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职学生择业心理分析

中职学生择业心理分析

时间:2023-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职学生面对职业选择,常见有以下几种心理类型。能不能顺利就业,成为许多中职学生的一大“心病”。一些学生为所学的热门专业所困,希望找到有社会地位的、体面轻松的、收入高、待遇好的理想就业岗位,就业期望值过高。上述的一些择业心理是不正确的,此外,还有很多学生对毕业后的就业充满了信心。这部分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实际能力,力求工作岗位目标与实际能力相一致。

择业、就业是当前职业院校非常关心、特别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因为择业与就业是职业学校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项重要抉择,伴随着这种抉择而来的往往是兴奋、紧张和忧虑混于一体的矛盾心态。中职学生面对职业选择,常见有以下几种心理类型。

(一)依赖退缩心理

虽然现在实行的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但许多中职学生在择业、就业时,还是寄希望于学校或靠家长拉关系、走后门,有的甚至由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孰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恰恰让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产生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差、缺乏开拓精神的印象。对于职业学校承诺保证毕业推荐就业的那些专业,学生往往是十分喜爱、情有独钟,这也说明不少职校学生在内心深处还是惧怕或不愿意自主择业,更缺乏创业精神和能力。

(二)自卑焦虑心理

能不能顺利就业,成为许多中职学生的一大“心病”。一些学生担心自己的学历低,专业技能水平低,与高校学生没法比,害怕“毕业就是失业”;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相貌、身材不如别人;有的认为自己成绩平平,技能不如别人;还有的人认为自家贫寒,无权无势,社会环境不如别人;甚至还有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没兴趣,自己又没有办法改变现实等,整天心绪不宁、唉声叹气、愁眉苦脸,为此寝食不安,消极观望。

(三)思维定势心理

一些学生为所学的热门专业所困,希望找到有社会地位的、体面轻松的、收入高、待遇好的理想就业岗位,就业期望值过高。一旦要放弃所学的专业,一些职校生就显得无所适从,心理极度矛盾。

(四)清高自负心理

自负是个体对自己估价过高,不切合实际,自视清高的心理状态。由于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中职生在择业上往往好高骛远,期望值居高不下,没有将自己位置摆正,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只是一名中职生,从事的职业及岗位应是生产第一线,所做的工作必须从最基层做起的特性,于是这部分毕业生对用人单位很挑剔,就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脚踩几只船”的恶性循环,从而造成就业受挫,难以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产生心理失衡。

(五)贪图实惠心理

持有这种心理的中职学生往往在招聘会上,说不上三句话就问“能给多少钱,工资多少,奖金多少,能不能分配住房”,他们的眼睛只盯在外资、金融、保险或电信类企业,错过许多很好的就业机会。

专家提示

有人说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边远地区一套房。孰不知沿海城市的待遇虽高,大城市的发展机会虽多,但并不是每一个人、每一个专业都适合在沿海和大城市发展,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也是人们成就事业的地方。

(六)盲目从众心理

部分中职毕业生在择业时,毫无主见,缺乏开拓精神,不客观分析自身专业基础、经济状况等各方面因素,忽视自身的个体特异性与自我创造性,“人云亦云”“大多数人选择哪里,自己就选择哪里;大多数人往哪里挤,自己就往哪里挤”,固执地认为,“大多数人钟情的工作一定是好工作,大多数人选择的一定没错。”在职业选择时,不动脑筋,没有主见,盲目跟风,随波逐流,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空留一声叹息。

(七)刻意攀比心理

中职毕业生中有一些人在求职择业中存在攀比心理,认为“我不能比别人差”“我不能不如人”“过去我一切顺利,现在我依然会顺利”的想法,即使有些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不上其他同学的就业单位,或觉得平时其他同学什么都不如自己,却找到一个比自己更好的单位,于是心理就不平衡。这种攀比的求职观,不能从自身实际出发,常常会耽误时机,到头来却不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和长远发展。

(八)乐观进取心理

上述的一些择业心理是不正确的,此外,还有很多学生对毕业后的就业充满了信心。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保持乐观进取的健康心态。第一,相信能力致胜。这部分学生意识到就业的压力,并能积极主动变压力为动力,求知欲望强烈,学习态度端正,扎实学习理论知识,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对未来充满了自信;第二,就业目标定位准确。这部分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实际能力,力求工作岗位目标与实际能力相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