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你的实习之路吧,加油!
□秦阳
暑期实习既是后面求职中的重要准备,也是大多数不谙世事的学生了解社会、降低犯错成本的最好方式。那么,暑期实习应该注意一些什么呢?在此跟大家简单分享一点个人经验。
一、【认知】这份实习尽量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
如果你已经非常清楚自己未来想从事的行业、岗位,有了自己比较明确的职业规划,那么这份实习尽量与其靠拢,毕竟我们都希望能够做到不去追求不适合自己的东西。
我想起来我第一次的暑期实习。我们学校有规定的实习,也就是学校会联系一些合作单位,安排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实习。学校给学生找的实习单位,当然一定是与学生本身专业对口的工作。我的专业是印刷,对口的实习工作,基本上就是去印刷厂的车间熟悉各种机器。
我当时其实已经进行了非常多的自我认知与探索,一来,对于那些机械操作,我确实不感兴趣,二来我已经找机会参观过印刷厂,那种流水作业的单调与重复也不是我想要的。所以我就想着能够自己去找一份感兴趣的实习,但是没想到要脱离学校的实习队伍单独去实习,还需要办理很多手续,包括家长的签字、辅导员的签字、系主任的签字、教务处的签字……前前后后忙了将近一周才把手续办好。
然后我联系到了曾在北京参加比赛而结识的一位评委老师,邮件联系后我收到邀请去他的公司进行实习,实习期间认识了不同领域很多的前辈,拓展了眼界,对我后面的成长产生了巨大的蝴蝶效应,所以我自己也很庆幸。
如果这个时候你对自己的职业规划确实没有什么想法,也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那就踏踏实实跟着带队老师去实习,若学校没有安排的话自己尝试找找自己专业领域内的实习。实习是大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的一种体验,亲身经历后方能进一步知道自己的目标职业正确与否、理想与实际是否有差距、差距是多大、自己是否能够接受,所以一定要重视。
不过,清楚知道自己要什么、有清楚的职业规划的人,并不多,也不是很容易,我也不例外。
其实我当时也很迷茫,我当时是用了一个模型来帮助我进行自我认知,这个模型叫乔哈里窗。
乔哈里资讯窗有四个象限。
A 区:公开区。
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资讯。
例如: 你的名字、发色,以及你有一只宠物狗的事实。 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目的就是扩大公开区,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做法有提高个人信息的曝光率、主动征求反馈意见。
B 区:隐秘区。
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秘密。
例如: 你的秘密、希望、心愿,以及你的好恶等我们自己知道但是选择不对他人透露的事情。这个部分的规模会随着我们和他人建立的信赖关系增长而递减。
C 区:盲目区。
自己不知道,别人却知道的盲点。
例如: 你的处事方式,别人对你的感受。有些事情我们自以为表达得很清楚了但别人却会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来解读。
D 区:未知区。
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资讯。 未知区是尚待挖掘的黑洞,它对其它区域有潜在影响。毕竟人类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超过我们的想象。
最初看到这个资讯窗,教的是有关沟通的深入剖析,其出发点是在认知和了解之上的,那么我是不是可以延伸到自我认知再延伸到职业规划领域呢?
