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式插花是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的插花,而中国又是东方式插花的发源地。
一、中国插花
中国插花的历史可分为萌芽阶段、初级阶段、发展阶段、繁荣阶段、鼎盛阶段、停滞阶段、飞跃阶段等七个阶段。
1.萌芽阶段(220年以前)
上古时期,在我国民间已有原始的插花概念,并流行着多种形式的插花。在东汉古墓的壁画上,有6枝花插于陶盆的发现。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大量以花传情、装饰仪容的歌谣。特别是战国时期屈原的经典之作《楚辞》中,描述了车披花草,手拿鲜花,赠其所思,表其所爱的盛况。西汉年间(前206—公元23年),随着佛教的传入,原始插花概念与佛前供花、佛教礼仪相结合,随之进入了一个以庄严肃穆的佛前插花为主的新阶段。
2.初级阶段(220—581)
六朝时期(200—589),北周诗人庾信作《杏花诗》云:“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依稀映村坞,烂漫开山城。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又云“小船行钓鲤,新盘待摘荷。兰臬绕悦架,何处有凌波。”可见当时已有采花折枝入盘,用于待客会友的习俗。
5世纪的《南史》载:“有献莲华供佛者,众僧以罂盛水,渍其茎,欲华不萎。”说明已有采折花枝(杏花与荷花)入盘待客会友的习俗。当然,这时只是将花“放”或“养”在器皿中,以瓶插和盘插为表现形式,还谈不上“制作”或“安排”的艺术境界,真正的插花,在隋唐时期才开始流行。
3.发展阶段(581—960)
隋唐时期,讲究花要插得好、配得妙,且讲究花器。不仅有瓶插、盘插,还有吊挂插花和缸插。对花材赋予个性与格调、意义与象征,并视格调高低和象征意义,审慎地调配和择取花材,追求多层次、多角度的艺术效果,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其主要风格。此时盛行花器之下配置精美的台座,背景悬挂书画,形成“花画合一”、“书花合一”。把插花作品当作环境的装饰品,也当作文化艺术品,起到赏心悦目、畅神达意的作用。罗虬的《花九锡》中将“玉缸、雕文台座、画图、翻曲、美醑、新诗”分列其中,并详细记载了唐代皇宫中插制牡丹花过程以及饮酒赏花的过程——酒赏。
由于陶瓷制作技艺的改革和发展,瓷瓶养花已广泛使用。“对花吟诗”,“对花饮酒”是文人的雅兴。“深红浅白宜相间,先后仍须次第栽。我欲四时携酒赏,莫教一日不开花。”在欧阳修的诗中,将插花百瓶,醉饮其间的“插花饮酒”,列为生活情趣美谈。不仅在室内,往往出外郊游时也“中置桌凳,列笔床、香鼎、盆玩、酒具、花樽之属”。从隋唐一直到五代、宋,面对插花,乐声响起,把酒问天,写诗赋词,其乐融融,以天不醉人醉,地不醉花醉为赏花最高境界。且与“烧香、点茶、排置”同称生活四艺,是文人自小就应具备的修养。
唐代是中国插花的黄金时代,以富丽堂皇的宫廷插花为主,主要花材以形体硕大、华丽的牡丹为主。
五代,应运而生了卖花郎与花师,并到了诗人杜牧“杏园”中所谓的“满城多少插花人”的境地,郭江洲发明创造了易于固定花材的占景盘。南唐后主李煜举办“锦洞天”之类的大型插花展览。韩熙载推出“五宜”之说,并依照不同的花材配置不同香料的焚香而将视觉美与嗅觉美融为一体,插花发展为嗅觉与视觉共鸣的境界——香赏。将插花与燃香相互作用,风味相投,相得益彰,妙不可言。这种欣赏方式一直盛行到宋、元二代。
4.繁荣时期(960—1370)
宋代,插花风气更盛,以清雅脱俗的文人插花为主要特点,无论是民间还是文人,关于插花的优美诗篇比比皆是。如诗人杨万里诗曰:“路旁野店两三家,清晓无汤况有茶。道是渠浓不好了,青瓷瓶插紫薇花。”苏辙诗曰:“春秋种菊助磐蔬,秋晚开花插满壶。”……南宋时期是竹筒插花的鼎盛时期,后传入日本,在日本花道中占有重要位置。人们追求永恒至美的生活境界,将瓶花赋予绝对的生命与至高的地位,花事活动频繁,规模惊人。当时的酒楼、茶肆无不用插花来招徕顾客。
当时由于受理学家朱熹的影响,人们崇尚理学,注重内涵,常用花材影射人格,用以表达人生抱负、理想。对花材的保养及保鲜有较多的研究。
