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上海轨道交通已建成了500多公里的运营线网,成为城市公共交通最重要的骨架,有力支撑了上海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
由于轨道交通建设大多数在地下穿越(如中心城),必然涉及沿线的地上建筑。沿线建筑因其地下桩基、建筑基础、建筑质量等条件,限制了轨道交通的穿越空间和施工间距。规划和设计部门需要依据轨道交通沿线建筑的档案资料,作为确定设计方案的重要依据。
保证设计合理可行
轨道交通线路设计依据完整、可靠的物探资料和相关建筑基础档案资料,才能保证设计的合理可行。
自1989年5月上海规划建设轨道交通1号线开始,城建档案就为地铁建设提供了详细资料。在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开工之前,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提供了沿线189个建设项目的档案,并对其中徐家汇到人民广场段146个建设项目的法文档案资料进行翻译,详细提供了地铁沿线房屋建造的年份、结构类型、地下桩基情况等。在轨道交通线路设计中,以各个建(构)筑物城建档案基础技术资料为参考,做出相应的定线或调整,以利于线路周边环境、建筑物的预防和保护,以及加固方案的实施,有力保障了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的顺利建设。
确保线路切实可行
轨道交通市区线,线路穿越的区域两侧有许多历史建筑、改建建筑和扩建建筑,这些建筑直接影响到工程线路。因此,工程设计必须查阅地面建(构)筑物基础档案资料,才能确保线路切实可行。
最近批复的轨道交通14号线路要穿越长乐路上的锦江饭店,从查阅城建档案资料得知,该楼基础为箱形基础,箱形基础下有楔形木桩,桩长30.48米,并保存有完好的桩位图。设计方及时调整了线路,使线路避开了木桩,并向北偏移到安全的距离。
轨道交通10号线西起虹桥枢纽,一路穿过淮海路、南京东路、四川北路等繁华商业区,其中一个出入口恰从河南路、北京路交叉处穿过。经查城建档案资料,发现在此正好有一座国华银行大楼,是1932年兴建的十层高楼,基桩打得又多又深,按原设计施工,势必伤及楼基。设计方随即对设计做出调整。
为研究提供重要帮助
轨道交通8号线大世界站和即将建设的14号线大世界站为“T”形换乘站,该站为与上海音乐厅设置连接通道以方便换乘,进行了深入研究。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保存的上海音乐厅完整基础结构资料,为设计14号线大世界站与上海音乐厅设置连接通道所开展的可行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未来,上海的轨道交通将继续扩容,上海城建档案也将进一步为城市交通发展贡献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