于是邀请朋友们对我说一下他们认为我可以从事的领域、行业。我也写下我自己认为我可能做的职业。然后根据乔哈里模型进行总结。
我通过 QQ 空间、微博甚至短信等等渠道问了很多人,既有我身边的大学朋友,也有曾经一起战斗过的中学同学,还有我的老师和长辈。我自己也进行了深刻的自我认知后,我统计分类到相应区域。
以下就是最终的结果(括号中是票数):
显然 A 区含金量最高。因为这是一块别人认为你强,你自己也愿意做、而且有信心做的职业。
我自己一共写了 6 个,其中 4 个和别人是有吻合的,所以在 A 区一共填了四个:培训师、学校老师、营销策划、创业。
然后就该分析这几个职业了。四个当中,我首先排除了学校老师。因为全国每年有大量的师范生毕业,他们毕业就业也很艰难,再加上成为学校老师需要拥有教师资格证和普通话登记证书,高校则普遍只招有项目能力的博士毕业生,这些硬性指标都不是靠想想能克服的。第二个我排除了创业。因为我分析了我当时的资源、人脉和当时的现状,都不符合创业条件。
所以下来两个就值得我认真思考。当时我在大学的业余时间已经在培训班讲了一年多的课,那种在台上分享、阐述的感觉我确实很喜欢,但问题是从事哪个行业的讲师。我在大学期间曾经认识了几个职场人,和他们合作过几件事,他们认为我很有营销天分,虽然当时我对于「营销」是什么意思都不太懂,但是在我查过资料后感觉很有趣,于是成为营销策划类行业的讲师就成了当时我的初步目标。
后来,我研究微博、用微博入华艺的故事,随后开启了一系列的蝴蝶效应。
(B 区似乎暴露了我的什么小秘密,就不谈啦,谁没年轻过……)
然后看 C 区。其实 C 区对我最大的作用就是让我发现了很多我自己不知道的优势,给了我足够的信心。比如「设计」、「写作」这些,当时在我眼里的弱项,如今都成了我赖以为生的手艺之一,其实这个分析对我影响不小。
对于自我认知和职业规划迷茫的朋友,可以试试这个模型。通过这个模型,尝试分析出,你的 A 区有什么自己也愿意发挥的优势?你的 B 区有哪些可能性?你的 C 区有哪些藏在心底的梦想?你的 D 区有哪些没有开发出来的潜能?……或许,你会多认识自己一点点。
另外还要说明一下,当时利用乔哈里窗做了这样一番分析,虽然不敢说自己从那时就开始对自己的职业道路一下子「豁然开朗」了,再也不迷茫了。但确实是打开了一个窗口,划开了一个小口子,找到了一点可能性和大致方向,至于具体每一步怎么走,其实我也是边走边摸索,也犯过很多错误。好处是大方向有了,在试错中前进,不断调整,也才走到了今天。
二、【价值】请先不要把「我要什么」挂在嘴边,先说说「我有什么」。
我在一些简历中看到过这样的话:
我是真爱粉,虽然我什么都不会,但是我有一颗爱学习的心!我想加入你们,快速成长,学到东西!
有时候还会非常感人地加一句:
我可以不要钱!
似乎不要钱是给企业额外的恩赐,不过你有没有想过,教你做事的时间成本不是钱?你出了差错带来损失谁为你买单?
想来企业学东西,这当然没错,但你有没有想过:企业为什么要教你?
你在学校学习,还交了不菲的学费,现在来企业学习,企业给你发着工资让你来学东西?这科学吗?
