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热门考点
1.常见食品的污染物及其危害
(1)黄曲霉毒素:它引起人的中毒主要是肝脏损害,引发肝炎、肝硬化、肝坏死等。
(2)农药:有机磷农药是一种神经毒剂;有机氯农药慢性中毒表现为肝脏病变、血液和神经系统损害,还可以对人体和动物造成内分泌系统、免疫功能、生殖功能等广泛影响。
(3)有毒重金属:铅可通过消化系统进入血液,儿童体内含有少量的铅,就会影响其身体和智力的发育,出现多种疾病;镉蓄积到一定数量,可引发癌症;汞会引发汞中毒,可导致头痛、口臭、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发钳,甚至损害肾脏。
(4)N-亚硝基化合物:具有高度活性的致癌剂,还具有致畸作用和致突变作用。
(5)多环芳烃化合物:是一种较强的致癌物,主要导致上皮组织产生肿瘤,如皮肤癌、肺癌、胃癌和消化道癌。
2.食物中毒的分类: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动物性食物中毒、有毒植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
3.食物中毒的特点:季节性、暴发性、相似性、非传染性。
4.传染病预防控制的策略:预防为主、加强传染病监测、建立传染病预警制度、加强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
5.预防接种的种类: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被动自动免疫。
一、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一)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1.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定义
(1)传染病:传染病是指由特异病原体(或它们的产物)所引起的一类疾病。
(2)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生物引起的所有人类疾病。
2.传染病发生的条件 病原体和宿主。
3.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4.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二)传染病预防控制的策略与措施
1.传染病预防控制的策略
(1)预防为主。
(2)加强传染病监测。
(3)建立传染病预警制度。
(4)加强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
(5)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
2.传染病预防控制的措施
(1)传染病报告。
(2)针对传染源的措施。
(3)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4)针对易感者的措施。
(5)传染病暴发、流行的紧急措施。
(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7)国境卫生检疫。
(三)计划免疫
1.计划免疫的定义 计划免疫是指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2.预防接种的种类 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被动自动免疫。
3.计划免疫方案
(1)扩大免疫规划。
(2)中国计划免疫程序:“接种四苗,预防六病”,即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联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和麻疹疫苗接种,使儿童获得对结核、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和麻疹的免疫力。
4.疫苗的效果评价
(1)效果评价指标
①免疫学效果:通过测定接种后人群抗体阳转率、抗体平均滴度和抗体持续时间来评价。
②流行病学效果:可用随机对照双盲的现场试验结果来计算疫苗保护率和效果指数。
(2)计划免疫管理评价指标:计划免疫工作考核内容、接种率、四苗覆盖率、冷链设备完好率。
(四)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1.医院感染的概念 医院感染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医院职工、就诊病人、探视者或陪住者在医院内获得的一切感染性疾病。
2.影响因素 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先前感染的存在、侵袭性操作、应用类固醇和其他免疫抑制药、手术部位、备皮方法、其他。
3.预防控制措施
(1)加强管理。
(2)医院感染的监测。
(3)合理使用药物和医疗措施。
(4)宣传教育。
二、环境卫生
(一)环境卫生的概念
环境卫生是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对象,阐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并通过识别、评价、利用或控制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各种环境因素,打到保护和促进人群健康的目的。
(二)环境污染及其来源
1.环境污染 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各种污染物进入环境,使环境的组成与性质发生改变,扰乱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了直接的或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为环境污染。
