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讨论式教学要取得成功,就必须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这一工作主要包括如下三个环节:一是精心设计讨论主题;二是恰当选择讨论模式;三是引领做好讨论准备。
(一)科学设计讨论主题
科学设计恰当的讨论主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讨论式教学的前提。恰当的讨论主题,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敞开心扉,各抒己见,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讨论式教学的效果。
科学设计恰当的讨论主题,必须遵循如下四个主要原则:
1.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是指讨论主题必须紧扣教学目的和主旨,紧密联系教学内容。针对性是设计讨论主题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讨论式教学也不例外。归根到底,所有教学方法的最终目的就是一个:将教学内容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知识,内化、活化为学生的行动指南。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整体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最终使学生通过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升其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整体目标是由具体目标所构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每门课程的不同章节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及其相应的教学内容。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讨论式教学,也必须符合既定的教学目标,联系相应的教学内容。讨论主题作为讨论式教学的重要载体,也要以是否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作为其取舍的标准。因此,教师在设计主题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的及教材的概念原理,在此基础上设计联系教学内容、围绕教学中心、针对教学重点、契合教学难点、符合教学对象的讨论主题。
2.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是指讨论主题应蕴含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实际问题,能引发学生多视角、多层次地广泛思考。学生必须经过大量阅读和认真思考,才能够对讨论主题所涉及的问题作出合理分析和解释。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讨论主题,有助于锻炼和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政治理论的同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3.典型性原则
典型性是指讨论主题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纷繁复杂的客观现象中,讨论主题所反映的应当是那些代表事物总体特征,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蕴含着主要矛盾和重大问题的现象。学生在讨论中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研究,不但能理解相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且也能培养运用这些原理和方法解释实际现象、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因此,教师应根据所讲授内容的理论特点和学生的知识背景情况,选择恰当的、典型的题材,展开教学主题,尤其是要多用积极的题材和主题去激励学生。
4.时效性原则
时效性是指教师要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特点和所要阐述的基本理论内容,尽量选择一些紧扣时代主题,体现时代内容,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当代大学生实际,触及社会发展中最前沿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讨论的主题。这类具有时代感和新鲜感的主题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讨论当中。这就要求教师应密切关注并精心挑选出可供讨论的新闻热点事件,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和各学科特点相关的讨论主题。当然,时效性也需符合历史性、体现真实性,讨论主题必须客观真实,能够全面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具有可信度,不能脱离历史事实一味地求新、求异。
(二)恰当选择讨论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讨论式教学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实施模式。其实施模式主要有:案例式讨论、情景模拟式讨论、嘉宾参与式讨论、课题研究式讨论、论辩式讨论、敏感性话题讨论及读书会模式讨论等。在具体讨论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某种讨论模式,也可以在同一讨论过程中综合运用几种模式。
选择何种讨论模式取决于多种因素,诸如课程特点、主题本身的特点、学生理论水平的高低,等等。
第一,课程特点决定讨论实施模式的选择。实施模式的选择和不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以及同一课程中不同的章节内容有一定的相关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法律基础”部分最适合案例式讨论和论辩式讨论,偶尔也可采用情景模拟式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部分也比较适合采用案例式讨论和论辩式讨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理论性较强,可以采用案例式讨论、论辩式讨论、读书会模式讨论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些课可以采用案例式讨论、课题研究式讨论、敏感性话题讨论等模式。以上课程各讨论模式都可以融合嘉宾参与式讨论模式。当然,实施哪种讨论模式,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只要运用得当,同一模式可以适用于不同学科,而不同模式也可以适用于同一学科。
第二,主题本身的特点决定讨论实施模式的选择。主题本身的特点包括主题的难易程度、主题是否属于敏感性的热点问题、主题背景信息的多寡等情况。如果主题比较简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必经过太大的努力就能够找到答案,就比较适合采用案例式讨论。如果主题比较复杂,甚至需要一定的知识和信息储备基础才能得出结论,这时就适合采用嘉宾参与式讨论、论辩式讨论及读书会讨论等模式。如果主题是敏感性的时事热点问题,就比较适合敏感性话题讨论。如果主题内蕴丰富,背景信息繁杂,有利于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以及途径、方法,就比较适合用课题研究式讨论及论辩式讨论等模式。
第三,学生的兴趣与能力也决定讨论实施模式的选择。教师要根据文科及理工科等院校、专业学生的不同特点来选择讨论实施模式。一般而言,文科院校、专业学习的学生文史见长,思维较为活跃,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因而可以采取课题研究式讨论、论辩式讨论和读书会讨论等模式,在讨论的过程中深化对主题的认识,甚至可以在讨论的基础上产生出相应学术成果。而理工类院校、专业学习的学生以推理性、形象性思维见长,因而可以采用案例式讨论、情景模拟式讨论和论辩式讨论等模式。
(三)引领做好讨论准备
讨论主题和模式确立后,就要引领学生为讨论课积极做好准备工作,这是讨论式教学取得实效的基础。平等性、开放性、互动性、创造性和参与性,都是讨论式教学的重要特征,而参与性又是其本质特征。学生的参与程度及参与质量,决定着讨论式教学施行的成败及效果的优劣。而学生的参与体现为课前对讨论主题的准备、课堂上的积极讨论以及课后的学习总结。可见,讨论式教学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付出更多的课前准备时间。
具体而言,教师要通过引领,使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讨论的准备工作。首先,主题时间准备。为了使学生有充分的准备,教师应提前两周左右告知学生讨论主题与时间,并设计可能涉及的一些具体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初步提出一些具体问题,然后准备。其次,知识原理准备。为使学生深入理解讨论主题,教师应向学生介绍讨论将要涉及的相关原理和背景知识,让学生提前掌握,以节约课堂上的准备时间,确保讨论围绕主题顺利进行。第三,资料数据准备。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线索,并鼓励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查阅资料,以掌握理论、收集数据和案例等,在此基础上通过个人对讨论主题的分析形成自己初步的独立想法和观点。最后,观点提纲准备。要求全班学生必须撰写发言稿或发言提纲,把自己的观点和严密有力的论证呈现出来。这是课堂讨论的原始依据,必须认真对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