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收入分配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

收入分配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

时间:2023-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收入分配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的较早期研究,大多集中在利用多国截面数据或者一国时间序列数据检验库兹涅茨倒“U”型库兹涅茨倒“U”型的存在性。

首先,本章提出三个核心问题:第一,在经济发展进程经济发展进程中,收入分配格局收入分配格局的动态演进动态演进是否必然经历库兹涅茨倒“U”型库兹涅茨倒“U”型(Kuznets Inverted“U”Curve);随着经济经济的持续发展,收入分配格局收入分配格局是否可能呈现周期性变化周期性变化。第二,收入不平等不平等与随后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否显著负相关,政府是否应采取相应的收入再分配政策收入再分配政策,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收入分配格局,以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第三,经济发展进程经济发展进程中,收入分配收入分配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迁产业结构变迁现象是否存在某种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如何影响经济经济发展?其次,对于围绕以上前两个核心问题的相关案例和实证文献进行述评。在此基础上,提出本书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基本结构。

1.1 问题的提出

经济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非均匀的过程。它不仅仅伴随着经济经济的增长与波动,同时也会伴随着产出和就业在各部门间比例的变化(产业结构变迁产业结构变迁)、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收入与财富财富分布(收入分配收入分配)的变化、金融体系、制度框架,甚至社会价值体系的演进演进等一系列结构性变化。(参阅:Matsuyama,Kiminori.“Structural Change”,in L.Blume and S.Durlauf,eds.,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2nd Edition,palgrave Macmillan,2005。)本书主要关注上述一系列结构性变化的两个重要方面:收入分配收入分配的变化和产业结构变迁产业结构变迁,重点探讨这两种结构性变化的内在联系,以及这两类结构性变化与经济经济的增长和波动之间的互动演进机制互动演进机制。

关于收入分配收入分配、结构变迁结构变迁、经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讨论可以追溯到库兹涅茨的早期研究(Kuznets,1955,1963)。库兹涅茨根据当时有限的数据资料,提出其著名的库兹涅茨倒“U”型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在经济经济发展初期,随着经济经济的不断增长,收入分配差距收入分配差距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当收入分配差距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到一定程度后,随着经济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收入分配差距收入分配差距将会出现下降趋势,经济经济将最终收敛收敛于一个比较平等的收入分配收入分配状态。实际上,库兹涅茨的研究将劳动力动向(劳动力从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的流动)视为影响收入分配收入分配的一种主要因素。他认为,经济经济发展初期,各国的劳动力大部分在传统生产部门工作。在发展过程中,部分劳动力开始转向现代部门,于是首次形成收入不平等不平等,先是上升,然后随着现代部门占据统治地位,收入不平等不平等又将出现回落趋势。(参阅:Anthony F.Shorrocks,“Inequality between persons”,《新帕尔格雷夫经济经济学大辞典》第二卷,经济经济科学出版社,1994:886。)可见,库兹涅茨倒“U”型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还隐含着另一个命题:经济发展进程经济发展进程中,收入分配收入分配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迁产业结构变迁现象(劳动力从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的转移)存在某种内在联系。据此,本书提出以下三个问题:

问题一,在经济发展进程经济发展进程中,收入分配格局收入分配格局(收入和财富的分布收入和财富的分布)的动态演进动态演进是否必然经历库兹涅茨倒“U”型库兹涅茨倒“U”型。随着经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收入分配格局收入分配格局是否可能呈现周期性变化周期性变化。

问题二,经济经济的初始收入分配收入分配状况,对于随后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与发展路径有什么影响。如果初始收入分配收入分配对随后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有影响,政府是否应采取相应的收入再分配政策收入再分配政策,改善收入分配收入分配状况,进而促进经济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问题三,经济发展进程经济发展进程中,收入分配收入分配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迁产业结构变迁现象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以及这种内在联系如何影响经济经济的发展。

本书接下来将首先对研究收入分配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相互关系问题进行讨论,并探讨收入分配动态特征收入分配动态特征,初始收入分配收入分配对随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影响的相关理论和实证文献进行简要回顾和述评。(关于产业结构变迁产业结构变迁、收入分配收入分配与非平衡增长的文献述评参阅:耿林,“结构变迁结构变迁内生驱动机制理论的新进展”,《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理论模型模型的方法,在统一的理论框架中讨论收入分配收入分配、结构变迁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互动演进机制互动演进机制。

