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家嘴金融城集聚银行类机构211家、证券类机构317家、保险类机构198家,其他非银行类金融机构1400多家,各类要素市场10多家,各类总部机构30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87家。同时,也集聚航运机构1063家,其中航运服务机构850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金融航运市场体系。截至2014年底,区内已建成各类商办楼宇230幢,建筑面积约1168万平方米。[37]
但是,在这块以金融服务贸易为主的“高大上”的地方,其公共楼宇之间的公共空间在管理上却存在以下多方面的问题:公共空间靠行政管理力量推动管理,行政管理力量不足而商务楼宇缺乏自主管理的主体意识;楼宇之间在公共空间管理上缺乏常态性互动沟通,处于“都不管、但都想多占利”的状态;楼宇间社会资源整合不足,造成行政成本叠加,公共资源浪费;管理职能部门深入楼宇的服务意识不强,政企之间良性互动的沟通平台尚未建立。这些方面的问题影响了陆家嘴金融城作为金融中心的整体形象和治理水平。
近年来,为提升区域楼宇公共空间管理水平,陆家嘴综管办从3个维度,实践探索“政府牵头搭建共治平台、楼宇主体参与共商共治”的公共空间有效管理模式。首先是体制机制建设,搭建好平台,制定好共治公约。在陆家嘴金融城区域内确定了84家楼宇作为社会管理主体,按“区域相邻、业态相近”的原则,划分为13个片区。陆家嘴综管办全体工作人员及综合管理执法大队队委作为联络员,组建13个楼宇共治工作联络小组,分别对口相关片区,在共治平台培育期间,牵头召开片区共治工作例会,协调公共空间管理突出问题。每一块片区设立自治工作站,由楼宇管理负责人轮流担任轮值组长,负责工作站的日常运作和管理工作。从制定制度规范到培育共治平台,从听取区域管理诉求到有效化解相关矛盾,从建立公共安全防线到协同经济发展,84家楼宇实行民主共商、合力共治。13个片区以提升公共空间的管理水平为目标,根据各自区域特点,制定了共治公约,内容涵盖治安、消防、秩序及市容环境等多个方面,并通过会议制度、信息交流制度、治安联防制度、公共区域重大事项报备制度等方式,予以实施。
其次是以优质的服务管理来引领共治。传统社会管理方式强调结果性控制,就是把社会管住、不发生乱子,而现代社会管理更趋向预防性管理,强调系统、依法、综合、源头治理方式,更注重过程性融入,力求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减少管理成本。陆家嘴综管办作为公共空间共商共治平台的搭建者,主动融入楼宇环境,坚持制度性走访联络、沟通协调,牵头楼宇间公共空间管理难点问题的共商共议。同时,也以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制为重点,开展联合巡查,促进楼宇企业增强主体责任意识,确保区域综合环境秩序的良性运转。与新区规土局、城管署、陆管委、商务委等职能部门联动,畅通政务处理渠道,高效解决区域管理难题。加强与陆家嘴治安派出所、街道宣传群文、工会等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利用多方平台,搭建起楼宇共治的管理服务网络。在部分商务楼宇业态转型的过程中,帮助楼宇企业拓宽思路、整合资源,促进顺利转型,为提升楼宇企业的品质形象和投资环境出谋划策,使服务促管理、管理求双赢。
最后是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实现平等参与、共同治理。陆家嘴综管办充分调研,发放调查问卷至各楼宇企业,征询公共空间管理建议,并拟定《陆家嘴中心区管理区块对口联络暨商务楼群综合管理自治工作站建设实施方案》。方案制订后再通过由楼宇企业代表、政府职能部门、公共服务机构、社会组织等组成的楼宇联席会议等形式,广泛收集楼宇企业、物业负责人、业主代表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另外,对楼宇间的公共空间中的停车矛盾、道路整治、市容优化、活动报备等方面的问题,形成的每一个议案和每一次事项的立项都通过联席会议进行落实,大家在平等、民主中行协商,在互相尊重、充分沟通、合作双赢的基础上予以解决各类问题。
在多元主体、多元需求的区域状态下,实现社会环境有序维护的有效路径,是实现政府单一管理到社会多元治理的转变、由行政方式到民主协商的转变。陆家嘴经济开发区楼宇共治平台的搭建是一种探索。楼宇共治是一个有机共生的资源整合平台,是区域治理的创新方式。这一平台建立的直接目标是提升公共空间的管理水平,更深层的目的是提升商务楼宇中的各类企业的“社会资本”力量,培育社会民主基础,推进社会民主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