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药物五味指的是

药物五味指的是

时间:2023-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就是说,五味不仅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一般来讲,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甘味药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几个方面。故本草文献常以酸味代表涩味功效,或与酸味并列,标明药性。2.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主要与四气五味、药物质地轻重有密切关系,并受到炮制和配伍的影响。

一、四气

1.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四气的确定

(1)概念: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四气之中寓有阴阳含义,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寒凉与温热是相对立的两种药性,而寒与凉、温与热之间则仅是程度上的不同,即“凉次于寒”“温次于热”。

(2)四气的确定:病人表现为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脉洪数,这属于阳热证,用石膏、知母、栀子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寒凉的;反之,如病人表现为四肢厥冷、面色白、脘腹冷痛、脉微欲绝,这属于阴寒证,用附子、肉桂、干姜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温热的。

(3)平性药:是指寒热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如党参、山药、甘草等。

2.四气的作用及适应证

(1)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

(2)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3)由于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具有程度上的差异,因而在用药时也要注意。如当用热药而用温药、当用寒药而用凉药,则病重药轻达不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反之,当用温药而用热药则反伤其阴,当用凉药反用寒药则易伤其阳。至于表寒里热,上热下寒,寒热中阻而致的寒热错杂的复杂病证,则当寒、热药并用,使寒热并除。若为寒热错杂、阴阳格拒的复杂病证,又当采用寒热并用佐治之法治之。即张介宾“以热治寒,而寒拒热,则反佐以寒药而入之;以寒治热,而热拒寒,则反佐以热药而入之”之谓也。又《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寒无犯寒”“热无犯热”,这是指掌握四气理论,根据季节不同指导临床用药的规律。一般是指在寒冬时无实热证,不要随便使用寒药,以免损伤阳气;又在炎热夏季无寒证者不要随便使用热药,以免伤津化燥。如遇到真寒假热则当用热药治疗,真热假寒证则当选用寒药以治之,不可真假混淆。

二、五味

1.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五味的确定

(1)概念:所谓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2)五味的确定:五味的产生,首先是通过口尝,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它是药物真实味道的反映。然而和四气一样,五味更重要的则是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不同味道的药物作用于人体,产生了不同的反应,和获得不同的治疗效果,从而总结归纳出五味的理论。也就是说,五味不仅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自从五味作为归纳药物作用的理论出现后,五味的“味”也就超出了味觉的范围,而是建立在功效的基础之上了。因此,本草书籍的记载中有时出现与实际口尝味道不相符的地方。总之,五味的含义既代表了药物味道的“味”,又包涵了药物作用的“味”,而后者构成了五味理论的主要内容。五味与四气一样,也具有阴阳五行的属性,《内经》云:“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洪范》谓:“酸味属木、苦味属火、甘味属土、辛味属金、咸味属水。”如苏叶味辛,甘草味甘,乌梅味酸,黄连味苦,芒硝味咸。

2.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

(1)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因此辛味药多用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如紫苏叶发散风寒、木香行气除胀、川芎活血化瘀等。此外,《内经》云:“辛以润之”,就是说辛味药还有润养的作用,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滋养补肾等。大多数辛味药以行散为功,故“辛润”之说缺乏代表性。

(2)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来讲,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甘味药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几个方面。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黄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食中毒等。

(3)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酸味药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如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涩肠止泻、山茱萸涩精止遗、赤石脂固崩止带等。

(4)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一般来讲,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多具有苦味。苦味药多用治热证、火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如黄芩、栀子清热泻火,杏仁、葶苈子降气平喘,半夏、陈皮降逆止呕,大黄、枳实泻热通便,龙胆草、黄连清热燥湿,苍术、厚朴苦温燥湿,知母、黄柏泻火存阴等。

(5)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来讲,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有咸味。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痰核、瘿瘤、癥瘕痞块等证。如芒硝泻热通便,海藻、牡蛎消瘰散瘿,鳖甲软坚消癥等。

(6)淡:“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故有些利水渗湿的药物具有淡味。淡味药多用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之证。如薏苡仁、通草、灯心草、茯苓、猪苓、泽泻等。由于《神农本草经》未提淡味,后世医家主张“淡附于甘”,故只言五味,不称六味。

(7)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多用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如莲子固精止带,禹余粮涩肠止泻,海螵蛸(乌贼骨)收涩止血等。故本草文献常以酸味代表涩味功效,或与酸味并列,标明药性。

三、升降浮沉

1.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

(1)升浮药:其性主温热,味属辛、甘、淡,质地多为轻清至虚之品,作用趋向多主上升、向外。故解表药、温里药、祛风寒湿药、行气药、活血祛瘀药、开窍药、补益药、涌吐药等多具有升浮特性。

(2)沉降药:其性主寒凉,味属酸、苦、咸,质地多为重浊坚实之品,作用趋向多主下行向内。故清热药、泻下药、利水渗湿药、降气平喘药、降逆和胃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收敛止血药、收涩药等多具有沉降药性。