1.2 收入分配收入分配动态动态,与初始收入分配收入分配对随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影响

1.2.1 收入分配收入分配动态动态与库兹涅茨倒“U”型库兹涅茨倒“U”型

现代收入分配理论现代收入分配理论将收入分配格局收入分配格局的动态演进动态演进机制作为一个研究重点(尹恒、龚六堂、邹恒甫(2002)在“当代收入分配理论收入分配理论的新进展”一文中,曾对探讨收入分配收入分配动态演进动态演进机制的理论文献做了很好的综述。)。对收入分配收入分配的动态演进动态演进机制的研究总是离不开著名的库兹涅茨倒“U”型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在经济发展进程经济发展进程中,一个国家的收入差距将经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Kuznets,1955)库兹涅茨倒“U”型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激起了大量检验其存在性的实证研究,但是这些实证研究的结果是令人困惑的:一部分实证研究支持库兹涅茨倒“U”型库兹涅茨倒“U”型的存在,而另一些却对倒“U”型假说提出质疑。尤其是近期对于那些早期工业化国家(美国和其他大部分OECD(经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长期时间序列数据的观察,发现在经济发展进程经济发展进程中,收入分配格局收入分配格局甚至可能呈现周期性变化周期性变化。

关于收入分配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的较早期研究,大多集中在利用多国截面数据或者一国时间序列数据检验库兹涅茨倒“U”型库兹涅茨倒“U”型的存在性。这类检验结果显示:大多数较早期截面数据分析支持倒“U”型的存在;而对于一国时间序列数据的检验则分歧较大,有些国家的资料支持倒“U”型的存在,另一些国家的数据则并未呈现明显的倒“U”型。例如:美国和其他大部分OECD国家,在其早期的工业化过程中,确实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倒“U”型;而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亚洲新兴国家和地区,在其由不发达经济经济向发达经济经济的转变过程中,收入分配收入分配状况并未呈现明显的库兹涅茨倒“U”型库兹涅茨倒“U”型。实证分析结果的模糊性给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提供了相当大的想象空间,同时也带来了不少困惑。特别是近30年来,某些在其经济经济发展初期已经历过一个完整倒“U”型的国家(美国和部分其他OECD国家)似乎又进入了收入分配差距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拉大的时期。实证分析的模棱两可以及新的数据资料的不断涌现,使得理论界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经济发展进程经济发展进程中,收入分配差距收入分配差距的库兹涅茨倒“U”型库兹涅茨倒“U”型是否出现、何时出现并不仅仅取决于经济经济是否持续增长,还取决于增长与发展的性质。收入分配格局收入分配格局描述的是经济经济在某一时刻的状态,研究收入分配格局收入分配格局的动态演进动态演进机制也就是分析从一种收入分配格局收入分配格局到另一种收入分配格局收入分配格局的传导机制(变量)。大量讨论收入分配收入分配问题的理论文献将收入分配格局收入分配格局演进演进的传导机制作为研究目标。目前,关于增长与发展进程中,收入分配格局收入分配格局动态演进动态演进的统一理论框架还远未形成。(参阅:尹恒、龚六堂、邹恒甫,“当代收入分配理论的新进展”,《经济研究》,2002年第8期。)

1.2.2 初始收入不平等不平等与随后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

近年来,在发展中国家的相继崛起以及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经济由停滞到复苏的转变过程中,随着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与经济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的复兴,关于收入分配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的研究开始更多的关注初始收入分配格局收入分配格局对于随后的增长与发展的影响,以及在发展进程中,政府是否应采取相应的收入再分配政策收入再分配政策,调整收入分配格局收入分配格局,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关于这类问题的实证分析同样出现了令人困惑的局面。有些实证分析支持初始收入不平等不平等有利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而另一些则表明过度的初始收入不平等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有害。目前,理论界逐渐将研究重点放在初始收入不平等不平等(初始收入分配格局收入分配格局)对于增长与发展的影响机制方面,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讨论收入不平等不平等对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可能影响方式和影响方向,以及由此产生的收入分配格局收入分配格局的动态演进动态演进过程。以下将对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成果和相关政策意义进行一个总结与探讨。

