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市民在媒体上能经常看到、听到“大型居住社区”(简称“大居”)的概念。为什么要建设大型居住社区?它有什么特点?
建设背景
上海的居住区建设,经历了福利分房、住房改革、商品住宅等不同发展阶段,从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为主导建设转变为以市场为主导建设。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矛盾:一是商品住宅价格高且套型面积逐年增大,难以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二是市区住房需求量大,但建房所需的土地资源稀缺。在这种发展形势下,解决中低收入家庭所需的保障性住房成为当务之急。
在郊区依托现有城镇规划,建设中低收入家庭所需的住房,既可促进城镇发展,又可疏解中心城人口,缓解住房供求矛盾。大型居住社区在郊区选址建设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大型居住社区的规划建设,构建形成市场化和保障性的“双住房体系”,是对以市场为主导的居住区建设的理性回归。所谓保障性住房,包括经济适用房、动迁配套商品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等,用以满足不同情况的中低收入家庭需求。
规划特点
一般来说,大型居住社区规划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规模大。大型居住社区的一般规模约为5平方公里,人口规模约10万人,比一般居住区的规模大。
二是依托现有城镇选址或在轨道交通站点和公交干线周边进行选址,既可利用城镇的公共设施,又有利于居民的工作通勤出行。
三是注重人性化的规划设计,诸如小尺度街坊,适应不同人群需求的环境设计,注重街坊及其界面街道景观设计等。
四是构建和谐、融合的社区。大型居住社区以保障性住房为主,也适量布置一般商品房。居民包括同层次、不同收入的社会人群,居民以共享公共服务设施为联系纽带,在邻里交往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案例]
江桥大型居住社区位于嘉定区江桥镇西南部,东至金园一路,西临嘉闵高架路和京沪高速铁路,南至爱特路,北至鹤旋路,靠近轨道交通14、17号线,是上海第一个启动的大型居住社区。总占地面积50公顷,规划建筑面积约67万平方米,配置学校、幼儿园、社区商业、菜场、公共活动中心、文化设施等公共建筑。
江桥大型居住社区共有四个街坊,采用“社区 — 小区 — 组团”三级规划结构。2009年开工建设,2011年交付首期并投入使用。闸北、普陀、静安、长宁的对口动迁基地居民率先入住。一期项目均为15层楼高的高层电梯住宅,可容纳1 763户家庭,房型共3种,一房、两房、三房的建筑面积分别为50平方米、70平方米、90平方米。整个居住区规划形成9个组团,每3幢住宅构成一个组团,每个组团设一个共享大堂,面积约200平方米,是封闭管理的步行出入口,可作为居民的会客场所。
江桥大型居住社区通过功能混合(商务、商业、居住区)、人群混合(老中青人群均有、各种类型家庭)、建筑空间混合,达到增添社区活力、减少单一空间压抑和单调感、提升社区环境品质的三重功效。
“大居”选址规划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