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镇静催眠药
1.地西泮的药理作用、临床作用及不良反应
(1)药理作用:①抗焦虑作用。苯二氮类小于镇静剂量时即有良好的抗焦虑作用,显著改善紧张、忧虑、激动和失眠等症状。主要用于焦虑症。对持续性焦虑状态则宜选用长效类药物。对间断性严重焦虑患者则宜选用中、短效类药物。临床常用地西泮和氯氮。②镇静催眠作用。苯二氮类缩短睡眠诱导时间,延长睡眠持续时间。所有催眠药均缩短快动眼睡眠时相(REM),停药时则代偿性反跳延长,而使梦魇增多。但本类药物对REM影响较小,停药后代偿性反跳较轻,由此引起的停药困难亦较小,是其优点之一。③抗惊厥作用。所有苯二氮类药物都有抗惊厥作用,其中地西泮和三唑仑的作用尤为明显,临床用于辅助治疗破伤风、子痫、小儿高热惊厥和药物中毒性惊厥。地西泮是目前用作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对于其他类型的癫痫发作则以硝西泮和氯硝西泮的疗效为较好。④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动物实验证明,本类药物对去大脑僵直有明显肌肉松弛作用。对人类大脑损伤所致肌肉僵直也有缓解作用。但有报道认为其疗效并不比其他中枢抑制药为佳。
(2)临床应用:由于本类药物安全范围大,镇静作用发生快,且可产生暂时性记忆缺失,用于麻醉前给药,可缓和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情绪,减少麻醉药用量而增加其安全性,使患者对术中的不良刺激在术后不复记忆。这些作用均优于吗啡和氯丙嗪。同理,临床也常用于心脏电击复律或内镜检查前给药。多用地西泮静脉注射。
(3)不良反应:治疗量连续用药可出现头昏、嗜睡、乏力等反应,长效类尤易发生。大剂量偶致共济失调。过量急性中毒可致昏迷和呼吸抑制,但安全范围大,发生严重后果者少。静脉注射对心血管有抑制作用,治疗量口服则无此作用。久服可发生依赖性和成瘾,停药时出现反跳和戒断症状(失眠、焦虑、激动、震颤等)。与巴比妥类相比,本类药物的戒断症状发生较迟、较轻。
2.艾司唑仑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1)药理作用: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的抑制,随着用量的加大,临床表现可自轻度的镇静到催眠甚至昏迷。
①具有抗焦虑、镇静催眠作用,作用于苯二氮受体,加强中枢神经内GABA受体作用,影响边缘系统功能而抗焦虑。可明显缩短或取消NREM睡眠第4期,阻滞对网状结构的激活,对人有镇静催眠作用。
②抗惊厥作用:能抑制中枢内癫痫病灶异常放电的扩散但不能阻止其异常放电。
③骨骼肌松弛作用:小剂量可抑制或减少网状结构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易化作用、较大剂量可促进脊髓中的突触前抑制,抑制多突触反射。
④遗忘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可能干扰记忆通路的建立,一过量影响近事记忆。
⑤可通过胎盘,可分泌入乳汁。
⑥有成瘾性,少数患者可引起过敏:①抗焦虑、镇静催眠作用。作用于苯二氮受体,加强中枢神经内GABA受体作用,影响边缘系统功能而抗焦虑。可明显缩短或取消NREM睡眠第4期,阻滞对网状结构的激活,对人有镇静催眠作用。②抗惊厥作用。能抑制中枢内癫痫病灶异常放电的扩散但不能阻止其异常放电。③骨骼肌松弛作用。小剂量可抑制或减少网状结构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易化作用、较大剂量可促进脊髓中的突触前抑制,抑制多突触反射。④遗忘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可能干扰记忆通路的建立,一过性影响近事记忆。
(2)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抗焦虑、失眠。也用于紧张、恐惧及抗癫痫和抗惊厥。
(3)不良反应:①常见的不良反应,口干、嗜睡、头晕、乏力等,大剂量可有共济失调、震颤。②罕见的有皮疹、白细胞减少。③个别病人发生兴奋,多语,睡眠障碍,甚至幻觉。停药后,上述症状很快消失。④有依赖性,但较轻,长期应用后,停药可能发生撤药症状,表现为激动或忧郁。
二、抗癫痫药
1.苯妥英钠的药理作用、临床及不良反应
(1)药理作用:苯妥英钠对各种组织的可兴奋膜,包括神经元和心肌细胞膜,有稳定作用,降低其兴奋性。因此,对高频异常放电的神经元的Na+通道阻滞作用明显,抑制其高频反复放电,而对正常的低频放电并无明显影响。