2.环境污染的来源
(1)大气:生活环境和职业环境产生的有害物质。
(2)水:①工业废水。②生活污水。③农业污水。
(3)土壤:①大气污染物沉降和汽车废气。②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③固体废弃物污染。
(三)环境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危害
1.环境有害因素的健康效应 由弱到强可分为五级。
(1)生理负荷增加。
(2)生理代偿性变化。
(3)生理反应异常。
(4)患病。
(5)死亡。
2.生物标志物
(1)接触性生物标志物。
(2)效应性生物标志物。
(3)易感性生物标志物。
3.环境有害物质对健康影响的因素
(1)污染物因素。
(2)机体因素。
(3)环境有害因素的联合效应。
4.环境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危害 急慢性危害、致癌、致畸、致突变。
三、职业卫生
(一)职业卫生概述
1.概念 研究劳动作业环境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或危害程度,改善劳动作业环境、防止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侵袭,预防发生职业病。
2.职业性有害因素定义和分类
(1)定义:职业性有害因素是指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环境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的总称。
(2)分类
①物理性有害因素:热致疾病、低温疾病或冻伤、减压病、高原病、听觉系统损伤、手臂振动病等。
②化学性有害因素:包括生产性毒物和生产性粉尘。常致职业性中毒、刺激性呼吸系统炎症、窒息、皮肤症状、尘肺病等。
③生物性有害因素:病原微生物和致病寄生虫。
④不良生理、心理性有害因素。
⑤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职业卫生服务质量等。
(二)执业有害因素来源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1.来源
(1)与生产过程有关的职业性危害因素:来源于原料、中间产物、产品、机器设备的工业毒物、粉尘、噪声、振动、高温、电离辐射及非电离辐射、污染性因素等职业性危害因素。
(2)与劳动过程有关的职业性危害因素:作业时间过长、作业强度过大、劳动制度与劳动组织不合理、长时间强迫体位劳动、个别器官和系统的过度紧张,均可造成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
(3)与作业环境有关的职业性危害因素:主要是指与一般环境因素有关者,如照明不良等。
2.影响
(1)物理性有害因素:热致疾病、低温疾病或冻伤、减压病、高原病、听觉系统损伤、手臂振动病等。
(2)化学性有害因素:包括生产性毒物和生产性粉尘。常致职业性中毒、刺激性呼吸系统炎症、窒息、皮肤症状和尘肺病等。
(3)生物性有害因素:病原微生物和致病寄生虫等。
(4)不良生理、心理性有害因素。
(5)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职业卫生服务质量等。
(三)职业人群健康监护
1.概念 通过检查和分析,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接触者健康的影响,以及其程度,掌握职工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健康损害征象,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有害因素所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2.职业人群健康检查 就业前健康检查、定期健康检查、离岗或转岗时体格检查、职业的健康筛检。
3.职业环境监测 对作业者工作环境进行有计划、系统的检测,分析工作环境中有毒有害因素的性质、强度及其在时间、空间的分布及消长规律。
四、营养与食品安全
(一)营养、营养素及平衡膳食
1.营养 食物中的营养素和其他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对健康和疾病的关系,以及机体摄食、消化、吸收、转运、利用和排泄物质的过程。
2.营养素 食物中含有的可给人体提供能量、构成机体成分和组织修复、维持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
3.平衡膳食 膳食所提供的能量及营养素在数量上能满足不同生理条件、不同劳动条件下用膳者的要求,并且膳食中各种营养素之间比例适宜的膳食。
(二)食物中毒
1.定义 食物中毒系指摄入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2.分类 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及其毒素食物中毒、动物性食物中毒、有毒植物中毒和化学性食物中毒。
3.特点
(1)季节性:食物中毒的季节性与食物中毒的种类有关,细菌性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季,化学性食物中毒全年均可发生。
(2)暴发性:发病潜伏期短,来势急剧,短时间内可能有多人发病,发病曲线虽突然上升趋势。
(3)相似性:病人有食用同一食物史,临床表现基本相似,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
(4)非传染性:流行波及范围与、污染食物供应范围相一致,停止污染食物供应后,流行即告中止人与人之间无直接传染。
