动。事实上,长期依托第三方平台很难做强做大,只有建立本地化电商平台,才能掌握网络市场的游戏规则。

2.制定电商发展长期战略

温州以生产轻工产品为主,很适合发展电子商务。温州国技互联董事长金欧阳分析,温州企业或个人所有的淘宝皇冠店和天猫店共有1500家左右,主要销售鞋服、箱包、卫浴、礼品等轻工产品。随着电商发展的日益成熟,网络渠道已经成为企业公开的竞争手段。很多小微企业把电商看成销售的捷径,把次品、库存等商品通过网络渠道销售出去。殊不知这样的行为反而破坏了企业的网络美誉度,制约了企业电商的发展。

电子商务是极具增长潜力的新产业,2014年温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培育网络经济“一号新产业”,推进电子商务向各领域拓展,网络零售额突破500亿元。“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是增强城市竞争优势的新途径,发挥好电子商务这项工具,能在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结构和带动就业等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利用电子商务还能突破城市地理空间和自然资源的限制,提高城市的经济影响力和辐射力,降低物质资源和能源消耗。”温州市商务局副局长潘平平说,下一步将在促进传统企业转型提升、引进电商龙头企业、发展跨境电商、打造区域性(行业性)电商集聚群、培育网络大军等方面作重点部署,力争到2017年,全市电子商务产业体系格局基本形成。

3.大宗交易平台领先全国

2014年3月20日,国家商务部、财政部等八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同意东莞市等30个城市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的通知》,温州市榜上有名,本次浙江省入选的城市还有台州市、义乌市。温州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具有产业集群优势、温州人网络优势、信息基础设施优势、金融综合改革和政策优势。

但在温州没办法再创造一个像阿里巴巴一样的电商企业,因为没有技术和高度集中的人才。这句话是温州业内人士最中肯的评价。然而,温州却有自己的一颗“新星”——温州不锈钢电子交易中心,仅用2年时间,年交易额就达到500亿元,是温州市唯一一家获得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经营资格的交易场所,同时也是国内最大的大宗货物交易中心。

该不锈钢中心开创了大宗商品网上交易B2B的先河。龙湾作为全国不锈钢无缝管材基地,共有不锈钢生产企业近300家。2011年4月,青山控股集团牵头建立了不锈钢电子交易中心。之后,几乎所有不锈钢生产企业都加入了交易中心。目前,不锈钢原材料交易都是通过交易中心发布的数据来定价,影响力逐步辐射到全国。大宗货物交易平台在国内属于相对的空白。不锈钢交易中心的快速崛起,让温州看到了新的发展路子。就如“嘉兴指数”一样,在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充分发挥了定价的话语权。温州有特色产业阀门、皮革、塑料制品等,这些产业都可以依托不锈钢交易平台,再造一个新的辉煌。

————————————————————

(1) 殷格非、管竹笋:《产业责任竞争力:塑造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新路径》,《WTO经济导刊》2010年第9期。

(2) 李健:《关于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3) 商务部综合司:《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3年春季)》,http://www.mofcom.gov.cn/。

(4) 黎友焕、陈小平:《ISO26000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http://www.chinaiso 26000.com/?p=2396。

(5) 黄群慧:《倒逼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人民日报》2014年1月8日。

(6) 金碚、刘戒骄:《再工业化,科技创新是依托》,《人民日报》2014年1月8日。

(7) 李健:《跨国公司投资战略调整对我国产业升级的影响》,《江汉论坛》2008年第12期。

(8) 杨静、巫蓉、吴华:《论后雁行时代的新雁阵模式——正确定位中国在东亚经济中的位置》,《对外经贸实务》2005年第9期。

(9) 赵春明:《跨国公司与国际直接投资》,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第62页。

(10) 郭焱、周雷、郭彬:《跨国公司管理理论与案例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版,第74页。

(11) 樊增强:《跨国公司技术扩散的溢出效应分析》,《中国经济评论》2002年第6期。

(12) Caves,R.E.,“Multinational Firms,Competi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Host-country Markets”,Economics,Vol.41,1974.

(13) De Mcllo,“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Growth:A Selective Survey”,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Vol.34,No.1,1997,pp.1-34.

(14) Stigliz,E.Joseph,“Towards a New Paradigm for Development:Strategies,Policies,and Processes”,Prebisch Lecture,October 19,1998.

(15) Aitken Brian,Ann Harrion,“Do Domestic Firms Benefit from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89,No.3,1999,pp.605-618.

(16) Borcnzstcin,Eduardo,Jose De Gregorio and Jong-Wha Lee,“Do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ffect 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45,1998.

(17) Markusen James,Anthony Venables,“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s a Catalyst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European Economic Review,Vol.43,1999,pp.335-356.

(18) 沈坤荣:《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管理世界》1999年第5期。

(19) 温州市科技局:《温州:温州市2013年前三季度创新驱动发展初显成效》,http://www.zj.gov.cn/art/2013/10/31/art_13094_961833.html。

(20) 张辉:《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在经济机理》,《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1期。

(21) 惠宁:《分工深化促使产业集群成长的机理研究》,《经济学家》2006年第1期。

(22) 张明龙:《产业聚集的溢出效应分析》,《经济学家》2004年第3期。

(23) 刘世锦:《产业集聚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意义》,《改革》2003年第3期。

(24) 王珺:《衍生型集群:珠江三角洲西岸地区产业集群生成机制研究》,《管理世界》2005年第8期。

(25) 吴勤堂:《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机理分析》,《管理世界》2004年第2期。

(26) 善庆等:《基于AHP的特色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8期。

(27) 调查表见本书附录中的附件三。

(28) 杨德月:《温州合成革创出 转型升级“新样本”》,《温州商报》2012年12月25日。

(29) 周大正:《我国最大的激光生产设备基地昨奠基》,《温州商报》2013年12月20日。

(30) 王木正:《平阳四大行业“一减三得”,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温州商报》2013年12月4日。

(31) 林迎颖:《网络经济成“一号新产业”温州发力“电商换市”》,《温州日报》2013年9月1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