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脉粥样硬化
(一)血管的病理变化
1.脂纹 早期病变。常见于主动脉的后壁和分支的开口处,镜下可见大量泡沫细胞。
2.纤维斑块 有玻璃样变。深层为脂质、巨噬细胞,以及吞噬脂质的泡沫细胞。
3.粥样斑块 底部和边缘可见肉芽组织增生、泡沫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4.复合病变 包括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伴溃疡形成、血栓形成、钙化和动脉瘤形成。
(二)心脏、肾脏和脑的病理变化
1.心脏 病变主要发生在左前降支,其余依次为右主干、左主干或左旋支、后降支。粥样硬化斑块多发生在心壁侧,横切面斑块成新月状使管腔呈偏心性狭窄。心肌梗死病变好发部位与闭塞的冠状动脉供血区域相一致,以左前降支供血区(左心室前壁、心尖部及室间隔前2/3等)最多占50%。
2.肾脏 可引起肾梗死,新鲜肾梗死成三角形,灰白色,周围可见充血出血带;严重时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性萎缩肾,即表现为肾形成多数大的瘢痕凹陷。
3.脑 病变以大脑中动脉及基底动脉环最严重。
(1)脑萎缩表现为大脑皮质变薄、脑回变窄、脑沟变宽且加深、脑的重量减轻。
(2)脑软化主要发生于内囊、豆状核、颞叶和丘脑。
脑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小动脉瘤形成,当血压突然升高时小动脉瘤可破裂引起脑出血。
二、原发性高血压
(一)血管的病理变化
表现为细动脉硬化,细动脉内皮下有均匀红染的蛋白性物质沉积,导致细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弹性下降和硬度增加。肌型动脉肥厚。
(二)心脏、肾脏和脑的病理变化
1.心脏 心脏肥大。主要表现为左心室肥大,心脏的重量增加。
2.肾脏 颗粒性固缩肾。肾小球入球小动脉玻璃样变。
3.脑 小动脉和细动脉发生玻璃样变,并可发生血管壁的纤维素样坏死,血栓形成和微动脉瘤形成。脑出血是高血压严重的并发症,脑出血主要发生在基底节和内囊。
三、风湿性心脏病
(一)基本的病理变化
可分为变质渗出期、增生期(肉芽肿期)、纤维化期(愈合期)。
1.变质渗出期 结缔组织纤维发生黏液样变性,胶原纤维肿胀及纤维素样变性。此期持续1个月左右。
2.增生期或肉芽肿期 形成特征性的风湿性肉芽肿,也称Aschoff小体。此期持续2~3个月。Aschoff细胞特点:细胞体积大,圆形,胞质丰富,嗜碱性,核大,圆形或椭圆形,1~2个,核膜清晰,染色质集于中央。
3.纤维化期或愈合期 出现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纤维,Aschoff小体变为梭形小瘢痕。此期持续2~3个月。
(二)心脏病理变化
可表现为风湿性全心炎。
1.风湿性心内膜炎 以心房内膜和心瓣膜最常受累,纤维素样坏死,有Aschoff小体形成。属肉芽肿性病变。心瓣膜关闭缘可见单行排列的赘生物为疣状心内膜炎。
2.风湿性心肌炎 表现为典型的风湿性肉芽肿,多在心肌间质小血管附近形成典型的风湿小体。
3.风湿性心外膜炎 心外膜浆液性或纤维素性渗出性病变。大量浆液渗出可形成心外膜积液,可见绒毛心。
四、心瓣膜病
1.病因 先天性和后天的感染、退化及其他疾病引起。
2.主要类型及病理变化
(1)二尖瓣狭窄:大多由风湿性心内膜炎所致,少数可由感染性心内膜炎引起;早期左心房发生代偿性扩张和肥大,后期左心房代偿失调,心房收缩力减弱而呈高度扩张。
(2)二尖瓣关闭不全:常是风湿性心内膜炎的后果;其次由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引起。
(3)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主要由风湿性主动脉瓣膜炎造成,也可由感染性主动脉瓣膜炎,以及主动脉粥样硬化和梅毒性主动脉炎等累及主动脉瓣膜引起。
(4)主动脉瓣狭窄:主要是慢性风湿性主动脉瓣膜炎的后果,常与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合并发生。
历年考点串讲
心血管系统疾病近10年以来共考过10题,其中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壁的病变分期1题,心脏的病理变化2题,原发性高血压的血管病理变化3题,风湿相关疾病4题。从试题出现的频率来说,心血管系统疾病几乎为每年必考考点,基本上在1题左右。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出题重点主要集中在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的病理变化,原发性高血压的血管病理变化方面,因此对于这些知识点一定要重点掌握。其余也要有一定的了解。
常考的细节如下。
1.50%的心肌梗死发生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供血区(左心室前壁、心尖部和室间隔2/3),25%发生于右冠状动脉供血的左心室后壁、室间隔后1/3及右心室,也易见于左冠状动脉回旋支供血的左心室侧壁。
2.脑出血是晚期高血压最严重的并发症,出血多发生在内囊和基底节区域。
3.风湿小体(Aschoff小体)形成,属肉芽肿性病变。镜下可见风湿小体的中央为纤维素样坏死,周围是增生的组织细胞有Aschoff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少量浸润的炎细胞。
4.风湿性心内膜炎主要侵犯心瓣膜,以二尖瓣受损最多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