4.细菌性食物中毒
(1)流行病学特点:发病率高,病死率因致病菌不同而有差异;全年皆可发生,但夏秋季高发;动物性食品是引起中毒的主要食品。
(2)临床表现:急性胃肠炎为主,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3)预防与急救措施:①预防。②急救:催吐、洗胃、导泻迅速排出毒物。③对症治疗,抢救呼吸衰竭。
(4)常见细菌性食物中毒:①沙门菌食物中毒;②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③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④变形杆菌食物中毒。
5.真菌毒素和霉变食品中毒 常见的有赤霉病麦中毒、霉玉米中毒、霉甘蔗中毒等。
6.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有河豚中毒、含高组胶鱼类中毒、毒草中毒、含氧戒植物中毒、发芽马铃薯中毒、四季豆中毒、生豆浆中毒等。
7.化学性食物中毒 亚硝酸盐中毒、砷中毒、有机磷中毒。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应急策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分类、分级及应急预案
1.概念 是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接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2.分类 生物因素所致疾病、自然灾害、人为事故、不明原因引起的群体性疾病。
3.分级 医疗卫生救援事件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4.应急预案
(1)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与报告。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和终止。
(4)善后处理。
(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保障。
(6)预案管理与更新。
试题精选
1.引起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的主要食物是
A.罐头食品
B.剩米饭、凉糕
C.奶及奶制品
D.家庭自制豆制品
E.海产品及盐渍食品
2.我国发生的严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SARS),很快波及到许多省市,这种发病情况称为
A.暴发
B.流行
C.季节性升高
D.周期性流行
E.长期变异
3.铅中毒可导致
A.使红细胞游离原卟啉降低
B.使红细胞非游离原卟啉升高
C.使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升高
D.使尿粪卟啉降低
E.使血红蛋白升高
4.哪种粉尘随着溶解度增加对人体危害加强
A.呼吸性
B.弥散性
C.颗粒性
D.有毒性
E.无毒性
5.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对症治疗原则应除外
A.纠正酸中毒
B.补液
C.洗胃
D.抢救呼吸衰竭
E.抢救循环衰竭
6.食物中毒特征不包括
A.潜伏期短
B.患者临床症状类似
C.一般有传染性
D.易集体发病
E.有明显季节性
7.某一家4口,晨起先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大便呈黄绿色水样便,有恶臭,4人伴有体温升高,其中3人为38℃左右,1人为40℃。据了解发病的前晚,晚餐进食米饭、肉炖蛋、炒青菜、肉丝榨菜蛋汤,可能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是
A.沙门菌
B.变形杆菌
C.肉毒梭状芽胞杆菌
D.副溶血性弧菌
E.葡萄球菌
8.男性,35岁。温度计厂工人。主诉:易激动,易怒(示情感障碍),2年前有唇、手指等细小震颤,现发展到全身震颤,并出现书写震颤。有口腔炎反复发作。该病人的可能诊断为
A.汞中毒
B.铅中毒
C.苯中毒
D.镉中毒
E.砷中毒
9.男性,55岁。自述头痛、乏力,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查体:视力下降,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对光反应迟钝。据悉近2周以来,进食过自制的臭豆腐及鱼制品,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中毒
B.沙门菌属食物中毒
C.毒蕈中毒
D.肉毒毒素中毒
E.副溶血性弧菌中毒
(10-11题共用备选答案)
A.鼠疫
B.风疹
C.流行性感冒
D.流行性腮腺炎
E.肺结核
10.上列疾病中,属于甲类传染病的是
11.上列疾病中,属于乙类传染病的是
(12-13题共用题干)
某医院门诊在较短时间内相继接诊了50余名患者,其主要临床表现是上腹部阵发性绞痛,继之腹泻,呈血水样,1日10余次,少数人有脓血便,里急后重不明显。除恶心、呕吐外,少数人有畏寒、发热(37.5~40℃)、乏力、脱水等现象,所有患者均在同一宾馆就餐,初步诊断为食物中毒
12.患者共同的食物最有可能的是
A.肉类食品
B.海产品
C.凉拌菜
D.罐头食品
E.米饭
13.调查处理过程中,首先应
A.将患者的排泄物送检
B.迅速向防疫站报告,并查封可疑食物
C.了解中毒的原因和污染源
D.对剩余的可疑食品进行消毒或销毁
E.检查该宾馆食堂的卫生状况、操作规程等
答案:1.E 2.A 3.C 4.D 5.C 6.C 7.A 8.A 9.D 10.A 11.E 12.B 13.B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