理论研究和相关实证分析表明,经济发展进程经济发展进程中,初始收入不平等不平等对于随后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的群体具有较强的边际储蓄倾向(具有较高的储蓄率),而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水平往往与经济经济的总储蓄水平正相关。因此,在经济经济发展初期,由于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初始收入分配收入分配不平等不平等意味着经济经济中存在一个相对收入水平较高的群体,也就意味着经济经济的总储蓄水平较高(相对于初始收入分配收入分配过于平均化的社会而言)。此时,适当的初始收入不平等不平等也许有利于随后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新企业的建立与新技术技术的使用,都需要大量的前期投资投资(沉淀成本),这类投资投资一般都具有不可拆分的特征。而经济经济发展初期,资本资本市场往往不够完善,融资渠道不够畅通,因此,资本资本的适度集中将有利于新企业的建立和新技术技术的应用,从而有利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在这种情况下,过多的以降低初始收入不平等不平等水平为目的政策干预将不利于随后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甚至可能使经济经济落入“贫困陷阱”(poverty Trap)。(Aghion,philippe,Eve Caroli and Cecilla Garcia-penalosa,“Ine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Growth Theories”,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37(4):1615-1660,1999.)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打破平均主义”、“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一系列相关政策,对于随后30年的快速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为以上理论提供了有力支持。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经济的快速增长,不断扩大的收入分配差距收入分配差距,对于增长与发展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露出来。而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也表明:过大的收入分配差距收入分配差距对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确实存在诸多消极影响。首先,收入不平等不平等可能影响社会大众对于资本资本税率的预期,过大的收入分配差距收入分配差距将使得人们倾向于赞同更高的资本资本税率,从而有可能促使政府部门的税收政策倾向于调高资本资本税率,而较高的资本资本税率将可能使经济经济的总投资投资水平下降,进而使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放缓。其次,在资本资本市场不完美的条件下,由于信贷约束信贷约束的存在,人们能够借贷的额度受限于其初始财富财富水平,此时,过大的收入不平等不平等使得初始财富财富水平较低者无法通过资本资本市场获得足够的信贷支持。这样,由于更好的投资投资(物质资本资本与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机会一般都需要一定的最小投资规模最小投资规模,因此,过度的收入分配收入分配不平等不平等将使得经济经济的总投资投资水平出现下降的趋势,从而对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再次,“恩格尔定律恩格尔定律”(Engel,1857)告诉我们:人们对于物品的偏好是有先后次序的,人们首先需求的是一些生存必需品,当生存必需品得到满足之后,人们才能将多余的收入投入基本的生活用品的消费。而当生存必需品和基本生活用品的消费得到满足之后,人们才能将更多资金投入新技术技术产品的消费。这样,收入分配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将可能使市场的总需求大多集中在生存必需品和基本生活用品上,而对于新技术技术产品的需求则相对偏少。新技术技术产品需求量过小,将使企业的创新创新动力不足,从而对整个经济经济的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产生不利影响。现代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理论证实: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因此,过大的收入分配差距收入分配差距将扭曲总体需求结构,使经济经济的创新创新动力不足,进而使长期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水平下降。(同上。)

总之,一个过度平均化的初始收入分配收入分配状况不利于刺激经济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但是,收入分配差距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同样会对经济发展进程经济发展进程产生多方面的不利影响,从而降低长期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水平。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收入分配差距收入分配差距面临着持续拉大的趋势,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旨在遏制收入分配差距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拉大趋势的收入再分配政策收入再分配政策,努力促使收入分配格局收入分配格局沿着合理、协调的轨迹演进演进,进而使经济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保持健康良好的态势。以下将就收入分配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相互关系问题的实证研究文献进行较详细的综述和简要评论。

1.3 关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收入分配相互关系问题的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1.3.1 关于库兹涅茨倒“U”型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的检验与争论