元代,战乱频仍,民不聊生。逐渐摆脱理学思想的影响,只有少数人插花玉斋,借花消愁,偏重以情为出发点,出现了“心象花”和“自由花”,用主观而富感情的表现手法来处理花材,流露个人对社会的无奈及返璞归真的心理,从而加深了插花作品的内涵,更具艺术之美。
5.鼎盛时期(1370—1910)
明代,天下统一,是中国历史上插花发展的鼎盛时期,从庄严富丽的堂花、理念花,到简洁清新、色调淡雅的文人花,不仅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且普及民间,并与品茗艺术相结合,称之为“茶花”——茗赏,从而达到了赏花的最高境界。高濂的《瓶花三说》论述了作品与环境、容器与花材的比例尺度关系,容器、花材的选择,花材的组合与造型,作品陈设应遵循的原则。1599年袁宏道编写《瓶史》一书,提出了“取花如取友”的论点,强调了花材选取的重要性,以花造型,以形传神,形神兼备,“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在选取精美容器的同时,要“花与瓶相称”,“瓶与室结合”。插花时要崇尚自然、师从自然,讲究“参差不伦,意态天然”,高度概括了插花艺术的精粹。
“茗赏者上也,香赏者次也,酒赏者下也。”欣赏插花作品以品茶赏花最好,如果近酒弃茶,并夹杂庸俗粗俗的行为和语言,这是令花神极为讨厌的,宁可闭口静坐,也不要招惹花神的恼恨。茗赏,不仅格调高雅,还能保持鲜花的清新艳美。“采尽名花作花屏,汲得清泉沏新茗。”茶香、花香飘忽不定,能不让人如痴如醉?明代文人以花会友,喜欢将花“人格化”,如以“松、竹、梅”组成“岁寒三友”,“梅、兰、竹、菊”组成“四君子”等。
清代,在继承明代的基础上,将“人格化”上升为“神格化”,将每一种花以有关历代名人的个性或事迹予以匹配作为各花的花神,从而使盆栽艺术得以普及与发展,也使插花与盆栽熔为一炉,而成“写景花”(盆景式插花),讲究外形、线条与色彩,崇尚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
沈复的《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提出:“其插花朵,数宜单,不宜双。每瓶取一种,不取二色。”“起把宜紧,瓶口宜清。”“枝疏叶清,不可拥挤。”对枝条“必先执在手中,横斜以观其势,反侧以取其态。相定以后,剪取杂枝,以疏瘦古怪为佳。”此外,还介绍了弯折法,发明了花插,至今令人受益匪浅。沈复在插花技艺方面的介绍,充分体现了自然与美学的有机结合。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人们赏花也以是否符合自然为标准。静观其态势,闭目思意境——静赏。后期盛行“果盘插花”,并用含特别象征意义的花材,如铜钱、拂尘、万年青、李、百合等,组成“前程万里”、“百年好合”等祝福词的礼仪花篮传承至今。
6.停滞阶段(1910—1980)
自鸦片战争爆发后,由于战祸连年,加之“文化大革命”,许多宝贵的插花图片和资料散失殆尽,各地插花交流受到严重影响。加之人们生活水平相对较低,使插花花艺处于停滞阶段。
7.飞跃阶段(1980年至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东风吹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国民经济蒸蒸日上,人们的生活水平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随着插花花艺理论的挖掘、普及和提高,从事插花的人员迅速增加,国内外交流频繁,新人辈出。各地花店如雨后春笋,插花员遍地开花,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二、日本插花
日本插花起源于中国,在隋唐时期随佛教传入日本,并成为日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形式——花道。
日本插花流派众多,池坊流、小源流、草月流是最主要的三大流派。主要花型有:立华、生花、投入花、盛花、自由花,其中以立华和生花最具日本花道的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