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工作是一份好工作?
□赵莎莎同学
选择专业方向还是兴趣方向都不重要,工作和谈恋爱不一样,是一个理性行为。
工作的本质是让自己具备越来越值钱的工作能力。工作根本没有让你更有乐趣、更漂亮、更健康的义务,一切认为「工作应该充满乐趣」的念头都是耍流氓。如果对这一点有异议,没关系,职场专治各种不服。玻璃心的小公主需要饮完了这碗暗黑鸡汤再上场。
找工作应该是这样一个决策过程:(1)首先要想清楚什么是好工作,如果要么符合专业,要么符合兴趣的就是好工作,那世界上就基本不存在离职辞职再入职这样浪费时间的事了;(2)了解怎么去做出明智的选择。
第一,好工作会显著提高你的价值。
只有能力不断提高,你的单位工作时间,才能创造更多的价值,享有有更好的价格,从而在未来,当你的体力已经远远不及年轻人的时候,却能过上更自由的生活。人生最好是先抑后扬。奋斗会很累吗?不会比上学累,还不用交学费。
确立了这个标准,来思考哪些因素不属于可能提升你价值的:
工作环境好?地段好?美女很多?工资多一千?上班不打卡?年假多三天?这些因素就会变得不那么有价值。
另外一些因素就变得很重要:
带你的老板牛不牛?是不是可以学习到行业内最专业的工作方法?是不是能接触到最一流的技术?能不能参与好项目?有没有厉害的合作伙伴?是不是业内最高标准作业?等等。
第二,好工作要能改善生活,这是在一家公司长期发展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让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好,是你的责任,也是幸福的源泉。特别需要提醒的是,眼界要长远,不要只看到眼睫毛。在一家公司还不到一年的情况下,根本无法正确判断这一点。如何快速判断,也有捷径。
去看那些兢兢业业工作、业绩又突出的同事是否在核心岗位上,而那些八卦的、无所事事的是不是处于边缘化;业绩突出的人是否随着年限增加获得了超常规的回报。如果是这样,这必然是个靠谱的公司,靠谱的工作。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
第三,好工作能有助于塑造一个健康积极的三观。
大多数人都曾因为工作怀疑过人生,如果压抑的感觉持续性不消退,速速撤离。
一个公司、一份工作存在的意义在于替人类社会解决了某一个问题。如果他是一个伟大的公司,那么他不但能解决问题,还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升级。而的确有为数不少的工作,根本没有积极的社会意义。比如那些恶俗炒作的公关公司(配合一些短视的公司提高知名度),在街上发传单的工作(很多大学生在做,我也做过,一天可以挣几百块),一些靠吃吃喝喝送送礼维护关系的工作,做了就会让你怀疑人生的意义。不管这些是不是正对你的专业,或者正是你的兴趣,都应该速速放弃。
怎样从那么多选择中,慧眼看到那份让我们更接近幸福和智慧的好工作呢?
1. 从第一份工作开始,就学会看行业大势。
大概在五年前的时候,我面临着一次换工作的机会,当时给我最高薪水的 offer 的是一家做电视购物的公司,跟那个主管聊得也非常投缘。但是我最终没有去,就是因为我考虑到电视购物是一个夕阳行业。会看电视购物的可能就是老头老太太。中国的确是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但要注意的是,下一波步入老龄化的是我们这样的人。
我们这样的人还会相信电视购物吗?并不会。所以这个行业终究会面临转型或者升级换代,或者直接被淘汰。这都非常非常有可能发生。在写此文时,我搜索了一下,这家公司现在已经没有任何新闻了,最后的新闻停留在 2012 年。也许这个公司已经关闭了。我当时的选择进入互联网行业,从目前来看就是一次对的选择。
2. 要特别关注公司业绩是否在稳定的提升。
如果是上市公司,通过近几个季度的财报就能够看出来了,如果是非上市公司,主要是看它的产品销售情况。很多同学会认为自己是否升职加薪,取决于自己跟主管的关系,其实那根本就不叫个事。最根本的原因是这家公司有没有这个空间给大家升职加薪。
我曾经在一家公司一共呆了一年半的时间,我是那个部门表现最好的一个员工。在这个一年半的时间里我得到三次公司级表扬,但是我加起来的工资涨幅一共就是五百块钱。公司、部门、主管,都很认可我,但其实他没有能力去回报你了,因为整个公司的业绩不断在下滑。当公司业绩下滑的时候,刚执行一年的很多福利,午茶、年假、不打卡、调休,全部取消了。这是亲身经历的事情。