(2)临床应用:①抗癫痫。苯妥英钠是治疗大发作和部分性发作的首选药。但对小发作(失神发作)无效,有时甚至使病情恶化。②治疗中枢疼痛综合征。中枢性疼痛综合征包括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等,其神经元放电与癫痫有相似的发作机制。感觉通路神经元在轻微刺激下即产生强烈放电,引起剧烈疼痛。苯妥英钠能使疼痛减轻,发作次数减少。③抗心律失常。
(3)不良反应
①与剂量有关的毒性反应:治疗癫痫持续状态时静脉注射过快可引起心律失常,血压下降。口服过量引起急性中毒时,主要影响小脑-前庭功能,表现为眩晕、共济失调和眼球震颤等,严重者小脑萎缩。血药浓度>40µg/ml,可致精神错乱;50µg/ml以上出现昏睡、昏迷。
②慢性毒性反应:可出现牙龈增生,多见于青少年。还可出现外周神经炎、精神异常,偶见男性乳房增大、多毛、淋巴结肿大等。本品可加速维生素D代谢,出现低血钙,软骨症和佝偻病等。久服可致叶酸吸收及代谢障碍,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有时可发生巨幼细胞性贫血。
③过敏反应:可见皮肤瘙痒、皮疹、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偶见肝脏损害。
④致畸反应:妊娠早期用药偶致畸胎,如小头症、智能障碍、斜视、眼距过宽、腭裂等,被称为“胎儿妥因综合征”,故孕妇慎用。
2.卡马西平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卡马西平又称酰胺咪嗪,其作用机制与苯妥英钠相似。对复杂部分发作(如精神运动性发作)有良好疗效,至少2/3病例的发作可得到控制和改善。对大发作和部分性发作也为首选药之一。对癫痫并发的精神症状,以及锂盐无效的躁狂、抑郁症也有效。
卡马西平对中枢性痛症(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有效,其疗效优于苯妥英钠。
3.丙戊酸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丙戊酸钠对各种类型的癫痫发作都有一定疗效。对失神小发作的疗效优于乙琥胺,但因丙戊酸钠有肝毒性,临床仍愿选用乙琥胺。对全身性肌强直-阵挛性发作有效,但不及苯妥英钠和卡马西平。对非典型小发作的疗效不及氯硝西泮。对复杂部分性发作的疗效近似卡马西平。
三、抗精神失常药
1.氯丙嗪的作用、用途及不良反应
(1)药理作用:①抗精神病作用。选择性地抑制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主要是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受体,阻断中脑边缘系统的多巴胺受体与镇狂有关。②镇静。阻断H1受体,从而抑制外周感觉刺激引起的惊醒反应,使大脑皮质兴奋性下降,产生镇静及嗜睡。③镇吐。大剂量直接抑制呕吐中枢。④降温。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减少产热。⑤降压。阻断α受体,直接抑制血管运动中枢,使血压下降。⑥抗组胺作用。显著阻断组胺H1受体。
(2)临床应用:①治疗精神病。对躁狂型疗效较好,对脑器质性、更年期型也有明显疗效。②神经症。对焦虑、紧张性失眠等有效。③增强中枢药作用,镇吐。④人工冬眠。配合异丙嗪、哌替啶等使机体进入一种类似动物冬眠的深睡状态,称“人工冬眠”。用于严重创伤、重症感染、大面积烧伤等。⑤低温麻醉。降低基础代谢率,延长手术部位循环阻断时间,利于心血管、脑、肺部手术。
(3)不良反应:①嗜睡、心悸、直立性低血压。②锥体外系反应,如震颤麻痹、静坐不能、急性肌张力障碍,可诱发癫痫。③中毒性肝炎、过敏、内分泌紊乱等。
2.丙米嗪的作用、用途和不良反应
(1)药理作用:本品属非选择性单胺再摄取抑制药,目前认为它主要阻断NA、5-羟色胺在神经末梢(前膜)的再摄取,从而使突触间隙的递质浓度增高以发挥抗抑郁作用。对抑郁症患者,能明显提高情绪,消除自责,减轻运动抑制。对正常人反而出现嗜睡、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
(2)临床应用:适用于治疗迟缓性的内因性抑郁症。还可用于儿童遗尿症。
(3)不良反应:治疗初期可能出现失眠与抗胆碱能反应,如多汗、口干、震颤、眩晕、心动过速、视物模糊、排尿困难、便秘或麻痹性肠梗阻等。大剂量可发生心脏传导阻滞、心律失常、焦虑等。其他有皮疹,体位性低血压。偶见癫痫发作和骨髓抑制或中毒性肝损害。