2.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 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主要与四气五味、药物质地轻重有密切关系,并受到炮制和配伍的影响。

一般来讲,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为升浮药,如紫苏叶、菊花、蝉蜕等;而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及质重者大多都是沉降药,如紫苏子、枳实、牡蛎、赭石等。除上述一般规律外,某些药也有特殊性,如旋覆花虽然是花,但功能降气消痰、止呕止噫,药性沉降而不升浮;苍耳子虽然是果实,但功能通窍发汗、散风除湿、药性升浮而不沉降,故有“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苍耳独升”之说。

药物的升降浮沉与炮制配伍的影响有关:药物的炮制可以影响转变其升降浮沉的性能。如有些药物酒制则升,姜炒散,醋炒收敛,盐炒下行。如大黄,属于沉降药,峻下热结、泻热通便,经酒炒后,大黄则可清上焦火热,可治目赤头痛。

四、归经

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认识归经的确定

(1)归经的确定:心经病变多见心悸失眠;肺经病变常见胸闷喘咳;肝经病变每见胁痛抽搐等证。临床用朱砂、远志能治愈心悸失眠,说明它们归心经;用桔梗、紫苏子能治愈喘咳胸闷,说明它们归肺经;而选用白芍、钩藤能治愈胁痛抽搐则说明它们能归肺经。

(2)六经用药的归经:如麻黄、桂枝为太阳经药,石膏、知母为阳明经药等。

(3)卫气营血、三焦用药的归经:如金银花、连翘为卫气药,生地黄为营血分药,黄芩主清上焦、黄连主清中焦、黄柏主清下焦等。

(4)依据药物自身的特性进行归经:如味辛、色白入肺、大肠经,味苦、色赤入心、小肠经等,都是以药物的色与味作归经依据的。又如磁石、赭石重镇入肝,桑叶、菊花轻浮入肺,则是以药物的质地轻重作归经的依据。再如麝香芳香开窍入心经,佩兰芳香醒脾入脾经,连翘象心而入心经清心降火等,都是以形、气归经的例子。

五、毒性

1.引起毒性反应的原因

(1)剂量过大,如砒霜、胆矾、斑蝥、蟾酥、马钱子、附子、乌头等毒性较大的药物,用量过大,或时间过长可导致中毒。

(2)是误服伪品,如误以华山参、商陆代人参,独角莲代天麻使用。

(3)是炮制不当,如使用未经炮制的生附子、生乌头。

(4)制剂服法不当,如乌头、附子中毒,多因煎煮时间太短,或服后受寒、进食生冷。

(5)配伍不当,如甘遂与甘草同用,乌头与瓜蒌同用而致中毒。

(6)还有药不对证、自行服药、乳母用药及个体差异也是引起中毒的原因。

2.结合具体有毒药物认识其使用注意事项

(1)含生物碱类植物中毒:含生物碱的较易发生中毒的植物有曼陀罗、莨菪(又名天仙子)、乌头、附子、钩吻、雪上一枝蒿、马钱子等。乌头、附子应先煎半小时,马钱子应外用。

(2)含毒苷类植物中毒:目前因毒苷引起中毒的有三类,即强心苷类、氰苷类、皂苷类。常见的如含强心苷类:致毒主要成分为多种强心苷,毒性及中毒症状与洋地黄中毒相似,主要有夹竹桃、万年青、羊角拗,还有罗布麻、福寿草、五加皮、铃兰、毒筋木等。此类药应小剂量应用。

(3)含毒性蛋白类植物中毒:毒蛋白主要含在种子中,如巴豆、相思子。此类药应小剂量应用。

(4)含萜类与内酯类植物中毒:本类植物包括马桑、艾、苦楝、莽草子、樟树油、红茴香等。临床应避免使用此类药物。

(5)其他有毒植物中毒:包括瓜蒂、白果、细辛、鸦胆子、甘遂等,如白果中毒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腹泻、呕吐、烦躁不安、惊厥、昏迷、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此类药应小剂量应用,并注意其配伍。

(6)动物性药物中毒:本类动物药物常见的有蟾酥、全蝎、斑蝥、红娘子等。蟾酥可使心、脑、肝、肾产生广泛性病理损害,进而导致死亡。

(7)矿物类药物中毒:本类药物常见的有砒霜、朱砂、雄黄、水银、胆矾、铅、硫黄等。

试題精选

1.下列各项,不属温热性能所表示的功效的是

A.温里

B.清心

C.补火

D.温经

E.回阳

2.患者,女,50岁。体弱多病,形体消瘦,气短乏力,纳食不香,头晕心慌,面色苍白,时感腹胀,经查诊断为胃下垂。应选用的药物是

A.味辛、升浮药

B.味甘、沉降药

C.味甘、升浮药

D.味酸、沉降药

E.味苦、沉降药

参考答案:1.B。2.C。

单元总结

本单元内容较为重点出题点在中药四气五味的概念、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引起毒性反应的原因等。对于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尤为注意。此部分考题均较基础简单,历年来在中基的考试中题型考点变化不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