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染过程
(1)病原体被清除。
(2)隐性感染:大多数传染病中最常见。
(3)显性感染:病原体可被清除,感染者获得固定免疫,不易再受感染。
(4)病原携带状态:所有病原携带者都不显出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5)潜伏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部位,等待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
2.流行过程中基本条件
(1)传染源: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衣物。
(2)传播途径:空气、飞沫、尘埃见于呼吸道传染病;水、食物、苍蝇主要见于消化道传染病;手、玩具、用具见于消化道或呼吸道传染病吸血节肢动物为虫媒传播;血制品、体液、血液见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
(3)人群易感性: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
3.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
(2)有传染源。
(3)有流行病特征:散发流行是指某传染病在某地近年来发病率的一般水平,当其发病率水平显著高于一般水平称为流行;某传染病流行范围甚广,超出国界或洲界为大流行;传染病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高度集中于某一短时间之内者为暴发流行。
(4)有感染后免疫:人体感染病原体后一般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的特异性免疫。
4.流行病学资料
5.治疗原则与主要预防方法
(1)治疗原则
①一般及支持疗法:包括隔离、护理和心理治疗。
②病原和特效治疗:抗生素、化学治疗制品、血清免疫制剂。
③对症治疗。
④康复治疗。
⑤中医中药和针灸疗法。
(2)预防方法
①管理传染源:甲类(鼠疫、霍乱)为强制管理传染病,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脊髓灰质炎须采取甲类传染病的报告、控制措施。城镇要求发现后6小时上报,农村不超过12小时。
②切断传播途径:爱卫生、防四害(老鼠、臭虫、苍蝇、蚊子)。
③保护易感人群:特异性主动免疫有接种疫苗、菌苗、类毒素等,特异性被动免疫有抗毒素、丙种球蛋白等。
历年考点串讲
传染病学为考纲新增内容。感染过程的5种表现的出题重点主要集中在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的区分方面,因此对于本知识点一定要重点掌握。而流行过程的3个基本条件方面,此内容考察形式比较灵活,有时会结合传染病病例等方面的知识点综合考察。传染病主要预防方法方面,主要集中在甲类传染病和常见乙类传染病种类的掌握上,因此对传染病分类要有一定的了解。
综合来说本考点必须重点掌握传染病感染过程的表现、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及传染病的预防等方面内容,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及其感染过程中病原体作用。
常考的细节如下。
1.5种感染过程中最常见的是隐性感染,它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临床上不显示出任何症状、体征,但可产生特异性免疫。
2.在感染过程的5种表现中,所占比例最低,但最易识别的是显性感染,它的涵义是指机体感染病原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临床上不出现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
3.构成传染病流行过程的3个基本条件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4.我国法定传染病中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和霍乱,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是艾滋病,SARS、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及甲型流感(2009年新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