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中国是“国富民穷”,还是“国民共富”

当代中国是“国富民穷”,还是“国民共富”

时间:2023-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如众所周知的“外儒内法”权术之道,封建社会的中国统治者虽高扬儒家“以民为本”之帜,实际奉行的却是法家“弱民强官”的经济思想。数据显示,1995年至2007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速为10%左右,国家财政收入平均每年上升16%,而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农村的纯收入年均增长6.2%。仅从这一组数据来看,似乎是延续了传统的“以国为先”的路线,财富越来越集中在政府手中,“国富民穷”争议遂起。

正如众所周知的“外儒内法”权术之道,封建社会的中国统治者虽高扬儒家“以民为本”之帜,实际奉行的却是法家“弱民强官”的经济思想。从汉王朝的盐铁官府专营,到唐代的漕运官营,宋时垄断酒米,直至清末铁路收归国有,传统中国政府专意与民争利,强调对商业商人的管制。到了近代,为应对亡国灭种的危急局面,追求国家快速富强的迫切需要,更是固化了这种蓄意强国的“国本”观念。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自然而然地实行了国家干预主义的经济政策,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一面,不仅快速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轻重工业体系,恢复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更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在经济总量上,仅仅30余年就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数据显示,1995年至2007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速为10%左右,国家财政收入平均每年上升16%,而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农村的纯收入年均增长6.2%。仅从这一组数据来看,似乎是延续了传统的“以国为先”的路线,财富越来越集中在政府手中,“国富民穷”争议遂起。然而,与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的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国财政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并不高,2008年不到28%,2009年虽增至30%,也依然低于同时期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水平。目前,我国还要继续维持一定的发展速度,这就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发展资金的投入。当前,累计国债余额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左右,此外地方政府还有大量的显性或隐性债务,合并计算,公共部门债务余额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即负债率在50%左右。因此,虽然我国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但是并不宽裕,加之人口基数大,“三农”等民生领域还需要加大投入,财政收支矛盾仍然很突出。赤字率负债率连年相对高企,正是其直观体现。还需要说明的是,从表面上看,中央财政占有国家财政收入的大头,但实际上中央财政仅有小部分用于中央本级支出,更多的用在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上。数据显示,2009年中央本级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52.4%,但中央本级支出在全国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仅为20%多一点,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则由1994年的2389亿元增至2009年的28621亿元。

因此,政府越来越富的事实并不存在,更何况国家富强与民众富强本为一体,并非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只要统筹兼顾,通过转移支付、加大民生投入,随着经济的继续发展以及收入分配制度的完善,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使人民的财富和福利保障与国家财富的增长同步,两者必将相互促进,人民生活富裕幸福,国家自然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从而实现国与民的共富共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