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大文豪果戈里说过:“城市是一本石头的大书,每个时代都增添新的一页。”城市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空间,其中居住地域占据了半壁江山。城市又是一个有机体,随着时间推移,新陈代谢是其发展规律,旧居住区更新改造是城市建设永恒的主题。上海旧居住区更新改造面临着改善居住条件和保护历史文化的双重挑战。
现状概况
随着上海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旧区改造力度,2000年以来,全市累计拆除旧区住宅建筑面积超过了6 000万平方米,动迁居民50多万户,极大地改善了市民居住条件。至2012年底,全市城镇现存住宅按套型建筑面积统计,小套型住宅占比30%,且以里弄、简屋和1949年后建造的老公房为主。由于年代久远、房型与设施无法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将面临较高的拆迁与改造压力。
上海中心城旧市区(82平方公里)范围内原有约3 700处里弄民居,总建筑面积约2 000多万平方米,十多年来已消失了一大半。大量特色街坊被拆除,新建建筑缺乏文化传承,导致传统空间肌理的破碎和居住建筑文脉的断裂。现存的里弄民居地段共有5.87平方公里,其中纳入历史文化风貌保护范围的有2.98平方公里。如何处理里弄民居的保护与更新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积极探索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静安区张家宅的旧里更新改造,对妥善处理改善居住条件和保护历史建筑的关系进行了积极探索。其做法是,深入调查研究,分析现有民居的利用和保护价值,划分为“保留、原址更新、新建”三种不同类型,新建住宅采取多层高密度设计,使其与历史风貌相融合。1990 —2012年完成的老公房“平改坡”综合改造,多达4 000多栋,受惠居民14万户。之所以顺利完成,关键是广泛听取居民意见,利益共享。
发展展望
上海市政府在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尊重人民群众在城市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科学编制、严格执行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拓展保护范围,重点覆盖里弄住宅、工业遗产、水乡村落等”。
因此,一是需要进一步拓展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范围,尤其对二级旧里等具有一定文化风貌特色的里弄街坊慎重甄别梳理,进行抢救性保护。二是要深入调查研究,分别不同对象,采取“保护、保留、维修、改造、拆除、新建”等多种措施,精细化地进行更新改造。三是要改变传统单一实施主体和自上而下的更新模式,切实推行公众参与,促进多方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形成合作协调、共赢共享的机制。总之,旧居住区更新改造要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创新更新改造方式,实现生活方式与文化观念的传承,引导城市更新不断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