库兹涅茨倒“U”型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的提出激发了大量旨在检验这一假说存在性的实证研究。这些实证研究试图利用多国截面资料、一国长期的时间序列资料甚至面板数据面板数据检验库兹涅茨倒“U”型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的存在性。令人困惑的是这些研究由于使用的数据和方法的不同,而得出了不尽相同的结论。

1.3.1.1 早期截面资料的分析与质疑

虽然库兹涅茨倒“U”型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关注的是一国经济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收入分配收入分配历史的、动态动态的变化过程。但是,由于数据可获得性的限制,大部分关于收入分配收入分配动态动态格局的早期实证检验使用多国截面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将历史的动态动态的研究转化为一种静态的研究。Kuznets(1955,1963),Kravis(1960),Oshima(1962),Adelman和Morris(1973),paukert(1973),Ahluwalia(1974,1976),Chenery和Syrquin(1975)等较早期的截面资料分析,大多支持库兹涅茨倒“U”型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但是由于其使用数据资料的局限性和分析方法比较粗糙,以及用多国截面分析截面分析替代一国长期时间序列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本身存在的问题,这类方法受到了广泛质疑。例如,Cline(1975),Fields(1980),Anand和Kanbur(1987),Saith和Lai(1983)等。(陈宗胜在其1994年的著作《经济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收入分配》一书中对这部分文献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综述。)而Anand和Kanbur(1993a,1993b),Fields和Jakubson(1994),Deininger和Squire(1996a,b),heston等人(2002),近些年的截面资料分析也没有明确支持库兹涅茨倒“U”型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

1.3.1.2 时间序列分析时间序列分析

虽然各国长期的时间序列数据的可获得性较差(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型国家),但是也有不少文献试图利用有限的时间序列数据对经济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收入分配的动态动态变化展开分析,进而检验库兹涅茨倒“U”型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的存在性。这类研究结果表明,似乎并不是每一个国家在其经济发展进程经济发展进程中都必然经历库兹涅茨倒“U”型,也就是说库兹涅茨倒“U”型库兹涅茨倒“U”型似乎并不是一个“铁律”。

Lindert和Williamson(1985)研究了相当长时间段上几个欧洲国家和美国的数据,研究跨时不平等不平等的变化问题。在1823—1915年的高速工业化时期,英格兰和威尔士的人均收入增加了2倍。其基尼系数变化情况显示,在这期间前半个时期,不平等不平等程度增加很大;在后半个时期,不平等不平等显著下降,1915年的收入分配收入分配甚至比1823年更为平等。对于其他国家,由于数据的缺乏,数据的起始年份较晚,不平等不平等程度表现为逐渐下降的趋势。(参阅:戴维·韦尔,《经济增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3.2 初始不平等不平等与随后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传统理论与经验证据的冲突

关于不平等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影响,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经济学的观点是:不平等不平等有利于形成激励机制激励机制,从而有利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而早期发展经济经济学家则倾向于持有相反的观点。例如,Todaro在其《经济经济发展》一书中辩称“较高的平等程度是稳定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最近的一些案例似乎证实了Todaro等早期发展经济经济学家的的观点。Lucas(1993)曾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案例: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韩国和菲律宾两国除收入不平等不平等程度不同外,其他宏观经济经济指标(如人均GDp、人均投资投资水平、人均储蓄率等)基本相同。菲律宾20%最富有人口的财富财富占总财富财富的份额与40%最贫穷人口的财富财富份额之比是韩国的两倍。在随后的30年中,韩国的产出水平翻了五番,而菲律宾的产出水平只增加了一倍,可见,这一案例似乎表明不平等不平等程度越高的国家发展越慢。而将韩国和其他东亚“小龙”的经济经济发展与拉丁美洲国家相比,同样发现前者更平等的收入和土地分配对其经济经济起飞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拉美国家颇高的财富财富集中程度明显阻碍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虽然这些案例并不能可靠地证明初始收入不平等不平等与随后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显著负相关,但这些案例促使人们开始利用各种计量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更规范的实证研究。

