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及分型
1.精神分裂症以思维、情感、行为不协调,精神活动与现实脱离为特征,无意识、智能障碍。
(1)精神症状:①联想障碍最具特征性,包括联想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有思维松弛、词的杂拌、思维涌现、语词新作等。②情感淡漠、情感不协调,如情感倒错等。③意志活动减退或缺乏。④其他常见症状,如幻觉、妄想和紧张症候群。
(2)自知力一般均受损害。
2.临床分型
(1)单纯型:①较少见,多在青少年时期发病;②起病缓慢,持续进行,病情自动缓解者少;③早期出现类似神经衰弱症状,故早期不易发现;④治疗效果较差。
(2)青春型:①较常见,起病较急,病情发展较快;②主要症状是思维内容离奇,情感喜怒无常;③及时治疗,效果较好。
(3)紧张型:①少见;②起病较快,多在青、壮年发病;③以木僵状态多见;④可自动缓解,治疗效果较好。
(4)偏执型:①发病人数多,多在青壮年或中年时期发病;②起病较缓慢,病初表现敏感多疑,逐渐发展为妄想;③治疗效果好。
(5)未定型:有的患者同时具有上述各型中的部分症状,故难以分型。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①具有特征性的思维和知觉障碍,情感不协调、平淡以及意志活动缺乏症状;②病程有缓慢发展迁延的趋势;③无特殊阳性体征,绝大多数患者没有意识及智能障碍。
鉴别诊断:①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②药物或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③某些神经症性障碍;④心境障碍、紧张性木僵相鉴别;⑤偏执性精神障碍;⑥人格障碍。
三、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原则
1.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1)急性期系统药物治疗:①一般疗程2~3个月。②常用药物有氯丙嗪、氟哌啶醇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氯氮平)等。③疗效。对控制兴奋、躁动、幻觉、妄想等治疗效果较好。
(2)继续和维持治疗:①急性期控制后,继续治疗1个月左右。②维持治疗。第一次发作后,用药物维持治疗2年;第二次发作,药物维持治疗时间更长,药物应逐渐减量。
(3)合并治疗:①尽可能使用一种抗精神病药物;②长期使用神经阻滞药,注意可能出现迟发性运动障碍。
2.环境、心理治疗和社会心理康复 良好的环境有利于病情康复,心理治疗和社会性支持对本病的康复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历年考点串讲
精神分裂症是偶考内容,其中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是重点,应熟练掌握,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应熟悉。常考的细节如下。
1.精神分裂症以思维、情感、行为不协调、精神活动与现实脱离为特征,无意识、智能障碍,联想障碍最具特征性。
2.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系统药物治疗一般疗程2~3个月。
3.抗精神病药物中易引起粒细胞减少或缺乏、需定期检查血常规的是氯氮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