3. 主管还想不想奋斗,这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一点。
大家普遍认为的好主管,都是指的好相处,比如脾气温和,批评都是私下的,表扬都是当面的。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你真的会发现一个好的主管,用一句大白话讲就是如果你干得不错,那么这个主管除了给自己加工资,还能想到也给你加工资,这就已经是一个好主管了。其他的都是些细枝末节。
实话讲,如果还有不惜得罪你,也愿意给你指出缺点的主管,甚至以身先士卒的方式带动你,逼迫你成长的,遇到这样的主管,你就珍惜吧。他原本没有必要这样做,只要给你绩效打个 D,会有更专业的 HR 同学来处理你。出来工作,谁也不是为了结怨的。
我曾经有一位人品极佳、修养很高的主管。他好到能拿出自己的年终奖请大家出去旅游,能做到这一点的主管真的是太赞了!但是最后我们的结局是什么?鸟兽散。因为当时整个部门的业绩萧条,主管是文艺青年,却不是职场悍将,最终部门的蛋糕越做越小,大家在一片兄弟姐妹情义中真的如同鸟兽散,各寻各的出路。两年后,还有什么兄弟姐妹?不过是一段日子,一场不值得写进简历的工作经历。
还有一些真心话:
1. 那些已经退休多年、连微信都不太会用的爸爸妈妈,永远不会帮你做出好选择。很多同学的孝顺体现在,连找工作这件事情都要咨询父母。如果是脱离社会已久的,自己的事业也没有搞定的那些爸爸妈妈,怎么能给出正确的方向呢?如果你妈妈说这个工作好,你就往另外一个方向选吧。这个社会是在进步发展的,如果你跟你妈妈的选择是一样,你应该也是站在被中坚社会淘汰的边缘。
2. 永远要找你身边最牛的那个人去咨询而不是你最信任的。你往往最信任的人比如说闺蜜、同学,都是因为他们是你最亲近的人,但最亲近的人,往往是因为你们在同一水平线上。差距太大的人很难做很好的朋友的,所以他也只能给你一个差不多眼界的选择。记住要去找你身边最欣赏、最厉害的那个人帮你提建议,才是正确的。
3. 判断不好的时候看这家公司的合作伙伴好不好。哪怕这个公司你都没有听过名字,如果他都是跟很好的公司在合作,你就选他好了,因为那些很好的合作伙伴,都不是傻子,已经帮你考察过了。
【片尾小结】
要谈过很多恋爱,才知道最重要的是相处不累,做决定时能把对方利益也考虑到的,就是不错的伴侣;要换过很多份工作,才知道考察一个公司,最核心的是行业在不在经济大势上,老板还有没有奋斗意愿,一份工作干好了,主管是不是除了把工资加给自己,还能记得加给你。
另外就是文艺青年不但不会改变世界,还常常给世界添乱。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好好工作吧,你好我好大家好。
一个有自律意识、责任心强的人,到哪里都不会差。不少同学说自己遇到逆境,不知道怎么办。给大家讲个真实感受。很多人都知道张泉灵从央视离职的新闻吧?有幸在那一两个月与泉灵姐有较多的工作接触,给我触动很大。
她除了有意料之中的广博知识和活跃思维,更重要的是她的严谨自律和勤勉努力。对所有人温和亲切,对所有事认真负责,效率惊人。可怕的是她还每天不止工作 8 小时,几乎是 18 小时的节奏,简直是用生命在转行。
还有其他相处的细节,比如没有助理,从不迟到(早高峰从南四环赶到东二环),不让别的同事帮她热中午饭(当时她在忙走不开),这样一个前辈留给别人的只有敬佩,而且没有人不愿意为这样的人提供帮助。即便是碰到什么逆境,我相信具备这样人品和力量的人,也能逆势而上行,转危为安,化难为易。
而相反的,也会见到一些工作拖拖拉拉,应付了事,加班半小时就要甩脸子,挑三拣四、不求甚解的,再好的工作也枉然。正如那句话,你未曾见过一个早起、勤奋、开朗的人抱怨命运不公,我也未曾见过一个认真负责、努力好学、心胸开阔的年轻人,会一直没有机会的。
2017-01-30
——————
□小红拖拉机
第一份工作真的不算什么。
刘邦一介「古惑仔」可以当皇帝;
刘备一个「草鞋个体户」可以当皇帝;
朱元璋乞讨着乞讨着就当上了皇帝;
第一份工作真的不算什么,仅限能力强或者父母能力强的人(重点总在后半句)。
你要是没带主角光环,每次换工作都要通过海投简历才行,那还是得好好考虑一下,找哪份工作可以在下次面试时,回答得没那么尴尬。
因为并不是所有问题,面试官都有耐心问,例如:
为什么工作地变来变去? 为什么职业总是换来换去?为什么会从体制内跳出来?