四、镇痛药
1.吗啡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及禁忌证
(1)药理作用
①CNS系统
a.镇痛镇静:对多种疼痛有效(对钝痛的作用>锐痛),改善疼痛所引起的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反应,并可伴有欣快感。
b.镇咳:直接抑制咳嗽中枢,使咳嗽反射减轻或消失,从而产生镇咳作用。
c.抑制呼吸:治疗量吗啡可降低呼吸中枢对血液CO2张力的敏感性和抑制脑桥呼吸调整中枢,使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降低。
d.缩瞳:兴奋支配瞳孔的副交感神经。中毒时瞳孔缩小,针尖样瞳孔为其中毒特征。
e.其他:兴奋延髓CTZ致恶心、呕吐。抑制下丘脑释放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等。
②平滑肌
a.胃肠道平滑肌:吗啡减少胃肠蠕动,提高胃肠张力,易引起便秘。
b.胆道平滑肌:治疗量吗啡引起胆道奥狄括约肌痉挛性收缩,可致胆绞痛。阿托品可部分缓解。
c.其他平滑肌:吗啡降低子宫张力可延长产妇分娩时程;提高输尿管平滑肌及膀胱括约肌张力,可引起尿潴留;大剂量可引起支气管收缩,诱发或加重哮喘。
③心血管系统
a.能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可发生直立性低血压。
b.抑制呼吸使体内CO2蓄积,间接扩张脑血管而使颅内压升高。
c.对心肌缺血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④其他:抑制免疫系统和HIV蛋白诱导的免疫反应。
(2)临床应用
①镇痛:用于各种原因的疼痛,但仅用于癌症剧痛和其他镇痛药无效时的短期应用。缓解对心肌梗死引起的剧痛。特点:作用强、中枢性镇痛作用,成瘾性。
②心源性哮喘辅助治疗:系急性左心衰竭引起的肺水肿,需综合治疗,除强心、利尿、给氧外,静脉注射吗啡可产生良好效果。治疗机制:a.吗啡扩张血管,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b.镇静作用,消除患者焦虑恐惧情绪;c.抑制呼吸,降低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使呼吸由浅快变深慢。
③止泻:阿片酊可用于治疗单纯性腹泻。
(3)不良反应:①治疗量,产生恶心、呕吐、便秘、排尿困难等。②耐受性及依赖性,前者是指长期用药后中枢神经系统对其敏感性降低,需要增加剂量才能达到原来的药效。后者是指本类药物被人们反复使用后,使用者将对它们产生瘾癖的特性,又可分为身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③急性中毒,表现为昏迷、瞳孔极度缩小、深度呼吸抑制、血压下降、严重缺氧及尿潴留等,多死于呼吸麻痹。抢救:人工呼吸、适量给氧、静脉注射纳洛酮。
2.哌替啶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1)药理作用:①镇痛镇静(镇痛强度为吗啡的1/10~1/7);②没有便秘,也无止泻作用;③对妊娠末期子宫不对抗缩宫素作用。不延长产程;④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颅内压升高。a.镇痛:强度为吗啡的1/10,有明显镇静作用,部分患者用药后有欣快感。b.抑制呼吸:与吗啡等效,但持续时间较短。c.对平滑肌的影响:对胃肠平滑肌及括约肌的作用同吗啡但较吗啡弱,不引起便秘。d.成瘾性较轻,且产生缓慢。
(2)临床应用:①镇痛,替代吗啡用于各种剧痛(创伤、术后、癌症),绞痛(与解痉药合用),分娩痛(产前2~4小时不用);②心源性哮喘和肺水肿;③麻醉前给药,镇静、诱导麻醉;④人工冬眠(与氯丙嗪、异丙嗪合用)。
(3)不良反应:①治疗量时不良反应与吗啡相似,可致眩晕、出汗、口干、恶心、呕吐,心悸和直立性低血压等。②剂量过大可明显抑制呼吸。偶可致震颤、肌肉痉挛、反射亢进甚至惊厥,中毒解救时可配合抗惊厥药。久用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
3.纳洛酮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药理作用:纳洛酮对各型阿片受体均有竞争性拮抗作用,作用强度依次为µ>κ>δ受体。
(2)临床应用