企业招你,是要你来创造价值,在创造价值的同时给予你所需的指导和培训,于是顺便带给你成长,而不是为了让你成长,所以要教你。况且成长本身就不是教出来,而是做出来的。——这些你不颠明白,你会过得很拧巴,因为你总觉得自己委屈。
所以,不论是实习还是找工作,最好的准备不是简历也不是你有多少人脉帮你介绍,而是你至少有一个踏踏实实的、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这是一切的基础。没有这个,其他的都免谈。
当然了,我话虽然这么说,但也不得不指出一个真相,那就是你的这个技能不必特别厉害、不用是大神级,因为企业也心知肚明你在学校学的东西只是些皮毛,但你总得有个基本功,来了能上手、前辈教你你能听懂。
三、【师父】成长是自己的事情,别老盼着高人指点。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曾幻想过武侠片里的那种场景,一个愣小子突然机缘巧合得到能人传授,然后一朝成名,傲视天下,似乎这就是由弱小变成强大的唯一途径。
能够遇见有阅历、有经验、有知识的名师高人的概率本身就不大,还能够给你指点,就更是微乎其微。这取决你得有足够的悟性让人家给你指点,不要傻不拉几地每天祈求着一朝顿悟,顿悟从来不是给这种思维的人准备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大多数情况下,名师高人就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而是你在经历中的反思与总结,是那种打铁时的淬火与锤炼。
凡事要靠自己去学习、摸索,别指望着有谁来你身边,像幼儿园老师一样手把手教你,要学着「偷偷学艺」。你肯定会遇到问题,你也肯定会寻求帮助,但要记住对你来说你不仅仅要得到一个答案,你还要学会前辈的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思路、方式。你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师傅」,你所遇见的每一个人都知道一些你不知道的知识与经历,三人行必有我师,古今同理。
互联网时代,有很多小伙伴冲着一个喜欢的大咖要去一家公司,想冲着高人学东西。有这种心态的人,心里会有极高的期望值,于是迎来的就是极高的落差。你想,既然是大咖,难免繁忙,怎么会从早到晚教你这教你那。心理落差太大的结果,要么工作没热情不积极于是被辞退,要么自己受不了直接走人,这都是不妥的。
四、【证明】不要嫌工作琐碎,能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对做好,对于新人来说已经非常可贵。
可能你在学校的时候叱咤风云,习惯了高姿态,于是不屑做一些小事,但不管在学校的时候如何如何,觉得自己多了不起,别以为自己多重要,这个社会才刚刚准备原谅你的幼稚。
而且经验其实也都是从最简单的事情学到的,如果连小事情都做不好,当然没有办法得到其他更大的机会。
毕竟你是还未完全脱离学生气的实习生,公司不可能一开始就让你接触核心业务。甚至可以说,公司并不指望一个实习生能够真正创造多少价值,更多的时候,对实习生是处于一种观察的状态,观察他们的态度、潜力和发展性,而这些恰恰就是在点点滴滴的枯燥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有个前辈就跟我说了这么一句话,她说,当你是一个实习生的时候,领导交给你一份任务,心里其实也没有指望着你能做到多么牛逼,尤其是对于刚来的新人,期望值没多少,就想看看能给你打多少分,然后根据你的水平再分派其他的任务。
可能他心里对你的期望值就是 60 分,但是如果你最终做到 70 分,那领导当然会感到惊喜:「哟,这小子,挺厉害嘛!」如果你每次都能给领导带来一点惊喜,经常超出他的预期值,那么领导会认为你是有潜力的,是可以培养的,那对你当然也就会越来越重视,但相反,如果你每次都不及格,三次失望之后,你就别指望领导会再交给你什么任务,也就别指望你能长久干这份工作了。
五、【方向】先不要纠结你开始入手做的工作是不是和你理想中的完全一样,你现在缺的是入口,缺的是机会。就像一条鱼,从哪里游进大海不重要,重要的是先游进大海,至于后面你要在哪个大洋里肆意汪洋,那是后话。
前文说我想试试培训的工作,但如果以我的专业背景和经验,一张口就说我要做讲师,其他工作都不做,那 HR 肯定叫我滚蛋。
所以我第一份工作的实习,是通过给 Boss 做 PPT 切入的,通过 PPT 的能力先进入了企业,因为进了企业,所以也就有接触各种部门以及展示能力的机会,于是慢慢也就转到了我想做的岗位。
六、【礼仪】学点职场礼仪,这在学校学不到。
不要把在学校的一些不好的习惯甚至脾气带到工作环境中,你要明白上司跟老师绝对是两种人。
实习提供的是一个真正的商业环境,会让大家开始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转变。职场不是班级不是宿舍,你得慢慢适应。
比如,你能用正确的称呼叫每个同事吗?不要以为叫姐叫哥就没问题。还有与上司的交流措辞,端茶倒水、接听电话、等待电梯、服饰着装等等等等,不要败在这些细节里。
七、【主动】要自动自发,积极主动。
自动自发是一个优点,积极主动是领导赏识的态度,不要总是被拖着走,拖久了嫌你累赘就不要你了。
1. 接到任务要积极主动,不能给前辈留下你爱推脱或拖延的印象,要是实习的时候就这样了,那以后还得了?
