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消化道出血血红蛋白反而升高

消化道出血血红蛋白反而升高

时间:2023-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缺铁性贫血近10年以来共考过12题,为每年必考,其中病因发病机制1题,临床表现相关题目2题,实验检查3题,诊断1题,治疗相关题目5题。出题重点主要集中在临床的特殊表现,治疗方面,应重点掌握缺铁性贫血病因,临床表现方面,舌炎,反甲,异食癖在诊断中有参考价值,治疗中应注意口服铁剂和肌注铁的选择,治疗中网织红及血红蛋白的变化。

一、铁代谢

1.铁的来源 ①外源:食物;②内源性铁:主要来自衰老和破坏的红细胞。

2.铁的吸收 动物食品铁吸收率高,植物食品铁吸收率低。食物中铁以三价铁为主,必须在酸性环境中或有还原剂如维生素C存在下还原成二价铁才便于吸收。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肠黏膜是吸收铁的主要部位。

3.铁的转运 借助于转铁蛋白。

4.铁的分布 血红蛋白铁约占67%,肌红蛋白铁约占3.5%,储存铁29.2%,组织铁、含铁酶则含量甚低。

5.铁的储存有两种形式 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体内铁主要储存在肝、脾、骨髓等处。

6.铁的排泄 主要由胆汁或经粪便排出。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1.摄入不足

2.需要量增加 主要见于小儿生长发育期及妊娠和哺乳妇女。

3.丢失过多 多种原因引起慢性失血是最常见原因,主要见于月经过多、反复鼻出血、消化道出血、痔出血、血红蛋白尿。

4.吸收不良 胃及十二指肠切除、慢性胃肠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

三、临床表现

1.贫血的一般表现 疲乏、困倦、软弱无力是贫血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症状。

2.特殊表现 有口炎、舌炎、咽下困难或咽下时梗阻感(Plummer-Vinson综合征)及皮肤干燥、毛发无泽、反甲等,以及精神神经系统表现,甚至发生嗜异食癖。

四、实验室检查

1.红细胞形态 红细胞体积较小,并大小不等,中心淡染区扩大,MCV、MCHC、MCH值均降低。

2.骨髓铁染色 缺铁性贫血时细胞外铁消失,铁粒幼细胞减少。

3.血清铁、总铁结合力 血清铁降低(<500/µg/L),总铁结合力升高(>3600µg/L),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15%)可作为缺铁诊断指标之一。

4.血清铁蛋白 <12µg/L为缺铁的依据。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根据病史,红细胞形态(小细胞、低色素),血清铁蛋白和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升高,骨髓检查及骨髓铁染色做出诊断。铁剂治疗有效也是一种诊断方法。

2.鉴别诊断 铁粒幼细胞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六、补铁治疗的原则和方法

1.口服铁剂 有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琥珀酸亚铁,口服铁剂后5~l0天网织红细胞开始上升,7~12天达高峰,其后开始下降,2周后血红蛋白开始上升,平均2个月恢复,待血红蛋白正常后,再服药3~6个月。

2.注射用铁剂 为右旋糖酐铁,深部肌内注射,其指征为:①口服铁剂有严重消化道反应,无法耐受;②消化道吸收障碍;③严重消化道疾病,服用铁剂后加重病情;④妊娠晚期、手术前、失血量较多,急待提高血红蛋白者。

历年考点串讲

缺铁性贫血近10年以来共考过12题,为每年必考,其中病因发病机制1题,临床表现相关题目2题,实验检查3题,诊断1题,治疗相关题目5题。从试题出现的频率来说,题量基本上在1或2题左右。

出题重点主要集中在临床的特殊表现,治疗方面,应重点掌握缺铁性贫血病因,临床表现方面,舌炎,反甲,异食癖在诊断中有参考价值,治疗中应注意口服铁剂和肌注铁的选择,治疗中网织红及血红蛋白的变化。

综合来说本考点掌握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方法必须重点掌握。

常考的细节如下。

1.铁代谢:食物为三价铁,二价铁才能吸收,铁吸收部位在二指肠及空肠。

2.病因:吸收不良,丢失过多,需要量增加,摄入不足。

3.临床表现:缺铁特殊表现有口炎、舌炎、咽下困难或咽下时梗阻感(Plummer-Vinson综合征)及皮肤干燥、毛发无泽、反甲等,甚至发生嗜异食癖。

4.实验检查:低色素小细胞贫血,骨髓铁缺乏,血清铁蛋白减低。

5.治疗:铁剂选择,首选口服,肌内注射限于以下情况。①口服铁剂有严重消化道反应;②消化道吸收障碍;③严重消化道疾病,服用铁剂后加重病情;④妊娠晚期、手术前、失血量较多,急待提高血红蛋白者。

6.治疗后5~l0天疗效网织红细胞上升,7~12天达高峰,其后开始下降,2周后血红蛋白开始上升,平均2个月恢复,待血红蛋白正常后,再服药3~6个月。

7.典型病例一:较少合并缺铁性贫血的是急性病毒性肝炎。

8.典型病例二:缺铁性贫血患者,最可能出现的体征是指甲变薄变脆。

9.典型病例三:在缺铁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中,最能说明体内贮备铁缺乏的指标是血清铁蛋白降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