对于这一问题的较早期研究,大多使用跨国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例如,Alesina1和Rodric(1994)把1960—1985年的人均收入增长数据和一系列自变量:初始人均收入、初始人力资本资本等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表明,初始不平等不平等与随后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关系。Bnabou(1996)总结了包括Alesina1和Rodric(1994)在内,1986—1996年的13个有关初始不平等不平等与随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这些计量分析包括:Alesina-Rodrik(1994),Benhabib-Spiegel(1996),Bourguignon(1994),Brandolini-Rossi(1995),Clarke(1992),Deininger-Squire(1995),Keefer-Knack(1995),perotti(1992,1994,1996),persson-Tabellini(1992,1994),Venieris-Gupta(1986)。其中除Benhabib-Spiegel(1994),Brandolini-Rossi(1995),Deininger-Squire(1995)并未发现初始不平等不平等对随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之外,其余的回归分析结果都支持初始收入不平等不平等与随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显著负相关的结论。),其中有10个计量结果显示:初始不平等不平等与随后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负关系。随后Clarke(1995),Deininger和Squire(1998)也得出同样的结论。然而利用跨国数据验证初始收入不平等不平等与随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关系的方法已受到挑战;这是因为,现在能够获得许多国家更长时间的大量的收入分配收入分配数据,而数据可获得性的提高使得人们可以借助更复杂的计量技术技术更深入地探讨这一问题。例如,Li和Zou(1998),Fobes(2000),Castello(2004)等利用固定效应模型模型或广义矩估计(GMM)方法发现初始不平等不平等对随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并没有负面影响,而是具有正面影响。Barro(2000)的研究则认为:没有证据表明初始不平等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有什么影响。最近刘生龙(2007)利用一个引入政府政策变量因子的代际交替模型代际交替模型,推导证明收入不平等不平等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负相关;并通过对66个国家的跨国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估计,证实了模型模型推导的结果。

可见,较早期的计量文献大多支持初始收入不平等不平等与随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负相关;但是,随着近期数据可得性的提高和更复杂计量方法的使用,负相关的结论也开始受到质疑。因此,对这一问题的争论还将持续存在。

1.4 本书的研究思路、 研究方法

笔者从库兹涅茨(1955)的基本观察出发,认为个体间收入差距的变化与产业结构变迁产业结构变迁(“产业结构变迁产业结构变迁”是指:经济发展进程经济发展进程中,产出和就业部门间比例的变化。)现象密切相关,而一些产业的兴起和另一些产业的衰落又源于技术进步技术进步过程中的新旧技术技术的更替。新旧技术更替新旧技术更替是产业(部门)兴衰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也是收入分配格局收入分配格局变迁的关键因素之一。新技术技术的出现,以及收入分配收入分配的库兹涅茨倒“U”型库兹涅茨倒“U”型(库兹涅茨(1955)根据当时有限的观察数据,提出一个大胆假说: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增长,收入差距将出现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此后,大量旨在检验这一假说的实证文献得出了不一致的结果:大部分截面分析截面分析支持了库兹涅茨假说,而大部分时间序列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则并不支持。这样,就给围绕这一假说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提供了广阔空间。)出现与否,与新技术技术的应用与新旧技术更替新旧技术更替的方式密切相关。本书通过建立理论模型模型的方法,将技术更新技术更新、收入分配收入分配和产业结构变迁产业结构变迁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探讨技术更新技术更新过程中,新旧技术更替新旧技术更替对收入分配格局收入分配格局演化以及产业结构变迁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根据本书的模型模型推导发现,随着技术技术的不断更新和经济经济的持续发展,在不同的条件下,收入分配格局收入分配格局演进演进有可能出现不同的动态特征动态特征:收入分配差距收入分配差距单调下降单调下降,单调上升单调上升,呈现库兹涅茨倒“U”型库兹涅茨倒“U”型,甚至多重倒“U”型(也就是说呈现一种周期性变化周期性变化的特征)(多重倒“U”型(即收入分配收入分配多重倒“U”型)是指:在经济发展进程经济发展进程中,伴随着新旧技术技术的不断更替,而在每一次新旧技术技术的更替过程中,都有可能出现收入差距先扩大后缩小的库兹涅茨倒“U”型库兹涅茨倒“U”型。)。同时,本书还将利用所建立的理论模型模型讨论初始收入分配收入分配状态对随后的结构变迁结构变迁以及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并讨论政府的再分配再分配政策对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与影响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