2. 主动去和公司里不同岗位的不同人打交道,你可以向他们咨询、了解很多事情。主动多了解一下其他岗位,比如跟人力部聊聊企业的招聘流程,知道发布渠道、用人周期,绝对对你有益。而且说不定通过与他们的深度交流,你会发现自己真正擅长与喜欢的岗位……
3. 不会的事情主动去问,没有人是一开始什么都懂什么都会的,在边学边问边实践的过程中慢慢成长起来。若什么都闷在心里,那没有人会知道你究竟在想什么,别人也没有义务主动过来教你什么,你自己也不会进步。当然了,不要为了问而去问,总问蠢问题会显得廉价、愚笨。
4. 主动找事情做,如果你总是闲等着别人来叫你,那你已经输了。就算真的实在没有事情做,就主动观察,看别人的工作是怎么做的,多观察也会有许多收获。
5. 主动反思。因为没有经验,所以做事情的时候难免会有挫折感、失败感,这时不能消极,要学会反省、总结、调试,所谓经验,不是看你经历了什么,而是看你总结了什么,这是最重要的。
八、【角色】尝试着适应从学生角色到工作人的转换。
既然角色有变,那难免就会有不适应。
第一次暑期实习的时候,由于我们专业的人分不同的企业进行实习,于是每天晚上打开 QQ,班级群里面的聊天,就是「抱怨专场」——多苦、多累、多热、师傅又骂人了、我们这多烂你们那多好、感觉不会再爱这个行业了……那是大家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脱离学生身份。
刚开始的几天,大家闹得最凶,但是随着时间一天天推移,这些声音越来越少——每个人也开始明白,学生角色不会维持一辈子,这些难以适应的生活,也是迟早要成为常态的,亦或许,当它成为一个常态的时候,连你自己都不知道。
第二次实习的时候,我记得 QQ 群里面一直安安静静,一个抱怨的声音都没有——也许是社会压力的驱使,也许是大家真的长大了,开始意识到:一个人生活在社会里就该学会去适应社会,努力提升自己。
另外,当你体会到实习时的辛苦,以及那些你还没有的能力,会让你更加珍惜返校以后的学习生活,感恩做学生的美好悠闲时光,通过认知不足,也就会学会合理利用时间认真对待自己余下的大学生活。
九、【反思】暑期实习结束后,进行五方面反思。
我到底学到了什么对自己未来有用?这些东西是不是还得深化?
我自己还有哪些方面的不足?怎么弥补?你不一定学会了什么,但至少要发现了什么。
我在实习阶段给企业做了哪些小小的贡献,这体现了我哪方面的哪些价值?这种价值能不能继续发展、放大?
回学校之后该重点学些什么?
自己是否真正适合这个行业?如果合适,根据前 4 个问题制订提升计划;如果不合适,根据前 4 个问题的反馈想清楚自己未来的方向以及如何开辟第二条路。
对于一直处在学校这个温室的学生来说,通过实习,可以到「社会」这样的环境里体验一下社会人的生活,在实践中领悟理论,还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这无疑是我们毕业后就业的一大筹码,是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一种体验与探索,而且通过亲身经历可以进一步确定自己的目标职业是合适,理想中的职业与实际中的职业是否有差距。
这所有的一切是对未来就业所做的准备,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成功也属于有准备的人,实习过程中,记得有意识对自己进一步探索与认知,明白应该提早具备哪些知识、能力、经验,做好礼仪、规划等多方面的准备,只有怀有这种对自己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才能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脱颖而出。
祝你实习之路一切顺利。
2017-07-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