①阿片类药物急性中毒:首选用于已知或疑为阿片类药物过量引起的呼吸抑制和昏迷等,可迅速改善呼吸,使意识清醒;对阿片类药物的其他效能均能对抗。亦能解除喷他佐辛引起的焦虑、幻觉等精神症状。对阿片类药物依赖者,可同时促进戒断症状产生,应注意区别。
②解除阿片类药物麻醉的术后呼吸抑制即其他中枢抑制症状:芬太尼、哌替啶等做静脉复合麻醉或麻醉辅助用药时,术后呼吸抑制仍明显者,纳洛酮能反转呼吸抑制。用量过大或给药过快,可同时取消或显著减弱阿片类药物的镇痛作用,故应掌握用量和给药速度。
③阿片类药物成瘾者的鉴别诊断:对阿片类药物依赖者,肌内注射本品可诱发严重戒断症状,结合用药史和尿检结果,可确认为阿片类药物成瘾。但纳洛酮鉴别试验阴性者,不能排除阿片类药物依赖。
④试用于急性酒精中毒、休克、脊髓损伤、卒中及脑外伤的救治。
⑤研究疼痛与镇痛的重要工具药。
五、解热镇痛抗炎药
1.解热镇痛消炎药的抗炎、镇痛、解热作用及常见不良反应
(1)药理作用: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使花生四烯酸不能经环氧化酶氧化成前列腺素,从而起到了抗炎、解热、镇痛的作用。
(2)临床应用:适用于各种急慢性关节炎、各种软组织风湿病,也用于各种疾病所致的疼痛、运动性损伤以及退热等。
(3)不良反应:①消化系统。胃肠道反应是解热镇痛消炎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上腹不适、恶心、腹痛等,严重者可出现溃疡、出血和穿孔。肝损害虽然比较少见,但因后果严重,亦应予以重视。②泌尿系统。许多NSAIDs对肾均有损害,表现为尿蛋白、管型及镜下红、白细胞,并可发生急性间质性肾炎,极少数病例出现急性肾衰竭、氮质血症及肾乳头坏死。③血液系统。常见的是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凝血障碍。④神经系统。发生率<5%,常见症状为头晕、耳鸣、失眠,偶有多动兴奋、共济失调、中毒时可出现谵妄、惊厥。⑤过敏反应。可发生皮疹及哮喘等。
2.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临床作用及不良反应
(1)药理作用:①解热镇痛;②抗风湿;③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
(2)临床应用:①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牙痛、神经痛、关节痛、肌肉痛、痛经及癌症轻中度痛等;②较大剂量治疗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迅速确实,亦可作为鉴别诊断;③小剂量(40mg/天)可用于影响血小板的聚集及抗血栓的形成;预防血栓形成(75~150mg/天);大剂量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3)不良反应:①胃肠道反应(最常见)。恶心、呕吐、上腹不适,大剂量可诱发和加重溃疡及无痛性出血。故溃疡病患者应禁用。②凝血障碍。延长出血时间,对严重肝损害,凝血酶原过低,维生素K缺乏及血友病患者可引起出血,故这些病人应避免使用。③过敏反应。以荨麻疹和哮喘最常见。哮喘的发生与抑制PG合成有关,故有哮喘史者禁用。肾上腺素对“阿司匹林哮喘”无效,可用糖皮质激素治疗。④水杨酸反应。大剂量服用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处理:停药,并静脉滴注碳酸氢钠,以促进药物排泄。⑤瑞夷综合征。⑥肾损害。
3.布洛芬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1)药理作用:具有解热、镇痛、抗风湿作用。
(2)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治疗风湿性及类风湿关节炎,疗效低于阿司匹林但胃肠道反应较轻。
4.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药理作用:①解热镇痛强度相当于阿司匹林,但缓慢而持久;②抗炎作用很弱,无实际疗效。
(2)临床应用:①主要用于阿司匹林不能耐受者的解热、镇痛;②儿童病毒性感染引起的发热、头痛首选。
历年考点串讲
近10年以来本单元共考过13题,主要考了地西泮的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苯妥英钠的临床应用、氯丙嗪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本单元知识点多,可考的细节在出题的形式上也很灵活,希望考生全面重点掌握!