这些问题在简历筛选阶段,面试官已经帮你用「缺乏规划」脑补完,并把你过滤掉了。
所以第一份工作当然很重要。
1. 最好的工作选择是怎样的?
一个人在选择目标或职业时,会使用一种让个人获得最高报酬的同时,又将损失降至最低的方法。——凯恩斯
但根据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的「有限理性」的理论,我们知道一个人不可能穷尽所有的选择,得出一个最大化的收益。所以大部分人不会追求「最优化」决策,而是遇到「满意的」就适可而止。
在当今社会,最大化的收益也不仅仅是眼前的高薪,大家更多地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这个问题。
对于初入职场的小白,更多地是需要一份能与未来发展方向保持一致的,并为下一步的发展提供工具性支撑的工作。尽量避免那些会给未来的发展变动带来高额成本的工作。
说了这么多,那第一份工作究竟应该考虑哪些方面因素呢?
2. 关于职业决策的几个问题
20 世纪 40 年代的时候,心理学家安妮·罗伊(Anne Roe) 提出一个理论,用 12 个因素来解释个人职业决策(Career Decision-making)的过程。
职业选择=S[(eE+bB+cC)+(fF, mM)+(lL+aA)+(pP*gG*tT*iI)]
你们看晕了吧?简单解释一下,第一组包含的因素是人们无法控制的,后三组包含的因素是以遗传和后天经验为基础。
罗伊研究的最大成果是:让我们理解了为何职业选择会如此艰难。
虽然如此,30 年后,还是有人给出了可以指导我们选择职业的答案。
Kotter,Faux,Arthur (1978)认为,职业决策中包含了七个重大选择,这也是我们在找工作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结合第一份工作的特殊性,我们具体来讲讲该如何做出这个职业决策。
(1)选择何种专业与行业
专业和行业本来应该是相差很大的两个类别,为什么会放到一起?
那是因为在有大规模的经济体出现之前,专业就是行业,行业就是专业。你想,古代一个裁缝不就是裁缝行业吗?
现在高考选专业,还不是为了日后能够容易找工作。这也是为什么前几年大家都挤破头皮想往会计、金融、建筑等专业报志愿,因为行业热啊,而且人才需求量大,提供的岗位也会增加。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给 IT 方面的人才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发展前景,计算机类专业也慢慢变成了热门专业,大家都悔不当初「为何就没学个技术」?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意在表明「行业很重要」。
有些人头脑发热,一开始无所谓去做微商。等干了两年干烦了,又想去搞科学研究。
虽然人力资源的市场很开放,但无形的行业壁垒还是会在简历筛选阶段就把你给过滤掉。毕竟本行业的人才一大把,足够挑选出合适的人选,干嘛非要冒险选个门外汉?
所以那些大学毕业直接去做保险销售、地产中介、直销或微商的小伙伴,学校就业办欠你们一张奖状感谢你们没和给大家抢就业机会。
所以,从一开始你就要考虑好:
我要不要从事这个行业? 这个行业是朝阳还是夕阳产业? 是否能给我更稳定的发展时间?
当然,如果它能给你足够长的成长周期,让你羽翼逐渐丰满,朝阳夕阳都无所谓。
(2)选择行业中的哪种职业
在一个经济组织中,往往有着多种职业。
虽然许多专业都对着相应的职业,比如说人力资源或者财务管理。但是往往在一个职业簇里面,可选择的选项还是很多的。
比如人力资源专业,可以从事行政、人力、生产管理,而且人力资源里面还有许多不同的职能呢。
在选择的时候,你需要考虑的是:你真的热爱这一份工作吗?如何保证你的工作经历不会归零。「保持职业的专业积累,对于职业成长至关重要。」虽然未必是真实水平,但什么工作干个十来年,也至少是个专家了吧?
职业的积累,贵在相关,也就是有职业的相关性。当你说「你在积累而非随意跳槽」时,别人确实能够看出你在沉淀。比如在人力资源之间跳来跳去是可以的,和行政部门之间也还能跳,但如果和业务部门跳起来,可就没那么容易解释了。
所以你需要考虑的是:我要不要从事这个职业?