常考的细节如下。
1.苯二氮类药物能增强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传递功能和突触抑制效应,还有增强GABA和GABAA受体相结合的作用,增加GABA所致的Cl-通道开放的频率,加强GABA的抑制效应而起效。
2.苯二氮类:①抗焦虑作用。②镇静催眠作用。③抗惊厥作用。④中枢性肌肉松弛作用。
3.地西泮是目前用作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
4.苯妥英钠:①抗癫痫。本品是治疗大发作和部分性发作的首选药。②治疗中枢疼痛综合征。包括三叉神经痛和舌咽神经痛等。③抗心律失常。
5.卡马西平对复杂部分发作(如精神运动性发作)有良好疗效。对大发作和部分性发作也为首选药之一。对癫痫并发的精神症状,以及锂盐无效的躁狂、抑郁症也有效。卡马西平对中枢性痛症有效,其疗效优于苯妥英钠。
6.氯丙嗪抗精神病作用:选择性地抑制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主要是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多巴胺受体,阻断中脑边缘系统的多巴胺受体与躁狂有关。
7.氯丙嗪镇静作用:阻断H1受体,从而抑制外周感觉刺激引起的惊醒反应,使大脑皮质兴奋性下降,产生镇静及嗜睡。
8.氯丙嗪镇吐作用:大剂量直接抑制呕吐中枢。
9.氯丙嗪降温作用: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减少产热。
10.氯丙嗪降压作用:阻断α受体,直接抑制血管运动中枢,使血压下降。
11.氯丙嗪抗组胺作用:显著阻断组胺H1受体。
12.氯丙嗪:①治疗精神病。对躁狂型疗效较好,对脑器质性、更年期型也有明显疗效。②神经症。对焦虑、紧张性失眠等有效。③增强中枢药作用,镇吐。④人工冬眠。配合异丙嗪、哌替啶等使机体进入一种类似动物冬眠的深睡状态,称“人工冬眠”。用于严重创伤、重症感染、大面积烧伤等。⑤低温麻醉。降低基础代谢率,延长手术部位循环阻断时间,利于心血管、脑、肺部手术。
13.氯丙嗪不良反应:①嗜睡、心悸、直立性低血压。②锥体外系反应,如震颤麻痹、静坐不能、急性肌张力障碍,可诱发癫痫。③中毒性肝炎、过敏、内分泌紊乱等。
14.吗啡镇痛、镇静作用:镇痛作用强,选择性高,对持续性慢性钝痛的镇痛效力大于间断性锐痛;可解除疼痛伴随的情绪反应;反复用药可产生欣快感。
15.吗啡抑制呼吸:治疗量时可抑制呼吸中枢,使呼吸频率减慢,中毒剂量导致呼吸麻痹。
16.吗啡镇咳:抑制咳嗽中枢,镇咳作用强大。
17.吗啡对各种剧痛:均有效,但因易成瘾,故除晚期癌痛可长期用药外,其他急性锐痛仅限于短期应用;心源性哮喘;急、慢性非感染性腹泻。
18.吗啡的不良反应:可引起眩晕、恶心、便秘、呼吸抑制、排尿困难;成瘾性;急性中毒:可出现呼吸深度抑制、昏迷、血压下降、瞳孔极度缩小成针尖样。
19.哌替啶:①镇痛及心源性哮喘,可代替吗啡使用,并可用于分娩止痛。②麻醉前给药,可缩短诱导期并减少麻醉药用量。
20.阿司匹林可解热镇痛、消炎、抗风湿。
21.阿司匹林小剂量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减少血栓素A2的生成,抑制血小板的凝集,防止血栓形成。
22.阿司匹林最常见胃肠道反应并诱发胃溃疡及出血;有凝血障碍;变态反应及“阿司匹林哮喘”;大剂量可引起头痛、眩晕、恶心、耳鸣、视力减退等,称为水杨酸反应;瑞夷综合征;肝肾损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