如果是,这里我能获得很好地基础和跳板吗?
如果不是,这里和我未来的职业相关吗,对我后续有帮助吗?
(3)选择怎样的方式来获得一份工作
获得工作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去爸爸或亲戚的公司,或者上个电视节目,或者海投简历与参加招聘会,或者猎头推荐,没看错,应届生也有的。
这些策略有的主动有的被动,如果想去理想的城市寻求一份工作,可能你需要提前过去找一个短期住所,以便应付旷日持久的面试大战。
如果应届生要在普通招聘网站上投递简历,通过率可能会很低,不如上更细分的针对应届生的招聘网站。如果想去名企,经亲友师长的推荐,显然能大幅度增加通过几率,因为至少能走到面试环节的。
如果实在是各种门路都没有,只能靠自己的话,倒不如做些现实点的预期,不要总惦记着鹅厂猪厂熊厂什么的了。
(4)从数多工作机会中选择其一
对于大多数经验人士来说,选择往往较多。所以无论是选择离家近还是职位高的,选择收入高还是加班少的,这都是决策。
当然,最优先要考虑的是哪些是你找工作时最看重的。收入、休闲、距离、氛围、弹性……
但对于大部分刚毕业的学生而言,其实选择并非那么多,所以往往收入就成为重要的参考指标。
在前文中我也曾提到,收入并不是重要参考依据,其实公司的规模、所处行业、城市地域等等远比收入更重要一些,因为未来的发展会覆盖掉这些当下的差异。
还需要考虑的一点是,这家公司的这个职位是我发展道路上的跳板吗?它会不会给我贴上什么不好的标签呢?
(5)工作地点的选择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严重失衡。」想必这句话大家在思想政治课本上都应该见过。
对于一个甘肃天水或者青海玉树的优秀毕业生,如果他学的是人力资源管理,他回去之后却连一份像样的 HR 工作都找不到,留在一线城市成了唯一选择。你觉得他们真的会喜欢北京和上海吗?
学习核能、电力等专业的学生恐怕面临着另外一种痛苦。核电、电力站几乎都在偏远地区,就算是想在一线城市,离家远也没问题,可往往派驻的电站离家既不近,还特别偏远,唯一的优点是真省钱,要不要去?
70、80 后好像对背井离乡不太敏感,或是因为发展极度失衡,敏感也没办法。等到 90 后逐渐成长起来,开始面临择业时,很多人将「离家近」纳入重点参考指标之一,当然这也是因为各地的经济发展起来了,回家也能找到像样的工作。
如果你家不在一线城市,那么发展机会和离家近往往不能得兼。这个问题,还是有必要考虑一下的。
(6)选择工作的取向,即个人的工作风格
这里的「取向」指的是「价值观」,也就是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20 世纪 60 年代末,Katz(1993)不厌其烦地研究了 250 种职业,梳理出了 10 种职业的价值观:
高收入(如销售)、社会声望(如官员)、独立性(如作家)、帮助别人(如医护)、稳定性(如教师)、多样性(如自由职业)、领导工作(很多)、感兴趣领域(很多)、休闲(旅行作家)、尽早进入工作(选择工作还是继续深造)……
你可以考虑一下,自己追求的到底是哪一种工作方式?
(7)选择生涯目标或系列的升迁目标
你未来的职业目标到底是怎样的,现在的职业能帮助你实现这个目标吗?
我曾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到过:职业目标分为概念目标和行动目标。这里你只要参考自己的概念目标就好了。
如果你的概念目标是成为一个写作方面的人,现在却一直要从事严格执行和操作的事务性工作,那这与你未来的规划就是相左的,如此重复的工作可能会扼杀你的创造力。
所以选择一份能带给你想象力,更加自由和宽松的工作会让你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并且离你成为作家的目标更近一些。不过作家也分很多种,如果希望成为一个职场作家,那……还是需要在成熟的职场里体验一下才行。
好了,讲到这里,不如你也排个优先级,看看哪个最重要?列个权重分布表,给已有的选项打打分,自然就知道该去哪个公司了。
Reference:
[1] Hotter, J. P., Faux, V. A, & McArthur, C. (1978). Self-assessment and career development. Prentice-Hall, 11, 338-340.
[2] Katz, M. (1993). Computer-assisted career decision making: The guide in the machine.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3] Roe, A., & Lunneborg, P. (1990).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nd career choice. In D. Brown & L. Brooks (Ed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4] Simon, H. A. (1956). Rational choice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environment. Psychological Review, 63, 129-138.
2017-06-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